换热器设计入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换热器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下面将为您介绍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步骤:
1. 确定换热器类型:根据工艺要求及介质性质,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板式、螺旋板式等。
2. 估算传热系数:根据换热器类型、流体类型、流量、温度等因素,估算出传热系数。
3. 计算传热面积:根据所需传热量和传热系数,计算指定温度下需求的传热面积。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根据所需传热面积和换热器类型,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
5. 设计热损失:根据换热器使用环境,计算换热器热损失量,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6. 设计流路:结合工艺流程及介质性质,确定换热器内部介质的流路和流速,
以确保传热效率。
二、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换热器类型,以确保传热效率和占用空间的合理性。
2. 估算传热系数要考虑介质性质、流量、温度等因素,更加科学地估算传热系数。
3. 所需传热面积要根据实际需要,同时结合换热器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要遵循一定的社会标准及安全规范,以确保换热器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设计热损失要考虑换热器使用环境,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同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换热器设计步骤(精)

1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1)根据传热要求,计算传热量。
(2)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流体物性。
(3)计算传热温度差,根据温差校正系数Δt≥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4)选择两流体流动通道,根据两流体温差,选择换热器型式。
(5)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范围,初选总传热系数K值。
(6)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由S确定换热器具体型号(若为设计时应确定换热器基本尺寸)。
2计算管程和壳程压强降根据选定型号的换热器,分别计算管程、壳程压强降,看其是否符合要求。
若不符合要求时,再调整管程数或折流挡板间距,或重选其它型号换热器,并计算压强降,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3核算总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按照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计算管内、外对流传热系数,选定污垢热阻,核算总传热系数值。
根据该计算K值校核实际需传热面积,若选用换热器提供的传热面积比所需传热面积大10~20%时,所选换热器合适。
否则需另选K值,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符合为止。
冷流体热流体总传热系数K,W/(m2.℃)水水 850~1700水气体 17~280水有机溶剂 280~850水轻油 340~910水重油60~280有机溶剂有机溶剂115~340水水蒸气冷凝1420~4250气体水蒸气冷凝30~300水低沸点烃类冷凝 455~1140水沸腾水蒸气冷凝2000~4250轻油沸腾水蒸气冷凝455~1020像第2行水和气的换热我看到很多人认为可以更精确些有人认为100~150 介质不同有些差异但应该都在上述范围内大家需用时可到网上搜搜看我看到有很多人说这个可在《化工原理》上册中找到,但是《化工原理》有很多不同版本,有些是没有的,所以搞来与大家分享比热表:常见物质的比热容物质比热容c水4.2酒精2.4煤油2.1冰2.1蓖麻油1.8砂石0.92铝0.88干泥土0.84铁、钢0.46铜0.39汞0.14铅0.13对表中数值的解释:(1)比热此表中单位为kJ/(kg·℃);(2)水的比热较大,金属的比热更小一些;(3)c铝>c铁>c钢>c铅(c铅<c铁<c钢<c铝)。
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全

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全
1.温度和压力要求:在进行换热器选型和设计之前,需要明确设备所
需的温度和压力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换热器类型。
2.热交换面积计算:根据需要传递的热量和温度差,可以计算得到所
需的热交换面积。
热交换面积的计算是选择换热器类型和尺寸的基础。
3.材料选择:换热器的材料选择要考虑到介质的化学性质、腐蚀性以
及温度和压力要求。
常用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铜合金、钛合金等。
4.流体流动方式:流体可以采用并行流、逆流或交叉流方式通过换热器。
在选择流体流动方式时,需要考虑换热效率和压降等因素。
5.清洁程度要求:根据介质的清洁程度,可以选择适当的换热器类型。
尽量选择结构简单、易于清洁的换热器,以保证长期稳定的换热效果。
6.管束和散热面积:根据热量传递的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管束形式
和散热面积。
管束的选择要考虑到介质的流速和传热系数等因素。
7.防堵塞设计:在换热器设计中要考虑到防止堵塞的问题。
可以采用
增加管道直径、添加过滤装置等措施来减少堵塞的风险。
8.设备布局和管道设计:在进行换热器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设备的
布局和管道的连接。
合理布局可以减少管道阻力和热量损失。
9.热媒选择:热媒的选择要根据介质的性质以及工艺流程的要求来进行。
常用的热媒有水、蒸汽、有机液体等。
10.清洗和维护考虑: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要考虑到清洗和维护的
便捷性。
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
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第1章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孙兰义2014-11-2主要内容1 ASPEN EDR软件1.1 Aspen EDR简介1.2 Aspen EDR图形界面1.3 Aspen EDR功能特点1.4 Aspen EDR主要输入页面1.5 Aspen EDR简单示例应用2 HTRI软件2.1 HTRI简介2.2 HTRI图形界面2.3 HTRI功能特点2.4 HTRI主要输入页面2.5 HTRI简单示例应用Aspen Exchanger Design and Rating(Aspen EDR)是美国AspenTech 公司推出的一款传热计算工程软件套件,包含在AspenONE产品之中。
Aspen EDR能够为用户用户提供较优的换热器设计方案,AspenTech 将工艺流程模拟软件和综合工具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有效地减少了错误操作。
Aspen7.0以后的版本已经实现了Aspen Plus、Aspen HYSYS和Aspen EDR的对接,即Aspen Plus可以在流程模拟工艺计算之后直接无缝集成转入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使Aspen Plus、Aspen HYSYS流程计算与换热器详细设计一体化,不必单独地将Aspen Plus计算的数据导出再导入给换热器计算软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传递并对换热器详细尺寸在流程中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Aspen EDR的主要设计程序有:①Aspen Shell & Tube Exchanger: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②Aspen Shell & Tube Mechanical:能够为管壳式换热器和基础压力容器提供完整的机械设计和校核③HTFS Research Network:用于在线访问HTFS的设计报告、研究报告、用户手册和数据库④Aspen Air Cooled Exchanger :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空气冷却器⑤Aspen Fired Heater:能够模拟和校核包括辐射和对流的完整加热系统,排除操作故障,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或者找出潜在的炉管烧毁或过度焦化⑥Aspen Plate Exchanger :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板式换热器;⑦Aspen Plate Fin Exchanger: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Aspen Shell & Tube Exchanger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详细模拟和优化设计,是新一代传热动力学模拟、设计软件。
换热器基础必学知识点

换热器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换热器基础的一些必学知识点:
1. 热传导:介质中的热能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的现象,即由高温区到低温区的传导。
热传导正比于温度梯度和介质的热导率。
2. 对流传热:介质周围的流体通过对流现象将热能传递出去。
对流传热正比于流体的流速、温度差和传热系数。
3. 辐射传热:通过辐射形式将热能传递出去,不需要介质的存在。
辐射传热正比于表面的辐射率、温度差和黑体辐射功率。
4. 传热方程:换热器中的传热可以通过传热方程来描述,常用的传热方程有热传导方程(Fourier定律)和对流换热方程(Newton冷却定律)。
5. 传热系数:描述换热器界面传热能力的物理量,是传热率与温度差之间的比例关系。
传热系数决定了传热的效率和速率。
6. 换热器类型:常见的换热器类型有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等,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
7. 换热器设计:换热器的设计要考虑流体流量、温度差、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等因素,并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
8. 热媒介选择: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选择适合的热媒介,并考虑其传热性能、耐腐蚀性和成本等因素。
9. 损失:换热器中存在一定的传热损失,包括壁面传热损失、传热介质的流动损失和泄漏损失等,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控制。
10. 性能评价:换热器的性能评价包括换热效率、效果、能耗等指标的考核和比较,以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性。
以上是换热器基础必学的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的原理和设计。
换热器设计素描结构知识点

换热器设计素描结构知识点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设备,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它的设计素描结构是设计和制造换热器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换热器设计素描结构的知识点,详细解释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一、换热器的基本结构换热器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壳体、管束、管板、导流板等。
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起到承载和密封的作用。
管束是由多个管子组成的部分,用于传递热量。
管板将管束与壳体连接起来,并起到支撑和密封的作用。
导流板位于管束内部,用于引导流体,增强传热效果。
二、壳体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通常由金属制成。
它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封性能,能够承受内部的压力和温度。
壳体的外表面通常采用防腐蚀的涂层,以防止氧化和腐蚀。
三、管束管束是换热器中传递热量的主要部分。
它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管子组成。
管束的材料通常选择导热性能好、耐腐蚀的金属,如不锈钢、铜等。
管束内部的管子通常采用螺纹连接,以提高接触面积,增加传热效率。
四、管板管板位于壳体和管束之间,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
管板上开有与管子对应的孔,管束通过这些孔与壳体相连接。
管板的材料通常与壳体相同,保证其强度和密封性能。
五、导流板导流板位于管束内部,用于引导流体,并增强传热效果。
导流板通常采用波纹状设计,增加流体的湍流程度,提高传热系数。
导流板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传热效果。
六、密封件换热器的各个部分之间需要使用密封件进行密封,以防止流体泄漏。
常见的密封件材料有橡胶、聚四氟乙烯等,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耐腐蚀性。
总结:本文介绍了换热器设计素描结构的知识点,包括壳体、管束、管板、导流板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了解换热器的设计素描结构对于正确使用和维护换热器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增加对换热器的认识和了解。
换热器设计手册

换热器设计手册摘要,本文将介绍换热器的设计原理、分类、选型、安装和维护等内容,旨在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提高换热器的设计和运行效率。
第一章换热器的基本原理。
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热传导和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
换热器通常由管束、壳体、传热介质和支撑结构等部分组成。
在换热器中,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换热面积、传热系数和温度差来实现。
第二章换热器的分类。
根据换热方式的不同,换热器可以分为接触式换热器和间接式换热器。
接触式换热器是指传热介质直接接触的换热器,如冷却塔、冷凝器等;间接式换热器是指传热介质不直接接触的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根据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等。
第三章换热器的选型。
在换热器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流量、温度、压力、换热面积、传热系数、温差等因素。
根据实际工况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和规格,以确保换热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四章换热器的安装与调试。
换热器的安装与调试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换热器的位置、支撑、固定、管道连接、密封等问题;在调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压力测试、泄漏检测、流量调节、温度控制等工作,以确保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第五章换热器的维护与保养。
换热器的维护与保养是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保证其性能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清洗、检查、维修和更换,及时处理故障和问题,可以有效地保证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结论。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电力、冶金、制药等行业常用的设备,其设计和运行对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提高其设计和运行效率,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可读性强
1、介绍
热交换器是一种用于转移热能的装置,由两个或更多的流体之间的墙
壁分隔开来的管道组成。
一个流体从管道内流过,而另一个流体从管道外
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器可以用来让两个不同的流体之间的温度接近,或者
用于传递、储存、恢复或利用热能。
设计热交换器非常复杂,有许多不同的变量要考虑,比如热导率、流量、温度、传热效率、动力学要求等等,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考虑这些变量,并且满足应用要求。
本文是热交换器设计的指南,旨在概括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考虑,为设计师提供一个指导手册,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尽可能的满足
应用要求。
2、基本原理
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是由两种不同流体,通过热交换器壁的层间传热
来实现的,其中一种流体热量,另一种流体接收热量。
传热模式可以是对
流传热或辐射传热,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热交换器的另一个关键考量是热损失,即热能从壁中散发出去。
热损
失可以减少系统效率,甚至影响热交换器的整体性能。
因此,在设计热交
换器时,应该考虑怎样最大程度减少热损失,提高热传导系数、减少温度
梯度、优化工作流体和传热特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子散热面积At
A c = 2 × (0.0078 + 0.065) × 9 × 0.6 = 0.79m 2
总传热面积
A 1 = A c + A t = 3.22 + 0.79 = 4.01m 2
设计和实际传热面积误差
∆N = 2 × ( A 1 − A) × 100 = 0.5% ≤ 5%,合格 A1 + A
先假设 G m1 × Cp 1 (t 1 − t 2 ) < G m2 × Cp 2 (t 4 − t 3 ),按效能式有 G m1 × Cp 1 × (t 1 − t 2 ) = ε × (t 1 − t 3 ) − − − − − − 3 − 2 按热平衡方程式有: G m1 × Cp 1 × (t 1 − t 2 ) = G m2 × Cp 2 × (t 1 − t 3 ) − − − − − a (t 1 − t 3 ) = G m1 × Cp 1 (t 1 − t 2 ) − − − − b G m2 × Cp 2 ab 相加 G m1 × Cp 1 ) × (t 1 − t 3 )即 G m2 × Cp 2
于是将上两式
(t 1 − t 3 ) − (t 2 − t 4 ) = ε × (1 + Cp 1 = ε × (1 + m1 ) − − − − − −c (t 1 − t 3 ) G m2 × Cp 2
经整理可得 (t 2 − t 4 ) = e − µ kA 带入到 c 式,经整理可得 (t 1 − t 3 )
d 式:
ε =
1 − exp ( − µ kA ) − − − − − −d G m1 × Cp 1 1+ G m2 × Cp 2
1 1 式中:µ = − , µ为简化符号,经整理可得下式e G m1 × Cp1 G m2 × Cp 2 kA G m1 × Cp1 1 − exp − (1 + ) G m2 × Cp 2 G m1 × Cp1 ε= − − − − − −e G × Cp1 1 + m1 G m2 × Cp 2 当G m1 × Cp1 > G m2 × Cp 2时,类似可得: kA G m2 × Cp 2 1 − exp − (1 + ) G m1 × Cp1 G m2 × Cp 2 ε= − − − − − −f G × Cp 2 1 + m2 G m1 × Cp1
利用传热单元数表示的效能计算公式与图线表结合起来使用,可大大简化计算 工作量,如将其制成数据表的形式,在编程中应用,更可缩短计算时间和减少 编程时间,减小程序量。上式3-3中的NTU式换热器设计中的一个无量纲参量, 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成是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之积的度量。 值得指出,当一侧流体发生相变时,由于(GmCp)max趋于无穷大,因此上式3-4 可改写成: ε = 1 − exp(− NTU) 3-6 当两侧的水当量相等时,3-4、3-5可简化成:
计算对数平均温差 ∆Tm (按逆流计算)
机算传热面积A(其中传热系数取25W/m2℃)
(Φ h + Φ c ) × 1000 A= = 3.99m 2 2 × ∆Tm × 25
实际选用的传热面积计算A1
扩张面散热面积Ac
A c = 0.00175 2 + 0.007 2 × 0.065 × 10 × 343 = 3.22m 2
顺流:两股流体平行同向流动。 逆流:两股流体平行逆向流动。 叉流:两股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四、热交换器在制冷空调行业的应用 1、换热器形式与特点 、 在制冷空调领域使用的换热器,有多品种换热器使用,如在制冷制冰行业的换 热器,既可以使用盘管换热器,也可使用套管换热器。而在空调应用领域,对冷水 机组而言,其蒸发器、冷凝器既可以使用壳管式换热器,也可使用板式换热器等。 其系统图如图4.1所示。
5、用热平衡式求得另一个换热量值,同理此值也是不真实的; 6、比较两个换热量值,误差控制在2%~5%以内,重新设定假设温度,重复1~5 过程,直至两个换热量值的误差达到规定的误差范围内为止; 另外,利用通常称之为传热单元数法,即ε-NTU法也可进行校核计算,其带 来的计算误差要比前小得多。 1、换热器效能的定义是犹如所说的冷却效率,其关联式是: (t − t 2 ) (t − t 3 ) ε = 1 × 100 % 或 4 × 100 % t1 - t 3 t1 - t 3 3-1 上式中,T1,T2为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T3,T4为冷流体进出口温度,知道了效 能比,就可分方便的得出未知的温度。 2、按顺流或逆流式计算效能:
1 − exp(−2NTU) 3 ,− 7, 2 NTU 逆流:ε = ,− 8 3 1 + NTU 对于其他流动形式,可参阅有关资料,如凯斯伦敦的紧凑式换热器设计手册等。 顺流:ε = 为了工程计算方便,ε的计算式已被绘成图表的形式,供使用者查阅。 如传热学P488 ~ P489中绘制的那样。
传热单元数法计算换热器: 传热单元数法计算换热器: 根据ε-NTU的定义及换热器两类热计算的任务可知,设计计算是已知ε求NTU, 而校核计算则是由NTU求取ε,计算方法与前讲的步骤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如已知了传热系数k,就不必再假设未知温度,那么这个传热 系数k的选取,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推荐的换热流体所能达到的传热系数范围, 进行选取,如图表3.1所示。其次,如有数据库的实测数据,也可取得数据且很快 完成计算。利用数据库进行计算的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比拟计算方法。 比拟计算方法 比拟法称为计算的第三种方法,其是利用现有的翅形、管子尺寸和结构布置形 式作为母体,假设新设计的换热器,其设计工况和加工工艺等均和母体相同或类似, 其传热系数与母体等同,然后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企业中比较管用, 它可缩短换热器的设计开发周期,且成功率比较高,但其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有现成 的换热器试验数据库,目前国内外大的换热器加工企业或公司均有这样的数据库。 这对小企业或没有传热性能试验台的单位来说,由于没有数据库,因此应用难度较 大,即便已委托某些单位进行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进行类比,也有一个可信度的问题, 相对来说成功率要差些,因此,在应用比拟法时应引起注意。 下面结合一个例题,来推出计算方法。
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三、换热器热计算方法和应用
1、计算方法 、
对于换热器的计算方法,书中介绍有两种计算方法,即平均温差法和传热 单元数法,实际上,除此两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暂称之为比拟计算方法。 所谓的平均温差法是建立在已知传热温差的情况下选用的,根据此传热温 差,便可设计能满足散热的换热器。其分为为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为: 1、首先应用传热方程式和热平衡方程式进行求解的计算方法。 2、初步布置换热面,并计算出相应的传热系数; 3、根据已知条件,有热平衡式求出待定的未知温度; 4、求出对数平均温差,(要考虑流动状况和修正系数); 5、由传热方程式求出所需传热面积,并核算换热面两侧的流动阻力; 6、如流阻过大,,则改变方案设计,重新进行计算; 校合计算是的步骤为: 1、在已知某些参数的条件下,先假设一个流体的温度,按热平衡方程式算出另 一温度; 2、求出对数平均温差,(要考虑流动状况和修正系数); 3、计算出相应的传热系数; 4、算得换热量,但由于某些温度是假设的,因此,得到的换热量值也是有误差 的,不真实的;
流体种类 水—气体 水—水 水—煤油 水—有机溶剂 气体—气体 饱和水蒸气—水 饱和水蒸气—气体 饱和水蒸气—油 饱和水蒸气—沸腾油
总传热系数K W/(m2·K) 12~60 800~1800 350左右 280~850 12~35 1400~4700 30~300 60~350 290~870
气气换热器设计 已知条件: 一、已知条件: 增压空气进口温度 增压空气出口温度 增压空气流量 空气进口温度 空气流速 芯子高 芯子宽 芯子厚 拟选用管子尺寸 拟选用波带尺寸 二、计算量 增压空气流量 增压空气侧放热量 设两侧热量相等即 空气侧出口温度计算
按空气平均温度重新选取密度得1.198 kg/m3
再计算空气侧出口温度
t co =
13.69 + 25 = 38.54o C 1.005 × (10 × 0.6 × 0.14 ×1.198(按平均温度60度取得密度))
两者计算出口温度误差为0.1%,计算完成,即两侧的四个温度分别为
t hi = 170 o C, t ho = 55 o C, t ci = 25 o C, t co = 38.54 o C
13.69 + 25 = 40.3o C 1.005 × (10 × 0.6 × 0.14 × 1.06(按平均温度60度取得密度))
按空气平均温度重新选取密度得1.194kg/m3,再计算空气侧出口温度
t co = 13.69 + 25 = 38.58 o C 1.005 × (10 × 0.6 × 0.14 × 1.194(按平均温度60度取得密度))
上两式ef可合并成: (G m × Cp) min kA 1 − exp− 1 + (G × Cp) m max (G m × Cp) min ε= − − − − − −g (G m × Cp) min 1+ (G m × Cp) max kA 令 = NTU - - - - - - - - - - - -3 − 3则上式为: (G m × Cp) min (G m × Cp) min 1 − exp(− NTU) 1 + (G m × Cp) max ε= − − − − − −3 − 4 (G m × Cp) min 1+ (G m × Cp) max 类似,逆流换热器的效能ε为 (G m × Cp) min 1 − exp(− NTU) 1 − (G m × Cp) max ε= − − − − − −3 − 5 (G m × Cp) min (G m × Cp) min 1− × (− NTU) 1 − (G m × Cp) max (G m × Cp)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