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ppt

七.道路红线宽度及横断面的形式
• 道路红线:道路用地和两侧其他用地的分界 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 线。(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
• 单幅路:也称为一块板,指车行道上不 设分割带,以路面划线标志组织交通, 或虽不做划线标志,但机动车在中间行 驶,非机动车在两侧靠右行驶。
• 优点:占地少,投资省,机动车,非机动车高 峰小时错峰时路面利用率高。
三.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
• 城市有大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的车辆和行人 交通错综复杂。
• 城市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 不稳定。
• 城市道路上的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一。 • 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干扰大。 • 城市道路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
施。
四.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 缺点:车种混杂,不安全。 • 适用情况:用地困难,拆迁量大或双向交通量
不均匀的路段以及车流量不大,出入口较多的 生活性道路。
• 双幅路:也称为两块板,指在车行道中间设置分 车带分隔对向机动车流,将车行道一分为二。
• 优点:解决机动车对向行驶的矛盾。
• 缺点:机动车外侧行驶非机动车时,仍属混 行;当交通量双向不均匀系数较大时,这种 断面车辆行驶灵活性差,车道利用率不高; 当车到宽度不够时,超车易发生交通事故。
–垂直式:车辆垂直于通行道的方向停放。单 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最多,用地比较紧凑, 但停车带占地较宽,进出车位时需要倒车一 次,因而要求通道至少有两个车道宽。
• 两者是同步形成的,城市的形成必包含城市 交通的因素,一般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 线形成城市。
• 现代交通发展的历史:
• 利用天然河湖水系,开凿一定数量的运河。(产 业革命初期)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由上班、上学引起的出行又称为通勤出行或生存出行。
P1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2、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的定义有以下几点: (1〕凡是从甲地到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 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B、利用有路名的街 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交通工具单 程在400米以上。 (2〕凡是以步行〔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 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计为 P一19 次出行。
P2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P2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C、与出行方式有关 a、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或乘车所花的时
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 。 b、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耗的构成不同 对于步行出行,T步=出行距离/步行速度 对于自行车等个体出行 其时耗为T自=出行距离/自行车速度+t存取。 P对30 于公交出行,其时耗为T交=t步1+ t候+ t车内+ t步2。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城市规模 >200万人 100万-200万 <100万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最大出行时耗 6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35分钟 25分钟
P25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p421城市人口规模1人口规模是决定城市居民出行总量的最主要因素2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次数3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4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5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辰分布第二节居民出行特征四城市规划与居民出行关系logo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 一 2、 居住、交通、工作、游憩是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四大生命线:能源、交通、给水、电信 4、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 精细的体系,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 其中的效率则主要是指城市的运转,其重要组成之 一就是城市交通。 5、所以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机动车停车位的确定
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七、城市交通调查
1、交通量调查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
1)交通量调查的对象
机动车、自行车、人行
2)交通流量调查分析
– 概念 单位时间(小时、日)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
的双向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
– 典型区域、典型时间进行调查
– 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C. 客运港位于货运港的上风方向
D. 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货物装卸、库场储存 及后方集疏
4 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归纳起来是——
规范--------大城市为5-7km/km2;中等城市 为5-6 km/km2。
建议-----6-8 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 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பைடு நூலகம்
2、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过境交通的布置
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加置音障
– 红线宽度
快速干路 60—100米 主干路 40—70米 次干路 30—50米 一般道路 20—30米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1)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3.75米,一般道路:3.5米,
2)自行车道宽度:1.0米/条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 3、非机动车道 • 自行车道宽度:1.0--1.1米/条
上可以设独立车道
一般4条以
• 非机动车道宽度:
自行车为主:双车道2.5米、三车道3.5米,四车道4.5 米 一辆自行车与一辆三轮车3.5米 两辆三轮车4米 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推荐为5米(或4.5米)、6.5 米(或6米)、8米(或7.5米)
•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 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无关路分离
• 交叉口间距
快速路1500-2500M,主干道间距700-1200M、次干道350- 500M,支路150-250M
第四节 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设计• 一、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
6、绿化带
• 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净宽的要求。株 距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 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 或等于1.2×1.8m。
• 7、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 道路横断面类型
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 及四幅路(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 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 市道路。 双幅路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 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 的路段,亦可采用双幅路。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 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速度高,单向两条机动车 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 埋设电力、电讯电缆、和给水管三种管线所需要最 小宽度为4.5米,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的最小占地 宽度为1.5米,则至少要6米。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标准(36 课时+思政)2023

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专业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般掌握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强调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路径、方法,初步具备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的文本与图件编绘的技能。
了解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与运行机制。
二、课时总课时36 ,(理论课时30、实践课时6 )三、学分2学分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2)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3)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2)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评价的学习能力。
(三)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创新的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_图文

1、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成
• 城市交通自始至终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 • 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 • 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 • 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
发展
8
2、城市活动范围
马车时代:
3-5km
有轨电车时代: 10-15km
11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12
轨道交通 汽车交通 步行交通 公汽交通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少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短距离。 介于轨道交通与步行之间。
13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15
16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 • 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 城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 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 •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 •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
规模
17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 城市干道的走向 •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 城市面貌的反映 •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
18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交通(实质是道路系统)体现城市用地空间联系
交通吸引点(工业企业、住宅区、公共服务区、车站、码头、 仓库等)引起交通的发生、流向、流量,形成全局分布。
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 客运站 ● 货运站 ● 技术站 ● 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 (4)高速公路
21
4、机场用地
1)净空限制要求 从净空限制的角度来看,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尽 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在这种情况 下,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5~7km即可。如 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 至少应在15km以上。
非机动车停车场宜为50~100m,不得大于200m。7
(五)城市道路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交叉口间距 道路类型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设计车速 (km/h)
交叉口间距 (m)
>80 1500~2500
40~60 40
<30
700~1200 350~500 150~250
2、道路网密度
城市干道网密度=城市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m2)
生活活动的需要。
3
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 主要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组成。 辅助道路系统是城市生活性的道路系统。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满足城市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和人防工程的要求。
4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1、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图形 最古老的形式-----自由式道路网; 基本图式------放射式和棋盘式;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红线宽度 60~100 (m)
40~70
30~50
20~30
9
4、道路横断面类型
10
二、城市对外交通 (一)对外交通用地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 道路系统应满足不同功能交通的不同要求。一 个城市的道路系统规划要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 速交通的方向发展,根据交通发展的要求,逐 步形成快速与常速、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与 非机动、车与人等不同的系统,如快速机动系 统(交通性、疏通性)、常速混行系统(又可 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类)、公共交通系统 (如公交专用道)、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使每个系统都能高效率地为不同的使用对象服 务。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 要求
(1)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 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比如城市一 般道路(支路)和次干路可能成为划分小街 坊或小区的分界线;城市次干路和主干路可 能成为划分大街坊或居住区的分界线;城市 交通性主干道和快速道路及两旁绿带可能成 为划分城市分区或组团的分界线。
从交通和施工的观点出发,道路宜直、直平,有时甚 至有意识地把自然弯曲的道路裁弯取直,结果往往使 景观单调、呆板,即使有好的景点或建筑作为对景, 也是角度不变、形体由远及近逐渐放大的“死对景”。 规划中对于交通功能要求较高的道路,可以尽可能选 线直捷,两旁布置较为开敞的绿地,体现其交通性; 也可以适当弯曲变化,活跃气氛,减少驾驶人员的视 觉疲劳。对于生活性的道路,则应该充分结合地形, 与城市绿地、水面、城市主体建筑、城市的特征景点 组成一个整体,使道路的选线随地形自然起伏,选择 适当的变化角度,以高峰、宝塔、主体建筑、古树名 木、城市雕塑等作为对景而弯曲变化,创造生动、活 泼、自然、协调、多变的城市面貌,给人以强烈的生 活气息和美的享受,使道路从平面图上布局功能的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 调
• 道路两旁的土地使用决定了联系这些用地的道 路上将会有什么类型、性质和数量的交通,决 定了道路的功能;反之,一旦确定了道路的性 质和功能,也就决定了道路两旁的土地应该如 何使用。如果某条道路是一条交通性的道路, 那么就不应该在道路两侧(及两端)安排可能 产生或吸引大量人流的生活性用地,如居住、 商业服务中心和大型公共建筑;如果是生活性 道路,则不应该在其两侧安排会产生或吸引大 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用地,如大中型工业、 仓库和运输枢纽等。
• 道路用地面积率是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 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和宽度的 状况。欧美大城市道路面积率指标较大,如建筑密度 和容积率很高的纽约曼哈顿,交通负荷很大,道路密 度很大,道路面积率高达35%;华盛顿市区道路宽度 较大,绿化较多,道路面积率高达43%。而我国一些 城市的旧区,如上海浦西旧区,道路狭窄,几乎没有 绿化,道路面积率很低,仅为12%。在道路密度合理 的情况下,城市道路的红线宽度不但要满足交通通行 能力的要求,而且要有好的绿化环境,保证有适当的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率。一般认为,包括支路在内的城 市道路用地面积率在20%以上为宜。
(2)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 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比如城市支路可能 成为联系小街坊或小区之间的通道;城市次干 路可能成为联系各分区、组团内各大街坊或居 住区的通道;城市主干路可能成为联系城市各 分区、组团的通道;公路或快速道路又可把郊 区城镇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
(3)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 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 架”。
(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率
• 城市道路网密度受现状、地形、交通分布、建筑 及桥梁位置等条件的影响。不同城市、城市中不 同区位、不同性质地段的道路网密度应有所不同。 道路网密度过小则交通不便,密度过大不但会形 成用地和投资的浪费,也会由于交叉口间距过小, 影响道路的畅通,造成通行能力的下降。一般城 市中心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边缘区较小;商业 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工业区较小。
1.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 又是城市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动脉”。城 市道路系统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是否可 以合理、经济地运转和发展。道路系统一旦确定, 实质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形态。这种影响是 深远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影响城 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城市在区域中 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城 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城市交通运输 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 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应注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 则。集中就是把性质和功能要求相同的交通相对集中 起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分散就是尽可能使交通 均匀分布,简化交通矛盾,同时尽可能为使用者提供 多种选择机会。所以,在规划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单一 通道的做法,对于每一种交通需要,都应提供两条以 上的路线(通道)为使用者选择。城市各部分之间 (如市中心、工业区、居住区、车站和码头)应有便 捷的交通联系;城市各组团、分区间要有必要的干道 数量相联系;在商业中心、体育场、火车站、航空港、 码头等大量客、货流集散点附近的道路网要有一定的 机动性,也可为发生地震时疏散人流提供绕行道路。 同时,要为道路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2)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
• 城市道路系统应做到系统完整、分级清晰、功 能分工明确、适应各种交通的特点和要求,不 但要满足城市各区之间方便、迅速、经济、安 全的交通联系要求,也应满足发生各种自然灾 害时的紧急运输要求。
• 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做到 布局合理,尽可能地减少交通。减少交通并非 是减少居民的出行次数和货物的运量,而是减 少多余的出行距离及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 运输。要尽可能把交通组织在城市分区或组团 的内部,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 并做到交通在道路系统上的均衡分布。
(5)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 城市干道系统应尽可能规整、醒目,并便于组织 交叉口的交通。一个交叉口交汇的道路通常不宜 超过4~5条;交叉角不宜小于60°或不宜大于 120°否则将使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复杂化,影响道 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道路路线转折角大时, 转折点宜放在路段上,不宜设在交叉口上,这样, 既有益于丰富道路景观,又有利于交通安全。在 一般情况下,不要组织多路交叉口,避免布置错 口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