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浅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浅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丰富多样的动物意象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些以动物为形象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内容,更展现了古人对动物的观察和想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歌之美。
一、动物象征神圣与吉祥在诗经中,一些动物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
例如,麟、凤、龙等神兽常常被用来描述帝王的威严和圣洁。
在《麟之趾》中,“麟之趾,振振公子。
”以麟趾来比喻美好的品德和充实的才能,将麟的形象赋予了高尚与神圣的象征。
凤、龙等神兽在诗经中也多次出现,它们被视作吉祥、祥瑞的象征,代表着福报和权威。
这些动物的存在,不仅在诗经中营造了一种祥和吉祥的氛围,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性的崇拜。
二、动物与人生相关的意象除了象征神圣与吉祥外,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还与人生相关。
例如,鸟儿常常被用来描绘人们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
在《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鸟儿采薇的行为暗喻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忙碌之余也需回归自我。
而狐狸则常常被用来象征狡猾和善变。
在《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巧言如簧。
”诗中所描绘的静女就像狐狸一样巧妙地透露着自己的心思与意愿。
这些动物形象的运用,使诗经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生景象,让人们可以从中进一步思考与体味。
三、动物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描绘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表达自然界的美好与深远。
例如,诗经中常以鱼、鸟、虫等动物来描绘水、山、草原等自然场景。
在《周南·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描绘采薇的场景,诗人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界的活跃。
而《邶风·静女》中则融入了对春天的渴望,以狐狸的形象展示了大自然复苏的景象。
四、动物意象引发人们的共鸣动物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使读者可以从动物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共鸣。
论《诗经》中动物物象的情感表达作用

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 ience (Socia l Sc iences Edition)Apr .2009Vol .4No .2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丽华(—),女,河北唐山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
论《诗经》中动物物象的情感表达作用刘丽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摘 要:《诗经》中的动物物象在先民的社会情感交流、政治化的情义沟通和幽默化的人生呈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种各样的动物物象传递着先民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也传递着政治关系中的信任和建议,更是先民幽默人生态度的最佳代言。
从诗歌的角度,则是加强了艺术表现的力度,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手法。
关键词:《诗经》;动物物象;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I 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09)02-0004-03 《诗经》时代的人们,已经懂得在诗歌中用不同的物象去表现情感,这从《诗经》丰富的写作素材可见一斑。
众多物象中最生动活泼的,莫过于是动物。
那奔奔之鹑、疆疆之鹊、肃肃兔罝、呦呦鹿鸣,以艺术化的方式承载了《诗经》时代先民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从《诗经》有关动物的篇章中,概括出动物传递先民的感情类型,并分析动物在情感表达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
一、社会化的情感交流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其中表述最多的有爱情、亲情和友情。
在《诗经》中,这些情感都被先民以各种各样的动物予以传达,从而实现彼此之间含蓄的情感交流。
《诗经》中的动物常常扮演爱情的媒介。
《召南野有死麕》中“吉士”用“死麕”作礼物,传达爱情的信号。
在那位“怀春”的女子看来,“死麕”因为承载了“吉士”的一片心意胜过千言万语。
《诗经》中的动物还是爱情的传递者、承担者。
[1](P79)《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渴慕之情正是由河边那雌雄和鸣的雎鸠鸟所兴发的。
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诗意表达

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诗意表达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诗意表达。
本文将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诗意表达,以揭示其中的深刻内涵。
一、诗经中的意象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通过形象的描绘和隐喻的运用,表达出世界的美好与哀愁。
1. 自然意象诗经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采薇”中的“穀在廪”、“彼采苟”;“东篱菊”中的“此唯君与尔”,展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2. 婉约意象诗经中也有许多婉约的意象,如“白露未晞”、“东方未明”,以及“采蘩”中的“无庸访于林”,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
3. 社会意象诗经中还刻画了古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形象,如贵族、君王、妻子等。
例如“邂逅”中的“解佩之未了”体现了君王与贵妃之间的情感;“南有嘉鱼,烝然罩罩”描述了贵族们的宴乐场面。
二、诗经中的诗意表达诗经不仅仅是对意象的描绘,更是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节奏,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忧国忧民诗经中有不少诗篇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如《子衿》中的“无言谁后?……行人知韫,其后?其后?”以及《无衣》中的“相彼无衣,言采其蓼”,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担忧和对民众的深情关怀。
2. 爱情之悲诗经中也有许多表达爱情之悲的诗篇。
如《桃夭》中的“噫嘻戏!彼君子,如殪如磔!”以及《桃夭》中的“汤之馨”,描绘了爱情的辛酸与心碎。
3. 人生哲理诗经中亦包含了一些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著》中的“北方有佳人,维其美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通过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总之,诗经中的意象与诗意表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自然、婉约和社会意象的描绘,以及对忧国忧民、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表达,诗经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与表达不仅丰富了诗经的艺术性,也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是 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探究《诗经》中的意象, 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表达也反过来影响了意象 的创造和选择
Part Four 探究《诗经》中意象与
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经》中常用的比喻手法,如“赋比兴”,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情感。 《诗经》中的象征手法,如以“鸟兽草木”等自然物象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意义。 《诗经》中的拟人手法,将自然物象人格化,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经》中的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诗歌中通过比喻、 象征等手法,表达 了友情的美好和纯 真。
《诗经》中还有一 些诗歌,表达了对 离别和失去友情的 痛苦和思念。
乡情情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思乡之情:《诗经》中有很多诗歌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邶风·静女》中的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怀旧之情:《诗经》中也有很多诗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如《小雅·白驹》 中的“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Part Three 探究《诗经》中意象达的作用
意象是情感表达的 载体,通过意象可 以更好地传达诗人 的情感。
意象可以增强诗歌 的艺术感染力,使 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意象可以引发读者 的共鸣,使读者更 好地理解诗人的情 感。
意象可以拓展诗歌 的意境,使诗歌更 加深刻和丰富。
人物意象
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纯朴 士兵:勇敢、忠诚、爱国 贵族:奢华、虚荣、腐化 女性:美丽、温柔、坚强
器物意象
玉:象征高洁、美好 琴瑟:象征夫妻和谐、爱情美满 木瓜、桃李:象征友谊深厚 鹿:象征和平、安宁
诗经中的意象与情感分析

诗经中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多个时期的作品,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社会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等领域。
每一首诗经都以其深邃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而闻名。
本文将从诗经中的意象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索其中蕴含的美、哀、怨、欢等情感,以及与自然、人物等意象相互交织的关系。
一、意象分析意象是诗经中最具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元素之一。
诗经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来描绘情感,以及诗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表达。
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意象:1. 星辰:在《关雎》这首诗中,星辰被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纠葛,表达了作者关于爱情的愁苦。
星辰的闪耀和遥远给人以沉思与遐想,也暗喻着爱情中的波折和困难。
2. 山水:山水经常在诗经中被用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静女》一诗中,山水成为作者表达怀念的媒介。
山水的奇峰险岭和壮丽景色与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念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美感。
3. 花草树木:花草树木是诗中描绘美好情感的常见意象,比如《桃夭》这首诗中,桃花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美貌和年轻的活力。
类似的,在其他诗中,花草树木常被用来表达喜悦、豪情、哀愁等情感。
二、情感分析诗经的情感非常丰富多样,涉及到爱、恨、喜、怒、哀、乐等情感。
每一首诗经都通过意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下是其中几个经典的情感分析:1. 爱:许多诗经中表达了对亲人和爱人的深情。
例如在《卫风·木瓜》中,诗人借用木瓜的生长变化来比喻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表达充满温情和感人的力量。
2. 怨:在一些诗经中,也表现出对不同人际关系带来的怨恨和不满。
例如在《小雅·鹿鸣》中,诗人抒发了对官员不公正行为的愤慨和不满。
这种情感表达诚挚而直接。
3. 悲:悲伤是诗经中较为常见的情感之一。
通过描绘贫困、失落和过去的事物,诗经传递了很多哀愁之情。
在《国风·周南·关雎》中,展现了作者对夫妻分离的痛苦之情。
三、意象与情感的关联意象和情感在诗经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每一首诗的魅力。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诗经》的众多篇章中,植物意象的描绘与运用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自然美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
这些植物包括草木、花卉、果实等,既有具体的形象描绘,也有抽象的情感表达。
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描绘了女子采摘卷耳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之美。
2. 爱情与植物意象在《诗经》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用以比喻女子的美貌。
又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用芣苢(车前草)的采摘过程,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3. 道德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还常被用来表达道德观念。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绘芦苇的苍茫景象,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道德精神。
又如“采采芣苢,君子所依”,以芣苢为君子之象征,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向往。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后来的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子。
这些植物意象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植物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这些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对现代人的启示《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同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诗经中的美丽意象与情感表达

诗经中的美丽意象与情感表达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是"中华文化的根"。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人们情感抒发与表达美丽意象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美丽意象以及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一、山水意象诗经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亦透露出作者们的内心感受。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河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景象,同时也蕴含了作者爱国情怀的表达。
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悬崖百丈廉,隐隐飞瀑喧",以形象的语言描绘高峻的悬崖和飞瀑,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壮美的自然景观。
二、花草意象诗经亦以花草意象来丰富情感表达。
在《凤求凰》中,作者借用"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形象,比喻自己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意象不仅形象生动,更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执着与渴望。
此外,在《蒹葭》中,作者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描绘草木枯黄的景象,抒发出自己内心的忧愁与失落。
三、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丰富多样,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表达。
例如《采薇》中,诗人运用蝴蝶和蜜蜂的形象,表达对爱人的思念。
而《白雪》则以鲜明的对比描绘了白雪与黑鹳的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抒发了内心对于美好和纯洁的向往。
四、情感表达诗经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在《卫风·木瓜》中,"彼姝者也,嘻!室家之谢也"一句凭借姝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众人对于幸福美满婚姻的期待。
此外,在《思归歌》中,"归归归,黄鸟无尾,维鹊有巢"的形象描绘出返乡的喜悦与对家庭的眷恋之情。
总结起来,诗经中的美丽意象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通过山水、花草、动物等意象的描绘,诗经展示了自然界的壮美和神奇,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诗经》中,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植物种类与特点《诗经》中涉及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草木、花卉、果实、树木等。
这些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色彩、香气等特点,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描绘场景的重要手段。
例如,柳树、杨树等树木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荷花、牡丹等花卉则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2. 植物意象的分类根据植物在诗中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将植物意象分为象征性意象、描绘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如松柏,常被用来象征坚贞不屈的品质;描绘性意象如芳草,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喻性意象如芙蓉,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三、植物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及其意义1. 表达情感植物意象在《诗经》中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通过描绘柳树的柔美,表达对爱人的思念;通过描绘荷花的纯洁,表达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些植物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2. 反映社会文化观念《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
例如,松柏的坚韧不拔,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忠诚、勇敢等品质的崇尚;芳草的繁茂,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力和繁衍的渴望。
这些文化观念通过植物意象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诗经》中植物意象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后世诗人常常借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植物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摘要】:在《诗经》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并具有丰富的情感。
动植物是上古先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
本文对动植物意象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探究,认为古人动物的崇拜对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动植物意象情感表达《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诗经》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呈现出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和细微观察。
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它们本身的特质,还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之象,艺术地表现了诗和时代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情感表达《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
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象征。
这些动物有马、燕、雀、鸠、鱼等。
在《诗经》中成为了爱情婚姻的象征,而在象征的背后,动物象征也具有丰富的情感。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在《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
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
《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土如归妻,冰未泮”。
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
婚令的季节催人,所以姑娘今天一大早就到渡口来了,她就是要告诉未婚夫一句话:你如果要娶我为妻,趁着济水还没有结冰赶紧来迎亲吧!姑娘仰起头向河对岸又一次远远望去……。
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恋爱着的执着追求婚姻幸福的年轻姑娘在等待她情人的形象。
大雁唱,是爱情的象征。
诗里用作背景,含有好婚姻一定成功的意义。
而叶枯,雁鸣是季节的象征。
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而秋冬农闲,正是周人法定之婚期。
“周人婚姻重视顺天时,其婚嫁多在仲春秋冬之时。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关关,象声词,为鸟鸣声,是鸟类求偶发出的信息。
这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
这里也状采荇女子的笑声。
雎鸠:水鸟名,又名王雎,俗名鱼雁,山捉鱼,渔民束其脖,用以作捕鱼之能手。
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急切的想要追求女子的心情,他喜欢她,他爱上她了。
这首诗写了俊男配女,是美好的婚姻爱情诗。
作为古代社会中传播广远的一首美妙的婚恋歌,是周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婚姻崇拜的艺术实录,也是古代婚典上广泛演唱的欢庆乐章,也是初步爱河的诗篇。
(二)情爱隐喻的动物意象《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用“食鱼、食鲂”,隐语,使诗具有活跃的气氛。
鱼象征女性,食鱼象征娶妻。
所以这首诗是一个男子为他找到一个内心很喜爱的女子而从内心发出的欢乐的歌唱。
在《诗经》中出现多次鱼的形象,也和婚姻婚配有密切联系,鱼也象征繁盛和富足,有吉祥如意的蕴意,表达了对婚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正如“鱼”“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诗中象征爱情婚姻,“鹿”也有婚姻婚嫁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情感的象征意义。
《野有死麕》是写男女在野外的幽会,古人多认为这是一首“性爱诗”,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她实际上是先秦时代一种婚俗的反映。
诗中“野有死鹿,白茅纯束”,“鹿”作为赠物,而男子用鹿来赠表达自己的爱情,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鹿性情温顺,食草为主,它的驯良温顺。
令人想到了女性的品性,在传统文化中鹿也有和谐美满的意思,并且鹿的胎生习性,又和生殖联系起来。
(三)原始信仰下的图腾崇拜宗华白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
(2)《诗经》中有大量动物的描写种类多。
借形态各异的动物描写了先民们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和那个时代特定的风俗民情,揭示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
自然界中的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这可以看出上古人民与自然界中事物特有的神秘观念有关,形成了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动物崇拜是因为人们对动物依赖却又畏惧的心理,于是就把动物作为神灵来崇拜,并将其形象作为本部族的保护神,这些动物就成了部族图腾。
《毛诗序》曰:“《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
”(3)这就是说周人一年有两次宗庙鱼祭。
“《笺》云:‘冬,鱼之性定;春,鲔新来。
”鲔祭,应有其特殊的寓意。
而冬春两祭用的都是同一首歌”。
(4)周人用鱼祭祖源于远古的用鱼祭神,西安半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很多鱼纹图。
在人类处于渔猎时代,由于鱼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这就使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女性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的观念。
这种观念就一直沿袭下来,经久不去。
这也就是周人祈求子孙繁衍而实行鱼祭的根由。
鱼是婚姻配偶的象征,而冬季正是周人嫁娶的法定时期,故要用鱼到祖庙献祭。
“又因鱼于春天前来渭河产卵,这个迎合了人们求子生殖的愿望,所以周人有冬春两次鱼祭,于是就有了《周颂潜》这首宗庙祭祀的乐歌”。
(5)古人以鹿为图腾,也是对于生殖崇拜的一种演化,鹿为哺乳动物,胎生,一年只育一仔,其性情驯良,而女性也像鹿一样胎生,这就以古人对女性的了解相吻合,“远古先民用鹿象征女性,原因是共同的,即对羊与鹿的生殖能力表示崇拜。
羊和鹿为哺乳动物,如人一样胎生,这是远古女性感觉其亲近又不能拟的。
”(6)“求偶期间的动物,常常发出异样的鸣叫。
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两性相引的情歌。
有了音乐,又进展为各体的情诗。
《诗经》里包含的情诗很多,作者老实地歌唱,编者老实地收录,他们只觉得这是人类应有的情感,而这些诗是忠实于情感的产品。
”(7)上古人民将这些动物和爱情、婚姻婚配、情感表达相联系,是对种族延续繁衍兴旺的祈求,也是男女情感表达的信物和代名词。
二、植物意象及情感表达《诗经》取材于自然物的诗中,涉及到的植物达17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直白描述,也有很多除了本义之外,以物喻意,传递恋人们在爱情之中的浓浓的爱意和爱慕之情,从而形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也蕴含身后的情感意义。
(一)传情寄爱的植物意象在《诗经》中,不仅有大量的篇目提到花草采摘,还有花草相赠及情爱的传递现象。
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静女》)“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国风.卫风.伯兮》)“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国风王风黍离》)。
在《诗经》中花草意象是男女爱情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现象。
《伯兮》是写一个军人的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着重写了丈夫出征后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的,而思念中更见她对丈夫的深深的爱。
“飞蓬”形容头发散乱如同飘飞的蓬草一样。
可以看出对丈夫的思念和爱,丈夫不在身边,心里黯然,发如蓬草,也没有心里去整理。
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看出情何以堪的哀伤。
这首诗赞颂了一种忠贞深挚的爱情的美德,诗中塑造了一个贞妇爱夫思夫的典型形象。
《黍离》这是一首征夫对妻子的思念的诗,本文通过一个征夫之口,诉说他别妻离家愁思和痛苦,充分表现了他对妻室的思念。
诗中的黍在古人的观念意识上是女性的象征。
诗人服役在外,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黍稷长苗到抽穗,到结实,而且年复一年,因而触景生情,勾起了他别妻离家的痛苦,思念益深,且有思有怨。
芦苇的伤--兼葭。
《兼葭》是一首很美的诗,有一种扑朔迷离,缥缈的魅力,令人神往,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兼葭”--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秋末冬初,岁事将尽的象征,按周朝的法律,已到男婚女嫁的法定之日,故男子才如此苦苦追求他心中的“伊人”。
但是道路阻难登攀。
知遇和爱的弹奏物——木瓜,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乔木,果实椭圆金黄,有香气,可吃。
与文中的木桃,木李甚或香兰等都是古代女子向男子求婚所赠送的定情之物。
《木瓜》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一读就令人很快地沉浸到一种优美的且又浓烈的,欢乐的且又活泼的爱情气氛中。
是一首描写一对恋人互赠信物以定情的民间村歌巷谣。
“瓜是古代女性的象征,古代女子用木瓜送给男子,就等于把自己的婚姻给了男子了,而男子赠女子以玉石。
”(8)表现了男女爱情的定情之物。
“由于其易懂易记,所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都能诵读,真是:一首木瓜诗,千古恋人定情词”。
(9)偶乘同车,一见钟情——木槿。
木槿:一种落叶灌木,高七八尺,花瓣有红紫白等色。
古代是女性的象征。
木槿花,诗中用以比美女。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有女与我同乘车,容颜如同木槿花。
这首诗主要写一个男子与一个姓姜的女子同车出行,这个女子容貌如木槿花;艳红美丽。
她的美容在男子心中留下了不可忘怀的印象,故而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他心中对这位女子的爱慕之情。
(二)贻实达情的植物意象《桃夭》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在这首诗中象征女子的美貌和婚姻的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以喻女子青春美貌,正是出嫁结婚的最佳年龄。
桃花是女子的象征,桃花开喻女子的青春花季。
所谓女大当嫁,正其时也。
故《诗》曰:“之子于归,以其室家”。
《诗经》中常用语首助词“有”表重叠,此处形容桃子又多又大的样子。
桃树结果甚多,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
在现在有的地方女孩子出嫁时,家人会在她的被子里,枕头里放上花生、桂圆、红枣之类的食物,取早生贵子之意。
《桃夭》贺女子出嫁,可视作夫妻篇。
“《毛诗序》:《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10)因此,《桃夭》一诗就是一首恭贺女子出嫁的民间歌谣,它发源与周朝的汉江地区,流传于华夏各地,它喜庆,吉祥、热烈地奏响在历代出嫁的姑娘们的心弦上。
《诗经》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其中可以看出丰富健康的两个生命,是怎样欢欢喜喜的开始踏上一个崭新世界的台阶。
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有桃的清香、包容、和日积月累的蜜露的喂养,这或许是古人取桃为诗,祝愿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愿望。
中国的古人说:“草之晶在花,桃花于香,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
四时之花,花色味各自不同,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
”从花里,我们可以得到心神的安宁和意趣的舒展。
在经久时间的洗刷之后,还能让我们记得“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的不尽滋味。
植物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美,通过多人的想象联想,使植物的鲜艳色泽,硕果累累与女性的体态,爱情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青春的活力,融合了情感和感觉之后,形成了意象,传达了对爱情美好,婚姻幸福的追求和歌颂,从植物的客观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了心物统一,是上古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一种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