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法
还原法

还原法解题【知识点和基本方法】有些应用题的思考,是从应用题所叙述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逐步靠拢所求,直到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倒推法(还原法)。
下面看一组问题的解答:(1)某数加上1得10,求某数。
某数+1=10,某数=10-1=9(2)某数减去2得8,求某数。
某数-2=8,某数=8+2=10(3)某数乘以3得24,求某数。
某数×3=24 某数=24÷3=8(4)某数除以4得6,求某数某数÷4=6 某数=6×4=24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还原类问题的解法是:怎么样来的就怎么样回去。
也就是说,原来是加法,回过来是减法;原来是减法,回过头是加法;同样,原来是乘法,回过去是除法;原来是除法,回过去是乘法。
【例题精讲】例1 一棵石榴树上结有石榴,石榴数目减去6,乘以6,加上6,除以6,结果等于6。
请计算一下,石榴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石榴?例2 有一位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4后除以3,再减去26,最后用25乘,恰巧是100岁。
这位老人今年多少岁?例3 联通公司出售手机,第一个月售出的比总数的一半多20部,第二个月售出的比第一个月剩下的一半多15部,还剩下75部。
原有手机多少部?例4 马小虎做一道整数减法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1看成7,把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1,结果得出差是111,问正确答案是几?例5 工人修一段路,第一天修的公路比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的比余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下20千米没有修,公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例6 A、B、C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
第一次把A桶的一部分油倒入B、C两桶,使得B、C两桶内的油分别增加到原来的2倍;第二次从B桶把油倒入C、A两桶,使C、A两桶油分别增加到第二次倒之前桶内油的2倍;第三次从C桶把油倒入A、B两桶,使得A、B两桶的油分别增加到第三次倒之前桶内油的2倍,这时各桶的油都为16千克,问:A、B、C三个油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例7. 有砖26块,兄弟二人争着去挑。
液相化学还原法

液相化学还原法是指在一定的溶剂中(水相或其他)加入贵金属前驱体,在稳定剂存在下,加入还原剂将贵金属前驱体还原为金属单质,再经过洗涤、离心或过滤、干燥等步骤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常用的还原剂有硼氢化钠、抗坏血酸、甲酸、柠檬酸钠等。
同时由于合成的银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常需要使用一些有机表面修饰剂或无机载体,如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十二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月桂酸、吐温80、二氧化硅、活性炭、二氧化钛等。
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1. 回溯法:回溯法是一种暴力穷举法,它尝试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找到最优解。
它通常用于搜索问题,其中搜索空间可以表示为树结构。
该方法逐步构建树结构,直
到找到解决方案为止。
2. 分支定界法:分支定界法是一种近似算法,它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解。
它
从搜索树的根结点开始,并且每次只考虑一个子结点。
它假设将子结点扩展到最优解,并且不会考虑其他结点。
3. 贪心算法:贪心算法是一种近似算法,它试图在每一步选择最优解,从而导致最终
的最优解。
它的思想是在每一步尝试最有利的选择,以期望在最终得到最优解。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三年级还原法解题的三种方法
摘要:
一、还原问题概述
二、方法一:逐步还原
三、方法二:倒推法
四、方法三:图表还原
五、总结与应用
正文:
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还原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训练题型。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通过逐步还原的过程,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还原问题概述
还原问题是一种需要逆向思考的题目。
通常会给出一个变化过程,要求我们从结果推导出原始状态。
这类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二、方法一:逐步还原
当我们遇到一个还原问题时,可以先从结果入手,逐步向前推导。
例如,题目给出一个数加上3,乘以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是3。
我们可以从最后一步开始,逆向计算:3乘以3等于9,9减去3等于6,6除以3等于2。
所以,原始的数是2。
三、方法二:倒推法
倒推法也就是还原法,特点是必须从问题的结果入手,反向使用题目中的条件,最后求出原有的数量。
在解决还原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从结果倒推回去,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四、方法三:图表还原
有些还原问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来解决。
例如,题目描述了一个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变化,从而找出问题的原始状态。
图表还原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总结与应用
掌握逐步还原、倒推法和图表还原这三种方法,对于解决三年级还原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氯化银提取

下面介绍几种较常见的还原法:1、水合肼还原法水合肼是强还原剂,水合肼可以直接还原氯化银。
氨水将氯化银络合生成银氨离子进入溶液。
氨浸条件:液固比3~4:1,室温,搅拌条件下加入氨水,在PH=9左右的条件下浸出2~3小时。
过滤后,渣用氨水与碳酸铵的混合液洗涤。
经一次氨浸处理,银的浸出率可达97%~98%。
向氨浸液中加入水合肼,还原条件:温度50摄氏度,水合肼用量为理论量的2~3倍,人工或机械搅拌下缓慢加入水合肼,30分钟左右即可。
还原率大于99%2、甲醛还原法在碱性溶液中,氯化银可被甲醛还原为金属银。
在搅拌下,用氢氧化钠调节氯化银水悬料PH至11,缓慢加入甲醛。
甲醛还原氯化银为放热反应,反应速度快。
必须用水反应洗涤海绵银中过剩的甲醛,以免熔炼铸锭时甲醛挥发中毒。
海绵银熔炼铸锭纯度大于99%3、硼氢化钠还原法用氢氧化钠调节氯化银水悬料PH至12.5,在60~80摄氏度时加入3%硼氢化钠,所得海绵银纯度大于99.9%4、锌粉还原向氯化银悬浮料中加入浓硫酸,到硫酸浓度约5%,边搅拌边向氯化银水悬浮料中缓慢加入锌粉,至无白色氯化银为止。
待反应完成后,再用5%稀硫酸溶解过剩的锌粉,用水反复洗涤PH到7。
1KG锌粉可还原4KG海绵银,得到粗银纯度为99.5%,锌置换母液含银0.0001g/L。
5、铁还原将氯化银放入容器中,并把铁片埋于氯化银沉淀中,再加浓盐酸淹盖,然后加热至沸腾,同时搅拌,至白色氯化银沉淀全变成灰色的银粉为止。
取出残余铁片,再用稀盐酸溶解残余的铁,用水反复洗涤PH到7。
海绵银熔炼铸锭纯度大于99%6、碳酸钠熔炼还原将干的氯化银和碳酸钠混合,氯化银:碳酸钠=1:0.4。
先预热升温到600摄氏度2小时,然后升温至1100~1200摄氏度。
海绵银熔炼铸锭纯度大于99%氯化银的还原及精炼技术是银回收精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节,可用多种方法还精炼。
水合肼、甲醛等液相化学还原法反就速度快、银的纯度高,但提炼成本太高,只适合较纯的氯化银还原。
抗体 还原分子量 方法

抗体还原分子量方法一、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常用的抗体还原分子量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化学还原剂如二硫苏糖醇(DTT)或β-巯基乙醇等将抗体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为巯基,从而降低抗体分子的分子量。
在还原过程中,抗体分子的二硫键被破坏,导致抗体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其生物学活性。
因此,在使用化学还原法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还原剂和还原条件,以保证抗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不受影响。
二、酶促还原法酶促还原法是一种利用酶催化抗体分子中二硫键还原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酶将抗体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为巯基。
与化学还原法相比,酶促还原法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以更好地保护抗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
此外,酶促还原法的操作简单、快速,适合于大规模的抗体生产。
三、加热法加热法是一种利用高温破坏抗体分子中二硫键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加热抗体溶液至60-80℃,破坏抗体分子中的二硫键,从而降低抗体分子的分子量。
加热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需要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破坏抗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
此外,加热法可能会导致抗体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生物学活性。
四、透析法透析法是一种利用膜分离技术将抗体分子中的小分子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半透膜将抗体溶液与透析液进行交换,使小分子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中,从而将抗体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分离出来。
透析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抗体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抗体分子的纯度。
但是,透析法的操作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以上是常见的四种抗体还原分子量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还原法

还原法例1:某数加上10,再乘10,减去10,除以10,其结果还等于10,求这个数。
试一试1:某数加上7,再乘7,减去7,除以7,结果还为7,求某数。
例2:百货商店里售出彩色电视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20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15台,还剩75台,,店里原有彩色电视机多少台?试一试2:有一筐苹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少2个,筐中还剩20个,筐中原有苹果多少个?例3:植树节学校要栽102棵树苗,小强和小明两人争着去栽,小强先拿了若干树苗,小明见小强拿得太多,就从小强手里抢了10棵,小强不肯,又从小明那里抢回来6棵,这时小强拿的棵数是小明的2倍。
最初小强拿了多少棵树苗?试一试3:有砖26块,兄弟二人争着搬,弟弟先抢了若干块,哥哥看弟弟搬得太多了,就抢过来一半,哥哥不肯,弟弟只好再给哥哥5块,这是哥哥比弟弟多搬2块。
最初弟弟准备搬几块?例4:三只笼里共养24只兔子,如果从第一只笼里取出4只放到第二只笼里,再从第二只笼里取出3只放到第三只笼里,那么三只笼里的兔子就一样多。
三只笼里原来样了多少只兔子?试一试4:小青、小白和小华都喜爱画片,如果小青给小白11张画片,小白给小华20张画片,小华给小青5张画片,那么他们三人的画片张数同样多。
已知他们三人共有画片150张,他们三人原来各有画片多少张?例5:袋里有若干个球,小明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一个球,这样共操作了5次,袋中还有3个球,袋中原有多少个球?试一试5:猴子吃桃子,第一天吃了一半又一只,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一半又一只,第三天吃了第二天余下的一半又一只,第四天、第五天都分别吃了前1天余下的一半又一只,最后只剩下一只桃子,原来有多少只桃子?例6:A、B、C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
第一次把A桶的一部分油倒入B、C 两桶,使B、C两桶内的油分别增加到原来的2倍;第二次从B桶把油倒入A、C 两桶内的油分别增加到原来的2倍,第三次按同样的方法,从C桶把油倒入A、B两桶。
第8讲 还原法解题

第8讲还原法解题【专题精华】有些问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反而比较繁琐,但如果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按它变化的相反方向一步步倒着还原,却比较容易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叫还原法或逆推法。
【教材深化】[题1] 一个数减去35,加上24,再乘8得416,求这个数。
〈敏捷思维〉最后乘8得416,如果不乘8,那应该是416÷8=52;如果不加上24,那应该是52-24=28,如果不减去35,那应该是28+35=63。
〈全解〉416÷8-24+35=52-24+35=28+35=63〈拓展探究〉本题在还原时,我们运用了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到前一步一步地推算的方法。
[能力冲浪]1、一个数加5,乘5,再减去5,最后除以5,结果还是5,这个数是几?2、一个数的4倍加上8减去20,乘2得72,求这个数。
3、春天,小明和小亮到林中采蘑菇,小明问小亮采了多少个磨菇,小亮回答:“我采的蘑菇个数,除以6,再加上5,最后除以4,正好是3。
”想一想,小亮采了多少个磨菇?[题2] 五个猴子相约到海滩上去分香蕉,一个猴子早到了,它将香蕉分成相等的五份,多出一个扔进海里,留下一份,拿着其他的四份找同伴去了;第二个猴子到了海滩,又将香蕉分成了相等的五份,多出一个扔进了海里,留下一份,拿着其他的四份找同伴去了;第三、第四个猴子都如此办理,最后第五个猴子来到海滩,同样将香蕉分为五份,扔掉多出的一个,拿走了四份,海滩上只留下了1个香蕉,问最初海滩上有多少个香蕉?〈敏捷思维〉因为第五个猴子留下1份香蕉(只有1个),所以第四个猴子留下的香蕉为5+6=(6)个;第三个猴子留下的香蕉的个数为6×5+1=31(个);第二个猴子留下的香蕉个数为31×5+1=156(个);第一个猴子留下的香蕉个数为156×5+1=781(个),海滩上原有香蕉为781×5+1=3906(个)〈全解〉[(5+1)×5+1] ×5+1=[6×5+1] ×5+1=156(156×5+1)×5+1=781×5+1=3906(个)答:最初海滩上有3906个香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去掉从句或插入语。命题者有意地在一个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从 去掉从句或插入语。 句或插入语,造成主谓隔离。如果将题干中的从句或插入语去掉, 句或插入语,造成主谓隔离。如果将题干中的从句或插入语去掉, 题干就会变得很简单。 题干就会变得很简单。如:
1.The person we spoke to ___no answer at first. A.make B.making C. makes D.made 分析;可以看出we 是一个定语从句。 分析;可以看出 spoke to是一个定语从句。将其 是一个定语从句 去掉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句子少了一个谓语动词。 去掉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句子少了一个谓语动词。 故本题选用答案D。 故本题选用答案 。 2.Who do you thine B.gave C.will give D.giving 分析; 是一个插入语。 分析;you think是一个插入语。如果把它去掉, 是一个插入语 如果把它去掉, 那么答案C也就变得十分清楚了 也就变得十分清楚了。 那么答案 也就变得十分清楚了。
英语高考快速解题法 —— 还原法
高考一些单项选择题的测试点本来十分简单, 高考一些单项选择题的测试点本来十分简单,但 命题者有意把题干复杂化, 命题者有意把题干复杂化,改写为一个少见或陌生 的结构。对于这类题,应试者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的结构。对于这类题,应试者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把题干还原为自己熟悉的结构,这样, 把题干还原为自己熟悉的结构,这样,题目就 会变得简单,答案就会一目了然,具体来说, 会变得简单,答案就会一目了然,具体来说,可采 用以下几种方法: 用以下几种方法: 将倒装句改成陈述句。 一将倒装句改成陈述句。 由于倒装句的使用,句子的结构变得陌生, 由于倒装句的使用,句子的结构变得陌生,对于这 类题,可将题干还原成一个陈述句。 类题,可将题干还原成一个陈述句。如;
2.——What made her mother so angry? ——____the exam. A.Because she did n't pass B.Her not passing C.She did n't pass D.Because her not passing 分析;将答语部分补全应为: 分析;将答语部分补全应为:____the exam made her mother so angry.可以看出少了一个主语。而能用作主语的 可以看出少了一个主语。 可以看出少了一个主语 是答案B.这个选项是一个动名词的复合结构 这个选项是一个动名词的复合结构. 是答案 这个选项是一个动名词的复合结构
2.Never ___time come back again. A.will lose B. will lost C. will losing D. will to lose 分析;本题的答案选B。 分析;本题的答案选 。如果将这个句子改 为陈述句后 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结构为: 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结构为: Lost time will never come back again.由于命 由于命 题时将句子 改写成倒装句,题目便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改写成倒装句,题目便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四、改被动句为主动句。
由于被动句的使用,句子的结构相对于主动句来说就没有那么清楚。 由于被动句的使用,句子的结构相对于主动句来说就没有那么清楚。 我们如果将其改为主动句,这类题就会变得清楚的多。 我们如果将其改为主动句,这类题就会变得清楚的多。 1.Time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___our lessons well. A.learning B.learned C.to learn D.learns 分析:将题干改写为主动句, 分析:将题干改写为主动句,则为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ime ____our lesson well,可以发现介词 可以发现介词 of 有其相应的宾语, 有其相应的宾语, 其后不能在用动名词做宾语。应选不定式做目的状语。答案是C。 其后不能在用动名词做宾语。应选不定式做目的状语。答案是 。
五、改省略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改省略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省略句使考生不易看清句子的结构。对于这类试题, 省略句使考生不易看清句子的结构。对于这类试题, 可恢复被省略的成分,使句子的结构变得明朗, 可恢复被省略的成分,使句子的结构变得明朗,进 而选择合适的答案。 而选择合适的答案。 1.——How long has this bookshop been in business? ——_____1982. A.After B.In C.Since D.From 分析:将答语部分改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分析:将答语部分改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This bookshop has been in business___1982. 在所给的选项中只有since能同现在完成时连用。 能同现在完成时连用。 在所给的选项中只有 能同现在完成时连用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二、将陈述句改为倒装句。我们首次接触时是一个倒装句, 将陈述句改为倒装句。我们首次接触时是一个倒装句, 而命题者恰恰是有意地使用陈述句来命题。 而命题者恰恰是有意地使用陈述句来命题。如:
1.We had ____left home than it began to rain. A.no sooner B.hardly C.almost D.nearly 分析: 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句型。 分析:No sooner...than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句型。 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句型 在考察知识点时, 在考察知识点时, 命题者却使用了一个陈述句。如果把题干改成: 命题者却使用了一个陈述句。如果把题干改成: ____ had left home then it began to rain .这道题的答案 也就变得十分清楚了 这道题的答案A也就变得十分清楚了 这道题的答案
3、The days we looked forward to ____at last. 、
es B.to come C.came ing 分析;本题很容易被误认为介词to的后面要接动名 分析;本题很容易被误认为介词 的后面要接动名 即动词-ing的形式)。实际上 的形式)。 词(即动词 的形式)。实际上 we looked forward to是一个宾语从句。介词 有 是一个宾语从句。 是一个宾语从句 介词to有 其相应的宾语。如果将这个从句去掉, 其相应的宾语。如果将这个从句去掉, 就可以看出本题缺少一个谓语。答案应选C。 就可以看出本题缺少一个谓语。答案应选 。
2.The little boy was caught ___in the shop. A.to steal B.stealing C.steal D.stole 分析;改为主动句,则为: 分析;改为主动句,则为: The salesman caught the boy ___in the shop. 很容易看出考查的知识点是catch sb doing 很容易看出考查的知识点是 sth.故应选 故应选B 故应选
2.We had ___arrived at the train station when the train began to move. A.no sooner B.hardly C.almost D.nearly 分析:如果把本题改为倒装句 句子的结构就变得很熟悉了本题考察 分析 如果把本题改为倒装句,句子的结构就变得很熟悉了本题考察 如果把本题改为倒装句 的是句型 :hardly...when(一......就).答案应为 答案应为B. 一 就 答案应为
1.Whom would you rather have ___with you ? A.to go B. go C. gone D. going 分析:本题题干改成陈述句,则应是: 分析:本题题干改成陈述句,则应是: Would you rather have whom___with you ? 这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为B。 这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为 。 测试的知识点是使役动词have的宾语补足语 测试的知识点是使役动词 的宾语补足语 用动词原形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用动词原形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