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pdf

合集下载

八九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全资料

八九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全资料

物理总复习--《电现象电路》一.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常用电路和元件的符号。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其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及其连接,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二.课前知识整理:㈠摩擦起电及两种电荷:1.带电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使物体带上电的常用方法是。

这种方式能证明是可分的;3.自然界中只存在___电荷,且可以存在。

物理学中规定: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正电荷;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_。

5.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它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6.中和现象:放在一起的电荷相互抵消呈中性的现象。

7.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均是对静电知识的应用。

㈡电路:1.电路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⑴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

2.一些常见电学元件符号的画法:电源电阻电铃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电键(开关)变阻器电灯相交导线不相交导线3.⑴__________叫做通路;⑵__________叫做开路;⑶_____________叫做短路,其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串联;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并联。

初中物理全书总复习(精).pdf

初中物理全书总复习(精).pdf

的温
度规定为 100 度。0 度和 100 度之间分 100 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 1 摄
氏度,用
表示。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约是
,也叫绝对零度;人体的正常体温


3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
,每 10 格是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
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
,第二次使用时要

4 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
决定的,

大,音调越高)。②
(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还跟距发
声体的远近有关,
越大,距发声体越近,
越大)。③
(指不同发声体声音
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
4.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
来计量噪声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30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

,用 表示。
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 3、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所以又叫
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如图四),所以又叫
透镜。
六、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时,能成 立的、
的 像;
3.误差与错误:
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
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里把
称为机械运动。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需要明

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知识点及练习(全)

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知识点及练习(全)

初三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一、声现象【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对应训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一、物理学概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属性的学科。

物理学主要研究物理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其研究范围包括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运动的规律、能量的传递等方面。

二、物理学基本概念1.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演绎等一系列系统、有条理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界现象的科学方法。

2. 物理量:物理量是观测到的基本物理特征。

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等。

3. 单位:单位是用来度量物理量的标准量。

如米、千克、秒、米/秒。

4. 误差: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5. 精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精度越高,误差就越小。

6. 灵敏度:灵敏度是指测量仪器对物理量变化的响应程度。

三、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1. 运动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运动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4. 运动方程: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竖直自由落体运动。

5. 运动规律的应用:合力分解、摩擦力、动能定理、势能定理、机械能守恒。

四、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运动及其变化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1. 力: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张力等。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牛顿力学: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平衡力、功和功率、动量与动量守恒。

五、光学光学是研究光学现象和光的性质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光的发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及其规律。

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物理初三复习资料(精选8篇)

物理初三复习资料(精选8篇)

物理初三复习资料(精选8篇)物理初三复习资料第1篇热和能(一)分子运动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另外还说明了分子存在着间隙。

4、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5、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因此分子的无规则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激烈。

6、、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使物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导致分子不分开的力,就是分子引力。

如:使物体很难分开或拉长就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引力。

8、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物体很难进一步压缩的力,就是分子斥力。

如:很难压缩物体,就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

9、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

(二)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是能量的又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和温度有关,同一物体的内能只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4、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不能为零,机械能可能为零。

5、热传递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降低,高温物体温度升高的现象。

6、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而不是温度。

即: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大。

7、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8、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9、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内能能转化为机械能。

10、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且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1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放出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多少。

(三)比热容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二、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1、国际单位(SI):m2、单位换算:1km=1000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3、一把刻度尺,要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如何使用刻度尺:(1)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2)视线要垂直于刻度线;(3)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或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误差与错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任何的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错误可以避免,也可以消除。

5、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和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三、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常用秒表(停表))1、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1h=3600s. 1s=103m s=106μs=109ns四、一些特殊测量:(1)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一叠相同纸的总厚度L;算出纸的张数n,则一张纸的厚度为d=L/n。

(2)测曲线的长度:取一段细棉线,用少量的胶水粘湿,贴在被测曲线上,用笔在棉线上作下曲线两端点的记号,将棉线取下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端点记号间的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

(3)测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记下匝数n,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总长度L,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五、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人教版本: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本: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
7、时间的测量
A单位:秒(S)
b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见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为:1h=60min=3600s
c实验室测量工具:停表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被选作标准(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注意:(1)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可选择静止的,也可选择感觉运动的。
沸腾时的特点:液体沸腾时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
1 降低温度如 成雨、云、露、雾等等
气体液化液化石油气
两种方式打火机内的液态丁烷
⑵压缩体积如 火箭上使用的燃料液氢和液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人眼看到各种不发光的物体;
反射现象 镜面成像及类似镜面成像;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又记作Hz。
根据声音的频率大小,声音可分为三类:人耳可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之间;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听不见的。自然界中发生地震、海啸和台风时往往会产生次声波。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将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用力越大音叉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越大(说明: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完整版).doc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完整版).doc

初中物理总复习初中全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般实验室量筒的最小刻度单位是ml 。

3、 由于液体的浸润现象,所以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对准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

4、 固体的体积为两次读数的差值(固体必须浸没在水中)。

第二章 电的初步知识一、 电荷的分类二、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注意:由于静电感应,带电体也会对不带电的物体产生吸引力。

三、 正电荷与负电荷的获得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四、 电荷的检验方法:验电器五、 分类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电子)2、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容易失去核外电子)3、 半导体:导电性能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物体六、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依次连接在电路里的电路;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连接在电路两点间的电路;混联电路:电路里既有串连部分又有并列部分的电路。

七、 断路(开路):电路中的一部分电路里没有电流通过;短路:电流不通过某个用电器但是电路中存在电流(没有断路)的情况,1EL R2EL EL R ELR ••分为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两种情况;通路:电路处于接通状态。

注意:电路连接的时候不允许出现断路和短路的情况,短路会造成烧坏电源。

第三章 电和磁一、 永磁体(磁铁)1、 永磁体的种类:条形磁铁、U 型磁铁、小磁针……2、 磁铁的N 极(北极)和S 极(南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同电荷具有相似性质)。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磁单极子,因此认为没有磁单极子。

4、 磁铁的两极附近磁场最强,中心磁场最弱,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断一块矿石是不是磁铁。

二、 磁铁磁场的分布:磁感应线是一种假想的曲线,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实际上并不客观存在。

磁铁外部:磁感应线从磁铁的N 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 极;*磁体内部:磁感应线从磁铁的S 再回到N 极。

三、 电流的磁场1、 第一个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的是奥斯特。

EL REL R ••R2、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应线分布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第四章 热和冷一、 温度的概念:宏观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表示物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二、 温度的测量1、 我国统一使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英美等国家还使用华氏温标和兰氏温标,物理学使用的标准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

2、 温度测量的工具⎪⎪⎪⎩⎪⎪⎪⎨⎧⎩⎨⎧医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汞)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温度计(摄氏温标) 注意:体温计的构造原理① 体温计装水银的玻璃泡部分体积比较大是为了受热均匀,使得测量准确。

② 玻璃泡上方的弯曲沟道是为了防止水银回到玻璃泡,所以在使用体温计之前都要撒一下体温计。

③ 体温计的量度范围一般在35℃~42℃之间,最小刻度是0.1℃(这样也是为了测量精确)。

三、 热膨胀及其应用1、 气体的热膨胀思考:为什么夏天自行车容易爆胎?2、 液体的膨胀:温度计原理 热水3、固体的膨胀:知道双金属片的工作原理。

4、“冷胀热缩”现象:水的反常膨胀现象(水变冰)5、热膨胀的防止及利用第五章物态变化一、沸腾: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但是温度保持在一个恒定值,这个值就是液体的沸点。

1、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酒精为78℃。

2、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二、蒸发:在液体的表面发生,蒸发过程也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增大液体的表面积;2、提高液体的温度;3、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第七章简单的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3、光在1年里面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注意它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1光年=9×1015m(怎么推导?)4、小孔成像说明了光在空气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光的反射1、法线必须垂直于平面或是切平面。

2、入射角或反射角是指入射线或反射角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 反射定律:光在反射现象中,反射线和入射线与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 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2、 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像的特点:正立的,左右相反的虚像,所以也称之为“镜像”。

4、 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四、 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 折射的规律:折射线与入射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线、折射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作用是不同的,当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到光密介质的时候,入射角要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到光疏介质入射线反射线θθ的时候,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

思考: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4、 折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5、在任何几何光学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第八章 光学仪器透镜一、透镜1、 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4、 通过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做实像;不是通过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即是由实际光线反向延长而会聚成的像叫做虚像。

二、 凸透镜成像原理(u 表示物距,v 表示像距)成一虚像。

同一侧光屏上不成像,在物体、当;,光屏上成放大的实像、当;,光屏上成缩小的实像,、当,,f u f v f u f f v f f u <<><<<<>03222221三、凸透镜成像作图入射线反射线θ'θ'γ'折射线玻璃空气反射线θθγ折射线玻璃空气第九章 物体的运动一、机械运动1、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照物:为了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我们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物即为参照物。

参照物取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匀速直线运动1、打点小车实验:如果打在纸带上的墨水点间距相等,说明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3、速度的大小:时间路程速度= 字母表示:t s v = 同理:t v s ⋅=;vs t = 第十章 质量与密度一、物体的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质量的单位换算:见第一章 测量。

2、质量的估算: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判断,比如求一个苹果的质量;一瓶饮料(1.25L )的质量;物理课本中一页纸的质量……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状态(运动大小与方向)而改变。

4、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托盘天平、台秤、磅秤、杆秤……二、托盘天平的使用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施加力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

3、两个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而存在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带电小球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和大小);(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同一个物理模型在不同的说法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是不一样的。

(牛顿第三定律)思考:一个人买了一条鱼,他用绳子把鱼吊起来然后提着绳子。

则鱼受到绳子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绳子受到向下的拉力的施力物体又是什么?受力物体又是什么?三、力的测量1、力的国际单位:牛顿(N)2、力的估算:汽车拉力2000~3000N,一个初中生的重力500N……3、测量力的仪器:弹簧秤(1)需要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的最大量程;(2)使用前需要对弹簧秤进行调零;(3)测量的时候弹簧秤要与被测的力处于同一直线上。

(4)正确读数,一般弹簧秤不需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四、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2、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有向线段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下面以木块受到一竖直向上的大小为20N 的拉力为例来用力的图示表示。

注意:关于力的图示法,中考作图题必考,以后的章节还会碰到不同性质力的作图方法。

五、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万有引力)而受到的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

3、 重力的大小G :G=mg ,g =9.8牛顿/千克(重力加速度)公式变形:gG m =(已知重力求质量) 六、同一直线上几个力的合成1、 合力:用一个力来替代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

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的思想,是物理学的一N F 20=N10•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个重要方法。

2、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成方法:同向相加,方向不变;反向相减,方向跟比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

公式:同向:F=F1+F2;反向:F=│F1─F2│。

3、推广到同一直线上几个力的合成也适用。

七、牛顿第一定律1、错误观点(亚里士多德):一切运动物体最终将归于静止,只有力才能维持物体做运动。

正确观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而猜想,力不是维持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理想斜面实验装置2、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3、惯性的初步了解(1)一切物体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2)物体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注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惯性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