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也有对应的ppt版本)
全球气候变暖PPT优秀课件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阿尔卑斯山脉-瑞士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北极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事实告诉我们---
变暖是真的 而且确实是全球性的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全球变暖正遭受的质疑பைடு நூலகம்
“世纪大骗局”?--
距
0
平
温( ℃-0.5 度) 距 -1.0 平 0.6 (
0.4
温 度 0.2
)距 平0 ( ℃ ) -0.2
-0.4
中国与世界气温变化
Baseline:1970~200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Base line:1961-1990,IPCC,2001)
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3、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 土退化
长江源最大冰川近40年退缩4000米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5、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 之变化,粮食安全受到影响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锐减。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 态关系。瑞士南部每年出现地面霜冻现象的天数骤降,而同时,入侵的外 来物种数量则急剧上升,它们迅速占据了新创造出来的生态位置。世界上 许多物种如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1~2mm 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土退化 厄尔尼诺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之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PPT优秀课件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3、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 土退化
长江源最大冰川近40年退缩4000米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5、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 之变化,粮食安全受到影响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锐减。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 态关系。瑞士南部每年出现地面霜冻现象的天数骤降,而同时,入侵的外 来物种数量则急剧上升,它们迅速占据了新创造出来的生态位置。世界上 许多物种如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2009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87ppm
为何一年中会起起落落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消耗的矿物燃料迅 速增加燃烧产生的CO2释放进入大气层,使大气中CO2浓度增 加;其次,森林、植被的减少,使全球总的光合作用减小,从 而增加了CO2在大气中的积累。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1~2mm 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土退化 厄尔尼诺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之变化,
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The Observed change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约会第Ⅳ期
全球变暖
是不可忽视的真相?还是世纪大骗局 ?
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为什么会这样?
有何危害? 如何应对?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课件

自然源:包括海洋以及温带、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 人为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烧、己二酸以及硝 酸的生产过程 汇:在平流层被光解成NOx,进而转化成硝酸或硝酸盐而通过 干、湿沉降过程被清除出大气
HFCs(氢氟碳化物)
源:工业生产 汇:对流层与OH反应以及在平流层光化分解
二.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石化燃料燃烧,大气中的CO2浓 度上升了约70/cm3· m-3。1995年全球CO2总排放量为 220/亿t。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多的前15个国家见表2。 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耗的总格局不会出现根本性 的变化,人类将继续以石化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同时随 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大增长, CO2浓度会继续增长,达到工业革命以前水平的10倍左 右。
CH4
人为源:天然气泄漏、石油煤矿开采及其他生产活动,热带 生 物质燃烧、反刍动物、城市垃圾处理场、稻田等。 自然源:天然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热带森林、苔 原、白蚁等。
汇:(1)在对流层大气中与OH反应而被氧化掉,约445Tg/a (360~530Tg/a); (2)一部分CH4输送到平流层,在那儿发生光解和被OH、 Cl和O(1D)等氧化,约40Tg/a(32~48Tg/a); (3)被土壤吸收,约30Tg/a(15~45Tg/a)。
CO2
源:植物呼吸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化石燃料 燃烧(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 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是6Gt;每年由于土地利 用变化和森林被破坏释放约1 .5Gt碳。) 汇:植物光合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每年 3.7Gt碳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CH4 大气CH4浓度变化监测始于1978年,当时浓度为 1510×10-9,经过20多年的增长,1998年浓度已达约 1730×10-9(表1)。70年代晚期CH4浓度增长速率约 20×10-9/a,80年代下降至9×10-9~13×10-9/a。 1984~1996年间CH4浓度的增长速率出现了连续下降 趋势,1984年的增长量还达到14×10-9/a,到1996年已 经下降为3×10-9/a。这一逐步减少的增长速率反映了相 对于CH4在大气中的存留年限来说,CH4浓度变化已经 接近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全球甲烷的源与OH浓度 继续保持稳定,则可能出现CH4浓度从现在的1730×10-9 到1800×10-9的缓慢增加,从而基本上不影响甲烷对温室 效应的贡献。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也有对应的ppt版本)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也有对应的ppt版本)项目二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研究方向:●大气的结构及其特征●大气中的含碳化合物及其危害●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1.大气结构及其特征●大气是指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外部的气体包层。
在环境科学中大气层称为大气圈,也称大气环境。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气。
1-1大气层的结构:按照大气温度、化学组成及其他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圈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层(暖层)(5)外逸层(散逸层)对流层: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大约17至18公里,在中纬度的地区高10至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只有8至9公里。
在高纬度的地区,因为地表的摩擦力会影响气流,形成了一个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边界层。
这一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会被逆流层的分隔而与对流层的其他部份分开平流层: 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
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
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1-2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免费Powerpoint)_课件中心(共17张PPT)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如图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70℃左右)的示意图.
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我们能做什么?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 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 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 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 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 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 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 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 室效应。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 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 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 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 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 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1.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温室气体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 、 臭氧(O3)和氟氯烷烃(CFCs)等可以使太阳辐射的短波几乎 无衰减地通过,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的波段却有很强的吸 收能力,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
➢ 温室气体吸收地球红外辐射线的谱带范围为7000-18000 nm,二氧化碳吸收辐射线的范围为12500-17000nm, 透射到大气中的红外辐射约70-90%都是7000-13000nm 范围内,所以二氧化碳对吸收红外辐射起了主要作用 , 其它具有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也可吸收部分红外辐射 。
CO2
源:植物呼吸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化石燃料 燃烧(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 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是6Gt;每年由于土地利 用变化和森林被破坏释放约1 .5Gt碳。)
汇:植物光合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每年 3.7Gt碳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环境温室效应 ppt课件

温室效应 效应产生 效应危害 效应预防
治愈温室效应
除了这两种以外还有: 1.燃料的改善 2.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3.对化石燃料的限制 4.鼓励使用天然瓦斯 5.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6.鼓励使用太阳能 7.开发替代能源 8.设法挖掘海洋吸收碳的潜力
温室效应 效应产生 效应危害 效应预防
巴基斯坦遭45 摄氏度热浪侵 袭 约200人中 暑死亡
效应危害
效应预防
热浪侵袭
热浪,是指天气持续地保持过度 的炎热,也有可能伴随有很高的湿 度。这个术语通常与地区相联系, 所以一个对较热气候地区来说是正 常的温度,对一个通常较冷的地区 来说可能是热浪。一些地区比较容 易受到热浪的袭击,例如夏干冬湿 的地中海气候。热浪可以因为高温 引起死亡,特别是老年人。
观测冰川是否消融并不需要借助 特殊设备。原来覆盖在苔原表面的冻土 由于表面温度升高而融化后,现在上面 生长着植被。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在过去一个 世纪已失去了一半的冰川。另外,喜马 拉雅冰川是恒河水的主要来源。恒河为 5亿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据说现在 每年的水量以37米的速度减少
温室效应 效应产生
澳洲南部遭遇极 端热浪侵袭:考 拉和鸡都热傻了。
温室效应 效应产生 效应危害 效应预防
暴风雨和水灾
专家用气候模型预测出,全球 气温上升会对降水造成影响。 但越来越频繁的超大风暴确实 谁都不愿见到的:在短短30年 里,四级到五级强烈飓风的发 生频率几乎增加了一倍。温暖 的海水增加了强烈风暴产生的 可能性。温暖的海水给飓风提 供了力量。科学家将海洋和大 气的温度,与强暴风雨发生的 几率关联起来。
温室效应 效应产生 效应危害 效应预防
产生的原因
人口剧增因素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温室效应精品PPT课件

2.2 温室气体的来源
• 二氧化碳(CO2)- 碳和含碳化合物的燃烧、碳酸盐矿物
的分解、动物的呼吸作用及发酵过程, 每年大约有100亿 吨~200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 氟氯碳化物(CFCs)-以CFC-11、CFC-12及CFC-
1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范围包括冷媒、清洗、喷雾及发 泡等用途,同时此类化合物也是破坏臭氧层的祸首。
• 表: 未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值(ppm)
年份
2025
2050
2075
2100
大气中CO2 浓度值
404~425
434~480 456~536 469~614
• 数据来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 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英国的欧洲气候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在未来的一百年间,北 欧和中欧冬季的降雨量将增加5倍。受气候异常影响最严重 的将是英国、荷兰、丹麦和德国北部,法国南部遭遇冬季暴 雨的概率会从2%上升到4%。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 我国2008年初遭受的特大雪灾也是全球变暖产生极端天气 的结果。
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人类活动
产出气体
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烧 农业活动 工业制成品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氮氧化合物 (N2O) 氟氯碳化物(CFC)
物质燃烧
氮氧化合物(N2O)
工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合物 臭氧(O3) 及碳水化合物经过光所合成
温室气体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
1. 在大气中的浓度 (用体积分数表示)
5.全球增暖潜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二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研究方向:
●大气的结构及其特征
●大气中的含碳化合物及其危害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1.大气结构及其特征
●大气是指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外部的气体包层。
在环境科学中大气
层称为大气圈,也称大气环境。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
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气。
1-1大气层的结构:
按照大气温度、化学组成及其他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圈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热层(暖层)
(5)外逸层(散逸层)
对流层: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大约17至18公里,在中纬度的地区高10至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只有8至9公里。
在高纬度的地区,因为地表的摩擦力会影响气流,形成了一个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边界层。
这一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会被逆流层的分隔而与对流层的其他部份分开
平流层: 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
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
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1-2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
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
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1-3图例:
(1)钢铁厂排放的废气
(2)火力发电厂排烟污染大气
(3)温室气体排放
(4)小炼油
(5)方网2003年5月20日消息:5月19日,在湖北汉宜高速公路边的农田里,农民正在焚烧作物秸秆。
由于现在正值收割季节,许多农民将收割下来的作物秸秆在
田地里当场焚烧,焚烧形成的烟雾飘荡在高速公路两边,既影响视线又污染环境。
(6)都市的交通
(7)尾气污染,健康杀手
(8)尾气污染
(9)城市上空的烟雾
(10)市区垃圾焚烧
(11)海边随意焚烧垃圾的污染
(12)露天焚烧假货会释放多种有毒污染物质
2.含碳化合物及其危害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种碳氢化合物及含氧烃等。
这类污染物中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大气化学反应。
2-1一氧化碳CO
●环境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人
群吸烟等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后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
2-2二氧化碳co2
●一种五色无味无毒的温室气体。
co2本身对大气环境是没有直接危害的,但在
大气污染问题中co2的增加将对全球变暖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一角度看,c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2-3 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天然源,人为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占总量的不到5%,
主要来自汽油不完全燃烧、焚烧过程、溶剂蒸发、石油蒸发、氮肥的使用和运
输损耗等。
其中汽车废气排出的碳氢化合物类型复杂,是最主要的人为来源。
3.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
3-1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
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温室效应之利
温室气体能洗手地表长波辐射,是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摄氏度,而非现在的15摄氏度
●形成原因: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
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
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
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3-2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
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原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
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
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
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
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
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
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
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温室效应之弊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
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
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
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遏制全球变暖我们应该………
关上电脑
呵护热水器
乘公交出行
尽量步行
不用塑料袋
使用节能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