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历史文化沿革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赤峰

我的家乡—赤峰
酒桌上,与长辈碰杯时杯子要略低于长辈,给长辈斟酒时也 要将杯子双手递过去,这是酒桌上豪爽之外的礼节。
若是朋友间,则不必拘泥这么多,大家开心就是最重要的。
平煤高级中学座落于塞 外煤城平庄,始建于 1959年,于2005年平 煤高中划归赤峰市元宝 山区地方政府管理。
2000-2015年16年学校连出内蒙古、赤峰市23名高考状 元。23名状元中有内蒙状元5人,内蒙第二名8人,内蒙 第三至第八名10人,创自全国恢复高考以来一所高中16 年连出省、市高考状元的奇迹。 2010--2015年学校六年考入清华北大57人。创自恢复高 考以来全国旗县区高中连续考取清华北大 人数之最,57 名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中只有13名同学初升高时来自 其他旗县,其余44名同学均为平庄地区百姓子女。
赤峰博物馆:
馆内馆藏文物一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 103件,二级文物228件,三级文物854
件。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红山文化石
雕人像、赵宝沟文化范、
辽代三彩鸳鸯壶、清代金字楠木骨灰罐、

清代金字《甘珠尔经》等都属馆藏精品,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赤峰: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 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 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 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 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 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 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 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 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 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赤峰历史沿革

赤峰历史沿革

赤峰历史沿革收藏人:xuenizi2011-02-05 | 阅:483 转:13| 来源| 分享赤峰概况和历史沿革及文化《内蒙古晨报》提供资料: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接壤,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毗邻,北西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距首都北京和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均在500公里左右,全市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

"赤峰"是因城区东北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两面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多山,西部最高海拔2067米,东部海拔不足300米。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

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

既有浩瀚的坨沼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和肥沃的良田。

中低山和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3.3%。

高平原占13.5%,平原占13.2%。

七老图山脉至亿合公熔台地至克什克腾旗西部高平原至黄岗梁至北大山至小罕山至乌兰坝至大罕山一线,构成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中游至努鲁虎儿山脉一线,构成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带,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下游、乌力吉沐沦河中游,构成海拔280米至400米左右的平原地带。

综合各地理因素,赤峰可分为四个地貌区,即:北部大兴安岭西南段石质中低山丘陵区、南部燕山北麓山地丘陵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平原区、西部高原区。

赤峰市除周围一些大山外,市内还有红山、马鞍山、罕山、天山等,这些山有着著名的古迹、动人的传说和秀丽的景色,现都已开发为旅游区,各山之间均有隘口,可通四邻。

赤峰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最高气温11.6℃,年平均最低气温-1.8℃,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至7℃。

全市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南北温差为9℃。

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光能总辐射量为5700-6100焦耳/平方米;绝大部分地区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降水70%集中于6-7月份,雨热同季,年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内蒙古赤峰市名胜古迹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名胜古迹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名胜古迹介绍
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赤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古鲜卑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朝文化成为赤峰地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特征。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在赤峰分布比较集中,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敖汉旗约有100平方公里。

红山文化遗址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轨迹。

赤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这里就有了“三燕古都”之称。

这里是契丹王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等三位杰出帝王的故乡;这里有“中国唯一以红山文化为主线而形成的民族发祥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红山文化;
—— 1 —1 —。

草原明珠--赤峰历史介绍

草原明珠--赤峰历史介绍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

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八五”时期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敖汉“兴隆洼聚落遗址”,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

在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赤峰资源较为丰富,贵重金属、有色金属储量均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

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鸡血石其中叶腊石(已定名为巴林石)储量约12 000吨,是雕刻工艺品的优质原料,产于巴林右旗沙布尔台苏木牙乌图山,其含千分之五鸡血石,被誉为稀世之宝,中外闻名西拉姆论和赤峰主要旅游景点: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大明塔梵宗寺辽太祖陵喀喇沁王府龙泉寺荟福寺辽“真寂之寺” 辽祖州城遗址荣宪公主墓乌兰布统古战场兴源寺巴拉奇如德庙百岔川岩画根丕庙后召庙辽石窟寺辽庆陵奈曼王府喀喇沁亲王府城子山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宝山墓群释迦佛舍利塔阿斯哈图冰石林大青沟玉龙景区冰臼奇观贡格尔草原勃隆克沙漠其甘沙漠达里诺尔湖第四纪冰川遗迹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生态园赛罕乌拉巴彦他拉草原响水玉瀑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打虎石水库罕山自然风光沙地云杉巴彦花水上游乐园百兴图达拉哈草原翁旗红山水库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锡伯河赤峰市乌兰布统达里湖花山公园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宁城法轮寺特色活动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学习资料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学习资料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

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

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蒙古族人民保留了大量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赤峰最亮眼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探讨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起源、传承、实践与表演,以及它的价值和特点。

一、起源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源自古老的蒙古帝国时期。

13世纪,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

随着帝国的扩张,蒙古文化逐渐传入赤峰地区。

到了明代,蒙古族在赤峰地区形成了稳定的部落,逐渐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传承1、家庭传承在赤峰蒙古族中,家庭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古老的习俗和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例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礼仪和歌曲。

这种家庭传承方式,使得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2、社区传承社区传承是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每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那达慕节、祭敖包等。

在这些活动中,蒙古族群众穿着传统服饰,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如摔跤、射箭、歌舞表演等。

这种社区传承方式,使得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

三、实践与表演1、节日习俗赤峰蒙古族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节日习俗。

那达慕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此外,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人们聚集在敖包前,进行祈福和祭祀。

这些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服饰风貌赤峰蒙古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色。

男子通常穿着短款皮袍、长款大衣和宽腿裤子,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坎肩和绣花围巾。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实用性,可以抵御赤峰地区寒冷的气候。

3、饮食文化赤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具有特色。

蒙古族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食,还喜欢食用各种糕点、炒米、茶饮等。

其中,烤全羊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选用肥嫩的绵羊,经过腌制和烤制,口感酥脆,肉质鲜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关于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探析)
课程名称《中国城市规划史》
作者陈洋
学号1215100303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城乡规划1001班
指导教师张轶群
2014年4月3日
关于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探析
【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

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三区、七旗、二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城市,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

赤峰也是公认的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是闻名中外的红山文化中心。

赤峰地处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腹地,是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也是内蒙古第四大城市。

【关键词】:赤峰、玉龙文化、
一、赤峰简介
赤峰建城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的痕迹。

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即“华夏第一龙”—玉龙的故乡,赤峰曾是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 - - 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据历史记载,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
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路。

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日伪时期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赤峰境内分别建立了热中、热北、热辽、乌丹4个专署,隶属热河省。

1949年5月,将克什克腾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又将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盟建市,现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市花是玫瑰、大丽花,油松为市树,百灵鸟为市鸟,《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为赤峰市市歌。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11]
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路。

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中华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后改制为热河省,属东北四省之一;伪满洲国成立后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赤峰境内分别建立了热中、热北、热辽、乌丹4个专署,隶属热河省。

1947年中共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5月,将克什克腾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又将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昭乌达盟建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