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调查

合集下载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报告

山东XXXXXX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报告二О一四年十二月山东XXXXXX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报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3‟99号文件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法[2014]4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矿井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矿长组织了生产技术、“一通三防”、机电提运、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矿井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六落实”的原则及时整改。

一、成立隐蔽致灾排查领导小组为切实做好矿井蔽致灾因素排查,特成立了排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职责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排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监督,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等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排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

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成员:根据分工进行检查,同时负责督促落实整改方案及措施,确保整改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二、矿井概况山东XXXXXX煤矿位于陶枣煤田,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境内,属陶枣煤田黄贝勘探区,是原甘霖井田黄贝煤矿的一部分。

2007年10月份开始技改,2010年年底通过省煤炭工业局竣工验收,2011年正式投入生产。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副井进风,主井回风,矿井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

批准可采煤层为:柴煤、6层、9层、12层、14层、16层、17层、18层煤。

井田面积8.8308km2,开采深度由100米至-1000米标高。

矿井现开采14、16煤层,开采标高为: -590m~-710m。

其中14煤层倾角平均为160,平均厚度为1.1m,直接顶为泥质页岩,厚度为0.8~2.2m,平均厚度为1.4m,老顶为八层灰岩,平均厚度为2.8m,直接底为砂泥岩,平均厚度为17.5m。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制定方案
根据普查目标和收集的资料,制定详细的普 查方案和技术路线。
收集资料
收集矿区地质、水文、工程等方面的资料, 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组织培训
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 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实施阶段
现场勘查
对矿区进行实地勘查,了解现 场实际情况,核实前期收集的
资料。
数据采集
运用专业设备和方法,采集与 隐蔽致灾因素相关的数据。
THANKS
感谢观看
钻探技术在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中的应用
钻探技术可以对煤矿区域内的断层、裂隙、岩溶等隐蔽致灾因素进行直接探测,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优势与局限性
钻探技术具有直接、准确等优势,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且对地表条件有一定的破坏性。
04
普查实施流程
准备阶段
明确普查目标
确定普查的目的、范围和预期成果,为后续 工作提供指导。
将普查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数据和报告进行 整理归档,便于后续查阅和使用。
持续监测与更新
对隐蔽致灾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定期更新普 查成果,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05
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专家评估法
利用专家经验,对煤矿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存在的安 全风险。
风险矩阵法
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度,形成风险 矩阵,对风险进行排序。
03
普查方法与技术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利用电磁波、声波等信号,对地球表面进行远距 离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遥感技术在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煤矿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等重要信息,为普查 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调研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调研报告

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研究报告国家煤矿安监局科技装备司按照总局、煤监局的工作部署,认真领会栋梁局长提出的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指示精神,我司会同中国煤科集团成立工作组,深入部分地区、企业开展调研和研讨,分析了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现状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灾害特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几大灾害事故,多数情况下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近年来隐蔽致灾因素已经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煤与瓦斯突出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占80%。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指隐伏在煤层及其围岩内、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

主要包括:老窑采空区、各种水体、断层、陷落柱、瓦斯和应力异常区、发火点等。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具有隐蔽性、时变性、突发性的特点,探测和预防难度大。

随着煤矿开采活动演变成灾,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隐蔽致灾因素和灾害形式,例如断层滞后导水、采动离层水等水害事故、瓦斯延期突出、浅埋深冲击地压、近距离煤层群火灾等。

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体现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治本之策,是有效防范煤矿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煤矿资源整合、严格安全准入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的长期、艰巨的工作。

(一)采空区致灾因素及特点近年来,我国由于煤矿采空区引起的各种事故和灾害问题日趋严重,且具有严重性、多害性及时变性。

上世纪80年代末受“有水快流”等政策的影响,历史上存在很多的小煤窑和地方中小煤矿,多属于无规划开采,遗留开采区域不详,缺少文字、图纸资料,导致许多隐蔽性采空区的存在。

仅2005年以来,累计取缔非法生产煤矿、非法采煤窝点5.4万处次,关闭各类小煤矿1.6万余处。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的兼并重组力度的加大,遗留了大量未有效处置的采空区。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通防设施的普查内容
通防设备的检查
普查通风设施的完好情况,包括风门、风窗、风桥等,确保其正常 运转。
通风能力的核定
根据矿井生产的需求,核定通风系统的通风能力,保证矿井安全生 产。
通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对通风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同时建立完善 的通风设施管理制度,提高通风设施的管理水平。
详细描述
地下水致灾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涌入、矿井突水等。在煤矿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如果 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了解不足,可能会导致矿井突水等事故。为了确保矿井安全, 需要对地下水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查和评估,了解其分布、水位、流量等参数,采取
相应的防水和排水措施,预防和减轻地下水灾害的发生。
瓦斯致灾因素
排水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普查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对于预防水灾 事故至关重要。
VS
详细描述
排水系统普查应包括对水泵、水管、水仓 等设备的检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运行 正常。同时,还需对排水系统进行模拟演 练,测试在突发水灾时排水系统的应急响 应能力。
运输系统普查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运输系统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普查运输 系统的安全状况对于预防运输事故至关重要。
建立安全考核机制
制定安全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对矿工进行定期考核,确保他们具 备合格的安全素质和能力。
鼓励矿工参与安全管理
建立矿工参与安全管理的机制,鼓励他们积极提出安全建议和意见, 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建立隐蔽致灾因素
台账
对普查出的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分 类、登记和汇总,形成完整的台 账资料,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制定隐患整改措施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方案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方案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方案煤矿,这地方可真是个“深不可测”的地方,像是藏着无数的秘密,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一些让人心惊胆战的隐患。

我们一提到煤矿,脑海里总浮现出那一幅幅忙碌的画面,矿工们像小蚂蚁一样在黑乎乎的矿道里穿梭。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小蚂蚁在“地下王国”中可不是光风霁月,每一步都有可能踩到“雷区”。

想想看,万一真出了事,那可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剧了。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就得好好聊聊煤矿里那些隐蔽的致灾因素,制定个靠谱的普查方案,让大家都能安安全全的。

先说说,隐蔽的致灾因素到底都有哪些。

煤矿可不是说你想进就能进的地方,里面的环境复杂多变,就像是一个迷宫,稍不留神就可能走进了“死胡同”。

就比如说,瓦斯,这玩意儿就像个“潜伏者”,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它就悄悄地聚集,等你一开火,哎呀妈呀,那可真是要命了。

我们得定期进行瓦斯检测,确保矿井通风良好,让这个“隐形杀手”无处可藏。

再说说煤尘,这东西可真是个“看不见的敌人”,它在空气中漂浮,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爆炸。

这就需要咱们在工作的时候,注意做好防尘措施,定期清扫,保持环境干净。

咱们再聊聊地质条件。

这事儿就像开盲盒,有时候你永远不知道会出来什么。

煤矿的地质结构千差万别,地质灾害随时可能来袭。

为了让大家心里有个数,咱们得对矿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普查。

说白了,就是把“底牌”摸清楚,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出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方案。

这样一来,大家在工作的时候心里也能有底,省得临时抱佛脚,出现意外的时候手忙脚乱。

培训工作也不能忽视。

煤矿的安全工作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要持之以恒。

咱们得定期给矿工们进行安全培训,让他们明白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

像是怎样识别危险信号,遇到突发情况该怎么处理,这些可都是“保命”的关键。

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

俗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这话一点不假。

让矿工们有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

咱们得把各个环节都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实施计划方案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实施计划方案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实施计划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工作原则 (4)二、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概述 (4)2.1 隐蔽致灾因素定义 (5)2.2 隐蔽致灾因素分类 (6)2.3 隐蔽致灾因素危害 (7)三、排查治理对象与范围 (8)3.1 井工煤矿 (9)3.2 露天煤矿 (11)3.3 其他类型煤矿 (12)四、排查治理方法与技术 (13)4.1 专业排查 (14)4.2 专家会诊 (15)4.3 科技手段运用 (17)五、排查治理实施步骤 (18)5.1 动员部署 (19)5.2 组织实施 (21)5.3 总结评估 (22)六、保障措施 (23)6.1 组织保障 (24)6.2 技术保障 (25)6.3 人员保障 (25)6.4 资金保障 (26)七、监督管理 (28)7.1 监督检查 (29)7.2 责任追究 (29)一、前言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日益凸显。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维护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施计划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排查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充分认识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们将坚持“安全第预防为主”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全面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切实把煤矿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本实施计划方案将围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展开,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1.1 编制目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切实提升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是指对矿井安全生产中可能存在但又不易被察觉的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及时的调查和清理,以保障矿井安全。

该制度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能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也有利于推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指那些不会直接导致事故的隐蔽危险因素,但却可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引发灾害,如气体渗漏、煤层顶板弱化、矿井构造不良、设施老化等。

这些隐蔽因素往往不易被察觉,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灾害,如瓦斯爆炸、煤层突出和地质灾害等,这就给煤矿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因此,及时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至关重要。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实施需要在系统思考和科学指导下进行。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调查机制,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

其次,要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重点着眼于可能导致事故的隐蔽危险因素,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矿井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如地质勘察、地质灾害监测、气体检测等。

最后,整合调查结果,及时清理排除隐患。

在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强化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煤矿工人对隐蔽隐患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发现隐蔽隐患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其次,要逐步完善非法违规行为打击机制,减少非法违规行为,规范煤矿生产秩序。

最后,要认真总结调查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煤矿安全措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矿井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矿井隐蔽致灾因素的调查排查工作,切实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三篇)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三篇)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一、引言矿井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开发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作条件,容易出现各种事故和灾害。

为了减少矿井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环境的稳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二、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意义与目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针对矿井内潜在的灾害因素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调查,目的在于发现、评估和监控矿井的隐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灾害的发展。

通过实施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有效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通过普查矿井内的各类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灾害的发展,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环境的稳定。

2. 积极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风险:通过评估矿井的隐患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减少事故的频发和危害程度,提高矿井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提高矿井管理的水平:通过对矿井的隐患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和评估,增强矿井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矿井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4. 增加矿井经济效益:通过普查矿井隐患,及时采取对策,减少事故和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保障矿井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

三、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内容与流程1. 建立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制度框架:按照矿井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相关规定和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 制定普查方案和计划:根据矿井的规模、性质和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普查方案和计划,明确普查的内容、方法和时间表。

3. 普查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按照普查方案和计划,对矿井内的各类隐患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地质地貌、瓦斯、矿压、水文地质等方面的隐患。

4. 形成普查报告:根据普查的结果,形成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对矿井的隐患程度、预防和控制策略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5.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普查的结果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加强矿井管理、改变工作方法和环境改造等方面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生产技术科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保障煤矿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尽量或减少避免突发性事故的发生。

为从源头遏制事故,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结合一些专业鉴定机构和资质部门编写出的各种报告我矿成立了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质、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矿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现将有关普查工作汇报如下:一、隐蔽致灾因素在煤矿生产中,煤矿井田范围内及矿井周边区域客观存在的不能直接辨识的采掘活动造成影响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然倾向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灾害统称。

二、成立煤矿隐蔽致灾普查领导小组组长:0000副组长:000成员: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组长:全面负责隐蔽性调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监督。

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方案、安全技术措施。

应急救援预案等措施,重点负责隐蔽性调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

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成员;主要根据整改工作的分工,进行检查,同时负责督促落实整改方案及措施,保证整改质量达到规定要求,保证整改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三、地形地貌矿区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峨层山山脉背斜东翼北部东段山脉走向约为N300E,最高点为土地门,标高1100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部附近,标高约470m,一般标高为700-1000m,相对高差640m,地貌特征为中间高两侧低,山坡下缓,“V”字型冲沟与山梁斜角展布的中低山地貌。

区内无水库、堰塘等地表积水体。

区内地下水赋集类型为“层间裂隙承压水翼部单斜型”。

受大气降水垂直补给。

自南西向北东运移于坚硬砂岩裂隙中,以矿坑水和泉水排泄出地表。

四、地质构造普查情况(一)井田范围内区域地质构造、地层产状以及煤层赋存条件。

1、区域地质构造区内对渣子龙、正连、二连煤层开采有直接充水影响的含水层是珍珠冲组(J1Zh)底部及须家河七段(T3xj7-2)的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的富水性比较弱,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对K5-1及铺山煤层开采有直接充水影响的含水层是须六段(T3xj6)及须家河五段第二压段(T3xj5-2)的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由于下距铺山煤层较远,哥含水层之间均有较稳定的隔水性能良好的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天然状态下一般无水力联系。

对煤层开采充水影响甚微。

而区内断层均为压扭性断层,断层带胶结致密,富水性弱,一般不导水。

通过以上分析,构造复杂应属于二类一型。

2、地层产状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至侏罗系中下统沙溪庙组(J2s)。

地层有:侏罗系系统珍珠冲组(J1zh)、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侏罗系中下统沙溪庙组(J2s)。

矿区位于川东弧形褶皱带北端之峨层山山脉背斜东翼北段东部,该背斜之东为明月峡背斜,西为中山(铜锣峡)背斜,北与赫天祠背斜相接。

该背斜轴向为N30~40E,轴面倾向NW,地层倾角北西翼缓,南东翼陡,为一不对称背斜。

矿区处于峨层山背斜北段南东翼与赫天祠北斜相接部位,区内构造较复杂、断层较多,次级褶皱发育,局部地段地层有倒转现象。

地层倾向110~135°,倾角30~80°。

1、褶皱:区内共有次级褶曲8条,其中背斜4条,分别是寨垭口背斜(S2)、S3背斜、S4背斜、S5背斜;向斜4条,分别是罗家坡向斜S(1)、S(2)、S(3)、S(4)向斜。

2、断裂:区内共发现断层25条。

除F25为正断层外,其余均为逆断层,按断裂走向可分为北东向的断层和北西断层。

现将对煤层开采有影响的6条。

(二)气象及地震1、气象据开江县气象站多年观测:极端气温为39.8、-5.5℃,年平均气温在16.7℃;历年年降水量两极值为1692.3、935.8mm,最长连续降水量达16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达39天;年有霜期为4~39天,一般19天;年平均日照1466小时。

平均风速1.9m/s,汛期平均最大风速2.3m/s,风向WNW。

具有气候温和,日照适宜,雨量充沛,夏有伏旱,冬有霜冻的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

2、地震本区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性均较弱。

据国家地震局1971年9月编制的全国地震烈度图,矿区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8级)对矿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但今后矿山在生产过程中,也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矿区环境状况矿区位于山区,工矿企业少,现无山体裂缝以及滑坡现象,植被茂密,对水体、空气构不成大的污染,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植被将进一步得到保护,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4、主要自然灾害矿区范围内植被茂盛,地表无岩崩、塌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面工业广场及井口标高均高于当地最高洪水位,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无不良地质灾害;开采后不会导致新的地质灾害。

(二)、煤层赋存条件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七段(T3xj7)正连煤层及须家河组第五段(Txj5)的铺山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三层:须家河组第七段的渣子龙、二连及须家河组第五段的K5-1煤层。

第七段一般含煤五层,煤层总厚1.97m,含煤系数0.029,第五段含煤五层,煤层总厚度1.25m,含煤系数0。

015。

(三)、地层结构、岩石柱状图四、瓦斯灾害普查1、矿井瓦斯等级据达州市经济委员会《关于核准2009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通知》(达市经[2009]368号),开丰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结果是:相对CH4涌出量3.05m3/t,绝对CH4涌出量0.554m3/min;相对CO2涌出量3.78m3/t,绝对CO2涌出量0.686m3/min,矿井瓦斯等级属低瓦斯。

本次按低瓦斯矿设计。

2、煤尘爆炸危险性根据四川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报告,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渣子龙、铺山煤层均无煤尘爆炸性危险;正连、二连、K5-1煤层均有煤尘爆炸性危险,瓦斯等级鉴定各煤层有煤尘爆炸性危险。

3、煤的自燃倾向煤层自燃发火等级鉴定结果:渣子龙、正连、二连、K5-1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Ⅲ类,属不易自燃,铺山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Ⅱ类,属自燃煤层。

4、地温本矿井属地温正常区,无地温异常现象。

5、冲击地压经多年生产证实,本矿煤层均无冲击地压。

6、邻近矿井瓦斯、煤尘、煤的自燃、煤与瓦斯突出、地温等实际情况及鉴定结果该矿邻近矿井近几年的瓦斯鉴定结果均为低瓦斯矿井,无煤与瓦斯突出现象。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未发生过瓦斯燃烧和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也无地温异常及冲击地压出现。

7、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渣子龙煤层顶、底板主要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局部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或中粒石英砂岩;少数点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或炭质泥岩;正连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二连煤层顶板常为一层厚3~5m的灰色粉砂岩或细砂岩,该岩层与二连煤层呈冲刷接触。

时有0.2~1.0m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伪顶;煤层底板为深灰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K5-1煤层顶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质软,岩体破碎,煤层开采过程中,顶、底板遇水或采动的影响极易发生顶、底板变形,产生垮塌、冒顶、片邦及底鼓现象;铺山煤层顶、底板主要为泥岩,局部为粉砂质泥岩。

综上所述,区内煤层顶、底板为较软的泥质岩,岩石释压后易风化裂解,遇水易软化,局部有推底脱层现象,稳定性差。

煤层开采时易发生垮塌、冒落和片邦现象。

特别是K5-1煤层,顶、底板均较破碎,开采难度较大,在采区要加强顶、底板管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8、安全条件煤矿企业是发生灾害比较多的工业部门,其主要灾害有矿井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如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粉尘(如煤尘、岩尘)、水患、火害(如煤层自然发火)、顶板冒顶垮塌等,其中尤其是瓦斯和煤尘的爆炸,将会在较大范围内造成对生产的破坏,并直接导致人员的伤亡。

同时有害气体和粉尘也直接危害工人身体健康。

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法律、规程、规范和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系统,并根据工作面有害气体的涌出情况及其它矿井配备风量的经验合理确定工作面的供风量,体现“以风定产”;②采用技术先进的矿井监控系统,对矿井安全生产进行实时监控,以保障矿井生产安全;③有效地防止煤尘的产生和积聚,且使风流中煤尘浓度满足职业卫生要求;④采取积极的火灾防治措施,可有效避免井下各种火灾事故的发生;⑤采用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消除井下涌水对生产的安全影响,防止和有效处理灾害性突水的发生;⑥有效地预防各类顶板事故,减少顶板事故伤害等。

总之,通过这些安全卫生措施的建立和落实,在今后的生产中,尽量将一切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矿井的安全生产和职工的身体健康有了保证,从而使矿井的安全卫生得到根本改善。

但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生产时须结合矿井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以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五、含(导)水体、采空区、老窑(空)普查(一)主要含隔水层矿井枯期以含水层地下水充水为主,另一方面就是常年性沟水对矿坑水的补给。

洪期则以大气降水、地表溪沟水充水为主。

一部分通过岩层层理、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等补给地下含水层。

图2-1-1-1 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二)小(老)窑和废弃矿井涌水及积水情况该煤矿周边有寒树湾煤矿、狮子岩煤矿、纸厂沟煤矿,但通过我矿长期的周边煤矿调查:有贯通,也有漏失现象,但无老窑积水,对矿井生产无影响和威胁。

六、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普查根据四川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报告,煤层自燃发火等级鉴定结果:渣子龙、二连、正连、K5-1煤层自燃发火等级III类,属不易自燃,铺山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II类,属自燃煤层。

煤层爆炸性鉴定结果:渣子龙、铺山煤层均无煤层爆炸性危险。

矿井自开采的五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煤层自燃和煤层爆炸现象。

七、主要存在的灾害(一)地质灾害由于+563m进风井口旁边有一条溪沟,溪沟上部有一采矿场和原小煤矿堆积的一些矸渣,每到都会雨季矿内都会派挖掘机挖一条五、六米宽的河道,并对河床进行适当的加固,确保洪水下泄对矿区无影响。

(三)井下各类灾害1、矿井被鉴定为瓦斯矿井,因此矿井存在瓦斯。

2、放炮伤害及火药爆炸伤害。

3、顶底板灾害。

4、铺山煤层鉴定为自燃倾向性为II类,存在煤炭自燃灾害。

5、水灾:矿井水灾主要表现在构造导水以及裂隙水的影响。

6、各类电气设备失爆和违章操作以及设备老化。

7、各类粉尘集聚长期不治理。

八、解决灾害方案1、加强瓦斯和通风的管理,严格“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及瓦斯的巡回检查制度,严格空班、漏检和假检。

2、加强爆破管理和民爆火工品的管理,抓好爆破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