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地牧羊人教学设计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1.2 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三章:解读文章主题3.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即环保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四章:分析文章人物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牧羊人和其他角色。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4.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六章:文本深入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如描写手法、修辞技巧等。
6.2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
第七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的主人公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主人公牧羊人为原型,创作一个故事。
8.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讨论、评价。
第九章:拓展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9.2 学生参与活动,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9.3 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分享自己的感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精神品质。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1.展示沙漠和绿洲的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5.精读课文,分析人物6.1.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
2.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7.学习环境描写8.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让学生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写一段话。
9.总结升华10.1.总结课文内容和牧羊人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11.拓展延伸12.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2.开展“环保行动”主题活动。
教学反思: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不错,但在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需要更多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拓展延伸部分的写作练习和主题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写作能力,但要注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的牧羊人_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讲述了牧羊人孤独植树,最终使荒原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语言优美,适合小学生阅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付诸实践,为美化校园贡献力量。
三、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4: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六、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1)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
(2)校长或教研组长致辞,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2. 课文解读(1)教师代表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深入解读,包括课文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
(2)教师分享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学生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实践活动策划(1)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制定植树活动方案,包括植树地点、植树种类、分工安排等。
(2)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给予指导和修改。
5. 植树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植树活动,教师现场指导。
(2)学生亲手种植树木,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6. 总结与反思(1)学生分享植树活动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3)校长或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期望。
七、活动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植树牧羊人》让·乔诺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
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 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3段)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第4段)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的响着。
(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第5段)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
(第5段)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第6段)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9段)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
(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梳理故事情节,并且结合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3. 运用比照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情节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重点)2. 运用比照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两张图片(PPT)比照,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泽·布菲(牧羊人)二、情节梳理1. 由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中的关键词“长期观察”引导学生快速勾画出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设置意图:采用跳读的方法,学会长文快读。
2. 以时间为线,学生默读、勾画出牧羊人活动的主要信息,并填写表格。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3. 根据表格梳理出概括内容的要素,学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置意图:突破概括内容这个考点。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质1. 学生紧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1.在教学过程中,前后之间衔接紧密。
2.学生可感知四字词语在汉语言中的地位。
2. 通过牧羊人的形象具体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四、深入理解人物精神,体悟文章主旨1. 展示表格一,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牧羊人的处境作出比照,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2. 展示表格二,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一战二战的灾难作出比照,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设置意图:两个表格的设置有递进关系,一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待的,一个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
这样的设置更能表达牧羊人精神之伟大,也更容易让学生对牧羊人产生敬佩之情。
3. 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设置意图:1.解决文章全文的结构问题。
2.更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这种赞美之情。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寻找身边的“牧羊人”,写一段赞誉之词。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全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场景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牧羊人去植树,植树的意义是什么。
1.4.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植树经历。
1.4.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的植树行为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分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牧羊人的植树行为的意义:探讨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析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牧羊人的植树行为为例,探讨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2.4.1 逐段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的解析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4.2 案例分析:以牧羊人的植树行为为例,让学生探讨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主题讨论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课文主题: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环境保护: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场景和情感。
3.4 教学步骤:3.4.1 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3.4.2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植树的牧羊人》初中语文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其意义。
(2)通过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组内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自律意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默读文本,分类掌握相关词语,整体梳理文章容,熟悉文本框架。
2.通过看篇,对人物、情节等容了熟于心,并能恰当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是史蒂夫·乔布斯的座右铭,这个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的奇才,虽经历过各种挫折,但他那无所畏惧的个性使他一直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
今天,我们将跟随法国作家让·乔诺走进一个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世界,看看这个牧羊人身上是否具有和乔布斯类似的思想境界。
【设计意图】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直接导入,确定教学线索,建立课堂初印象,定下课堂基调,让学生产生走近文本,走进牧羊人的兴趣与热望。
二、看篇——统筹梳理文本容1.速读文章,分类归纳词语。
[投影展示]写环境的词语有,写牧羊人的词语有,写我对他评价的词语有。
[投影展示]:环境之词:光秃秃稀稀拉拉废弃废墟干涸坍塌毫无遮拦东倒西歪不毛之地鲜嫩挺拔茂盛源源不断牧羊人之词:独自修整整齐干干净净热腾腾结结实实安静忠厚不扬仔细挑选硬朗沉默寡言评价之词: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伟大毅力无私敬佩2.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勾画容为人物、时间、事件以及你认为关键的词句等,按照示例梳理文本容。
[投影展示]这篇课文写了“我”去普洛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旅行,也写了那里的环境恶劣,一片荒凉。
这篇课文写了“我”旅行缺水的无助与茫然,也写了——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活动小结】这篇课文写了“我”旅行缺水的无助,也写了“我”得到牧羊人的帮助;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严实牢固的石头房,也写了他干净整洁的餐具、房间、地板;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安静忠厚的大狗,也写了他仔细平静地挑选橡子;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一心一意种橡子,也写了他在阿尔卑斯山种橡树的缘由;这篇课文写了“我”初见牧羊人时的情形,也写了了无生趣的高原;这篇课文写了“我”再见牧羊人时他的心无旁骛,也写了水流淙淙、草木成片的高原;这篇课文写了“我”最后一次见牧羊人的难忘,也写了景象完全改观、散发健康光芒的高原。
【设计意图】对于篇幅长的文本而言,分类整理文本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熟悉文本容,建立宏观构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通过“看篇”,对文本各个方面的容做一梳理,可以涉及人物、环境、情节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有章有法了解文本容,还学会有感有序地表达。
三、看层——读通读懂牧羊老人1.选读4到11自然段“我”与牧羊人初遇的情形,思考选读的容,领悟牧羊人的品格精神,自然流畅表述。
[投影展示]我选读的容是第自然段,从(文中词句)读出了牧羊人(性格、品质等)例1:我选读的是第5段,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热爱生活,干净整洁,做事情一丝不苟,非常认真。
例2:我选读的是第11段,从“他失去了孩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把承受孤独的痛苦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大爱,他看起来是那样淡定、从容、宁静、安详。
2.选读13、14、15、18段“我”与牧羊老人最后两次见面的情形,思考牧羊老人的未改变与环境的改变,思考他最打动人心的品质。
[投影展示]话题探讨——有人说,改变是我们不断寻求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可也有的人坚持自己的梦想,从未改变。
你如何看待牧羊老人的“不变”与他带来的“变”?他最打动你心的是什么?例:牧羊老人执着如一地种植他的树木,几十年如一日,他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在热爱,当作他的生命在经营,他矢志不移地坚持初心,终于换来高山上的奇迹,做成了连上帝都惊叹的事情。
他用自己的“不变”换来了荒凉之地的“变”,换来了不毛之地的“变”,换来了泉水潺潺的沃土仙境,换来了人人赞叹的世界奇迹。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容的咂摸,走进牧羊人的心世界,去了解和理解他的品格、思想、境界,与文本产生共鸣,与牧羊人产生共鸣,真正读懂读通这个有着伟大灵魂的普通人。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充分生成,要特别注意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让课堂在生成里走向高山与远方。
四、总结拓展这位叫艾力泽·布菲植树的牧羊老人与我国寓言中哪个老人的精神相通?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继续延续与生成,再将东西方的文化相互结合,这样的课堂理念有助于让学生站在文本的正中央。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看句”,深入体味第一人称表达的妙处,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浸淫情怀。
2.通过“看词”“看意”,走近作者,走进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高贵灵魂,进而明晰“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聊了聊艾力泽·布菲,这个可敬可爱的牧羊老人,他的精神与我们的愚公精神有相似相通之处呢!这样的人值得人们记录他们,值得全世界瞩目他们。
我们来看看作者让·乔诺是如何来面对面记录牧羊老人的行动的?【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堂导入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缀接与过渡,回应第一课时拓展的问题,又自然引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学习问题,让学生学会温故知新,前后勾连。
二、看句——“我”见天地“我”见众生1.跳读寻找包含“我”与“他”词语的语句,思考辨析:“我”与“他”出现在同一空间里,能读出一种什么味道?[投影展示]①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②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
③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④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活动小结】本文虽是小说,以“我”写“他”,真实客观本文虽是小说,以“我”看“他”,专注真诚本文虽是小说,以“我”读“他”,深情留念本文虽是小说,以“我”阅“他”,钦佩敬仰本文虽是小说,以“我”思“他”,惺惺相惜2.寻找文中含有“我们”的语句,深情朗读,“我们”包含一种怎样的情怀?[投影展示]①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②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③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活动小结】透过“我们”,看见了世界的温暖和谐;透过“我们”,看见了奉献的无私忘我;透过“我们”,看见了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心手相牵;透过“我们”,看见了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坦诚相待。
有“我”有“他”有“我们”,当我们怀着欣赏与敬仰的目光去注视那些守望孤独、竭尽全力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时,阿尔卑斯山因为温暖目光的聚焦也会变得光彩而绚丽。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我”视角让世界充满了理解与欣赏的光辉。
【设计意图】以“我”的角度来读“他”,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温度与热度。
通过两组句子的整合朗读,进行体味,引导学生领悟人称代词背后蕴含的情感密码,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倾向,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与人文性。
三、看意——活着就为改变世界1.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说说“我”如何评价牧羊老人的?你同意“我”的评价吗?[投影展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活动小结】“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慷慨无私,不计回报,他将沙漠变为绿洲,他将荒芜变为生机,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片片绿荫,阵阵清凉。
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着这个世界。
2.联系本文,结合让.乔诺的经历简介,你认为让·乔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投影展示]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活动小结】让•乔诺热爱一切美好,愿意记录美好让•乔诺热爱和平,热爱家乡让•乔诺热爱所有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人们……3.拓展思考:左宗棠、林业工人迎善与植树的牧羊人之间有哪些精神的相通之处?[投影展示]清代诗人萧雄赞颂左宗棠西北植柳: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对新疆天山地区种植"左公柳"的情景,诗的自注中作了如此记载:"左文襄公檄饬湘楚诸军,各于驻处择低洼闲地,搜折树枝,排插为林。
方及数年,已驳骏乎蔚然深秀,民甚德之。
皆榆柳也"。
[投影展示]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迎善同志的手。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
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活动小结】他们目标笃定,执着如一,改变着这个世界;他们意志坚定,厚德载物,改变着这个世界;他们孤独坚守,矢志不移,改变着这个世界;他们无私忘我,创造奇迹,改变着这个世界。
他们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是精卫填海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是夸父逐日的精神!他们信奉活着就要为荒山穿上绿色的衣装,文档他们信奉活着就要为世界留下绿意和荫凉,他们信奉活着就要改变这个世界!(生齐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文本勾连,将艾力泽·布菲与我国的植树人“迎善”进行比照,探究二者的相通之处。
不管是西方的开放自由,还是东方的敦厚谦和,无一例外地都对改变世界的奉献者产生由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