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考《历史与社会》考点40: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浙江中考社会考点

浙江中考社会考点

②秦岭—淮河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
界线:
是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与1月0°C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线基本重合; 是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也是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的分界线。
3、中国东部和西部
•仔细观察课本62页《西部地区范围示 意》,注意东西部的范围。
•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 (精析14页表格)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精析14用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 素?如何对山区进行开发建设? 有利条件:
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空 气新鲜,环境优美等 不利因素:
地面崎岖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如何对山区进行开发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 (2)大力发展旅游业;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4)积极实施农业多种经营; (5)引进人才 发展教育 ……
• 负面:由于它的不稳定性,有时也会带给
我们灾难。
4、浙江省的地形与气候
• 地形 :以丘陵为主,号称 “七山 二水一分田”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是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考点8: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 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b)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
P58-6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填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1我、国我南国方南和方北和方北在方 的哪地里理?它分们界都线位是于什 么__?______区?
北方地区
秦岭
淮河
南方地区
东 部 季 风 区
• 资源优势 • 经济优势
缩 小 东 西 差
共 同 富 裕

考点9: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 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C)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对照考纲复习资料(按照书本顺序)--------第三次月考范围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P4—P7,P32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③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2、冷战: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

②“冷战”表现①“冷战” 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开始标志 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和冷战的正式开始美苏争霸 (主要形式) “两极”对抗: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起柏林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展开军事竞赛(核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的建立 时间:1949年4月 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北约”的建立 时间:1955年5月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4、北约和华约: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简表名称全称建立时间组成国家性质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美国为首的西方12个国家军事政治集团华约华沙条约组织1955 苏联为首和7个东欧国家(8个)军事政治集团5、冷战的表现:(1)柏林墙的修建;(2)美苏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美国侵越战争、侵朝战争。

6. 古巴导弹危机漫画:1)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左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右边:美国总统肯尼迪.2)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态势: 美苏争霸,双方力量均势,战争一触即发.优势:美国占优势.3)为何未发生大战? 因为双方力量均势,都拥有核武器,双方不敢轻易动武.7.杜鲁门主义:(1)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全面“冷战”的开始。

2022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3各具特色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2022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3各具特色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2022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3各具特色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一、单选题1.安第斯山脉位于()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2.读下图,安第斯山脉南段图,A地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所属的大洲是()A.非洲B.南美洲C.亚洲D.北美洲4.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西侧多于东侧的原因是()A.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B.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C.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D.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5.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A.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6.有关阿尔卑斯山成因(下图)说法正确的是()A.板块的挤压B.板块的张裂C.海平面上升D.人类的活动7.小张暑假去阿尔卑斯山地区旅行(左图),右图为阿尔卑斯山的局部自然带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阿尔卑斯山()A.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地处北寒带地区C.其东部为日内瓦湖D.最高峰海拔大于4千米(2)导致阿尔卑斯山地区不同高度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纬度位置(3)左图所示区域()A.多高原盆地,河网密布B.山脉为南北走向C.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南部山脉D.河流呈向心状分布8.到阿尔卑斯山滑雪,应去哪个国家比较好()A.希腊B.瑞典C.西班牙D.瑞士9.阿尔卑斯山曾经是古地中海的部分。

关干阿尔卑斯山成因推论正确的是()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拉伸张裂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拉伸张裂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10.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 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手段,实现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均衡和协调,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

2. 区域发展的内涵(1)均衡发展。

促进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均衡,增强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协调发展。

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和谐,避免出现发展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城乡一体发展。

促进城乡间交通、信息、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互通互补,实现城乡融合和互利共赢。

二、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各地区发展的基础,对区域内外的交通、贸易、人口迁移等都有影响。

2. 自然资源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影响了地区间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方向。

3. 政策环境政府发布的政策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比如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

4. 人口因素人口规模、素质、结构等都会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5. 历史文化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等。

6. 产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7.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不同地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

8. 社会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会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教育、宗教、价值观念等。

三、区域发展的战略1.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1)明确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撑产业。

(2)整合资源。

合理布局地区间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布局规划。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规划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

(4)政策扶持。

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保障人才和市场等。

浙教版 历史与社会 知识点

浙教版 历史与社会 知识点

中考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综合国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全面交流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浙江中考社会思政复习资料精华

浙江中考社会思政复习资料精华

浙江中考社会思政复习资料精华复习导引目录索引第一篇历史与社会专题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地球仪和地图社会调查导引P1-2;七上P37-39;七上P14-17;七上P6-8二、中国自然与人文环境(一)中国地理位置导引P4;七上P42-432.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及位置导引P4;七上P43-463.长江与黄河的概况导引P4-5;七上P55-5944.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影响导引P5-6;七上P50-54三、中国自然与人文环境(二)1.比较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导引P8;七上P42-432.“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导引P8;九社P116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导引P11;七上P20-24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导引P11;七上P26-30四、世界自然环境3.世界典型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导引P11-12;七上P74-105(内容包括:湄南河平原与美国大平原;天山山脉、哀牢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太湖流域、日本鱼文化与威尼斯;澳大利亚草原与内蒙古草原、青藏地区;新疆绿洲农业与波斯湾地区石油)专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一、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隋朝大运河导引P17;八上P99-1032.汉唐盛世文化、宋元农牧文化交融事例导引P17-18;八上P96-1083.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导引P18;八下P41、P45-47;八下P18-25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文明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等导引P20;八上P116-118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第二次)导引P 21;八下P50-55三、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国)1.西周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诸子百家导引P22-23;八上P70-782.秦朝一统、西汉大一统、唐朝贞观之治等导引P23-24;八上P78-933.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导引P25;八上P90-914.元朝和清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导引P25;八上P108、118和八下P33-38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时序导引P25-26,八上P78-108,八下33-47四、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外国)1.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导引P28;八下P26-322.两次世界大战导引P29;八下P88-90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导引P29-30;八下P91-92,P96-98五、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一)1.鸦片战争前中国与欧美政治经济概况及近代中国落伍原因导引P32 八下P4-442.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引P32-33;八下P64-67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导引P33-34;八下P68-73六、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二)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导引P36;八下P99-1012.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导引P37;八下P102-1053.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导引P37-38;八下P107-1084.日本侵华史实及抗日战争、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导引P38 八下P113-1195.抗战胜利后中国局势、重庆谈判、解放战争导引P39 八下P120-125专题三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导引P44-45;九社P11-22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历程导引P46-47 九社P232.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导引P47 九社P263.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导引P47 九社P29-31三、和平与发展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导引P49 九社P32 P362.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导引P49 九社P32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及造成南北问题的原因导引P49 九社P36四、经济全球化导引P50 九社P142-151 欧盟、联合国、WTO 导引P51 九社P152-160专题四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1.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导引P57 九社P59-65人口、资源与环境2.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措施导引P57-58 九社P68-743.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导引P60 九社P77第二篇思想品德专题一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一、珍爱和尊重生命(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怎样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导引P65二、正确认识自我导引P67三、塑造良好道德(基本道德规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诚信)导引P69专题二法律教育一、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树立宪法意识导引P76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四大保护、学会依法保护自我、诉讼途径)导引P78三、违法行为含义与分类、犯罪、如何依法自律、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导引P80-81四、公民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和个人隐私)导引P83-84五、公民的财产权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导引P86-87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导引P88-89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导引P90-91专题四国情教育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导引P97 思九P62.科学发展观;导引P97 思九P843.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导引P97-98 思九P74.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导引P98 思品九P7-8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地位、作用国有经济地位、作用;导引P100-101 思九P15-17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政策导引P101 思品九P16-173.我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导引P101 思品九P17 P36三、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导引P104 思品九P45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导引P104 思品九P44-45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性质、职权导引P104-105 思品九P2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导引P105 思品九P25-265.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建议权和监督权)导引P105 思品九P46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方面内容导引P108 思品九P54-552.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导引P108 思品九P74-763.科教兴国战略导引P109 思品九P85-86五、我们的理想和责任1.共同理想(导引P111,思九P10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导引P111,思九P36)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导引P111 思九P553.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导引P111-1124.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导引P112);怎样做有正义感的人(导引P112)5.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导引P112-113。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中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中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纲【七年级全】我们生活的世界第一部分:获取和整理社会信息的工具和技术与方法。

一、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从地图中获取信息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的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向北方(N)(写出另外几个字母所代表的方向:E——、W——、S——)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竖)表示南北、纬线(横)表示东西比例尺:表示地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表示方法有三种: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单。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用来标注地图上所表现的地理事物属性的图形符号。

注记是地图上用以说明点、线、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杂实体的数字和文字。

2、记忆常用图例:如首都、国界、洲界、运河、铁路、长城等。

二、大众传媒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15世纪中期,谷登堡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印刷机,标志着近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1、种类:报纸(还有书籍、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

2、功能:(1)获取和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功能);(2)文化传承功能(3)监督功能(4)娱乐功能等。

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 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利: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文化生活、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弊:(1)上网时间过长会影响青少年的视力等身体健康;(2)网络中的信息来源复杂,如果不加选择,过量接受,会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学习。

三、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区别第一手资料,指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是比较直接的证据,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

第二手资料,指借用他人的经验或者成果而形成的资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如口述资料、神话传说等。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及中考考点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

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绍兴】打造长江经济带,让长江流域舞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卡片* 依托黄金水道,横贯广袤东西。连 接壮阔海陆的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 版图中的重要轴线。其东西两端在资金 、技术、资源等方面各具优势和不足,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沿江 老工业基地大多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技术水平较低。2012年,长江流域 废污水排放总量超过347亿吨。 (1)长江经济带是一条多彩景观带。其中某地石林广布,地势崎岖,这种景观最 有可能位于A、B两省中的哪一省?说说这种地形景观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带来的有 利和不利影响各一个。(5分) A省 有利影响:在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不利影响:交通相对不便。
两个及以上地区合作发展经济时: 既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自己的优势; 又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 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矿产资源、能源
西部
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
东部
我们国家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哪些重大的资 源调配工程?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 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什么原则?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这些措施对于东西部发展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水资源、人力资源丰富;但矿 水资源缺乏,草场资源、矿产和能 资源、环 产和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源资源丰富,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 境 严重。 重。旅游资源丰富。 人口 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素 人口稀少,素质低,技术人才缺乏 质较高
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 交通、通信、教育落后,城市较少, 经济发展 众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 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生活 状况 平较高 水平较低
东北地区 长三角地区 海南岛 香港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因地制宜发展金融业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单个地区发展经济时,一般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发展水 平、交通、教育、劳动力、历史等条件(具体解题时,应 根据题目中的材料来分析,确定是其中的哪些方面是优 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产业)。
考点40 列举实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的条件和特点(b)
依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总体 上可把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东部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地 势平坦,土地肥沃;位于季风 区,靠近海洋,气候湿润,雨 热同期
西部地区 自然条件较差,高原,山地面积广 大,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大部分 位于非季风区,地处内陆,远离海 洋,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带动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共 同富裕。
【2015丽水】新疆正在为打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区 域而努力,阅读图21-3中的信 息,分析建设新疆还可以发挥 哪些优势? 可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利用邻国多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3)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黄金发展带。请结合资料卡片,谈谈我们该如何使这一黄 金发展带舞得更精彩。(6分) 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交流与协作。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长江经济带是一条辉煌历史带。请运用发生在20世纪C、D两省的相关史实加以印证。 (4分)C省:l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省:20世纪70年代末,该省农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参看精析P108《东西部的优势和劣势》
东部地区的主要劣势:—————— 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各个区域有着自己区域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采取适应当地 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 的因地制宜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