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
关于环境描写和人物命运的作业布置

关于环境描写和人物命运的作业布置环境描写上个星期天是公共假期,吃过早餐后,爸爸带我和哥哥去登升旗山。
到达升旗山山脚时,只见升旗山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如披上了轻纱,美丽极了!山脚下路旁,有许多小猴子在向我们探头探脑的,样子一分有趣。
我们迈开脚步向上前进。
走在小径,清新的空气中传来一股花堂的芬芳,令人心情舒畅。
这时,枝头上的鸟儿也大展歌喉。
唱出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逗留了一会儿,我们踏着轻快的步划,继续往小顶攀登。
不一会儿,瀑布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银色般的水直往下冲,发出的冲击声,就像是一首动听的曲子。
微风迎面吹来,感觉好凉快。
站在山顶上,由高处往下望时,周围的景物一目了然,感觉好像征服了整个世界,心情十分舒畅。
人物命运她们的出现,也许注定是个悲剧;她们的出现,也许只是为故事的情节增添色彩;她们的出现,也许只是为新兰快青青梅竹马的感情做陪衬。
灰原哀,她的命运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充满着悲剧的色彩。
过早的父母双广,让她改变了许多。
当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宫野明美倒下去的那一刻起,她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崩溃了。
组织的冷血、无情将她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在组织的阴影下,她生活得,并不快乐。
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恐惧、害怕。
青山老师创造这个角色,或许注定不会给她一个好的归宿。
“灰色的悲哀”,这就是青山老师通过她的名字,告诉我们的结局灰原哀,以悲剧,收场。
红色,你会想到什么?血?玫瑰?还是红色,代表了神秘,同时,也代表了悲哀。
小泉红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神秘而又悲哀。
她的童年,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只有一点:她一定实在孤独与悲哀中度过那原本应该快乐的童年的。
在青山老师的笔下,她和哀一样,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正因为这样,也让我们为她们感到心痛,不是吗?《名侦探柯南》与《魔术快斗》都是青山老师的著作,而灰原哀与小泉红子又都是这两部作品中的悲剧女主角。
她们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一样的神秘,一样的悲哀,一样的孤独,也一样的,令人心痛!。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考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考察人物命运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可以展现出作者对人性、社会现象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表现,包括命运的塑造因素、命运的转折点以及人物命运的深层含义。
一、命运的塑造因素1. 社会背景与命运: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命运。
社会的等级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会决定人物的命运走向。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受到贾府家族的衰落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发生巨大转变。
2. 个人选择与命运:人物的个人选择也是塑造命运的重要因素。
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和决策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命运走向。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的个人选择和努力决定了他的命运,从贫困走向富裕,却也因此失去了纯真与幸福。
二、命运的转折点1. 机遇与命运: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常常会因为一次机遇而发生重大转折。
这种机遇可以是偶然的,也可以是有意为之的。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埃斯梅拉达,因为一次意外的廉价婚姻而从贫穷与社会边缘走向了权力与荣耀。
2. 命运的抉择:人物的命运也往往会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抉择而改变。
这些抉择可能源于个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或者内心的挣扎。
比如,《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他的命运起因于他对骑士精神的追求,但最终却因为个人抉择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三、人物命运的深层含义1. 命运与自由意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常常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探讨着人与命运以及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人物在面对命运时,究竟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抗争命运的束缚,反映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尊严和力量。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们选择爱情和自由,而不是顺从族规和命运的安排。
2. 命运与宿命论: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探索了命运与宿命论的关系。
人物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否注定要受到命运的摆布,这都是作品中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红岩》中的环境描写

《红岩》中的环境描写
《红岩》中的环境描写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氛围和人物性格,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首先,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作者通过对牢狱内外环境的刻画,展现了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活动场景。
在牢狱内部,狭窄的空间、冰冷的墙壁、铁链和高墙等元素,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压抑、阴森的氛围。
而牢狱外部的环境则更加险恶,荒芜的戈壁、阴暗的牢房、暴雨和泥泞的道路等元素,都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其次,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红岩》中,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绘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形势、文化氛围等,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例如,作者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进行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
同时,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作者进一步突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最后,作品中的情感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红岩》中,情感环境描写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变化。
例如,作者通过对许云峰、江雪琴等人物的内心描写,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精神。
同时,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和情感变化,作者进一步突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总之,《红岩》中的环境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感人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对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描绘,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场景。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和情感,更能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环境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在一个荒凉的沙漠中,主人公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这种艰苦的环境会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而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主人公可能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变得浮躁和自私。
因此,通过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其次,环境描写还可以突出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在某些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物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人物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会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通过环境描写,作者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痛苦和挣扎,从而加深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最后,环境描写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有所不同。
通过环境描写,作者可以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环境描写也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小说结构知识:如何在小说结构中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小说结构知识:如何在小说结构中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环境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
在小说结构中,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影响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物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性格上的转变,甚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比如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从一个贫穷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志士,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在小说结构中,要写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就需要深入描写环境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影响,展现出人物在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
2.环境与情节的关系环境还可以作为情节发展的背景和推动力。
在小说中,环境可以通过给人物设定一系列挑战和障碍,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紧张度和吸引力。
比如在《远大前程》中,主人公在淘金热潮中的经历,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在小说结构中,环境与情节的关系需要协调一致,使得环境与情节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环境与主题的关系环境也可以作为表现主题的载体。
在小说中,环境可以通过对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的描写,来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比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说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描写,来探讨“美国梦”的虚幻与破灭。
在小说结构中,环境与主题的关系需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环境与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环境的变迁与人物命运的变化环境的变迁往往会导致人物命运的变化。
在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物因为环境的改变而经历了命运的波折和转变。
比如在《飘》中,主人公斯嘉丽经历了南北战争、废奴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从一个纨绔女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生存者。
在小说结构中,环境的变迁与人物命运的变化需要通过情节的编排和人物的塑造来展现出来,使得人物的成长与环境的变化相互呼应。
在小说结构中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
如何运用环境和氛围展示人物命运

如何运用环境和氛围展示人物命运人物命运展示的环境和氛围的运用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巧妙的环境描写和氛围营造,作家能够更加深入地展示人物的命运走向,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变化心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环境和氛围展示人物命运。
一、环境描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环境作为人物命运展示的重要要素,对人物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环境描写,作家可以将人物置于不同的背景中,展示不同的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贫穷的农村环境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被迫从事辛勤劳作,无法追求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环境营造出一种艰辛与无奈的氛围,使人物的命运显得局限而不容乐观。
相反,在一个富饶繁华的城市环境中,人物的命运则可能因机遇而起变化。
城市的繁荣和活力为人物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改变过去的命运,追逐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希望和进取的氛围,使人物的命运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二、氛围营造对人物命运的展示氛围是通过文字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情绪和感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深刻地影响读者的情感和理解。
通过巧妙的氛围营造,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命运转折。
在描述人物命运低谷的时候,作家可以通过描写灰暗的天空、阴郁的环境和沉重的气氛来营造一种悲伤和沮丧的氛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无望和绝望,深刻体会到人物命运陷入低谷的苦闷。
而当人物命运逆境得以转变时,作家可以通过描写明朗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和愉悦的气氛,营造一种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氛围。
读者在此情境下会感受到一种激动和振奋,深刻体会到人物命运得以改变的喜悦。
三、环境与氛围的结合运用环境和氛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作用于人物命运的展示。
作家需要在创作中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地展示人物命运的效果。
在描述关键时刻的情节中,作家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物命运的走向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例如,在一个绝望的环境中,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象和绝望的氛围,突显人物的苦闷和无奈,从而更好地展示其命运的坎坷。
【阅读专题2】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人生舞台

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人生舞台【专题解释】主要通过精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小说,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到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具有的相关性。
【预习任务】1.理清《祝福》中的诸多人物及其与祥林嫂的关系;找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雪”的描写片段。
2.课前阅读《水浒传》第六回到第八回,并以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
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两篇文章中社会环境的异同。
【学习任务】任务一领悟自然环境的作用导入:“人各有命”这句话,是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同一家庭、同一集体、同一社会,每个人的命运都各不相同。
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环境决定命运”。
到底什么能够主宰命运,现在依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环境与命运的关系。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由自然环境产生的社会传统心理必然呈现出持久性的特征。
但是对个人而言一些突然改变的自然环境,有时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
比如,《祝福》中,雪后开春之际的狼无食可觅,叼走了阿毛,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
下面请大家说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对林冲的命运有何影响。
总结: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尤其是一些突然改变的自然环境,往往与事件的发展、情感和人物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方向,是人物命运走向的潜在动力。
任务二探讨《祝福》中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是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空场所和围绕在主人公周围活动的次要人物等要素。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一)研读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作用1.《祝福》中的次要人物有何特点?他们的哪些思想、行为与祥林嫂的命运有关联?鲁四老爷: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迂腐,为人自私。
支持祥林嫂婆家的行为。
祥林嫂的婆婆:精明能干、冷酷无情的代表。
为给小儿子娶妻,逼迫祥林嫂改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与环境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内涵和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既可以是人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也可以是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环境的不同特点和条件会对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与命运与贾府这个特殊的环境密不可分。
贾府的奢华和荣华让贾宝玉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渐渐丧失了纯真和真实。
而在《老人与海》中,海洋环境对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给予了他勇气和坚持,同时也给予了他艰难和孤独。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与影响。
其次,人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人物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改变能力。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不断努力适应和改变自己,最终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在面对社交环境的压力时,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真爱,成功地适应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与改变能力。
此外,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还可以体现为人物对环境的探索与改造。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人物不满足于环境的现状,他们积极地探索和改造环境,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比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埃斯梅拉达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探索和改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通过对钢铁工业的改造和建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人物对环境的探索与改造的力量。
综上所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人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以及人物对环境的探索与改造,都是人物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美纯洁的童年归依《边城》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切合内容提要:《边城》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沈从文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在1934年的桃花源式的追忆和理想化的提升,是一次悠美的纯洁的童年归依。
环境当然不能决定一切,但对人格、人物命运的影响是潜在而巨大的。
湘西幽美的环境给沈从文的童年一个极好的印象,甚至在他颠沛在外的一生中愈益明亮深刻。
作品中那一个远离大都市的世界和作者坎坷生世及遭遇的现实互为表里,在淳静中必然有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之雾笼罩着,这便与悲剧性的人物命运有着诗意般的吻合,这也是作品之所以诱人的深刻之处。
关键词:环境描写人物命运切合一、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
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
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有某种共通之处。
黑暗的现实和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萌发起他对现存秩序的怀疑与失望,然而又找不到改变它的良好的方法,苦闷与躲避与些微的抗争的心理交织在一起,这些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4年他以休芸芸笔名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一方面在颠沛流离中为了生活,另一方面更为了理想,为了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影响人改造人,改造日渐堕落的社会。
真像是“临近日暮的悲哀了,还对着晨唱着欢乐的歌”(浩阳《晨鸟》)的一只鸟。
因此,他写作很勤,是当时作品数量最丰的作家之一。
他是《晨报》、《新月》刊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可惜1949年停笔,他已出版了50多种集子。
作品以小说为主,计有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10余部,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
沈从文曾经与丁玲、胡亦频合编过《中央日报》、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等的文艺副刊。
此外,他还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写到这些事实,主要说明沈从文总是过着不稳定的生活,时代使然。
如果政局稳定、国家强盛、工作舒心,那么沈从文是不会反复“跳槽”的。
二、环境描写与童年本真的归依童年归依是一件快乐、自由而走进心灵天堂的事,是心灵的净化。
沈从文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自由派作家,思想比较驳杂。
五四运动的余波(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佛洛依德学说及中国传统的佛老思想对他都有不同的影响。
艺术上则受契诃夫、屠格涅夫、莫泊桑、狄更斯、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影响。
他认为文艺表现人性、表现人类爱、表现自然的真与美、表现生活本身。
他反对“文以载道”,反对作品的“政治化”、“商品化”;主张作家必须客观描述,一切要“从实生活里取证”,写时“彻底的独断”。
沈从文的小说多是描写平凡人物的平凡事情,魂绕梦萦的湘西小镇的环境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是抒情很强的作品。
《边城》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以家乡湘西为背景,表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独特的思考,作品中作者勾勒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湘西社会风俗画,一幅优美而清新的湘西风景画。
它写的是湖南边陲一个叫茶峒的小城,那里的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的故事。
情节比较简单,但写得相当缠绵动人。
它歌颂了翠翠与傩送纯洁、真挚、带着诗意美的爱情;赞美边地人民淳朴、善良的民风,安宁、静谧的田园生活。
这是作者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艺术再现,这是个典型的“桃花源”,人与人充满了具有原始性的关爱,没有等级化分,平等互助,物物交换,金钱在生活中不占统治地位(请不要否认金钱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现实中的统治地位),它只不过是乡民们传递关爱的不起眼的媒介物而已。
难道湘西就真的那么美吗?民风就真的那么淳朴吗?这还需要回到作者写作此文的1934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可以说是国家贫弱、日本强侵东三省,国内政治统治黑暗、民生凋蔽、哀鸿遍野,为了生计作者流落北方,面对满目疮痍,作者寻求出路又是多么地艰辛,只好回到真实的内心。
于是归依童年、回避现实似乎才是作者解脱内心痛苦的唯一出路的方法。
作者童年湘西的十多年的生活,对湘西留有深刻的印象,作者童年生活不一定美好,但“童年归衣体验体现了艺术家幻想通过归依过去,在过去的生活中重新发现存在意义,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异化”、“人的心理常常具有美化过去的倾向,过去因其与现实的时空、心理距离而脱离了与主体的功利性联系,它已经不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对象”、“童年的世界在这里成为作者在浑浊的人世坚持自己人格追求的依托”(以上均引自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134-135),《边城》所描绘出的淳朴的人性、原始的自然、质朴的民风、宁静缓慢的生活节奏,均呈现出庆典似的牧歌形式,是童年的梦幻,是作者精神家园的湘西,美丽如天堂,与那时实际的湘西有一定的距离。
1934年的现实毕竟是黑暗的,所以《边城》在温柔中虽然跳动着坚韧的活力,但是牧歌般的情趣里至始至终贯注着如丝如缕淡淡而不断的哀愁,这哀愁呈现在景物描写和人物的悲剧命运中,也实际上是现实的残酷寓于作品中的作者痛苦心灵的呈现。
作者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又感到在社会面前,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个人是渺小而无能为力的,“真正的天堂,正是人们已经失去的天堂”(普鲁斯特语),对湘西的风土人情的童年回归,歌颂真善美,折光的反射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否定,这种折射完全得益于作品诗意般的流溢着忧伤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刻切合。
三、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
在《边城》,由于作者强调茶峒的人们、社会没有被钢筋水泥为符号的现代文明所浸染,作者所建构的湘西世界里自然与社会合一,山水与人文胶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两者均引自陶渊明《桃花记》)的高度一致,自然与人文之景,难分彼此,小说一开始就展现茶峒清丽的山水、如飘逸不群的仙女,它淡淡写去,让感情的细流缓缓地、悄悄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你的灵魂微微一颤,读者与作品成为一团无间隔的和谐,让你体悟到那真是一个干净无比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嘴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开头景物描写是非常客观的,作者的心态看似冷静,其实蕴含着无比眷恋之情,似如《桃花源记》的开头部分,也承传着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哀婉而清丽的笔调。
随着景物的进一步展开,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出场,情节也缓缓地隐现出来。
《边城》通过作者的童年归依,展现出属于梦幻中的湘西的美景,无论是细雨、薄雾、月色笼罩下的河面景色,还是秀丽的青山等,都呈现出一种神秘、缥缈、如烟似梦的氛围,每一画面的展现如同意境幽远的中国山水画,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这样,景物在作品中不露痕迹的出现,淡淡的凄婉的伤哀如丝如缕地贯穿全文始终,与人物的悲剧性相得益彰,两者在矛盾中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切合。
首先,文中的环境的美丽与人物的悲剧性形成矛盾。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着力强调环境美丽怡人,而人物的结局却是那样的糟糕,天保的溺水而死,老船夫在风雨中的辞世、翠翠与傩送团圆的无期,天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哀,读后更能牵扯人的心怀。
其次,人物的活动与自然的力量的矛盾,也展现出作品的悲剧性。
天保失恋后,出走他乡,“天保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闪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美丽的自然养育着人类,却也在不经意间吞食着人的生命。
无独有偶,老船夫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被大自然带走生命: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
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
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地摊在那儿。
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
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
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
翠翠的形象便是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她身上有一种神性之光。
自然是没有生命的,但经作者的点化而具有了灵性,这里描写自然的无情,而与人物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高度一致。
环境描写也暗示和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物的悲剧命运,这实际上是人文环境的真实展现促使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在作者笔下,元宵节的爆竹烟花、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及月下对歌,以及孩子的取名、办丧事的绕棺、下葬等等风俗习惯,无不使人感到新奇、别致,而又符合二三十年代湘西的风俗,达到了环境的真实。
也只有在这真实的人文环境中,才有男女恋爱选择“走马路”,通过对歌传情,自己选择对象。
在这样的环境中天保与傩送的矛盾、爷爷与翠翠的矛盾、天保、傩送兄弟和父亲船总顺顺之间的矛盾、老船夫与王团总的矛盾,“走车路”和“走马路”之间的矛盾,这些合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环境把人物推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最后是自然环境的秀丽与人物洒脱豪放、勤劳、纯朴、善良、热情、纯真、健康、自主自为的性格特征高度一致。
湘西的自然美景如天堂一般,山水、星月无不明丽可爱,呈现出一种原始状态而没有被污染过的美丽。
而湘西的人们也如这大自然一样,有自由创造精神,不拘小节、无拘无束,能返朴归真,自生自灭,求得了人性的和谐。
天保与傩送兄弟俩互为情敌、顺顺在儿子死后对老船夫的态度等都描写得合情合理,相互谅解,具有自然状态的和谐美,使人真正体悟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既然是描写就不能不提到寓有诗意和极具张力的语言和总结小说的舒缓而白描的语言与作品透露的纯净、清丽、哀婉的风格相一致,尽可能地表现了湘西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原汁原味地凸现了古朴的湘西的景物及风俗,给人一种仅属于湘西的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生自灭”状态的深刻印象。
小说点化地方语言方面,点石成金,合理而巧妙地安排,使小说所描写的世界更为真实而富于地方色彩。
如“悖时砍脑壳”,既合乎翠翠身份,又具地方特色;如文中大段对歌的引用,富有民族色彩。
小说在塑造人物上与人物所处的环境一致,相互照耀。
比如描写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总是通过自然环境之物的比臂,深得贴近自然的民间文学的熏染:翠翠在风里日里长大,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大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