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_反思与前瞻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_汪信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_汪信砚

·5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乃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 需要说明的是 , 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不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或同化于中国传统文化 , 而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 、 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吸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 。 那种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为 “ 儒化” , 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形过程和向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归 , 甚至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封建化的观点 ,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严重歪曲 。 第二 , 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 。 即是说 ,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 当前现实 , 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 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 指 导中国的当前实践 ,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关键在于要在研 究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坚持 、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对此 , 艾思齐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曾说过 : “ 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 , 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就是要坚决地站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上 ,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上 , 用马克思 、 恩格斯所奠定了的 、 辩证唯 物论的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 来具体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关系 , 来决定中国无产阶 级在中国民族革命斗争中的具体任务及战略策略 。 ” “ 中国化决不是丢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意 思 , 相反地 , 愈更要能够中国化 , 就是指愈更能够正确坚决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意思 , 愈更能创造 , 就是指愈更能够开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意思 。 ” ① 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样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亦复如此 。 值得指出的是 , 由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 它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 因此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也内在地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 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中及时地总结与概括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含义 。 具有如此规定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 。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 , 是指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 , 它的理论目标 就是要在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应 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标准 。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特点 、 当 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 首先 ,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自身的本质要求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 、 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根本基础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 , 实践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与 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 , 从而也是哲学思维应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也正因如此 , 实践的观点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 、 基本的观点 。 然而 , 实践并不是一种抽象的 、 一成不变的东西 ,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现实性 。 一方面 , 实践总是具体的 , 它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 现实条件下进行的 ;另一方面 , 实践又是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的 , 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很不相同 的内在规定性 。 因此 ,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 就必须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国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际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马克思 、 恩格斯在谈 到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时 , 曾反复强调人们应该 “ 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作者:罗毅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是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内在要求和我国现在社会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我党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哲学研究最基本的指导方针。

其研究范式表明了哲学家对待社会现象不同的方式和角度。

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建设,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

本文根据我国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研究范式的问题,对于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给出一个定位,希望能够对于我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研究现在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有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了,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过令人关注的重要成就,也出现了令人深思的深刻教训。

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训就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要经过彻底的自我反思,从而能够在方法论上达到一定自觉地要求。

实际上,现阶段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直受到方法论的困扰,其主要表现在就是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一研究范式形成普遍的公式,因此,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必须要摆脱方法论上面的困扰,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重建的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范式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在含义现在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所谓的哲学研究就是在哲学的研究内容里,其科研人员所保持的一个立场和方法,对于有着不同立场的科研人员,就会有这不同的科研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这段时期内,有着三种研究方式。

一种是由一些人代表的,其所共同持有的信念或者价值观,所构成的整体的科学范式;二是要有国家或者民族为导向的,具有一定政治观念的研究范式;三种是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有着较为个性的理解方式。

现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就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理念的,从而构建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有着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引言:自省与申辩一、学术规范二、文本基础三、比较视野提要:学术性不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致命的症结,虽然我们不能认同学界单纯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水准所作出的评判,但从自身的角度检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到了需要认真反省其研究方式的时候了。

“研究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着眼于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本文特别论述和强调的是三个方面,即学术态度、文本基础与比较视野。

最后指认,与“学术性”对立的不是“现实性”、“政治性”,而是“非学术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呼唤对具体问题、文本、思想等长期而持续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期盼真正的学术巨着与思想家的产生。

引言:自省与申辩最近二十五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和巨大的发展时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晚近以来地位又非常离奇的社会意识形式,一直在进行着艰难而痛苦的转型和变革。

而在哲学所属的各个门类和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处境又是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尴尬的。

用不着在这里具体进行描述,大家心里都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的境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起码现在还不打算离开这一研究领域的新一代的研究者,虽然学术环境、知识背景和思维路向等方面已经与前几代学者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其他学科的同代学人看来,我们仍然显得非常“另类”,很多论者单纯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水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

这样,在宽容的期待和执着的坚守、理解的渴望与变革的意向之中,我们这一群体所经历的内心的磨难就格外多一些。

在遭逢困境的情况下,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

我感到,我们这一学科的研究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原因很复杂,有些因素是作为学者很难左右或单靠其力量难以根本改观的;但从自身的角度检讨,学术性不强确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致命的症结。

迄今为止,很多人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术对象来进行探究,而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诠释时代问题和解决现实矛盾的策略、手段来考虑;很多文章和着作不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原则、路径和规范,选题趋同于流行的政策和见解;有些论者的所谓“研究”也很难说是学者的作为,其成果经不起时间和学理的检视。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吸收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照搬和机械的模仿,而是要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升华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吸收西方哲学的成果的进行自身的批判性反思,总结其弊端和不足,从而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通过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吸收和批判性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在当代中国展现出更加丰富和灵活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实践的探索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致力于社会变革和现实改造的理论体系,它的创新之路必然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增强其理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分析,寻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需要深入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理论建议和解决方案。

这就需要哲学家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解剖和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吸收和批判性的超越,同时深入社会实践,深刻分析社会现实,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寻找新的理论路径和解决方案。

这就需要哲学工作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不断的理论探索,以不断更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希望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之路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
确立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范式是历史必然性的反映。具体而言, 这一种必然性即是中国革命、建设在实 践中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结合的历史 必然。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 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 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中国革命、建
作者简介:李亚东(1979—),男,汉族,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1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 概念
“范式”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起源 于哲学家库恩,指的是一个特定专业或 学科研究中应该共同遵循的理念,以及 据此出发,研究者们所确定具有共同性 或近似性的基本理论(含理论模型)和 方法(含问题解决框架),并在研究方 向上保证一致性。学术研究者们必须自 觉认同并遵守“范式”所代表的基本观 点和评价标准,它规定了有待解决的问 题、并对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 法进行了规定。正确理解我国当代马克 思主义哲学范式,具体需要关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必 须做到深入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根本特征,其科学性和实践性一直受 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因 此必须从实践中去认识、理解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哲学,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 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具有一种 紧密联系。如果单纯追求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学术性”,而不结合时代实际, 只会让马克思主义变成空洞和抽象的理 论,其意义和价值将无从体现。“现实 性”与“学术性”上的争鸣长期以来一 直存在,两者割裂甚至于对立的倾向也 较为突出,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 说,两者从来不是割裂对立的两个事物, 而是相互统一存在的。
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必然需要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
李亚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一、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提出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逻辑分析1. 理论前提的制定和启蒙2. 历史条件与实践基础的反思3.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推动4. 理论高度概括的意义与领导作用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问题1. 限制和局限性的问题2.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性问题3. 理论维度与方法维度的平衡问题4. 理论对象的多重性问题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超越与拓展1. 研究框架的重新构建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的追求3. 系统性研究的扩展与深化4. 地域性因素的充分考虑五、结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展望和建议第一章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思潮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却常常被批评为陈旧、僵化和教条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超越和拓展的建议。

第二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逻辑分析1. 理论前提的制定和启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受到多种理论前提的制约和启蒙,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接受了苏联的传统,重视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的研究,并将之与毛泽东思想相结合。

这种研究范式对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极为关注,对实践和历史的分析较为简化。

但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扩大,不再仅限于苏式的传统模式,出现了新的学派和理论体系,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化自觉和辩证思维”、南京大学的“现代性和全球化”等。

2. 历史条件与实践基础的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除了理论前提的制定外,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也对其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独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思考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也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当代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实践是我们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它始终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中去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出发点是在实践中,而不是在理论中。

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下,必须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和发现那些实践中的真理。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实践问题非常多。

比如说,在如今的中国,环境污染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对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因而也是揭示世界本质规律的实践。

因此,上述的实践中的真理,就是我们必须要去寻找并且发扬的真理。

二、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要先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期待,并且需要为他们的利益而进行实践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中都要弘扬民主、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发挥不同群体的作用,以实现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些都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

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

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人们开始对传统研究范式不断进行反思,因为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创新在于其研究范式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是否恰当,直接决定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水准。

创建中国马克思学就是要在对原有研究范式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建立一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一、中国马克思学是对西方马克思研究范式的扬弃20世纪20年代,在列宁支持下的梁赞诺夫,就率先提出了马克思学这个概念,并且率先开始了创建马克思学的奠基工作,梁赞诺夫提出马克思学这个概念,旨在强调要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去研究马克思,研究马克思的文献与思想、理论与实践,使之成为一门特殊的、严密的科学。

粱赞诺夫把构建马克思学、创立国家乃至世界的马克思学研究中心,作为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

他围绕这个中心目标,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工作、编辑工作和组织工作。

但由于种种原因,苏联的马克思学并未真正发展起来。

使马克思学成为西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主要范式要归功于法国学者米里安,吕贝尔,他明确用其来命名自己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学在法、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逐渐兴起。

而在前苏联学术界,20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学在苏联逐渐成了-中性概念,人们讲苏联马克思学时是肯定性的科学概念,讲西方马克思学时则是否定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即西方马克思学是一种意在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当这一概念从苏联传人中国后,则完全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并且这种状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一个事实,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源于苏联的僵化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正因如此,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传统教科书式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被提上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马克思学成为学者们积极关注的对象,他们逐步走出苏联意识形态的樊笼,以更为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马克思学,在对西方马克思学的关注和评判中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与前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过程。

梳理、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历史、现实样态、存在问题,展望其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对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2007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主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与前瞻”。

根据会议发言,我们约请相关专家撰写了本组文章。

其中,苏州科技大学任平教授提出:“出场学”研究视域即探索马克思主义出场问题的哲学范式。

该研究范式强调在历史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者关联中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逻辑,包括历史与哲学两个地平线、四大模块的理解范式。

从历史到当代的地平线转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平线从“当年”到“当代”的发展,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总体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认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范式转换意义的发展,可从理论与实践、存在与规律、主体与活动、生产与发展、文明与交往五方面来讨论。

在这些范式转换中,主体与活动方面更具核心意义,其中的主体与活动的性质问题尤为重要。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是主体与活动性质演变的大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的根本走向。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张亮副教授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传统范式的生成历史及研究者对各种新范式的建构尝试的反思,指出:传统范式是中国学者在独特的中国语境中,融合优秀的传统治学方式后自主再创造的结晶;而新范式的建构尝试则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繁荣。

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并存格局,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最终将被真正的历史科学所超越。

Ξ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阶段性成果。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Ξ任 平一、出场学:探索马克思主义出场问题的哲学范式哲学范式总是时代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探索马克思主义出场问题、进而提出出场学范式首先基于一个时代性挑战。

“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1993年,《哈姆莱特》的这一句戏词,被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用来指认一个并非完全没有戏剧性效果的“历史事实”:在旧工业化与资本全球化时代出场的马克思主义,遭遇新全球化时代,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美国新全球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反恐怖战争,生态主义和绿色政治,知识经济和消费社会,反思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族性政治与文明冲突等等,・4・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A bi mont hl y N o.4J ul y 2008ABSTRACTS(1)R esearch Paradigms in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R etrospect and ProspectRen Pi n g ,Guo Zhan and Zhang L i an g ・4・Over t he t hree decades since China launched it s campaign for emancipating t he mind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t he unitary research paradigm of Marxist p hilo sop hy has gradually given place to multiple perspectives.It is of f undamental significance for t he deepening of Marxist p hilo sop hical st udies to sort out and reflect on t he t ransition p rocess ,act ual configuration and current issues in paradigms of Marxist p hilo sop hy ,and to explore t heir f ut ure directions.For t his reason ,t he Sevent h Marxist Philo sop hy Forum was jointly held by t 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 and t 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Soochow U niversity in October 2007,under t he title “Research paradigms in Marxist p hilosop 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t rospect and p ro spect."The following articles are based on t he conference speeches.According to Professor Ren Ping of Suzhou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 he “ent ry"vision is a p hilo sop hical paradigm probing t he issue of Marxism πs entry into real life.This paradigm includes two horizons (history and p hilosop hy )and four modules ,and emp hasizes t he systematic st udy of t he logic of Marxist p hilo sop hy πs innovative develop ment t hrough connecting t he historical context ,entry pat h and ent ry pattern of Marxist p hilo sop hy.The switch f rom t he historical to t he contemporary horizon has facilitated t he develop ment of Marxist p hilosop hy f rom “t he old days"to “present times ,"and t hus co nstit utes t he overall logic of Marxist p hilosop hy πs innovative develop ment.Professor Guo Zhan from t he School of Philosop hy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olds t hat t he paradigm shift s Marxist p hilosop hy in China has undergone in t he course of it s develop ment over t he past t hirty years can be discussed f rom t he following five angles :t heory and p ractice ,existence and laws ,subject and activity ,production and develop ment ,and civilization and intercommunication.Among t hese ,subject and activity is of crucial significance ,wit h t he question of t he nat ure of subject and activity being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The change f rom a subjective to a p ublic nat ure is a great t rend in t he evolution of t he nat ure of subject and activity ,and t he f undamental direction of t he paradigm shift in Marxist p hilo sop hy.Associate Professor Zhang Liang f rom t he Center for St udies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 at Nanjing U niversity reflect s on t he formation of t he t raditional paradigm of Marxist p hilo sop hical history in China and researchers πtentative const ruction of various new paradigms.He argues t hat t he traditional paradigm was t he outcome of Chinese scholars πintegration of t he best t raditional research app roaches wit h t heir own independent innovations in China πs particular context ,and t hat t he const ruction of new paradigms has contributed to t he flourishing of Marxist p hilo sop hy in China.The current pattern of t he discipline of Marxist p hilosop hical history is characterized by t he coexistence of diversity under t he guidance of Marxism.Being merely historically reasonable and progressive ,it will finally be transcended by t he real science of history.(2)On the Inference Rule of Legal Logic X iong M i ng hui ・26・The inference rule is a core subject of research on logic.Legal logic is a branch of applied logic.However ,it is not t he simple application of t he inference rule of formal logic to t he legal arena ,but t he integration of t he inference rule of formal logic wit h t he inference rule peculiar to t he legal area.Therefore ,a comparison of t he two shows t hey have somet hing in common but are distinct.What t hey have in co mmon is t he fact t hat t he basic inference rule of formal logic is an indispensable co mponent of t he inference rule of legal logic.Their distinctiveness lies in t he fact t hat t he inference rule in legal logic has an element lacking in formal logic ,i.e.t he “burden of p roof."(3)Marx πs Theory of Saving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 icance H uan g Tiemi ao ・36・Marx πs t heory of saving is a necessary compo n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so far it has・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