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2024年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比较》范文

《2024年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比较》范文

《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比较》篇一一、引言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损伤,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经皮短节段固定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伤椎置钉治疗(A组),另一组采用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B组)。

2. 治疗方法A组采用伤椎置钉术,通过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技术,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稳定性。

B组则采用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技术,通过经皮微创手术,将磷酸钙强化物植入伤椎,并结合短节段固定技术。

3. 观察指标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等。

三、结果1. 手术指标比较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略长于A组,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

术后疼痛程度方面,B组患者疼痛程度较低,恢复较快。

2. 骨折愈合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B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和脊柱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A组。

通过磷酸钙强化物的植入,有效促进了骨愈合,提高了脊柱稳定性。

四、讨论伤椎置钉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固定效果稳定等优点。

然而,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疼痛程度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而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则具有微创、出血量少、疼痛程度低等优点,同时通过磷酸钙强化物的植入,有效促进了骨愈合,提高了脊柱稳定性。

在临床应用中,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劣。

伤椎置钉术适用于骨折严重、脊柱稳定性较差的患者;而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则更适合对疼痛敏感、希望尽快恢复的患者。

此外,B组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需注意操作精度和植入物的选择,以确保治疗效果。

五、结论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在胸腰椎骨折中均有一定疗效。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顾王健(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平湖 314201)摘 要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

男30例,女17例。

年龄25~53岁,中位数39岁。

体质量指数18~26kg·m-2,中位数22kg·m-2。

骨折AOspine分型A1型27例、A2型20例。

骨折位于T1223例、L114例、L210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3~17h,中位数9h。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测量伤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 loguescale,VAS)评分评价伤椎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评价胸腰椎功能,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87.94±15.46)min,术中出血量(78.93±15.46)mL,住院时间(8.94±2.53)d。

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的随访。

不同时间点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8°±2.13°,8.36°±1.29°,8.27°±1.41°,F=204.248,P=0.000);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LSD-t=16.298,P=0.000;LSD-t=16.130,P=0.000);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323,P=0.748)。

不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0.85)mm,(9.12±1.32)mm,(9.16±1.29)mm,F=172.261,P=0.000];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LSD-t=16.899,P=0.000;LSD-t=17.352,P=0.000);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149,P=0.882)。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2月第23卷第5期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韦善平(大化县人民医院,广西大化530800)DOI :10.19435/j.1672-1721.2019.05.079脊柱胸腰段由于要承受较大的生物学应力,因此成为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有资料显示胸腰椎骨折可占到所有脊柱骨折的90%左右[1]。

虽然胸腰椎骨折发生率低于四肢骨折,但由于该部位骨折后脊柱稳定性丧失或不同程度下降,容易引起神经损伤、功能丧失、畸形甚至瘫痪等,患者功能预后差、恢复正常工作概率低,危害性要高于四肢骨折。

因此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改进、生物力学的发展及内固定器械的更新,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得到应用。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综述如下。

1胸腰椎骨折的分型Denis [2]在1983年提出三柱理论,将脊柱分为前柱、中柱、后柱,提出了脊柱骨折Denis 分型:A 型(压缩性骨折)、B 型(爆裂性骨折)、C 型(安全带型损伤)、D 型(骨折脱位),首次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分型,充分体现了生物力学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缺点是较为简单、不能包含所有骨折类型。

AO 系统分型是上世纪90年代由Magerl 等[3]提出,将此类骨折分为A (无后柱损害的压缩性损伤)、B (前柱或后柱的牵引性双柱骨折)、C (双柱旋转性损伤)三种类型,其优点是对骨折描述较为全面,并能较为精准地明确各类骨折形态在分类中的位置;但缺点是分型比较复杂、各种亚型之间一致性较差,且缺乏骨折稳定性评判和神经功能障碍分级,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足,在临床推广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4]。

Spine 于2013年提出了新版的AO 胸腰椎骨折分型(AO2013),增加了A0和A4分型,从而完善脊柱骨折形态学上的细分,并将神经学与软组织损伤考量列入分型标准中[4]。

美国脊柱损伤研究组提出了胸腰椎损伤严重度评分系统(TLISS )或胸腰椎损伤分类及评分系统(TLICS ),结合骨折和神经功能状态来对胸腰椎骨折进行综合评价,其将影像学资料推导出的骨折机制或形态学、后侧韧带复合体(PLC )完整性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作为反映脊柱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以此作为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依据,对于TLISS 综合评分5分以上者建议行手术干预,对于3分以上者建议保守治疗[5]。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进展论文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进展论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院(213003)2012年2月14日收稿关键词: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97-03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丁一*通讯作者:张曦**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关系密切,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约20%,这类骨折以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时间迟缓及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为其特点。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和预后情况,可选择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并重,如此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将近年来国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骨质疏松与骨折关系1.1骨质疏松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对骨折的发生及愈合有重大影响,骨质疏松降低了折后骨的强度和骨愈合的质量。

吴玲等[1]对228例调查对象行骨密度测定,显示骨折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非骨折组,认为骨密度降低是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

郝永强等[2]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与骨量、骨结构及力学性能相关性的实验研究中对130只大鼠的测试结果显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过程中,骨痂组织的有机成分组成、显微结构、骨矿代谢与骨量的异常改变导致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是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

林华等[3]对240例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与骨密度的对照研究表明,腰椎骨折组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非骨折组患者的骨密度。

徐少文等[4]研究证实:骨质疏松不仅使全身的骨密度降低,也使骨折愈合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升高减慢,骨折愈合质量降低。

孙月华等[5]对14例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提示由于骨转换出现特异性改变,骨形成与骨吸收失耦合,导致股骨近端骨显微结构发生明显退变,骨组织力学性能下降,诱发了骨折发生。

1.2轻微的力即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因骨强度降低,日常活动中的轻微用力即引发骨折。

胸腰椎损伤治疗的现状及其进展

胸腰椎损伤治疗的现状及其进展
及给 予患者分 阶段 的科 学指 导 , 满足 患者 基本 生 在 活 、 习、 作的 前提 下 , 学 工 循序 渐进 控 制脊柱载荷 , 以
实施, 至今仍为广 泛采用 的手术八路。针对单纯后 路减 压手术 的缺 点 , 近年 来 出现 了多项技术 改进 . 即
在 减压 的基础 上 借助 迅 速 发 展 的各 种 内 固定 装 置 , 对骨折 后 的畸形 进行矫 正 、 复位 、 固定 , 井植 骨融合 。
步加 重脱 位 后 的失 稳 , 爆 裂型 骨 折 从前 方 进八 对
椎营 的骨块难 进 行 直接减压 。但 后方 入路 易 于
术, 使其疗效进 一步提 高。如 改进 内置 物的结构及 受力设 计 ; 手术 中正 确 置入 椎 弓根 螺钉 以获 得 最 大 稳定性; 手术 中进行确实可靠的植骨, 如经椎 弓根对 前方椎 体进 行植 骨 ; 后 早期 功能锻 炼 时腰 围保护 术
简单长 节段 固定 方法 已基本 被弃尼 随着脊 柱椎 弓
作者单位 : 00 北京 , 1 11 0 解放军第三 0 医院全 军脊柱外 科中 卉
及部分有需要的患者适时取 出内置物等。通过采取 以上综台措施, 一步扬长避短, 进 使后路短节段内固
定术 式更充 分地 发 挥 疗 效。 因此 , 路短 节 段 内固 后 定 目前仍 为绝 大 多数 基层 医院首选 的术 式。 前 路手 术 在 胸腰 椎损 伤 的治疗 中, 几年 来 占 近 有越 来越 重要 的地位 。其优 点为 :1通过 切 除损 伤 () 后 的骨块 纤维环 等 问盘 组织 , 损 伤 节 段 的脊 髓 进 对 行 最直接 最充分 的减 压 ;2在 损 伤节 段 与上 下相 邻 () 椎体之 间( 印脊柱 前 两柱 ) 行确 实可 靠 的植 骨 ;3 进 ()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标题: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 康状况造成极大的影响。根据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准确的诊断和治 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恢复至关重要。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 诊断及治疗原则。
3、影像学检查:X线、CT和MRI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平片可以显示大多数骨折,但对其细节和隐性骨折的显示能力有限;CT能 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细节,特别适用于诊断脊椎骨折;MRI则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能显示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
4、骨密度测试:骨密度测试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有助于诊断骨质疏松 性骨折。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最常用的骨密度测试方法。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疼痛管理、复位、固定和康复。
1、疼痛管理: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常导致剧烈的疼痛,因此疼痛管理是治疗的 重要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药物、物理治疗或神经阻滞等方 法进行疼痛管理。
2、复位:对于移位的骨折,复位是必要的。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选择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的方法。目的是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因此,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骨折类型和期望治疗 效果等因素。
四、研究进展与挑战
虽然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OVCFs的方法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 战。首先,对于非手术治疗来说,虽然抗骨质疏松药物能提高骨密度,降低骨 折风险,但起效慢,需要长期治疗。同时,疼痛缓解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疼痛,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药物依赖和副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安 全、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应用进展分析

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应用进展分析

行内固定 ,并通过伤椎植骨手术融合措施治疗。持续5 2 9 个月随访 ,判断其V AS 疼痛评分、神经功 ̄, AS I A 评分 、椎体高度 、伤椎后 凸畸形等改变情况。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 ,患者V AS 疼痛评分显示0 分为l 6 例 ,1 分为1 2 例 ,均不必药物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痊 愈 ;经x 线检查高度恢复效果 良好 ,伤椎高度恢复9 6 %,椎体高度丢失率为1 . 4 %。所有患者均完成骨性融合,未出现假关节。结论 :依
2 结 果
手 术指 征 存在 一 定 的争 议性 。P a r k e r E 研 究 中发 现轻 度 粉碎 性 骨 折 患者 能够 以后 路 手术 法获 得较 好效 果 ,粉碎 性 骨折症 状较 为 严 重 时通 常选 取 前路 手 术方 法 。载 荷分 享 法需 参 照断 层 片 、x线 平 片 、扫 描 轴位 片 、矢状 位 重 建 图像 等参 考 予 以评 分 ,3 项 分 数 总 计 大 于6 分需 通 过前 方 入 路 。此评 分 系 统 已经 证 实能 确保 短 节 段
吉林 医学 2 0 1 3 年9 月第 3 4 卷 第2 7 期
5 67 3
伤 椎置钉 治 疗胸 腰段 骨折 应用 分析
李建军 ( 陕西省韩城市人 民医 院,陕西 韩城 7 1 5 4 0 0)
【 摘 要1目的 :探 讨 伤椎 置 钉治 疗 胸腰段 骨 折 应用 效果 。方 法 :选 择2 8 例 胸腰 椎骨 折 患者 ,均 选取 后 路单节 段 伤椎 椎 弓根螺 钉 进
照 手术 入路 可 以将其 分成 前 路手 术及 后路 手术 。前 路手 术及 后 路
例 ,女4 例 ,依据载荷分享原.  ̄ J r 3 ,所有椎体损伤评分低于6 分且

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多 节段胸 腰椎 骨折 患者 4 5例 为研 究对 象,对其 采 用椎 弓根钉 内 固定方 法治 疗 ,恢 复脊柱 生理 弯曲及伤 椎 高度 、植 骨融合 ,术后 统计和 分 析手 术取 得 的 临床 治 疗效 果 。结 果 椎 体 高度 及脊柱 生理 弧度 术后 得 到 了显著 恢复 。4 例 患者 均获平 均半 年 时间 的随访 , 5 椎体 高度 无丢 失 ,
O bs r ton fVe ̄e a dll c e -t r a x ion i he Tr am e i c lEfe to g e a e va i o br Pe c e S r w Lle n Fi at n t e t ntofClni a f c fSe m nt Thor c c—u ba a t r l l l a i —l m rFr c u e
无 断钉 、及 断棒 。按 Fak 1 r e 分级 :A 级 5例恢 复 至 B级 4例 、 无恢 复者 1 ;B 级 7 恢 复至 C 级 4 、D 级 2例、 无恢 复 1 ;C级 n 例 例 例 例 1 O例恢 复至 D 级 7例 、 E级 3例; 级 1 例 恢 复至 E级 1 、 例 无恢 氨 E级 1 例 仍 为 E级 。结论 多节段 胸腰 椎 骨折影 响脊柱 稳 定性 , D 1 0例 1 2
椎 弓根钉 内固 定法 能够恢 复脊柱 稳 定性 及生理 弧度 ,为 改善神 经功 能提供 条件。
【 关键 词 】 多 节段 胸腰椎 骨 折 ;椎 弓根钉 ;内 固定 ;临床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8 . 6 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14(0 2 0 0 4— 2 6 1 8 9 2 1)2 — 0 4 0
4c ss orc v r ; a e7pain src v rdt - a sfu a e , te t i o e o e n a e;cCls d 1 a e eun dt a e f a e,n e o e bg d te t e o ee CCls rc s s d2painsddn trc v ro ec s s - a sa 0 c srtr e d7c sso y r o o n s o ga e 3c s s eca s e ll ain e o ee o e 1 a e ,1c s so c ve ;1 a e fe ca si tlt eeca s rd a e , -l ;d lve 1p te t rc v rdt 0c ss a e fr o r s s e y 2c so -l ssil -l .Co l so Th lisa e s s h s ncu in em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5 L1
L4
下腰椎后结构
L3
L5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技术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技术
适应症:
1 胸腰椎骨折、脱位
2 脊柱手术后节段不稳或矫形:
—退变性疾病 —肿瘤、畸形、感染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技术
优 点:
1 短节段固定,兼有复位固定 功能 2 操作容易,固定系统兼容
缺 点:
1 严重爆裂性骨折需前要点:
1 椎弓根三维立体概念清晰
2 关节突及横突标志明确
3 进钉位置及方向正确
4 术中X线影像证实
胸椎椎弓根钉 固定技术
T10骨折
T4、5脱位
T10、12骨折
T7、8骨折
腰椎椎弓根钉 固定技术
RF
AF
撑开复位技术
原位弯棒技术
腰椎后路手术体位
T1
T7
T12
腰 椎 应 用 解 剖
腰椎弓根应用解剖
PH
L1 L2 L3 L4 L5 15.9 ± 0.8 15.0 ± 0.9 14.4 ± 0.6 15.5 ± 0.6 19.6 ± 0.8
PW
8.6 ± 0.9 8.3 ± 0.7 10.2 ± 0.6 14.1 ± 0.4 18.6 ± 1.0
腰 椎 生 理 前 凸
胸 椎 应 用 解 剖
胸椎弓根应用解剖
PH
T1 T3 T5 T8 T10 T12 9.6 ± 0.5 11.9 ± 0.3 11.3 ± 0.5 12.5 ± 0.5 14.9 ± 0.4 16.7 ± 0.8
PW
8.5 ± 0.5 6.8 ± 0.7 6.0 ± 0.5 6.7 ± 0.5 9.0 ± 0.8 8.7 ± 0.8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胸腰椎骨折分类
Denis 法 AO 法 Ferguson 法 McAfee 法 张光铂 法 唐天驷 法
Denis分类法
脊柱稳定性骨折
力学性脊柱不稳定
神经性脊柱不稳定 混合性脊柱不稳定
Denis分类法
AO分类法
A型 - 椎体压缩性损伤
AO分类法
B型 – 前柱和(或)后柱牵张性损伤
AO分类法
C型 – 前方和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胸腰椎骨折手术指征
力学性脊柱不稳定
神经性脊柱不稳定
混合性脊柱不稳定
胸腰椎骨折手术目标
近期目标 骨折复位、神经减压 有效固定 远期目标 良好功能、无痛脊柱
胸腰椎骨折手术目的
改善神经功能
维持脊柱稳定
缩短住院天数 便于患者护理
5 手术致椎体部分或全部缺如
胸腰椎前路固定技术
优 点:
1 短节段固定,减压重建一次 完成 2 脊髓直接减压效果好 3 前中支撑,矢状位脊柱序列 恢复好
胸腰椎前路固定技术
缺 点:
1 手术创伤大 2 脊髓减压技术要求高 3 T5以上前路固定困难
胸腰椎前路固定技术
技术要点:
1 熟悉胸腰椎前路局部解剖 2 熟练的开胸及后腹膜操作技术 3 肋间及腰横血管分离、结扎操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历史回顾 棘突钢丝固定 棘突钢板固定 Harrigton、Luque系统
椎弓根钉固定系统
前路椎体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椎弓根钉系统 钉板系统:Steffee、RoyCamille钢板 钉杆系统:CD、RF系统 椎体固定系统 Kaneda、Z-Plate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L2骨折
腰椎多发性骨折内固定
T12、L4骨折
L3、4骨折
L1、4骨折
L2、5骨折
L5
L2
L1、3骨折
骶椎弓根钉固定技术
F
M
L5爆裂骨折
L5椎弓骨折
前路胸腰椎固定技术
胸腰椎前路固定技术
适应症:
1 骨折后椎体高度严重丢失 2 椎管内骨性占位大于50%
3 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 4 迟发性脊髓功能障碍
作技术
4 充分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机 理
T10骨折
L2骨折
L3陈旧骨折
人工椎体应用
谢 谢!
棘突钢板固定法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Harrigton系统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Luque系统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椎弓根钉固定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
前路椎体固定系统
脊 柱 应 用 解 剖
胸腰椎应用解剖
胸椎生理后凸(Kyphosis) 20~500(椎体、椎间盘前低后高) 腰椎生理前凸(Lordosis) 40~700(椎间盘前高后低) 胸腰段交界区(Thoracolumbar) 0~100 后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