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政策与可支付住房建设_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经验

合集下载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在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透明度和公平性,以及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借鉴英美经验可以帮助我国更好地改革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鉴英美住房保障制度经验对我国是必要的。

实现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从而为我国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保障服务。

【关键词】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借鉴经验,住房保障法律体系,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公平性,监督和评估,改革与完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了解英美住房保障制度英美住房保障制度是指英国和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旨在帮助居民获得稳定、安全、质量好的住房。

英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住房、房屋福利和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等方面,通过政府补贴、房屋补贴和房屋政策等方式,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够享受到适合自己居住的住房。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则主要包括公共住房、联邦住房补贴和住房市场的监管等方面,通过政府提供的住房补贴和配售住房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可负担的住房。

在英美的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监管住房市场,提供住房补贴,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

市场和社会也参与通过合作机制和社会组织,共同解决住房问题,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了解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可以为我国改善住房保障制度,提供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1.2 为何要借鉴英美经验借鉴英美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在我国建立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英美两国作为发达国家,在住房保障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他们的做法,加快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

英美的住房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和借鉴的范本,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借鉴英美经验也有助于拓宽视野,吸取外部优秀经验,促进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中国城市居民住房困难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住房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经验,例如英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做法,以期为我国的住房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从英美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政府角色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基本特点。

在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形成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权益。

而在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门(HUD)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低收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合理的住房条件。

这表明,英美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是为了解决低收入者在住房领域所面临的困境而设计的,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可以参考英美国家的经验,明确住房保障的目标和基本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并执行。

英美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英国,政府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兴建公共住房等方式,直接干预住房市场,确保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

而在美国,政府通过发放住房补助、提供住房贷款等方式,帮助低收入者获得合适的住房。

这表明,英美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是主要的保障者和促进者,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在住房保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加大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投入和作用,通过提供补贴、建设公共住房等方式,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明确住房保障的目标和基本特点、加大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投入和作用、建立多种住房保障运行机制等。

通过借鉴英美的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住房保障政策,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推动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向着更加完善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希望在未来,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能够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的居住需求。

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

各国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国家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荷兰的城市规划经验荷兰作为城市规划方面的典范,拥有多个优秀的城市规划案例。

其中,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规划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阿姆斯特丹的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注重文化保护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新加坡的住房建设经验新加坡在住房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该国通过推行公共住房政策,解决了大量人口的住房问题。

新加坡的住房项目注重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商业中心。

这种注重社区建设的住房模式对我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住房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三、德国的可持续城市规划经验德国在可持续城市规划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该国注重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徒步和骑行,减少了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了排放和能源消耗。

德国的城市规划还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绿地和公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可持续城市规划经验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保和节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四、美国的城市更新经验美国在城市更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该国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许多老旧的工业区和城市中心,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

美国的城市更新注重保留历史文化,同时引进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使城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这种城市更新模式为我国老旧城区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结与展望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以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方面不断改进和提升。

荷兰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新加坡的社区住房建设模式、德国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以及美国的城市更新模式都可以为我国提供宝贵的参考。

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国情,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学习和借鉴这些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英美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中住房保障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住房保障制度在保障人民基本住房权利的也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有很多启示。

我国正处于住房改革的关键时期,了解英美的住房保障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保障健全。

英美的住房保障制度立法较为完善,包括住房保障法、房地产相关法律等。

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保障了人民基本的住房权利,规范了住房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虽然也有相关的住房保障法律,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等。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的经验,完善住房保障法律,建立更加健全的住房保障制度。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注重政府与市场的合作。

在英美,住房保障既有政府的补贴和租金补贴等形式的直接补助,也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形成合力,共同保障人民的住房权益。

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措施过多,市场主体参与度不够。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的经验,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实现住房保障的多元化和普惠化。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强调租购并举。

在英美,除了提供租金补贴、修缮补贴等直接补助外,政府还通过购房补贴、购房贷款优惠等方式,鼓励人民购买自己的住房。

政府还支持租赁企业建设保障性住房,通过租赁方式向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

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但是购房政策依然较为偏重。

英美的经验表明,租购并举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使住房保障制度更加全面。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注重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

在英美,低收入人群可以通过政府的租金补贴、住房补贴等方式,获得经济上的支持,从而得到基本的住房保障。

而且,英美的住房保障制度还注重帮助低收入人群融入社会、改善生活,如提供职业培训、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在我国,虽然也有相关的住房保障政策,但还存在实施不到位、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国外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住宅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各国对解决国民住房困难、提高国民居住条件都十分重视,制定了各自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

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外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有益的启示。

标签国外住房政策;经验;教训;启示虽然经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住宅目标不同,各国采取的住房保障政策也不同,但对先进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吸收经验,借鉴教训,对完善我国住房保障政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国外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1.1 强有力的法律制度的支持住宅保障政策的貫彻和执行需要一套严谨、可行的住房法律体系的保障,各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立法来确定居民住房问题的大政方针。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对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1937年通过了第一个住房法《联邦住宅法》,建立美国住房署,制定长远计划,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宅,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住房和清理贫民窟提供贷款,从此奠定了公共住宅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基础。

1949年重新修订了《住宅法》,并在1965年和1968年两次修改补充《住宅法》,同时又颁布实施了《住房贷款法》、《住房再贷款法》等法规,从而逐步完善了住房法律体系。

1.2 完整的公共住房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住房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使全民都有使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住房”,其在改善国民住房问题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新加坡政府在解决国民住房问题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制定并且严格执行公共住房发展计划。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开始制定“五年建屋计划”,住宅发展局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要向各部门通报。

新加坡已经完成了7个五年建屋计划,有步骤的完成设定目标,系统地解决了大部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1.3 随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住房保障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住房保障政策也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

英国的公房制度最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解决复员军人住房问题而建立的,政府建房逐步成为英国住房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福利性质直接体现在其低廉的租金水平上。

应用文-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应用文-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住房保障/借鉴/建议住房保障政策受国家制度、水平等因素制约,各国和地区各具特色,其中规律性的政策经验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以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较早和经济发达的国家。

自1890年制定《工人阶级住宅法》以来,历届执政党政府在制定和改进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时,根据各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制定适宜的住房政策。

推行公房出售政策,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充分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对公共出租住宅按住户的承受力,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出售给原承租住户,把提高住宅自有率作为主要的住宅政策目标;实施减免税政策,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购房,实施减免税政策;推行“住房补助”,“住房补助”分为租房补助和买房补助两大类,由地方政府自行,不少公司也进行房地产投资、抵押贷款等房地产金融活动,住房融资的畅通为住房自有化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撑,同时英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共住房的运作以及保障中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的住房。

美国政府在吸收英国等欧洲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措施。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低收入阶层住房租金信用政策,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发放税金信用证,给相关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税金减免,鼓励私人开发商和非赢利机构大力兴建提供低收入家庭租用的住宅;住房租金补贴方面,一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有住房,二是发放住房券;建设老人住宅,美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住房建设,政府有专门的信贷机构住房信贷,各项措施通过立法保障落实和实施美国在政府直接干预下运行的住房金融体制已经相当成熟,在1934年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组建了“互助抵押贷款保险基金”,负责中低收入家庭抵押贷款提供保险。

凡满足规定条件的分期付款购房者,可向政府贴息担保,个人只付首付并承担一小部分利息,政府则承担还款风险以及大部分利息。

美英两国房地产金融政策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美英两国房地产金融政策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HA) 联 邦储 蓄贷款保 险公司” F LC)组 建“ F 和“ (SI , 互助组织 ” ,
政 府。 同时 , 提高各州所得的税金信用人均标准 , 1 5 从 . 美元提 2
高到 1 5 . 美元 。0 0 2 0 , 7 2 0- 0 4年 全美提高房 地产税收入比例 。 针 对房屋购买 和出售的差价 , 国一 些州政府专门设 计征 收房地 美 产增值税 , 规定 自住房住满 两年以上 出售可 以享受 大幅度增值
税减免政策 , 投资房则不能享受相应的增值税减 免政 策。
2 房 地 产 金 融机 构 与运 作 体 制 、
负责对个人的抵押贷款保险 。为 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 问题 ,
13 9 7年 , 通过了《 公共住宅法案》 设立“ , 联邦平民房屋 建设总处
2 O世纪 6 O年代以来 ,随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制和房地 产证 券化 机制的应 用 , 一级市 场和二级 市场逐 步完善 , 推动了 美国房地产市场 的迅速发展 。一级市场就是直接 发放贷款 的市 场, 机构 主体 包括储 蓄贷 款协会 、 商业银 行 、 互助银行 、 人寿保 险公司等 。不同金融机构的主体职能 又存在 区别 。储 蓄贷款协 会 (L ) S s是以吸 收储蓄存款 、 发放抵押贷款为主的专业性金融机
【 要 】房地 产金融是一把 “ 摘 双刃剑 ” 既能 带来社会 经济 ,
的 繁 荣 , 时 也 容 易 引发 风 险 , 为 社 会 不 安 定 的 重 要 诱 发 因 同 成
素 。 本 文 重 点 介 绍 美英 两 国房 地 产 金 融机 构 设 置 、 融 政 策 体 金
提供帮 助 ,并加强地 方政府和非 营利性社 区在住 宅开发 中的
支付贷款利息等。美 国房地产的一级市场 、 二级市场 、 房地产市 场管理机构共同构成完整 而统一的市场体制。 除此之外 ,美 国房地产金融 管理机构也发挥着 重要作用 ,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英美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住房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或措施保障公民的居住权益,包括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稳定的租金或房屋贷款等。

英美是发达国家,其住房保障制度相对较完善,给予了我国一定的启示。

第一,建立健全的住房体系是保障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举措。

英美国家重视住房问题,将其作为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部分,政府投入较多的财力和物力,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房屋或补贴房租。

我国政府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扩大廉租房屋的供应,增加一些适当的住房补贴,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水平。

第二,注重房屋质量和环境卫生的提高。

英美国家对住房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确保房屋的结构安全、设施完善,并且严格控制地区的环境卫生。

我国应该加强住房建设的质量管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定期检查整修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并加大环境卫生问题的整治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供给机制。

英美国家采用了多元化的住房供给机制,既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也有市场供给的商品房。

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大公共住房的供应规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住房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

第四,加强住房调控和市场监管。

英美国家对住房市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调控和监管,采取了限购、限售等措施,防止房价的大幅上涨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我国应该借鉴英美的经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稳定房价,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第五,加强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障的衔接。

英美国家将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房屋补贴、公共住房以及贷款优惠等方式,给予低收入人群相应的经济支持。

我国也应该加强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障的衔接,建立起完善的低保、医保等制度,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英美的住房保障制度给予了我国一定的启示。

我国应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的住房体系,提高房屋质量和环境卫生,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供给机制,加强住房调控和市场监管,加强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障的衔接,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水平,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801056)和北京大学—林肯研究 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低收入住房政策”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导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市场化改革,住房可支付性问 题日益突出,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出台了 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与西方国家以需求方补贴为主的政 策体系不同,我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仍以供给方 补贴为主,且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方面发挥了主 导作用(邓卫 , 2009; 王承慧 , 2004; 尚教蔚 , 2006; 熊国平 等 , 2009; 刘志林 , 2009)。从国际趋势看,不少国家在增 加可支付住房的供应方面不再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而 越来越多地运用规划手段,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可支付住 房的建设和供给(朱晨等 , 2007; 焦怡雪等 , 2007)。随着 2007 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①的出台,许多城市开始尝 试引入配建模式来推动可支付住房建设,丰富我国住房保 障供应体系②。有学者指出,我国应实施强制性指标的配 建模式,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公私合作模式打下基础,同 时避免西方国家曾出现的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导致的居住 隔离等问题(邓大伟等 , 2009)。鉴于国外在运用规划手 段增加可支付住房供应方面已有大量实践经验和研究成 果,有必要进行学习和借鉴,以完善我国的保障性住房配 建制度,避免潜在的问题和弊端。
我国目前的配建政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从国外经验中可 给开发商的开发密度激励挂钩(Brown, 2001;表 1)。
以获得哪些启示?本文将在对美国和英国的经验进行回顾和
2) 如何对开发商提供适度而有效的激励?
比较的基础上回答这些问题。
政府需要考虑是采用激励措施还是强制性规定来促使开
1 美国模式——包容性区划
发商提供可支付住房,以及如何确定适宜的激励或补偿措施。 最常用的激励手段是开发密度奖励(density bonus),即放宽
包容性区划是指地方政府通过放宽规划条件,激励或强 当地区划法对开发项目的开发密度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为
制性要求开发商将所开发住房的一定比例以低于市场水平的 可支付住房提供了免费的土地(Calavita 等 , 1997)。密度奖
价格租赁或出售给中低收入家庭(Brown, 2001)。“包容性区
划”针对的是“排斥性区划”(exclusionary zoning)导致的居
住隔离,强调不仅要增加可支付住房数量,还要促进不同收入、
族裔居民的居住融合和社区的多样性,使低收入者拥有健康
的社区环境、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减少居住
关键词:规划;可支付住房;包容性区划;第 106 条款;配建模式; 国际经验
Keywords: Planning; Affordable Housing; Inclusionary Zoning; Section 106; Mixed-Housing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10%
建设要求
密度奖励幅度
≤ 22%
≤ 20%
10%
10%
房屋廉价 保持年限 目标人群收入
是否允许替代方式
出租 : 20 年 出租 : 20 年 出租 : 20 年
出售 : 10 年 出售 : 15 年 出售 : 15 年
地 区 收 入 中 地区收入中 出租 : 地区
值 的 65% 及 值的 70% 及 收入中值的
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廉租住房保障办法》2007[2009.8.30]. /ziliao/flfg/2007-11/27/content_816644.htm。 ② 一些地方配建住房类型已不仅限于廉租房,还有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及公共租赁住房。
90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Vol.25, No.3%; 出售 : 区域
收入中值
30%-70%



出租 / 出售 : 10 年 地区收入中 值的 70% 及 以下

可 支 付 住 房 一 般 面 向 中 低 收 入 家 庭, 其 界 定 以 地 区 家 庭收入中值(AMI: Area Median Income)为标准:家庭收入 在 AMI 的 50% 到 120% 为中低收入家庭,其中低于 AMI 的 50% 的为最低收入,50% 至 80% 之间为低收入家庭,80% 至 120% 之间为中等收入家庭。出售住房主要面向中等收入家庭, 出租住房通常面向最低收入家庭或者低收入家庭(表 1)。
住房开发项目获取规划许可的先决条件,体现了对规划得益 例要求不同。有的地方政府将可支付住房的配置比例要求与
(Planning Gain)征税的理念。那么这些规划政策具体的实施 项目规模和规划激励的大小相联系。如在蒙哥马利县和费尔
背景、制定原则、政策要素是什么?成效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福克斯县(Fairfax County;图 2),可支付住房的预留比例与
91
刘志林 韩雅飞
表 1 美国华盛顿大都市区四县的包容性区划条款比较
蒙哥马利 费尔福克斯
劳顿
普林斯乔治
制定时间(年) 1974
1990
1993
1991; 1996 年
该政策停止
实施
可支付住房供应量 10 600 套 ; 582 套
208 套 ; 61% 1 600 套
72% 出售
出售
可支付住房比例 12.5%-15% 6.25%-12.5% 6.25%
隔离和贫困集中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1 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包容性区划是在美国联邦政府减少对公共住房领域的直
接干预、压缩住房补贴以及鼓励低收入住房问题市场化解决
方案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寻求提
高可支付住房供应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包容性区划最早在美
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Montgomery County)实施,该县 1974 年通过了《适中价格住房单元条例》(Moderately Priced Dwelling Unit),是美国第一个也是至今最为成功的包容性区
中低收入者住房供应紧缺的富裕郊区。但从 1990 年代末开始,
一些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丹佛、芝加哥,以及加利福尼
亚州的旧金山、萨克拉门托和圣迭戈等城市,也相继采用了
强制性的包容性区划。根据波特(Porter, 2004)统计,截至
2004 年美国约有 600 个郊区社区制定了某种形式的包容性区
划,主要分布在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图 1)。
规划政策与可支付住房建设——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经验
Expanding Affordable Housing Through Planni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America and England?
刘志林 韩雅飞
摘要:规划是近年来不少国家政府推动可支付住房供应的有效手段。政府
和建议。
Abstract: Planning is increasingly adopt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promote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 and the UK. Local planning authorities provide incentives for developers to set aside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dwellings in thei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jects as affordable housing targeted at medium or low income households. Despite the variety of forms and contexts, planning is essentially a market-based regulatory policy that facilitates private roles in affordable housing provision and promotes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without adding fiscal burden to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many Chinese cities have adopted experimental programs in which government utilizes planning tools to facilitate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reviews simila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y focusing on the inclusionary zoning policy in the U.S. and the Section 106 rule in England. We compare key principles and elements of both programs, and examine major policy outcomes, strengths and drawbacks, and discuss 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1.2 包容性区划的基本要素 表 1 反映了美国华盛顿特区大都市区四县的包容性区
划条款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到,美国地方政府在包容性区划
图 2 四户连体可支付住房设计,弗吉尼亚州费尔福克斯县包容性区划住宅项目 资料来源:/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Vol.25, No.3
容性区划(inclusionary zoning)是通过放宽规划条件给予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