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

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
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

当经济学名词“价格歧视”出现时,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价

格歧视如同前面提到的两种歧视一样也指的一种不公平对待吗?

下文就什么是价格歧视,是否对消费者不利,是否应该出炉法律对其进行限制进行探讨。

一、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

传统定义:同一商品以不同价格出售给不同消费者为价格歧视。

首先,我们来看关键条件??不同售价。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a.相同产品价格不同,可能是由于一些类似运输成本所致。如上海生产的某牌子空调在上海的售价为1980元,但在湖南售价为2300元,这是因为湖南卖的空调售价中加了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等。显然这种情况下虽然同一产品售价不同也不能视为价格歧视。b.有时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支付相同价格也

存在价格歧视。前面提到的空调例子,如果厂商实行全国统一价,远距离商品的运输和存储

成本一部分由近距离消费者承担,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故《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将价格歧视定义为:“任何时候,一个商品的两个品种(由同一卖者)以不同净价格卖给两个买者,就存在着价格歧视”。“净价格就是纠正了一个品种不同于另一品种所产生的成本差异

的(向买者索取的)价格。”这种提法可以解决传统定义中的不同售价所隐含的两个问题。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条件??不同消费者。我们先看一实例,如去某酒楼吃饭,第一次消费完

一定数目酒楼会有赠券。为了简单化,就假定消费者第二次去吃了同样的饭菜,但在结账时

就可以在付款中剔除赠券额,实际上消费者两次消费的商品的价格是不同的。因此价格歧视

实际上可以对同一消费者实施,很显然泰勒尔注意到了,他在其所着《产业组织理论》一书

中对价格歧视的表述为:当两个单位的同种商品对同一消费者和不同消费者售价不同,我们就

可以说生产者实行了价格歧视”。最后来看同一商品这个条件,我们发现有时非常相近的产品价格相差甚远。如一本书分精装和平装,书的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包装不同,但精装的价格远远高于平装。经济学家将这种情况也归为价格歧视,这从斯蒂格勒对价格歧视的定义可看出:当两种或更多种相近商品在与边际成本有不同比率的价格水平上()出售就是价格歧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教科书所给的定义都不是很精准。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对价格歧视有个基本的认识。接下来将对价格歧视的分类、使用的方法等进行描述,让我们对价格歧视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自己来判断现实世界里的价格歧视现象。

2、价格歧视的分类

受庇古(pigou,1920)的影响,价格歧视通常分为三类:

(1)一级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歧视,指的是厂商根据每个消费者愿意为每单位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商品制定不同销售价格。在一级价格歧视下,每个买者能够买到他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并通过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显示产品的价值,而厂商成功地获取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产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一级价格歧视实际上很难实现的。

(2)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也称为非线性价格定价,因为每单位产品的价格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买者购买数量的多少。厂商把产品分成几组,按组制定差别价格。在二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随着购买量的不同,其所支付的价格也不同,一般购买量越大,支付的价格越低。

(3)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自己面临的市场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分市场,同一产品在不同分市场上的价格不一样,但在同一分市场的价格则

只有一个。这是根据各个分市场的边际收入等于总市场的边际收入的原则,把总销售量分配到各个分市场,然后根据各个分市场的价格需求弹性,分别制定差别价格。

二、价格歧视的条件

实行价格歧视给厂商带来更多利润,但不是所有厂商对商品都实行价格歧视,这是因为实施价格歧视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厂商要具有一定市场力量

一些学者研究出具有市场力量并不等于市场必须完全垄断,而只要有垄断力量即可,也就是说厂商只要有能力将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以上(不完全竞争)。这就意味着企业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时,厂商提价时并不丧失所有的消费者,即就有了实施价格歧视的可能。

2、厂商要能区分消费者

厂商对所有消费者降低价格,利润可能并不会增加。但是单独对边际消费者降价,同时又保持高消费群显然是有利可图的。这就要求厂商能区分消费者。

3、厂商可以防止套利行为

这要求商品在各分市场转移是不可能或者成本极高的,即低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没有可能再以高价卖出。如果存在中间套利者,那么利润会被套利者抽走,厂商价格歧视策略便会失灵。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厂商的价格歧视政策才能成功。在具备以上条件下,厂商是怎样实施价格歧视的?

1、讨价还价

在交易不频繁,产品价格又不标明的情况下,厂商通过讨价还价,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

估价、摸底、试探,判断出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从而成功地索取该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该

商品而支付的最高价格。

2、设计一种消费者自我选择机制

厂商要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厂商

如果去逐个了解会带来巨大的成本,为了节省信息成本,很多厂商就会设计一些机制,让消

费者自我选择显示偏好达到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如使用数量折扣来区分偏爱者和非偏爱者;用优惠券来区分不同收入者;用差异包装来区分一般消费者和特殊爱好者;用区时定价来区

分时间成本不同者;用会员制区分固定消费者和非固定消费者。

3、根据消费者特征定价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消费者的这些特征很易区分并且很难替换,厂商不必花太多信息成

本即可获得,如年龄、性别等。

4、地区定价

厂商常常根据地区不同给产品制定不同价格。如一本经济学原着在中国的卖价为80元,但在美国售价为60美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80元。这种方法一般建立在运输成本很高,或有关税、税收障碍,商品不易流动等基础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歧视的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样化,有人认为价格歧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应设立专门的反价格歧视法来阻止这一行为的出现。我们对这种做法应该是赞成还是反对呢?

1、从厂商的角度看价格歧视

企业想要获得可观利润,产品的定价非常关键。很多人认为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价格的关键,其实它只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真正影响产品定价的是市场需求。如某歌星唱一首歌,获得的收入可能达几十万,你肯定不会同意这是根据他唱歌的成本来定价的。很多人喜欢这位歌星,聚沙成塔,这些人一起构成对这位歌星表演的庞大需求,从而决定了付给他一个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厂商正是注意到这一点从而成功运用价格歧视以获得最多利润。从需求定律可知,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由于每个人的偏好不同使得消费者对不同的产品价格,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有时候,价格稍微下降,需求量就显着上升;另外一些时候,价格即使出现较大的变动,需求量却停滞不动。厂商想获得市场和最大利润当然希望销量越高越好,但在某一价格下,需求数量会达到一个饱和。根据需求定理厂商必须降低价格以增加销量,但是价格如果定得过低,虽然能卖出大量的产品,由于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小,总的利润还是低,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的不符。厂商发现如果增加的销量不需要降低边际内的价格,那么增大销量是可取的。因此厂商就使用价格歧视,这样既可以保住那些愿意支付高价格的消费者,又可以吸引只愿意付低价的消费者,在保有原有消费群的基础扩大市场,从而使销量增加,利润增加。

2、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厂商因掌握信息以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把商品卖出,侵占

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看起来有似乎不公平。但是,既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这就说明消费者对该商品效用的评价高,在他看来,出这样的价格来购买该商品是“物有所值”,他们的效用是得到了满足的,这是符合消费者选择原理的。在二级价格歧视下,多买

商品,价格越低,一般愿意多买的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是有偏好的,本来就比其他的消费者消

费多,能够以低价格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这部分消费者肯定满意。而买得少的消费者对这

种商品不偏好只愿意消耗这么多,虽然价格稍贵点,但也在他们支付意愿之内,他们的的效

用还是得到了满足。在三级价格歧视下,需求弹性低的消费者付高价,需求弹性高的付低价,这两类消费者都以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得到产品。如果厂商不实施“价格歧视”策略而按照

统一的固定价格销售商品,那么,原本支付意愿高于这个固定价格的消费者满意,他不但买

到了自己中意的商品还获得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而支付意愿低于固定价格的消费者就无法买

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果这部分消费者中有人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必须购买,那么他就只能

接受他本来不愿意接受的价格,两种情况下他们的效应都得不到满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歧视对于厂商和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厂商获得

想要的利润,消费者买到想要的商品。

照市场供给与需求定理,如果厂商价格歧视不合理,与消费者意愿不符,供给与需求达

不到均衡,如不作调整,最终会在市场运行中被市场机制踢出竞争激烈的市场。如果制定所

谓的反价格歧视法,来消除价格歧视现象,等于我们人为制定一种制度来代替原本由市场执

行的功能,就会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结果是否如制定者当

初所想的那样对消费者有利就很难说。

四、结束语

价格歧视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它必定会以更多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不应该制定什么反价格歧视法来强行干预它,而应该去研究怎样的价格歧视对厂商和消费者最有利,从而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从而社会福利达到最优。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组员:王文君201108061124 吕静雯201108061125 李萍201108061126 张楠楠201108061127 王俊201108061128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王文君、吕静雯、李萍、张楠楠、王俊 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人管11-4班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势力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行业只有少数几个生产商,从而各生产商产生一些垄断势力。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定价、选择要素投入量一级决定量,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在市场中定价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小组本课题展开研究,调查了我们熟悉的实施价格歧视的企业案例,用我们所学的关于价格歧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市场经济。 【引言】: 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可以是按人进行价格歧视,一个购买者一个价;也可以是按“购买量”歧视,一个购买量一个价。这里“购买量”的含义比较广,可以是每一单位一个价;也 ,他还是知道共有几个类型的需求/购买者,只不过他不知道谁属于哪个类型。 【正文】: 价格歧视在广义上有三种形式,有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我们小组分别中队每一种价格歧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骨科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一致的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

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管理论文

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管理论文 一、引言 福利分析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也不例外。早期,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波动会降低社会福利,所以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1987年,卢卡斯首次定量分析了经济波动福利问题。认为至少对美国而言,与经济增长相比,波动福利影响微乎其微。卢卡斯的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人们的争论。虽然在他之后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了已有的研究。首先,从时间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波动福利效应;其次,考虑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分别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讨论;最后,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是,不仅考虑消费波动,而且考虑就业波动。这一方面通过刻画消费波动的原因,使分析建立在必要的微观基础之上;同时也为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结论是:(1)从随机冲击对消费路径的影响角度分析,可以把波动福利影响区分为风险效应、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2)就业波动不仅会产生风险效应,也会产生水平效应。(3)在中国,从全国角度和从城乡居民角度分析,消费波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从全国角度看,居民消费波动幅度在改革以后有所提高。但从城乡角度看,城乡居民消费波动幅度改革后均有所下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4)

就业波动福利影响主要是风险效应,水平效应不够明显。城乡之间,农村居民的波动福利效应明显大于城镇居民的波动福利效应。 二、经济波动的风险效应、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 目前波动福利影响分析方法主要是卢卡斯(1987)提出的期望效 用等价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期望效用等价原则,通过对波动消费路径与确定消费路径效用的比较来讨论波动福利影响。 (一)基本思路 假设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完全相同,个体福利等于社会福利。一个长生不老的代表性个体偏好为 当经济社会存在波动时,个体消费路径为 把两个消费过程效用比较转化为消费过程比较。显然,λ表示当确定消费路径变为波动消费路径时,要保持个体福利不受影响需要对有波动的消费水平进行多大程度补偿。我们把它称为补偿系数。在文献中,从卢卡斯开始,人们通常把λ定义为波动成本。因而波动福利效应分析又称为波动成本分析。如果补偿系数为正,说明经济波动降低个体福利,具有负的福利效应;如果为负,说明经济波动提高个体福利,具有正的福利效应;如果为零,说明经济波动不影响个体福利。在给定个体偏好和消费过程条件下,通过解上述期望效用等价方程就可看出经济波动的福利影响程度。在上述过程中期望效用等价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把这种计算方法叫做期望效用等价法。 依据上述思路,也可以建立如下形式的期望效用等价方程:

案例2-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 使用范围: 第14章 “利润最大化的高级技巧” 2. 要考核的知识点: 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表现 价格歧视的后果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 3.思考题: (1) 就案例中的资料或现实中的事例,总结价格歧视的种类及其表现。 (2) 分析价格歧视对消费者或厂商的影响或后果? (3) 如何理解执行价格歧视的结果是“劫富济贫”式的重新分配财富的过程? (4) 现实中进行价格歧视会都有效吗?有什么难处?要有效的话需要哪些条件? (5) 你认为现实中的价格歧视都合法吗?为什么? 在校的同学可以花费10元钱看成龙的最新电影“神话”,但在校外的电影院看 同样的电影却要花30-50元。海淀图书城附近的餐馆,如果有人下午3点以后来就 餐就能以6-8折的价格享用到中午要付原价的同样一餐饭。许多大商场为了促销, 常常打出买100送50元现金(或购物券)或买200送100元现金(或购物券)的广告。 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 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仓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 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一样,价格虽然相差如此悬殊。总之,这些同样商品向不同人群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叫做价格歧视。它暗示着垄断 势力的存在,所以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并常常是非法的。然而社会上价格歧视 不仅普遍,而且还是社会隐蔽地、非预期地再分配消费品的重要方法,多数情况下,是由富人到穷人来分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价格歧视是对同样商品向不同群体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在现代社会中,单一定价市场占统治地位,但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就会确信多重定价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价格歧视可用来增加公司的利润。不管怎样,它对具有垄断力的单—定价公司的产量与福利的影响是明显的。另外,多数影响趋于使消费品在各收入阶层中的分配更均等。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发生的。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避免混淆。基于成本的价格区别很重要,但在这儿我们关注的不是它。对一个法国葡萄酒制造商来说,在北京比在巴黎向消费者索价更高也许仅意味着运送成本更高。基于成本的价格区分是合法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也不含有难题或悖论。我们感兴趣的那种价格歧视依靠这样的事实:即不同的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不同,因此价格差别由于需求不同而非成本不同而发生。价格歧视是需求刺激的,并产生前面已提及的令人困惑的结果。 因为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他的预期价格通常不同于他不得不支付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和预期价格的差距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对于卖者来说它是潜在的利润来源。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有大量消费者剩余,因为市场中全部商品的价格来源于消费者对消费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较早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组员:王文君 201108061124 吕静雯 201108061125 李萍 201108061126 张楠楠 201108061127 王俊 201108061128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王文君、吕静雯、李萍、张楠楠、王俊 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人管11-4班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势力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行业只有少数几个生产商,从而各生产商产生一些垄断势力。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定价、选择要素投入量一级决定量,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在市场中定价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小组本课题展开研究,调查了我们熟悉的实施价格歧视的企业案例,用我们所学的关于价格歧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市场经济。 【引言】: 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可以是按人进行价格歧视,一个购买者一个价;也可以是按“购买量”歧视,一个购买量一个价。这里“购买量”的含义比较广,可以是每一单位一个价;也 ,他还是知道共有几个类型的需求/购买者,只不过他不知道谁属于哪个类型。 【正文】: 价格歧视在广义上有三种形式,有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我们小组分别中队每一种价格歧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骨科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一致的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

微观经济学复习重点(问题详解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它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所感受到的福利。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当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4.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地位,对同样的产品向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价格歧视可分为三种: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按市场需求曲线将每一单位商品均卖给愿意出价最高的消费者,也叫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个消费者或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销售若干数量的相同商品;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需求弹性不同的市场中对某一商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地位,对同样的产品向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5.机会成本: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序数效用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

3章税收的“福利”效应

第三章税收的“福利”效应 本草讨论货物税、所得税对福利的相对效应问题。本章表明,关于所得税优越性的所谓“证明”根本就不是什么证明。然后,本章勾画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 然而,本章表面的内容与其主要目的仅有间接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例揭示出两种经济分析方法的区别。从这点上讲,本章是《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刊登过的一篇文章的扩雇了的脚注。在那篇文章里,我就需求曲线的两种定义进行了分析对比——一个是通常的定义,该定义假定货币收入与其他货物的货币价格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不同点相同;另一个替代性的定义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研究的结果,它假定实际收入是相同的。我当时提出,通常的定义产生于并反映出对经济分析的实质上是运算的和描述性的处理方式;那个替代性的定义则是一种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因此,通常的定义对多数问题都用处不大。假如花费在所讨论商品上的收入百分比数目小,正像实际应用中通常发生的那样,这两条需求曲线在定量上的差异也就小,并且,当这一百分比趋于零时,定量差异也接近零。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概念的差异确实反映出方法上的根本差异,所以,此概念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讨论表面上并没有使用需求曲线。然而,可以看到,被广泛使用的对所得税和货物税的福利效应的错误的分析方法与需求曲线的通常定义如出一辙——两者都反映出对经济分析的运算式的处理方式。当然,没有一种方法是非犯错误不可的。一个分析家尽管其方法和工具有欠缺,仍可以成功地获得正确的结论。然而,能干、老练的分析家被愚弄的事实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表明这一缺陷并非无足轻重。 关于所得税优越性的所谓“证明” 图3.1概括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被用来“证明”:在获得相同收入的条件下,所得税要优越于货物税。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 的交点为均衡点。P 1 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 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 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 2 =P 1 +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 1、P 2 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 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 1提升到了Q 2 ,增加了 Q 1Q 2 ,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 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 2 P 1 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 1P 2 两条线相交于Q 3 Q 4 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 4减少到了Q 3 。由于消费减 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b+c+d (2P 2P 1 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 1Q 4 减少 为Q 2Q 3 ,关税由征收前为零变为t*Q 2 Q 3 ,可用图中的c(1245)的面积来表示。 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可用图中表示为a-(a+b+c+d)+c,即为-(b+d)。 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当小国条件下征收关税,对于社会整体的福利效应为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通过关税条节价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使用到国内的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中。体现了关税对本国的保护作用。

价格歧视案例

【案例】麦当劳经常以某种形式发放优惠券,例如,在麦当劳的网站上发放,顾客只要打印这张优惠券,就可以凭券到麦当劳以7-8折不等的优惠价格享受某种套餐。或者把优惠券夹在麦当劳的宣传报纸里,顾客只要看这张报纸就会得到优惠券,或者在路边免费发放。等等,事实上,不仅仅是麦当劳,许多餐厅也有类似的优惠券。 为什么要发放优惠券呢? 一种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量。但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降价呢?可见,这个解释不对。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请读者注意,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倒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

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如何验证上述理论解释呢? 首先,我们需要由上述理论解释出发,推出可以验证的含义:按照上述理论解释,穷人应该消费额低一些,而富人消费额高一些,所以,拿优惠券的人消费总额必定低一些,而那些不拿优惠券的人,必定买的东西更多更贵一些。这显然是可观察的一个含义。 其次,观察事实是否与推出来的可观察含义相符。这一步骤不难:只要找一个好位置,仔细观察麦当劳的销售情况就可以知道验证结果是否与理论的推测是否一致了。

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_潘影

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潘影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目前价格歧视理论在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决策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歧视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定价策略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价格歧视具有不同的福利效应。本文主要以三级价格歧视为例来分析其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最终得出价格歧视对社会效应影响的几点结论。 【关键词】价格歧视;社会福利效应;垄断 一、价格歧视的原理及实行条件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可以把价格歧视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企业必须具有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的市场势力。第二,企业拥有的顾客群必须是容易区别的并且对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只有具备这一条件,企业才有可能在需求弹性不同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从而达到侵占更多消费者剩余的目的。第三,企业拥有相互隔离的以不同顾客群为代表的不同市场。因为一些迈着会通过不隔离的市场倒卖价格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从而阻碍企业通过价格歧视增加利润目的的实现。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将它转化为经营者利润(又称生产者剩余)是实行价格歧视的最主要目的。而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保留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三级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级价格歧视采取逆弹性法则,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消费者索取低价,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消费者索取高价。而消费者本身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其弹性大小。三级价格歧视是最盛行的价格歧视形式,例如:同质商品在富人区价格与穷人区价格迥异、采用优惠券进行产品促销等等。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垄断者所选择的价格歧视最多只能达到社会次优,而不可能是社会最优的。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统一定价的社会福利效应肯定高于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效应。然而完全竞争严格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根据次优理论,只要当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福利水平(即其社会总福利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总福利),价格歧视行为就会增加社会福利。Hausman和Mackie-Mason的研究表明:三级价格歧视只有在提高产出量和销售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出量和销售量的情况下(即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才会减少垄断定价造成的扭曲从而增进福利。他们得出两个重要的理论结果:一是在两厂商情况下,价格歧视可能会家底两个子市场的价格;二是当价格福利函数曲线为凹曲线时,并且子市场需求是独立时,价格歧视能在所有子市场降低 价格的一个必要条件为边际成本递减。为了便于讨论,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价格利润函数不是一般的凹曲线而是单峰凹曲线。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界一直在争论出于福利效应的角度考虑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是否可以利用其垄断优势采取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三级价格歧视对于社会福利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不同的消费群索取不同的价格将会导致社会产出的重置;二是社会福利会因为歧视价格策略下的总产出和单一价格下总产出的不一致而受到影响。并且,如果前者多于后者,那么总福利会下降。如果存在规模经济,那么通过三级价格歧视可以扩大产量,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消费者福利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产出下降而非增加,那么下降的边际成本将导致价格的上升,价格歧视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将进一步扩大。所以从福利效应角度考虑,规模经济并不能说明可以对价格歧视采取宽松放任的态度。 三、结论 (1)如果存在规模经济,那么通过价格歧视可以扩大产量,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实现较大的规模效益,消费者福利会随之增加,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对于那些如果不实施价格歧视就不可能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劳务进行价格歧视,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最终会增进福利。(3)价格歧视能够使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增加,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一般来说,只要足够的新顾客由于价格歧视的实施而产生,增加了销售量和产量,那么消费者的福利就会增加,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由于二级价格歧视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通常会增加产品的产量,所以是可以容许的。而当一个垄断者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其产量与实行单一的价格相比是不确定的,通常在增加销售量和产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量)的情况下,才会使垄断定价造成的扭曲减少,从而增加福利。 参考文献 [1]何娟.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3 [2]王伟.三度价格歧视理论及福利效应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品牌营销 97 企业导报2012年第23期

价格歧视分析

价格歧视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价格歧视的条件 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于同样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的行为。 厂商要成功地实现价格歧视,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对厂商来说,必须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为了实行价格歧视,厂商必须能够做到对某些消费者提高价格而不失去他们的生意。当厂商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时,即使价格上升,一些消费者仍会继续购买。垄断者因为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始终满足该条件。 2.厂商必须能够识别出不同条件下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低价格的消费者转手再卖给高价格的消费者,即不存在套利行为。 二、价格歧视的种类及其表现 一般情况下,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指完全垄断厂商根据每一个消费者对买进每一单位产品愿意并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个确定产品卖价的行为,因此又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如果垄断者对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非常了解,即知道消费者对任一单位数量的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那么垄断者就可以采取一级价格歧视的策略,将任一单位数量的产品都以最高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垄断采取一级价格歧视策略,虽然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有效率的产量水平。与完全竞争市场一样,一级价格歧视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量达到了最大。 一级价格歧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因为垄断厂商往往不能确知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算能够知道,向每一个消费者索取不同金额也是困难的。 (2)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数量的同一产品,而对于每一个购买相同数量商品的消费者则收取相同的金额。

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

当经济学名词“价格歧视”出现时,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价 格歧视如同前面提到的两种歧视一样也指的一种不公平对待吗? 下文就什么是价格歧视,是否对消费者不利,是否应该出炉法律对其进行限制进行探讨。 一、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 传统定义:同一商品以不同价格出售给不同消费者为价格歧视。 首先,我们来看关键条件??不同售价。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a.相同产品价格不同,可能是由于一些类似运输成本所致。如上海生产的某牌子空调在上海的售价为1980元,但在湖南售价为2300元,这是因为湖南卖的空调售价中加了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等。显然这种情况下虽然同一产品售价不同也不能视为价格歧视。b.有时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支付相同价格也 存在价格歧视。前面提到的空调例子,如果厂商实行全国统一价,远距离商品的运输和存储 成本一部分由近距离消费者承担,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故《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将价格歧视定义为:“任何时候,一个商品的两个品种(由同一卖者)以不同净价格卖给两个买者,就存在着价格歧视”。“净价格就是纠正了一个品种不同于另一品种所产生的成本差异 的(向买者索取的)价格。”这种提法可以解决传统定义中的不同售价所隐含的两个问题。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条件??不同消费者。我们先看一实例,如去某酒楼吃饭,第一次消费完 一定数目酒楼会有赠券。为了简单化,就假定消费者第二次去吃了同样的饭菜,但在结账时 就可以在付款中剔除赠券额,实际上消费者两次消费的商品的价格是不同的。因此价格歧视 实际上可以对同一消费者实施,很显然泰勒尔注意到了,他在其所着《产业组织理论》一书 中对价格歧视的表述为:当两个单位的同种商品对同一消费者和不同消费者售价不同,我们就

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口跨地区流动,既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也是推动社会制度不断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口流动的常态化,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适应和调整,人口流动的累计效 应推动相关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制度,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考察人口流动对我国福 利制度的影响,进而对社会福利水平的推动,对于我国迈向全面小康 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之间关系的研究涉及人口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已有的研究, 大多以人口流动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涉及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 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的重点在 探讨流动人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养 老等问题,以及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来解决因人口流动带来的地区和城 乡差距扩大。对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研究较少,对由此带 来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动更是鲜有涉及。人口流动和制度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阶段性的制度变化短期内能够引发人口的集中性流动,人口的长期流动也会推动社会制度的适应性改革。同时,人口流动和 社会福利制度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但本文在逻辑上选取其中的一 个单向驱动:人口流动社会福利制度变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变化,作 为研究方向,重点分析由人口流动驱动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而评 估人口流动对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具体实施上,本文在梳理

国内外对于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效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出本文选题。之后选取人口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可作为研究支撑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展开本文的后续研究,具体研究路径和重点内容如下:首先,对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经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经历了由经济驱动到政治驱动最终由市场驱动的过程。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利益是人口流动的原始驱动力,从流动人口自身来看,除国家强制性的迁移外,自由流动状态下,人们对更高社会福利的追求是人口流动的主因。人口流动的过程也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与四次人口流动大潮相交织,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挫折与恢复时期、转型时期。尤其是1984年以来的转型时期,我国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由国家负担全部社会福利的做法,形成了由国家、集体、个人共担社会福利的局面。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也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制度缺位到制度建构并全面实施的历程。排除人为的强制性的人口迁移,观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下自由的人口流动过程,可以发现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有所改善,对流入地整体的经济发展也有带动作用。但同时,人口流动也造成了流出地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流入地资源承载压力上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而言,人口流动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次,深入分析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方法”框架下的“功能”和“能力”空间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 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

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1P2两条线相交于 Q3Q4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4减少到了Q3。由于消费减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 a+b+c+d(2P2P1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1Q4减少为Q2Q3,关税由征收前为零变为t*Q2Q3,可用图中的c(1245)的面积来表示。 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可用图中表示为a-(a+b+c+d)+c,即为-(b+d)。 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当小国条件下征收关税,对于社会整体的福利效应为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通过关税条节价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使用到国内的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中。体现了关税对本国的保护作用。

国际税收竞争福利效应分析

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加速融合,国际间资本的流淌性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对资本、技术等流淌性生产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适应,国际税收竞争不断加剧。然而,国际税收竞争是否有害,迄今为止,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依旧政策制定上,始终是世界各国争论的焦点。探究国际税收竞争的真实福利效应关于一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税收政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扩展 西方税收竞争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Tiebout模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实践相适应,税收竞争理论快速进展,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课题,特不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相继以不同的分析框架加入到税收竞争问题的研究中,极大地丰富了税收竞争理论的研究成果。从西方税收竞争理论的进展脉络来看,不同的理论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主张,然而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扩

展研究,其结论也是目前主张国际税收竞争有害论以及实施国际税收协调的差不多依据。 Oates于1972年得出了政府间税收竞争行为会损害经济效率的结论。他认为,税收竞争的结果是使地点公共物品的产出低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有效水平。 继Oates对税收竞争的讨论之后,经济学家们大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Oates的思想构建规范的税收竞争模型。其中较早的包括Mieszkowski和Zodrow(1986)以及Wilson(1 986)。Mieszkowski 和Zodrow(1986)的模型被理论界称为“差不多的”(basic)、“经典的”(classic)或”标准的”(standard)税收竞争模型。此后的大部分研究都以该模型为起点,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扩展。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在简化的条件下,资本流淌对资本课税的阻碍。其假设要紧包括:世界可供资本量固定不变;有众多在人口、经济规模、人均资本量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小区域参与税收竞争;各区域仅对资本从源课税;除资本税外政府无其他收入来源;政府选择税率所依据的惟一目标是国民福利最大化。

电力行业价格歧视

电力行业的价格歧视行为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简述价格歧视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价格歧视在电力行业中的运用,重点分析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在电力行业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合理性。 【关键字】:电力行业;价格歧视;合理性 一、价格歧视的概念 比较权威的是泰勒尔所著《产业组织理论》一书中的表述:“要想出一个让人满意的价格歧视定义非常不容易,粗略地说,当两个单位的同种商品对同一消费者和不同消费者售价不 同,我们就可以说生产者实行了价格歧视”。 二、价格歧视的分类 根据歧视程度的大小,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指产品提供者向每个顾客索要最高保留价格,生产者占有消费者的全部剩余,也称为完全的价格歧视。但因为厂商通常不知道每个顾客的保留价格,且向每个顾客都索取一个不同的价格也不现实,所以在实践中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几乎不可能实现;二级价格歧视,指产品提供者对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分不同消费量或“区段”向顾客索要不同的价格,也称为非线性价格歧视。因为每单位产品的价格要取决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所以通过扩大数量,降低成本来使消费者受益,被水、电等公用事业部门普遍采用;三级价格歧视,指产品提供者将消费者分为有不同需求曲线的两组或多组,针对各组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制定不同的产品价格,以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最盛行的价格歧视形式,广泛应用于飞机票定价、品牌食品是否加价、学生和老人享有折扣等方面。

三、电力企业的价格歧视的运用 (一)一级价格歧视的运用 实行一级歧视价格时,企业在交易中向每个客户索要其愿意为所买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商品价格应该随着客户对所购商品的价值期望和支付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获取每个客户个人消费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获取信息的巨额成本,完全一级歧视价格在营销实践中运用相当因难。由于为数不多的大客户构成了电力企业利润来源的主体,因此,电力企业可以在与这些大客户进行交易时应用一级歧视价格,即大客户直接购电。大客户直接购电,是指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经协商同意,直接签定双边购售电合同进行电力购销交易的行为。这个协议的过程就是企业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估价、摸底、试探、商议的过程。若价格协议达成,企业就成功地索要了该客户愿意为购买其商品而支付的最高价格。 合理性:实行大客户直接购电,是建立电力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相辅相成。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赋予用户用电选择权,有利于自备电厂的减少,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二)二级价格歧视的运用 1、峰谷电价 峰谷电价是电力企业基于电能产品消费时间的不同而采用的二级歧视价格策略。在一天之内,电能消费具有明显的分时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尖峰时段的负荷需求,发电环节必须备有相应的调峰容量。实施峰谷电价,对高峰需求制定高价,以抑制消费,而对非高峰需求制定低价,以鼓励消费。 合理性:通过峰谷电价价格差异, ,可以促使消费着在消费过程中对消费量与价格的关系作出一定的反应,从而平抑消费高峰和低谷的落差,提高负荷率,进而提高自然垄断产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用。同时,对消费者而言减少了因高峰负荷需求不足而导致的中断电力供应对某些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因此,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来说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 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1P2两条线相交于Q3Q4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4减少到了Q3。由于消费减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b+c+d(2P2P1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1Q4减少为Q2Q3,关

价格歧视的分析

价格歧视的分析 价格歧视的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价格歧视就是厂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价格歧视普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但是价格歧视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它只是一个中性的经济术语。价格歧视是由垄断产生的,当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消费市场是相互隔离的就产生了价格歧视。当我们看到价格歧视会损害社会公平、影响服务质量或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它能增加社会福利,而且很多企业的生存也离不开价格歧视。若厂商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和有效竞争时,政府便应该采取积极手段予以打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关键词:价格歧视政府管制福利 当谈到歧视时,人们很容易想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但是经济学中只有一种歧视,那就是价格歧视,是一个中性词语,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价格歧视时以垄断为前提的,是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采取差别定价的方式。价格歧视由于性质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这三种价格歧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普遍的。 一、价格歧视的概念及其实现的三个条件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当两个单位的同种实物商品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时,我们可以说,生产者在实行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 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要使价格歧视得以实行,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即企业必须面对一个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第二,企业必须能够推断或知道消费者对某一单位产品的支付意愿;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 第三,企业有能力阻止顾客之间的转卖行为或者套利; 地区封锁和限制贸易自由的各种障碍往往有利于垄断者实行其价格歧视,因此,反垄断限制价格歧视应该尽力消除其实现的环境条件。 二、价格歧视的分类 1 、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指完全垄断厂商根据每一个消费者对买进每一单位产品愿意并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个确定产品卖价的行

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吗

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吗? 摘要:对一级价格歧视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及长期均衡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论是: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并不都是有效率的,当需求线D(AR)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的交点E低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时,资源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同时,垄断厂商实行一级价格歧视时,其长期均衡点不一定是需求线D(AR)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的交点E。 关键词:垄断厂商;一级价格歧视;资源配置 I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fficiency when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s Acting? Abstract: On deeply analyse of the problems of efficiency and even point about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hen fri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s acting. The conclusion is: when fri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s acting,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efficient not all, when the intersection point of demand curve and long-run marginal cost curve is below long-run average cost curv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unefficient. At the same time, when a monopoly firm does fri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ts long-run even point is the intersection point of demand curve and long-run marginal cost curve not all. Key Words: Monopoly firm;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根据市场的结构和特征的差异,可以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包括: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其长期均衡点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故它的生产成本最低,能以最低的价格向市场提供数量最多的产品,所以其资源配置是富有效率的。而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有能力控制产品的价格,可以通过少提供产品数量、高收取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它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故其资源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都是缺乏效率的。当垄断厂商采取一级价格歧视措施时,情况就有所不同。所谓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完全垄断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愿意并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个确定卖价的行为,又叫做完全价格歧视[1][2]。也有文献把一级价格歧视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和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3]。尽管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和不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