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简介

合集下载

重庆吊脚楼-简介

重庆吊脚楼-简介

来历: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巴人的聚居之地,在世代与自然的斗争中,巴人背倚山川,逐水而居,从陡坡峭壁上攀崖筑屋。

据东汉时期的《华阳国志》载:重庆“地所势刚险”,“皆重屋景居”,说明吊脚楼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种类: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4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形态、内置: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特点:空为阴,实为阳,虚则柔,实则刚关键词:开始-发展-繁荣-(前)现代有意识保留(后)-现在运用:平阶重庆怪,怪得拽,三十层的高楼比平房还要矮,啷个的耶,一个在山脚脚,一个在山颠颠重庆十八怪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湘西吊脚楼介绍

湘西吊脚楼介绍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吊吊角角楼楼多多依依山山就就势势而而建建,,呈呈虎虎坐坐形形,,以以““左左青青龙龙,,右右白白虎虎,, 前前朱朱雀雀,,后后玄玄武武””为为最最佳佳屋屋场场,,后后来来讲讲究究朝朝向向,,或或坐坐西西向向东东,, 或或坐坐东东向向西西。。
湘湘西西吊吊脚脚楼楼,,属属于于古古代代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的的范范畴畴。。所所谓谓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 即即架空空””,,但但与与一一般般所所指指干干阑阑式式有有所所不不同, 干同阑,式干应阑该式全应部该都全悬部空都的悬,空所的以,称所吊以角称楼吊为角半楼干为栏半式干建栏筑式。建 筑。
二、发展历史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唐宋以前:土家先民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 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 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 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 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 有所改善。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便有了斗拱飞檐, 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 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 “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三、建筑特点
建筑特色
结构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为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 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重量完 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外观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 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 的哲学思想。

吊脚楼学习资料

吊脚楼学习资料

建筑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苛刻,吊脚楼的建
筑布局单薄了传统建筑概念,往
往依山依水而建,不追求轴线、
中心和对称,而是随坡就坎,随
弯就曲。从整体上看,山崖成为
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了岩
体的支撑,吊脚楼的建筑哲学不
强调规制的约束,而是强调依附
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建筑
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

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
侗族吊脚楼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 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 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 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 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 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 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 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 筑工艺的高超。
瑶族吊脚楼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 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 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 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 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 “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 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 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 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 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 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 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 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 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 好的居所。
吊脚楼
·简介 ·特点 ·文化 ·结构 ·形式 ·苗族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 ·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欣赏
湘西凤凰古城
吊脚楼也叫“吊楼子”是, 中国的苗族、壮族、布依 族、侗族、水族、土家族 等居住在南方山区的少数 民族的传统干栏式民居, 多见于湘西、鄂西、四川、 重庆、贵州等地区。吊脚 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朝向 多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一种半干栏式 木质建筑。一般分上下两 层,上层通风、干燥、防 潮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 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解析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解析

Page
9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色
假“六合门”也是六扇门的形式, 但两边的门只是摆设,中间两扇大门才 能开合。有的住户在假“六合门”门外 加装两扇对合开的“扦子门”用以挡鸡 犬,“扦子门”高1.1 m ,宽1.7 m ,门 由椿木、“猴板栗”树做成“羊角角”。 由于当地民风淳朴,鲜有盗贼,有的住 户堂屋干脆不装大门,只做简易的“扦 子门”。
Page
6
吊脚楼构造特点
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 承托挑檐,吊脚楼由于檐口 出挑较大,挑枋多为两层, 成为“两重挑”:上挑较小, 称为二挑;下挑较大,承受 檐口的主要重量,称大挑。 大挑多选用大树且自然弯曲 的树干,以利于承重,大挑 有时做成大刀状或马头形, 因此也叫“大刀挑”或“马 头挑”。大、小挑的出挑尺 寸及弯曲状况对屋顶的坡度 及檐口造型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Page 11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色
2、屋顶
土家族村寨的建筑屋顶具有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 首先,从吊脚楼外部造型的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 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屋顶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 进行处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活泼,毫无生涩 呆滞的痕迹。单栋吊脚楼的屋顶本身并不复杂,一般只是一字形或 L形, 有时巨大的黑色屋面,深远的出挑屋檐,再加上底层的悬空吊脚,会形 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稳定,但当那些同建在实地上的大 屋面连在一起时则互相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 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其次,土 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 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淄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 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地域特点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
岸为支撑点,另一端 则悬在水面,高高的 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 持,充满着一种力与 感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
自由,可临水,也可依 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 边。
四、主要类型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 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 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 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 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 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 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 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 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 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 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 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 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 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 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 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 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 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 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 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 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 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 才能进到正屋。

吊脚楼相关资料

吊脚楼相关资料

一、建筑传说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

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

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

”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落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

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

”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

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二、历史发展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

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

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

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

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

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楼”,也就是说是一种建筑;“吊脚”一词作为定语修饰“楼”字,说明了该建筑的特点。

“吊脚——吊脚——”,说明该楼有脚,且脚是“吊”着的。

何谓“吊”呢?重庆话常说“悬吊吊的”,“吊”即“悬”、“悬空”的意思。

因此:吊脚楼,就是用树木当“脚”作为支撑且部分悬空的房子。

二、吊脚楼的形成原因:地势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山区地势造就了吊脚楼。

智慧的山区先民们,利用所处的地势特点,因地制宜,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也有人叫做“吊楼子” 。

它多出现在西南地区重庆、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多山的省份。

三、吊脚楼的特点及优点
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优点: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