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文本赏(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

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

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朗读训练的设计别开生面,现将其中一教学片断摘录如下:1、学生自学:自由读“神机妙算”这一部分内容,用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

(教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

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

鲁肃心里会怎么样?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生:高兴!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读得很好)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王崧舟老师的上述朗读训练片断有以下两个特点:1、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为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知天时”,王老师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以读代讲。

短短一句话,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去读,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

《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草船借箭》文本解读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关于这个教学理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第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说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不明确地对学生说这是一篇小说,但也没这个必要。

但是我觉得,作为咱们语文老师来说,自个心里得有个底,这是一篇小说,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

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们有一段交流、一段沟通。

我问孩子们:“你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哪些人物的印象特别深?”孩子们谈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发现孩子们其实对人物的这种形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关云长的刮骨疗毒这个印象特别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张飞在长板坡大吼这个印象特别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赵云七进七出为了救刘禅刘阿斗那种奋不顾身的印象特别深。

事实上,《三国演义》非常成功地刻画了诸多的人物形象。

比如象曹操的奸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义侠、张飞的草莽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很传神的人物形象。

而这个,我觉得应该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点。

第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

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

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记的有一位老师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他也是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他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让咱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落实,你知道神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说:“神就是神奇。

草船借箭的片断赏析

草船借箭的片断赏析

草船借箭的片断赏析《草船借箭》一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陷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

文中当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该文时,抓住这里的“笑”字,于平淡处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师:你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生:笑曹操。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

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生齐读:雾这样大……)师:还在笑谁?生:周瑜。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生回答略。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胜利的笑。

再读──生:雾这么大……师:还在笑谁?生:笑鲁肃。

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再读──生:雾这么大……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

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说──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简评】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在笑曹操的多疑,有的.说在笑周瑜的妒忌,有的说在笑鲁肃的多余担心。

剖析一“笑”,可揭示诸多人物的性格。

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每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

真可谓谈笑间,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草船借箭的片断赏析】。

草船借箭文本赏(艺术特色)

草船借箭文本赏(艺术特色)

草船借箭文本赏析(续)董浩老师从人物语言对表现内容和人物特点方面作了细致分析。

这里,我从文章的表达方法上再赏析一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从写法上看,这里直接点出了周瑜的特点,为后面的步步涉陷做了原因交代,也为结尾“长叹”做伏笔。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这段话,主要是写周瑜设计陷害。

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笔下的周瑜采用了“问询、商议”的方式,这就叫“阴”“奸”“损”,让我们善良但是缺少智慧的读者为诸葛亮担心。

这也是为了后面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做铺陈的。

作者这样写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诸葛亮的。

读完了全文,我们再看这段话,会发现诸葛亮可算是大智若愚了!——我明知道你要干啥,偏顺着你的杆子往上爬。

知道,却不揭穿,这是一个伏笔。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是一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智谋过人,用计谋取得曹操的箭,为蜀国立下大功的故事。

课文中主要角色有:诸葛亮、刘备、周瑜和曹操。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被派到刘备那里帮助制定战略。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诸葛亮巧妙的计谋。

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并利用曹操的多疑性格,在雾天欺骗他,使得曹操不敢出兵,只能用箭攻击。

诸葛亮成功地取得了曹操的箭,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计谋。

同时,也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情节以及探讨计谋的巧妙之处。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困难的精神。

《草船借箭》是一篇有趣的课文,通过讲述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困难的精神。

草船借箭优秀ppt课件

草船借箭优秀ppt课件

周瑜
东吴都督,年轻有为,心 高气傲,与诸葛亮存在竞 争关系。
曹操
魏国君主,多疑善谋,对 敌人采取严厉打击政策。
人物关系分析
诸葛亮与周瑜虽同为孙刘联军的重要谋士,但两人性格、理念存在差异,周瑜对诸葛亮的智 慧和才能心生嫉妒。
诸葛亮与曹操是敌对关系,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利用大雾天气和草船逼近曹军水寨的战术 ,成功迷惑了曹操,使其误以为是敌人来袭而射出大量箭矢。
团队合作意识
草船借箭的成功得益于诸葛亮的智慧和团队的协作,这告 诉青少年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角 色,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对教育的启示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草船借箭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这启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 题。
倡导智慧与勇气并重
草船借箭展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这启示社会应推崇这种品质, 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既要有智慧也要有勇气。
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
草船借箭作为一种计策,最终是为了维护和平与国家利益,这启示 社会应重视和平与合作,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
05 草船借箭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作
结构特色
总结词
紧凑连贯、起伏跌宕
详细描述
草船借箭的结构特色在于紧凑连贯的情节安排和起伏跌宕的故事发展。作者通过精心构思,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 扣,紧凑有力。同时,通过设置悬念和转折点,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种结构特色使得草船借箭 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表现手法
要点一
总结词
寓言象征、幽默讽刺
通过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 的情商和逆境商。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1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1

观三国烽烟品古典名著得阅读方法——《草船借箭》文本解读鲁迅说“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展开《三国演义》的恢弘画卷,《草船借箭》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将从读者视角对其进行文学化解读,从编者和教者视角对其进行教学化解读。

一、读者视角:波澜云诡,神来之笔1.“平淡质朴”下的“暗流涌动”本文以叙述为主,少有描写,鲜有议论和抒情。

语言平实、质朴,细细去读,就会发现云淡风轻之下,实则刀光剑影。

如,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就在“问”和“说”之间,情节的紧张、扣人心弦,呼之而出。

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从容应对,扣人心弦的情境就在平实的语言中娓娓道来。

语言的“平”背后是叙述的“实”,对人物形象深刻的刻画更体现在“言外之意”。

2.“明暗交融”下的“层层蓄势”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层层铺垫,步步设疑,逐次展示这场明为“借箭”暗为斗智的较量。

第一层,周瑜请诸葛亮议事,故设陷阱,暗藏杀机;诸葛亮投其所好却故似浑然不觉,自蹈陷阱。

第二层,周瑜步步紧逼,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满不在乎,自投罗网。

第三层周瑜进一步设置障碍,陷诸葛亮于死地,让读者为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

第四层诸葛亮不做造箭准备,再三叮嘱鲁肃不能告诉周瑜,不仅让鲁肃疑惑,也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更让周瑜一头雾水。

这四个层次,出乎意料的情境接踵而来,掀起层层波澜,布下重重疑云。

故事带着强烈的悬念进入全篇的高潮,连等两日,直到第三日,诸葛亮开始行动,故事节奏加快,诸葛亮轻松借箭十万支,最后“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与开头的“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遥相照应,交代结局也昭示人物心境。

3.“才与才敌”下的“丰满人物”周瑜与诸葛亮均是有才之人,“才”与“才”的斗智在人物的语言交锋中,形象得到丰满充盈。

诸葛亮是个“全知者”,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作者借周瑜的话给予了他最高的评价“神机妙算”。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文本分析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文本分析

笑谈“神机妙算”——解读《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第46回改写而成的。

是紧接“蒋干中计”之后的又一个精彩的斗智故事。

一、要引导学生读懂《草船借箭》,首先得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课内与课外融汇贯通,由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

罗贯中倾注一腔心血,搜集了大量的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参加农民起义军的战争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魏、晋、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小说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

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虽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

小说以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简洁明快的线条,“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虚实结合,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略貌取神,寥寥数笔,就向读者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曹操的生性多疑,刘备的宅心仁厚,关羽的重情重义,张飞的鲁莽勇猛,可谓深入人心。

而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诸葛亮,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草船借箭》一文正是作者竭尽所能展示诸葛亮智慧的非凡处之一。

《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故事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诸葛亮受刘备之命,过江东,协助东吴一起抗曹。

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威风,粉碎了周瑜的阴谋。

在这场扣人心弦的智斗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以周瑜的妒贤忌能,险恶奸猾,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生性多疑来烘托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超群。

为了让学生对故事的梗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有机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录像、观察细腻刻画文章中主要人物神态的图像,品读后人对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小诗评价……既帮助了学生回顾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无字书读有字书,同时又旗帜鲜明地点出了本堂课的设计意图:关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在推敲、品味中,人物形象立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文本赏析
浩老师从人物语言对表现内容和人物特点方面作了细致分析。

这里,我从文章的表达方法上再赏析一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从写法上看,这里直接点出了周瑜的特点,为后面的步步涉陷做了原因交代,也为结尾“长叹”做伏笔。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这段话,主要是写周瑜设计陷害。

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笔下的周瑜采用了“问询、商议”的方式,这就叫“阴”“奸”“损”,让我们善良但是缺少智慧的读者为诸葛亮担心。

这也是为了后面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做铺陈的。

作者这样写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诸葛亮的。

读完了全文,我们再看这段话,会发现诸葛亮可算是大智若愚了!——我明知道你要干啥,偏顺着你的杆子往上爬。

知道,却不揭穿,这是一个伏笔。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关键的一个问题,诸葛亮也“识”鲁肃。

造箭不用工匠,只跟鲁肃说,说明他信任鲁肃,知道鲁肃一定不会汇报。

同时,这样写,是一个悬念——诸葛亮要干啥?不读完了,谁都不知道,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果然一个词用得好啊,证明了诸葛亮对人的了解、判断的准确程度。

这是对上文的一个照应。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也是继续对前文的照应,同时,也只诸葛亮的计谋内容——诸葛亮自己亲自做准备,就麻烦了。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仍然没有泄露天机,指导出发,也不曾告诉鲁肃怎样去取。

同时,这里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让读者产生焦急感——时间多漫长啊,这是干啥?同时,还有伏笔作用——第三天四更才有大雾。

诸葛亮是等雾呢。

要不怎么叫神机妙算呢。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董老师说,四更天正是夜晚漆黑,又有大雾,雾浓到面对面都看不清,这个时候,这种天气出来,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此处为草船借箭
的“天时”埋下伏笔。

我以为,这不是伏笔,是具体交代,是照应。

不说诸葛亮诸葛亮知天文,而是用这样的环境描写来让读者去体会。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不仅识周瑜、鲁肃,也识曹操。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这是对前面那些伏笔的照应——用船、用一千多个草把的照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连诸葛亮的敌人都赞叹不已,课件诸葛亮的智慧是何等令人称道!)
(董浩老师说:通过周瑜的语言揭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一个“叹”表现了周瑜的失望,佩服。

包括小说后几节的较量中周瑜仍不是诸葛亮对手,最后活活被气死,以及“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名句,都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无人能敌。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表现和揭示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活现的三国人物,并且激发了读者对于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阅读兴趣和探知欲望。

我认为在教授本课时,要通过语言来抓住人物形象、人物特点,让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诸葛亮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掌握在进行人物描写时,通过语言描写来彰显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手段。

(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来看,文章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一路埋下很多“伏笔”,设置很多“悬念”,随着事情发展,适时做出“照应”,就好像说相声的,先抛出“包袱”,在一点一点解开“包袱”。

——周瑜的做法和内心世界、鲁肃的做法和内心世界,曹操的做法和内心世界,诸葛亮都是知道的,有的是我们看出来的,有的是我们读到某个地方的时候也看不出来,但是随着一路读下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诸葛亮对他们是早就知道的。

但是,诸葛亮在故事中的一系列做法,我们在读到那里的时候,却觉得“有悖常理”是意外,随着一路读下去,我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在意料之中,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这就是智慧!作者是在这样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这样的表达方法,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先感到意外,在感到意外,读者读不明白,文中次要人物也读不明白,随着一个照应有一个照应将“悬念”解开,读者心中释怀,为诸葛亮的智慧叫绝!于是,“神机妙算”的形象被作者竖立在文中次要人物心中,树立在读者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