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我见
现代主义读后感

现代主义读后感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不仅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和人类思维方式上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我对于现代主义的阅读后,深感其独特性和前瞻性,以下是我对现代主义的一些思考。
首先,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风格常常呈现出碎片化和多样性。
在传统文学中,叙事大多呈线性结构,但现代主义作品则多采用非线性的叙述方式,通过跳跃式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情节和思想的复杂性。
这种碎片化的叙述手法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颠覆传统的冲击,让我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的细节和深意。
其次,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关注对现实的探索和揭示,不回避痛苦、挣扎和混乱。
现代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复杂和混乱的现象,现代主义作品用其独特的方式将这种困惑和焦虑呈现出来,让我更加意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这种揭示现实的探索也带给我一种共鸣和思考,使我开始思考我自身在这个纷繁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
再者,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反思传统的观念、价值和权威,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现代主义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的挑战,以及对统治阶级和权威的质疑。
这种思想上的颠覆和批判让作品具有了反叛的力量,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思考。
同时,这种挑战传统的态度也给我带来了勇气,让我敢于质疑和探索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最后,现代主义作品还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在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中,我看到了对于传统边界的突破和对于形式规范的挑战。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情感,给作品带来了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的形态。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并鼓励我去追求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作品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方式。
它们的碎片化叙述、对现实的揭示、对传统的批判和形式上的创新,都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阅读现代主义作品,我得以窥见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激发了我对于艺术、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观感

外国文学,或称西方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以及时间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传统的和现代的。
从流派上看,传统的西方文学,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还有自然主义,等等;现当代西方文学,主要为现代派文学,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传统的西方文学,成就最大、影响最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者,当属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狄更斯、巴尔扎克、福楼拜、司汤达、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西方文学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也主要是这些作家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广阔而又色彩斑斓,与中国文学境界和气象完全不同的神奇的精神殿堂。
然而,同样来自西方的现代派文学,却完全背离了传统的文学优美、崇高以及致力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品质,把我们带到一个怪异、破碎、荒谬以及绝望的世界。
从精神风貌和文化渊源上讲,西方现代派文学基本上是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潮的产物,与传统的西方文学不仅没有师承关系和思想联系,而且还以反西方传统文学的面貌出现。
读西方现代派文学尤其是小说,给人突出的印象,首先是好多作品文体特征不明显,或者多种文体混杂在一起。
说是小说,但是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有情节,而是人物形象十分模糊,情节非常混乱甚至完全没有情节。
你基本上不知道小说中的人物长得是什么样,甚至有时还分不清他们到底谁是谁,它完全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它有时就根本没有形象可言,你看不出、想不出、猜不出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也想不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其次,是现代派作品大面积使用暗喻、烘托、渲染、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把本来可以明明白白说清楚的事情,描述得十分复杂曲折而晦涩难懂。
为了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作家们大量使用象征性手法,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而且还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
浅谈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浅谈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论文[键入文字] 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二联系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在大部分分歧点上,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似乎都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
它们与其说是异中之同, 不如说是同中之异, 所以, 要将二者严格地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
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都受到过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 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又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某种后现代色彩。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 但近年来他又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
他的《芬尼根守灵夜》常常被视为英美后现代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因为这部作品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向“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西方文论的重要性和其对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影响。
首先,现代西方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传统的文论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现代西方文论更注重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意象和符号的使用,以及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现代西方文论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和多元性。
传统的文论往往基于固定的准则和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而现代西方文论鼓励个人的主观观点和多样化的批评方法。
这使得文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批评角度,提供更全面和立体的解读。
另外,现代西方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反映,通过研究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使我更加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最后,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能够让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认识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及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作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取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和启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在阅读了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相关著作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思考全新领域的大门。
二十世纪,是一个文学理论蓬勃发展、流派纷呈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宇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强调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作者个人情感的随意表达,而是受到一定的结构规则所制约。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构主义试图揭示出那些深层的、稳定的结构关系。
这让我思考,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否常常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而忽略了背后潜在的结构框架?结构主义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呈现,更在于其内在的结构组织。
而在众多理论中,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则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作者创作动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往往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例如,一些人物的梦境、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揭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则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了读者身上。
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和反应对于作品的意义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读者由于其背景、经历和阅读期待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在阅读时,其实是在与作品进行一场独特的对话,我们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它质疑了那种认为存在固定的、普遍的结构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本身是不稳定的,文本的意义是在不断的阅读和解释中生成的。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封闭的、具有确定意义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我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断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高中之后才慢慢接触到的一个文学思潮,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荒诞的叙事风格,含混模糊的主题意旨,作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学流派,包括了诸如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具体的文学现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形式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
《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突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的双重变异。
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队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的工作,却又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不得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二不能再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厌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格里高尔死后,全家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
对格力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恐惧。
我心目中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我心目中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上班去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的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同时,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其观念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多元而又复杂的,流派众多,主张各异,但它作为20世纪一个富有创新和反传统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有基本一致。
现代主义文学主要以异化为主题;强调表现内心呢生活和心理欣赏,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更提倡以“以丑为美”“反向诗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一)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表现主义文学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之一。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标志着表现主义首先在德国产生,随后影响欧美各国,表现主义纷纷产生和发展。
表现主义他文学大都受康德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在创作上,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资客观事物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拨,她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离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语言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的语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复、扭曲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而急促的节奏,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感情绪。
表现主义特点鲜明,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但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西方现代艺术之我见

西方现代艺术之我见自从学了《现代艺术审美课程》后,我开始对现代文艺审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现代艺术的审美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以我对西方现代艺术为线索进行我个人的讨论。
西方艺术史是一部艺术社会功能的转变史。
“写实”的表现很长一段时期是西方艺术史的主要形式,其原因在于“写实”更好的完成当时以下主要三种的社会功能。
第一: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的描述,这种描述的层面是以宗教为上;第二:对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的描述,这是纯粹的文化上的艺术;第三:肖像和装饰画的制作,这是社会实用上;但随后,西方人文方面的艺术不断发展,而宗教领域却不断退缩;摄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前期造型艺术的社会功能突然面临着一种绝境。
从法国印象派以后,美术艺术上急需另辟领域,以完成社会功能的转换,这是一段美术史上的挣扎时期,艺术家艰难的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美术的意义。
一时之间,美术圈内流派横生,花样层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艺术家们纷纷向美术自身的形式趣味靠拢,使美术困境趋之缓和。
但万万没想到的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遭受覆灭性的打击,社会意识低迷,存在主义四处泛滥,人们精神无所适从。
西方精英阶层在这种状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文化史,调整现有的发展方向,引入古老的东方文化体系,寻求出路,希望调和现有社会的意识形态。
而后来,随着印度,日本等国传统文化的介入,精英阶层开始自觉不自觉的承担起东西方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的整和。
在对东方文化逐渐认同中,引发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种种变迁,而艺术的社会功能随识形态的变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一些精英人士在艺术上的介入,使艺术的功能从前期的大众审美功能转变成了精英说教功能。
在表现的方式上,艺术从主观艺术转变成了客观艺术。
这种表现的方式的转变,转换了前期艺术事件中作者——作品——观众三者角色的关系,前期的艺术事件中,作者以作品为媒介,直接主观的述说。
在客观艺术中,作者——作品——观众三者角色处在一种平等的探讨关系,在观众对于作品的参与和探讨中,观众也自觉承担起了作品观念的内化和延伸,作品最终的目的是作者的说教的观念得到观众的认同,但达成与否,取决于作者作品观众的三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断想
文传学院07级高级文员2班070104081 杨宝珠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高中之后才慢慢接触到的一个文学思潮,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荒诞的叙事风格,含混模糊的主题意旨,作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学流派,包括了诸如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具体的文学现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形式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
《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突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的双重变异。
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队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的工作,却又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不得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二不能再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厌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格里高尔死后,全家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
对格力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恐惧。
有着犹太血统的卡夫卡幼年家庭生活甚为不幸,父亲专制粗暴,母亲抑郁冷漠,卡夫卡孩提时饱受父亲的虐待,对父亲的深度恐惧如影随形,终其一生。
成年后的卡夫卡内向孤僻的性格和恐惧孤独的思想,很多程度来自于这段不幸的家庭生活的影响。
《变形记》中的“父亲”的形象,是作家童年所受精神创伤的真实写照。
《变形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和主诉性,字里行间都晃动着作家孤独的身影,颤抖着作家痛苦的心灵,彰显着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理解。
小说注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描写人物的内心激情,通过歪曲客观事物的外形与表象去展现事物的本质。
《变形记》中格力高尔的身体变形和家人的心理畸变的叙事方式具有寓言化的特征,其中寄予了作家对“异化”的理解,外化出作家对人生不幸的切身感受。
格力高尔是卡夫卡的影子,也是受着异化折磨,深陷孤独、恐惧的灾难无法自拔的现代人的象征,符号化了的格里高尔,传达了作家对现实人生和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
此外,《变形记》的文学叙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描写,人变甲虫的故事情节极尽离奇荒诞,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现实相去甚远,但在编织故事时,作者却注入了自己无比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如临其境地观察到作者隐秘的内心活动,体现了表现主义反对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强调表现作家主观内心感受,通过作品探讨抽象哲理性问题的文学主张。
作品一方面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另一方面小说细节如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逻辑过程等方面的描写却又极其细腻真实,体现出亦真亦幻、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艾略特的《荒原》是我在大学时候接触的一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看了很多次,始终没能看明白,可以说是看得很纠结,后来借助一些文学理论书籍,还有其他作家的一些评论性文章,才勉强算得上有点理解。
《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既不是叙事诗,也不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那种抒情诗,它把看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景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放在一起,纳入一个“荒原”的象征框架中,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从而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
为了表现现实的病态和邪恶,诗人选用了病态、丑恶、卑微的意象。
《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朽、荒蛮、死亡等意象。
作家以鲜明的形象,通过暗示、象征和自由联想,构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成功地表现了主题,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诗歌技巧的限制,而且还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的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主要写荒原和荒原上人的一项,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人对冬春两季的反常心理,接着以一个贵妇人的回忆片段说明昔日繁华已经一去不返,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
然后从《圣经》、瓦格纳的歌剧和其他文学著作中征引典故,描写荒原上枯石遍布,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
第二章“对弈”通过大量的引证,把人类过去的昌盛文明和现代的破败丑恶加以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贪欲不止的可悲处境,认为现代人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形同僵尸。
第三章“火诫”总的精神是要通过宗教点化执迷不悟的人生。
诗人指出,种种世俗的欲望是造成人生孽债的根源,荒原人只有恪守宗教戒律,弃绝一切尘世欲念,才能免除险恶的报应,过上圣洁的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只有十行,写一个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的事,诗中多少流露出人生虚幻的出世思想,含有明显的讽喻。
第五章“雷霆的话”,以雷霆代表上帝,对人们发出忠告。
雷霆说,荒原上的人们必须听从上帝的教诲,做到“舍予、同情、克制”,才能使荒原和自己获得新生。
《荒原》在思维上跳跃幅度很大,意象之间、场面之间的衔接常常显得十分的突兀,诗人的情绪隐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征后面,很难轻易看出。
这些意象和象征与诗人的感情相对应,加上众多的引语、典故、对话、场景,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就需要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部作品,一部是荒诞变形路线的,一部是意识流路线,当然这两部作品不能代表整个庞杂纷繁的现代主义文学,普鲁斯特、乔伊斯、爱伦·坡、罗曼·罗兰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写出了很多形式多样,内蕴复杂的现代主义文章,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