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第五章:自我意识、知心知己

第五章:自我意识、知心知己
自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悦纳自我的概念 悦纳自我是指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悦纳自我是指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 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接纳自己的优 缺点和限制。 点、缺点和限制。个体能否悦纳自我是自我体 自我评价的表现形式。 验、自我评价的表现形式。
认识自我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特性
同一性 社会性 能动性
认识自我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导向 作用
自我调控作 用
自我反思作 用
认识自我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
主观我的评价≠客观我的评价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
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
张龙学习勤奋,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可是旁人的言 张龙学习勤奋,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语却让他跌得很深,让他丧失了信心,产生了自卑心理。其原 语却让他跌得很深,让他丧失了信心,产生了自卑心理。 因在于,张龙没有对自己及自己的家庭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 因在于,张龙没有对自己及自己的家庭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 所以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够接纳家庭条件贫寒的 所以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事实而否认自我。 事实而否认自我。
悦纳自我
资料导读: 资料导读: 神气的发卡 有一个女孩子,相貌平平,个子矮小, 有一个女孩子,相貌平平,个子矮小,总认为不讨 别人喜欢,因此有一点自卑。一天, 别人喜欢,因此有一点自卑。一天,她偶尔在商店里看 到一支漂亮的发卡,当她戴起它的时候, 到一支漂亮的发卡,当她戴起它的时候,店里的顾客都 说漂亮,于是她非常高兴地买下发卡,并戴着它去学校。 说漂亮,于是她非常高兴地买下发卡,并戴着它去学校。 接着奇妙的事发生了,许多平日不太跟她打招呼的同学, 接着奇妙的事发生了,许多平日不太跟她打招呼的同学, 纷纷来跟她接近,一些同学还约她一起去玩, 纷纷来跟她接近,一些同学还约她一起去玩,原本死板 的她,似乎一下子变得开朗、活泼了许多。但放学回家 的她,似乎一下子变得开朗、活泼了许多。 她才发现自己头上根本没有带什么神气的发卡, 后,她才发现自己头上根本没有带什么神气的发卡,原 来她付钱后把发卡落在了商店里。 来她付钱后把发卡落在了商店里。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第五节自我意识

第五节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参与社 会生活、与他人互动。
库利: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米德:角色扮演(role taking)
模仿阶段 游戏阶段(嬉戏阶段) 博弈阶段(群体游戏阶段)
31
2.3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 会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文化环境 家庭
37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 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自我认知: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 自我情感: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意向: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
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心理自我 (psychological self),个体对自己技 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心理特点的 意识。
8
1.2.2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actual self),个人对自己受 环境熏陶锻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 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 (ideal self),个体经由理想或 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 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23
2.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生理、心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 社会互动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产生、发展的影响
24
2.1 生理、心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25
2.1.1 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物-我知觉分化 人-我知觉分化 有关自我的词汇的掌握
对“我”的使用,需要有抽象和概括能力,没有 这种能力,意识不可能出现。对“我”的掌握在 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 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 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第五章 自我意识-ppt课件

第五章   自我意识-ppt课件

五、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① 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选择作用。 ② 对个体生理特点的发挥和矫正作用。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调控作 用主要是通过反省性思维和自我监督等机 制而实现的。
五、自我意识的功能
(一)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① 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选择作用。 ② 对个体生理特点的发挥和矫正作用。
2、形象性: 库利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 因素: ①关于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 ②关于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 我想像。 ③关于自己对自己怀有某种感情――自尊 或自卑。
3、独特性:
四、自我意识的信息来源
1、他人的反馈 2、反射性评价 3、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 4、社会比较
自我认识
维 度
成分 生理自我
涵义
内 容
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 认识、体验和调控; 个体对自我的社会属性的 社会自我 认识、体验和调控;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 心理自我 认识、体验和调控。
维度
成分
涵义
个体对自己的过去的认 识、体验和调控 个体对自己的现在的认 现在的自我 识、体验和调控 时间 个体对自己的将来的 将来的自我 认识、体验和调控
3、高水平自我价值感(自尊)的特征:
詹姆斯的自尊水平公式: 詹姆斯认为,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 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的成功或失 败的感觉。由此詹姆斯曾提出一个关于 自尊的公式,
这一公式表明,一般而言,个 体目前的成就是比较稳定的,因此 他的自尊水平与其追求水平成反比, 即个体追求的目标越高,其自尊水 平越低。
换言之,对于低自尊的个体,存 在着两条提高自尊的途径:或者提高 其能力水平,力争取得更大的成就; 或者降低其雄心与抱负。这两者均能 减少能力与追求水平之间的不一致性, 进而达到提高自尊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意识:我是谁,他人如何看我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意识:我是谁,他人如何看我
16
a. 自我防御性归因:对行为或事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
对身心最不利的失败归因是认为自己有某种内在稳定的因素在 各种情境都发挥作用导致失败,最有益于身心的归因认为是外部
b. 自我设不障稳定:的人、们而感且到极少失遇败到不的可因避素在免发时挥积作极用地。搜寻,及至 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12
②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a. 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
协调发展; b. 人-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
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c. 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
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及及大脑额叶的成 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d. 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 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 生理及其相应的生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 的前提。
于组织处理有关自我的信息。自我图式就像是一块一块的 拼图,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整体的自我概念。 ❖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图式的重要性有差异; ❖ 对于同一个体,有的图式会比其他的图式更为重要。 ❖ 各个图式的重要性也因具体情境而异,我们都有私下的自 我和公共场合的自我,处在这两种不同的场合时,你凸显 自己不同的特质,即强调不同的自我图式。 ❖ 自我概念很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流动的,它与生活经 历有关,并因具体的环境、情绪和社会情况而异。
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 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 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也是客 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 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由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 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是⾃我意识和个⼈⼈格的形成。

⾃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理学原理》中⾸次提出⾃我意识以来,⾃我意识在⼼理学领域⼀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级⼼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作⽤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活,并对周围社会⽣活环境产⽣积极的影响和作⽤。

因此,⾃我意识和⼈格成为社会⼼理学关⼼的主题之⼀。

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概念、⾃我意识与⾃我⾃我概念、⾃我意识和⾃我是三个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我是指⾃⼰各种⾝⼼状况或是各种⾝⼼状况的总和。

⼀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我、精神的⾃我和社会的⾃我。

在西⽅,⾃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般⽽⾔,⼤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的,对于ego,则⼀般为思辨性探讨。

⾃我意识是指个⼈对⾃⼰⾝⼼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的意向,简⽽⾔之就是个⼈对⾃⼰各种⾝⼼状况的意识。

⾃我意识是⼀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理系统。

⼀般认为⾃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我认知、⾃我体验和⾃我意向。

⾃我认知,即对⾃⼰各种⾝⼼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我情感,即伴随⾃我认知⽽产⽣的情感体验;⾃我意向,即伴随⾃我认知、⾃我情感⽽产⽣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与⽗母、⽼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我认知;⽽对⾃⼰⾝⾼、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的愉悦和⾃卑情绪,对⾃⼰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我情感;根据⾃⼰外在条件⽽扬长避短地装扮⾃⼰的想法、培养⾃⼰积极乐观的⽣活态度等等就属于⾃我意向的范畴。

⾃我意识是在⾃我发展的⼀定阶段上产⽣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定的思维能⼒,可以把⾃⼰与客观世界、⾃我与⾮我区别开来的时候,⾃我意识也才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
▪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 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 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 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 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等。
➢ 郊游时自己有多快被他人邀请为伙伴,借此 来衡量自己受欢迎的程度。“我是一个不受 欢迎的人”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
▪ 4.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
➢ 以自己为思考对象的行为。当个体将注意力转 而向内着眼于自我的内容、成分时就是自我觉 知状态
➢ 我们多大程度上依赖这种内省?人们是否常常 想到自己?相关研究
▪ 费斯廷格认为人们需要对他们的能力水平 和态度的正确性进行准确的评估,他们会 与和他们相类似的个体进行比较而后评定 自己的水平
➢ 1.人们希望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 ➢ 2.在缺乏直接的自然标准时,人们通过与他人
比较进行自我评价 ➢ 3.一般说来,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相同水平的
人进行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
▪ 2.反射性评价
➢ Cooley(1902)“镜像自我”,人们所认识 的自我正是别人眼中所认为的自己的形象。我 们所知觉到的其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就叫反射性 评价。俗话说:"要了解自己,别人就是一面 镜子。"即是此意。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
▪ 3.其他人的反馈
➢ 早期是父母的具体反馈,在儿童期的后期和 青春期的早期同伴的反馈更重要。
▪ 图表
自己 休闲活动
杂事家庭 时间 没想什么 工作
5
10
15
关于自我觉知
▪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在环境中遇到的事情能激发人们的自我觉知。如 知道别人在注视自己、听录音带里自己的声音、 看录像中自己、镜中的自己。
▪ 当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内在的标准 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如果行为与标准有差异将改变行为,无法改变时, 自我觉知状态的自己会难受,会尽快结束自我觉 知,如离开当时情境,看电视转移注意力,甚至 进一步逃避自我,如酗酒、嗜吃、受虐等
自我意识量表(部分项目)
▪ 1.我通常很突出 ▪ 2.我很关心我做事的风格 ▪ 3.一般而言,我并不是很了解自己 ▪ 4.我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清楚的认识 ▪ 5.我关心表现自己的方式 ▪ 6.我的自我意识取决于我如何看待自己 ▪ 7我对自己从不了解 ▪ 8.我通常很注意自己的内部感情状态 ▪ 9.我通常担心无法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 如果你对项目1、4、8的回答是同意的,而对项目3、7回答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自我与他人的相似性和他人 与自我的相似性
4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东方人
西方人
自我与他人相似 他人与自我相似
自我过程
▪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 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 自我评价 ➢ 自我增强 ➢ 自我表现
(一)自我评价
第五章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自我过程
▪ 你现在如果没有过去将会怎样? ▪ 如果你对你的现在状态一无所知会怎样? ▪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呢
当代人的迷惑
▪ 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在这个社会 中的位置在哪呢?我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关于我们自己——自我意识
▪ 自我意识的定义 ▪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 自我过程
(二)自我增强或自我强化(self-enhancement)
▪ 定义: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 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 当个体接受的信息对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 体情感发生紊乱,需要重新认识自我,而选择 自我增强。
➢ 自我增强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恐惧、失败或者 危及自尊的情境中,更重要
自我意识的作用
▪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 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 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 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 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 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 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不同意,那么私我意识比较高。对2、5、6、9同意那么公我 意识比较高。
自我意识的内容
▪ Markus提出自我意识不仅包括现在的自 我,还包括可能的自我
➢ 可能的自我指个体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潜 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 取向的成分,它包括了人们的目标和渴望。 你的可能自我有哪些?
➢ 大部分可能自我是积极的,在未来将变得更 好,但一些可能自我代表人们对未来可能发 生变化的恐惧。如:怀疑现在经常喝酒可能 以后会酗酒。
▪ 有三个标志
➢ 物——我知觉分化 ➢ 人——我知觉分化:儿童认识他人的形象比
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的要早 ➢ 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从客体到主体,抽象

人——我知觉分化
▪ 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对不同的他人作出不同 反应,才能够镜中认识父母的形象。7、8 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自我的形象,10 个月开始与镜中自我像玩耍,2岁左右能准 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自我的形象
▪ 三方面是一致的
➢ 自我认识:我能力不够,比较差 ➢ 自我体验:羞怯、焦虑 ➢ 自我调节行为:我要多学习
自我意识的内容
▪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理)自我、社 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 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 年龄等生理物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与个体物质密切 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与个体紧密联系的属于“我” 的人和物的意识与生理意识一起称物质自我。
▪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 否定判断
➢ 社会比较: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 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社会比较理论
➢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自己能力或品质 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 过程。
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特质没有把握时,常趋向 于通过完成任务来对自己进行检验评价
社会比较理论
▪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 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 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 一定程度的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形成和发展的。
自我觉知的意义
▪ “我发誓。。。产生过度的意识是一种病, 一种真正的、彻底的病”——Dostoevsky. 过度的自我觉知容易引起危险行为。但在 符合标准时也可以带来愉快体验,并且可 以提醒我们的是非观,避免惹麻烦。研究 指出自我觉知状态时(如镜子面前时)更 可能服从自己的道德标准,如不作弊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
▪ 5.环境的独特性
➢ 环境为我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提供了线索。 特别是那些使我们与众不同的因素极大影响 我们的自我概念。
➢ 有研究发现,让学生形容自己时,他们通常 提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
➢ 当我们处于一群与自己有非常类似特质的人 群中,我们就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个性特征。 一个男孩子在姐姐们中认识自己更多关注性 别。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
▪ 6.与他人进行比较
➢ 在某一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估时,发现很难找到 对应的信息,我们会依赖和他人进行比较来确 定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出色的舞者,没有现成的测试, 没有专家反馈,就会通过观察周围的人是否比你跳 的优雅。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
▪ 6.文化与自我
➢ Markus发现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 背景下自我图式差异的根本原因,东方文化 造成了依赖型的自我,西方文化造成的是独 立型的自我
▪ 社会比较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自我评价 吗?对费斯廷格理论的补充
➢ 准确自我评价 ➢ 自我强化:向下的社会比较 ➢ 自我进步:向上的社会比较
▪ 自发比较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

自发比较产生的影响
▪ Morse(1970)的研究 ▪ 招募大学生说是进行“人格研究”的兼职
工作者(两份工作),进行工作面试时需 要填写问卷,包括对自尊的测量,然后进 行下一份工作的面试。下一个面试前,两 组被试中遇到不同的申请者,“脏先生” 和“净先生”,结果
自我意识的内容
▪ 巴斯等人的划分
➢ 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私, 这是私我
➢ 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 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这是公我
私我意识高的人对群体中社会压力的敏感度低, 比较注意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 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意见与期望。
公我意识高的人会避免不合群,对他人的意见非 常敏感,会为其所期待的社会交往而调整自己的 意见
➢ 社会自我:个体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 级方面的意识;对自己在群体的名望、受尊敬、接 纳的程度、拥有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 意识。
➢ 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 性格诸方面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内容
▪ 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与现实自我相 对应的理想自我概念。
107名雇员戴一个星期的呼叫器,在不同的公司, 年龄在19-63岁,每人每天随时都可能被呼到,从 早7:30到晚上10:30,一天被呼叫7-9次,呼叫 后被试回答他们当时的活动、想法和心情的有关问 题,回答内容被归类,其中包括对自己的看法
研究结果
▪ 人们想到自己的次数少得惊人,仅有 8% 是有关自己的。想的更多是工作、杂物与 时间,“没有想什么”的反应比想自己的 反应还要多 。虽然有时会进行反省,但不 是经常性的认知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