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病历点评指南
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25例临床评价

[ 4 ]唐彦 明, 杨晓春 , 吴嘉宾 , 等 .低 比重 罗哌 卡 因复合舒 芬太尼腰 一硬
时间 A组 B组
2 6 4 —2 6 6, 2 7 4.
[ 3 】王锦 媛 , 候 清武 , 马 玉 英 .地 塞 米 松 和 利 多 卡 因抑 制 舒 芬 太 尼 全 麻 诱 导时诱发呛咳 的- 晦床 疗 效 观 察 【 J 】 .中 国全 科 医 学 , 2 0 1 4, 1 7 ( 3 0 ) :
・
药物研究 ・
D r u g R e s e a r c h
Chi n a Ph a r m ac e u t i c a l s
中l 虱荡
2 0 1 5 年 7月 2 0日 第 2 4卷 第 l 4期
Vo 1 . 2 4 , No . 1 4 , J u l y 2 0 , 20 1 5
, I , ' l l I D " ' , I ' ' ’ ’ l ' l ’ l ' , ' l ' l l a t . , ' l l ’ , , , l l , , ’ ' 'l l ' ’ l ,' ' , , ,
1 . 1 一 般 资料 选取我 院 2 0 1 2年 1月 至 2 0 1 4年 1 月 收治 的 M R S A重症肺
炎患者 5 0例 , 均符合 M R S A肺 炎相关诊断标准…。 按 随机数 字表
,' l l ’ ’l l " l , l , 'l l’ 'l ll ’, , , , , ,’ , l D , , , l ' ' l , , ’ , l , l ' ' , l '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途径侵入机体并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疾病,其临
床症状严重且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在治疗血流感染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类抗真菌药物,对于治疗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有着较好的疗效。
临
床上也发现了一些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因此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
定以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
床评价的相关问题。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对于治疗血流感染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临床研究表明,利
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患者中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分布容积
以及半衰期等。
通过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该药物的代谢情况,有助于调整药物的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也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因为利奈唑胺的药
代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同样剂量的利奈唑胺对于不同患者来说,可能产生
着不同的药效。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另一些患者可能
对于较低剂量的利奈唑胺就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
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患者的疗效。
通过利奈唑胺的药
物浓度-效应关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疗效以及药物对患者的作用时间,有助于制
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利奈唑胺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版和药 品说 明 书确 定利 奈 唑胺 的成 人 限定 日剂量 ( D e i f n e d
d a i l y d o s e , D D D ) 为1 . 2 g 。根 据 限定 日剂 量 计 算 D U I :用药 总
初始使 用利奈唑胺 3 6例 , 初始使用 万古霉素后换用利 奈 唑胺 8例。其 中 6例 因使用万 古霉 素后 肾功异常换用 利奈 唑 胺; 1例重 症肺 炎患者在 使用一 天万 古霉素后无 理 由换用 利 奈唑胺 , 该例属于换 药无 指征 , 为 不合 理用药 ; l例肺 部感 染 患者先使用头孢 哌酮舒 巴坦钠 十万古霉 素治疗 1 0 d后 , 再 联 用利奈唑胺治疗 1 0 d , 万古霉素和 利奈 唑胺抗菌谱 重叠 , 且 增 加 了肾毒性 , 为不合理用药 。 2 . 3 . 3 使用疗效 : 痊愈 1 例( 2 . 2 7 %) , 显效 1 2例 ( 2 7 . 2 7 %) , 进步 1 9例 ( 4 3 . 1 8 %) ,有 效 率 7 2 . 7 3 % ,无 效 1 2 例
率7 2 . 7 3 %, 4 7 . 7 3 % 的 患者 发 生 不 良反 应 , 其 中血 小 板 减 少 发 生 率 为 3 4 . 0 9 %。
关键 词 : 利奈唑胺 ; 临床疗效 ; 危险 因素 ; 血 小板减 少症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7 6 5 ( 2 0 1 4 )  ̄ 5 0 . 1 1 0 - 0 0 9 7 - 0 4
例( 4 . 5 5 %) , 胆 道 感 染 2例 ( 4 . 5 5 %) , 颅 内 感 染 1例
( 2 . 2 7 %) , 尿 路 感 染 1例 ( 2 . 2 7 %) , 肺部 感染伴 尿 路 感染 1 例( 2 . 2 7 %) , 化脓性关节炎伴脓毒血症 1 例( 2 . 2 7 %) 。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疾病,严重的血流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在治疗血流感染患者时,药物浓度监测和临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利奈唑胺是一种用于治疗血流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患者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评价可为更好地进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利奈唑胺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真菌作用。
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念珠菌、曲霉菌等引起的真菌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或是严重感染的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变异性较大,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药物浓度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并进行临床评价对于指导利奈唑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监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时,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进行检测。
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专属性强等优点,能够可靠地测定利奈唑胺在患者血液中的浓度。
利用HPLC-MS/M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数据,为临床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还需要开展临床评价工作。
临床评价通常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病原学检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内容。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利奈唑胺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该药物,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药物疗效不佳或是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
通过临床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是血流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评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与其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因此监测过程中需要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利奈唑胺抗感染造成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的用药分析和讨论,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利奈唑胺抗感染造成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治疗与转归情况,分析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出建议。
结果: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造成血小板较少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LIT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
LIT?往往导致 LZD 停药,为规避不良结果,识别相关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用药前应先进行评估进行风险筛查。
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感染中需要使用利奈唑胺覆盖未涉及的抗菌谱,但也应结合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在不同的阶段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Analysis of a case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Jiang Zuyan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ationa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 for major child development diseases, Ministry of pharmacy, Chongqing 400014)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use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septic shock,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u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of septic shock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and outcome were observ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 was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Results: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of less platelet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linezolid glucose injection in patients. The pathogenesis of lit has not been clarified ye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mechanisms that may cause thrombocytopenia. Lit often leads to LZD discontinuation. In order to avoid adverse resul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relevant risk factors. Risk scree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before medicatio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inezolid to cover the untouche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antibiotic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s and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Key words]: linezolid; Thrombocytopenia; adverse reactions前言:利奈唑胺(linezolid,LZ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其可在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起到抗菌效果。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背景
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然而,利奈唑胺
的药动学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
化用药。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临床评价,以增强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例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
监测结果用
于评估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本研究发现,1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内的最低浓度(0.5-
2.5 mg/L),其中2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甚至低于检测限。
在这些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临
床疗效不佳或复发感染的情况,其余2例虽然没有出现疗效不佳或复发感染,但仍然需要
进行利奈唑胺剂量调整。
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不佳
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
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论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地评估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指导用药调整,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建议在治疗血流
感染患者时,应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以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1、NMPA批准的适应证利奈唑胺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MSSA)、医院获得性肺炎(MSSA、MRSA、肺炎链球菌)、非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化脓性链球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MRSA、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VRE)。
2、超说明书用药WHO在2016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其归为MDR-TB的核心治疗药物。
2019年的《WHO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利奈唑胺调整到治疗耐药结核病A组的核心药物。
3、利奈唑胺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作用于50S亚基上核糖体23S结合位点(P位点),抑制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最终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内毒素或病原体的刺激下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4、利奈唑胺药动学特点(1)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100%,不受食物、抗酸药物影响。
口服1-2h 可达Cmax,口服峰Cmax约12~21mg/L。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静脉给药Cmax 约13~15 mg/L。
(2)分布:利奈唑胺为亲水性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在肺上皮细胞衬液、肺泡巨噬细胞渗透性良好,在皮肤及软组织药物浓度高,同时其脑脊液穿透性较好。
(3)代谢:主要经肝脏代谢(50%~70%),但不通过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不抑制人体细胞色素同工酶活性。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羟乙基氨基乙酸)。
(4)排泄:利奈唑胺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非肾脏清除率为65%;t1/2为3.5~6h。
5、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1)监测原因: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 q12h,说明书建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
抗真菌药物,在治疗血流感染中被广泛使用。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患者中存
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确定有效的治疗剂量。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血样可以通过静脉采血、距离
时间采样或穿刺血液等方式获取。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和误差,并确保采集足够的血样
用于测定。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可以通过监测浓度来确定给
药剂量和给药频率。
由于患者之间存在药代动力学差异,因此根据药物浓度来调整剂量可
以使药物在患者体内保持在有效治疗范围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和肾脏功能。
利奈唑胺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
肾脏排泄,因此对于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药物浓度来调整剂量。
对于正
在接受其他药物的患者,药物浓度监测可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估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药物浓度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药物浓度过低,则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
估药物的安全性,例如监测利奈唑胺的最大浓度(Cmax)可以预测药物的肝毒性和肾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利奈唑胺病历点评指南一.概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问题。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务之急。
利奈唑胺注射液,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
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
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利奈唑胺不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如确诊或疑诊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立即开始针对性的抗革兰阴性菌治疗十分重要。
对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需严格控制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利奈唑胺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故需加强评估,保证合理使用。
国内外专家对利奈唑胺的合理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考药品说明书以及相关指南与文献,借鉴WHO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推荐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方法及操作指南,探索建立利奈唑胺DUE标准并加以实证研究,旨为临床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第17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拟定合理使用利奈唑胺评价标准。
二. 点评依据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新编药物学》(第17版)3.《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4.WHO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推荐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方法及操作指南5.《非外科手术预防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指南》2006版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版7.《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2〕32号)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三. 实施方案1.抽样方法:系统抽样,由HIS系统提取应用利奈唑胺病历;2.抽样频率:1次/月;3.点评方法:根据利奈唑胺点评指南,点评所抽取的病历,按《利奈唑胺病历点评工作表》要求内容填写。
四. 点评要点本点评要点汇总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以中国专家共识和国内相关法规规定的内容为主,若共识中无相关内容,可参考国外其他指南。
(一)管理指标1.处方医师权限:利奈唑胺为特殊使用级,需高级职称医师处方;特殊情况可越级使用,紧急使用处方量≤24小时。
2.病程记录:有抗菌药物特殊用药申请,或病程中有记录(副高及以上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等)。
(二)适应症适宜性1.预防用药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
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2. 治疗用药是否与药敏结果一致:是、否、未做药敏实验取标本时间在用药前,药敏结果不一致,判“否”。
取标本时间在用药后,不做判断。
根据病原学结果判断给药是否适宜2.2.1适应症是否适宜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见注意事项、儿童用量和用法用量)。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
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对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
2.2.2禁忌症利奈唑胺不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如确诊或疑诊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立即开始针对性的抗革兰阴性菌治疗十分重要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正在使用任何能抑制单胺氧化酶A 或B 的药物(如:苯乙肼、异卡波肼)的患者,或两周内曾经使用过这类药物的患者不应使用利奈唑胺。
引起血压升高的潜在相互作用除非能够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血压升高进行监测,否则利奈唑胺不应用于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和/或使用以下任何药物的患者:直接或间接交感神经药物(如伪麻黄碱),血管加压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与5-羟色胺类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除非密切观察患者5-羟色胺综合征的体征和/或症状,否则利奈唑胺不应用于类癌综合征的患者和/或使用任何以下药物的患者: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5-HT1 受体激动剂(曲普坦类药物)、哌替啶或丁螺环酮。
(三)用药过程适宜性1.溶媒适宜性5%葡萄糖注射液,USP;%氯化钠注射液,USP;乳酸林格氏液,USP。
在使用时方可拆除输液袋的外包装袋。
在室温下贮藏,避免冷冻。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可呈黄色,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加深,但并不负面影响药物的含量。
2.用法适宜性浓度:100ml:;00ml:3.用量适宜性儿童患儿(刚出生至11岁)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复杂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每8小时,10mg/kg静注每12小时,600mg静注10-14天院内感染的肺炎: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每8小时,10mg/kg静注每12小时,600mg静注或口服14-28天伴发的菌血症:单纯性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5岁:每8小时按10mg/kg***口服成人:每12小时口服400mg10-14天5-11岁:每12小时按10mg/kg;青少年:每12小时600mg[7天的新生儿:大多数出生7天以内早产([34孕周)患者较足月儿和其他婴儿对利奈唑胺的系统清除率低,且AUC值大。
这些新生儿的初始剂量应为10 mg/kg,每12小时给药,当临床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按剂量为10 mg/kg,每8小时给药。
所有出生7天以上的新生儿应按10 mg/kg,每8小时的剂量给药。
MRSA感染的成年患者用利奈唑胺600 mg每12小时一次进行治疗。
在有限的临床经验中,6例儿童患者中的5例(83%),其感染的革兰阳性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经利奈唑胺治疗后临床痊愈。
然而,与成人相比,儿童患者的利奈唑胺消除率和全身药物暴露量(AUC)的变化范围更宽。
当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未达到最佳时,尤其是其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在作疗效评估时应考虑其比较低的全身暴露药量、感染部位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潜在的病情。
在对照临床研究中,研究方案所设定的治疗感染的疗程为7至28天。
所有疗程由治疗医生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而制订。
当从静脉给药转换成口服给药时无需调整剂量。
对起始治疗时应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患者,医生可根据临床状况,予以利奈唑胺片剂或口服混悬液继续治疗。
静脉给药?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为单次使用的即用型输液袋(见供给中容器的尺寸)。
静脉给药时,应在使用前目测微粒物质。
用力挤压输液袋以检查细微的渗透。
鉴于无菌状况可能受损害,若发现有渗透应丢弃溶液。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应在30至120分钟内静脉输注。
不能将此静脉输液袋串联在其他静脉给药通路中。
不可在此溶液中加入其它药物。
如果利奈唑胺静脉注射需与其它药物合并应用,应根据每种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给药途径分别应用。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与下列药物通过Y型接口联合给药时,可导致物理性质不配伍。
这些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安定、喷他眯异硫代硫酸盐、红霉素乳糖酸脂、苯妥英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
此外,利奈唑胺静脉注射与头孢曲松钠合用可致二者的化学性质不配伍。
如果同一静脉通路用于几个药物依次给药,在应用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前及使用后,须输注与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和其它药物可配伍的溶液。
(四)用药过程1.在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每日至少记录1次生命指数(体温血液脉搏)2.在应用利奈唑胺之前的72h内用适当材料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3.应用利奈唑胺之前的72h内及使用过程中监测全血和白细胞计数4.应用利奈唑胺之前的72h内或应用后24h内进行肝功能检测如血清转氨酶、胆红素或血清碱性磷酶。
5.一般不需联合用药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并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6.肌酐清除率≤5ml/min/的病人不应使用本品,除非在48小时内进行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病人亦仅在使用本品的益处大于癫痫发作的危险性时才可考虑。
(五)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在疗程最长达28天的7个III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中,入选了2046例患者以评价各种剂型利奈唑胺的安全性。
在这些研究中,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统计,85%的利奈唑胺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
表2为发生率超过2%的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