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家(英语系学生原创)使用请注明转载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注重译家责任,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主观感情投入,呼唤译界 良好风气。 郭沫若非常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素质等,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要对所译介的外 国作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潮流 等进行彻底考察,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才能具有驾 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郭沫若还特别强调译者自身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情趣对翻译文学的重要性。 在改译钱君胥翻译的《茵梦湖》时,他深有体会地说他能够把那篇小说改译出 来,要多谢游过西湖的那一段经验,正是靠着自己在西湖时所感受到的情趣, 他才能把茵梦湖的情趣再现出来。翻译过程中译者感情自然地参与和融人,这 是难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郭沫若最早指出和强调了这一点, 这是对翻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源自“媒婆处女”论。 媒婆处女”
《雪莱诗选》、《西风颂》 《浮士德》 《约翰・沁孤戏曲集》 《鲁拜集》
20世纪20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 巨大。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 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他是创造社的核心与支柱, 其译论也影响到郁达夫、成仿吾等创造社其他成员。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 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 如: “堂堂正正地做个投炸弹的健儿” 堂堂正正地做个投炸弹的健儿”
郭沫若非常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素质等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英语1091,陆文静
郭沫若 (1892—1978),四 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 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他也 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在文学创 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社、“五 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做 出了重大贡献。郭沫若翻译介绍 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前夕开始 的。大约在1917年左右,他就开 始从英文翻译泰戈尔、海涅等人 的诗歌,这是他翻译实践的起点。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郭 沫若不但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 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翻译:外国语学院何正国Market in the SkyStreet lights faraway turned on,Like countless stars shining.Stars in the sky appear,Like numerous streetlights.I assume in that dimly discernible sky,Certainly there is a beautiful market.Items on display in the streets,Certainly are exotic, not found in our world.Look, the shallow Milky Way,Certainly it can't be wide.I assume the Cowherd and his Girl Weaver separated by the riverCertainly can meet with the magical ox's helpI assume they, at the moment,Certainly are strolling in the Sky Street.Do not believe me? Just see that meteor.It is the lantern they walking with.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英汉翻译——郭沫若

议贯其文,情满其篇
郭沫若笔下的散文,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古今中外优秀散 文作家的这一传统,而且他还把议论和抒情这两种表现手 段的功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他的散文作品达到了 写人叙事即议、写景状物即情的程度。 感情纯真而自然的流露,是郭沫若散文的又一大特色。 郭沫若的抒情散文,有的是对故乡自然风光的描绘,有的是 对祖国山河的抒情,有的是对慈母的情思,有的是对挚友的 怀念,有的是对中华优秀儿女的赞颂,有的是对战地的缅怀, 有的是对现实的感慨。郭沫若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所谓‚绥山毓秀,沫水钟灵‛。
《路畔的蔷薇》 Wayside Roses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 束被遗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 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 几分血晕。 Rambling through a pine forest early in the morning, I came across a bunch of forsaken roses lying by the shady wayside. 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r. One was purplish-red, another pink, 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
Forsake: 抛弃,遗弃,离开。与abandon 和desert相比较,其文学色彩较重 。 ‚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译为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其中sickly作 ‚病态的‛解。又,ivory-yellow和 blood-red的结构都是‚实物颜色词+基本 颜色词‛,为英语颜色词的常见形式。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翻译原本翻译的是《马克·吐温历险记》,但我觉得应该叫做《马克·吐温是条狗》更为贴切。
翻译这篇作品时,郭沫若并没有事先在稿纸上写下题目,随意地就翻开书页翻开一段就一挥而就了。
他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去,陶醉于其中。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他只对服务员说:“把昨天翻译的《马克·吐温历险记》给我吧。
”当时服务员诧异极了,疑惑地问:“您从前翻译过《马克·吐温历险记》?可是昨天您并没有说要翻译它呀!”郭沫若微笑着回答说:“马克·吐温是条狗啊!”其实,每一个初读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认为郭沫若是在胡言乱语,胡编乱造。
然而,现在的读者读到这里又有何感想呢?书中的主人公汤姆因为爱上了一位贵族小姐而被出卖,受尽侮辱和折磨。
后来,他忍无可忍,反抗了,并逃出了庄园。
汤姆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而开始了新的旅程。
汤姆先是投奔了山贼,成了他们的头领,带领着众山贼和一群强盗过着流氓的生活。
紧接着,他又潜入了大财主克鲁勃斯的庄园当了门房,最终又用计谋打败了仆人杰克逊,并在财主家成功地窃取了300万美元的财产。
不管这些你们想要自由的人怎么说,我就是喜欢马克·吐温。
他确实是一条狗,或者是比别的狗还不如的东西——不错,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
别的狗也许不认得我们的规矩。
不错,马克·吐温认得我们的字,但他更会讲我们的话。
马克·吐温是条狗,不知道我们有多少种名称,不知道我们有多少种方言。
狗的生命短暂,狗的情感专一,狗的心灵纯净。
所以,它会在茫茫大雪中等待过马车的车轮,会忠诚地跟随着小男孩,会竭力帮助那位曾经伤害过它的女孩。
它宁愿流浪,甚至死去,也不愿意被人们圈养起来。
对于这样的狗,我们应该尊敬,应该爱护。
我敢肯定,没有一只狗能像马克·吐温这样博学、幽默、机智、深刻和富有想象力。
他让人们忘记了动物原本应该有的权利——做一只宠物,过一只宠物的生活。
马克·吐温才是狗,他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都代表着我们中间的某一部分。
从郭沫若的译品看人品

不 但有 助 于揭 示 翻译 家 的译 品 ,还 能从 其译 品的
高 低看 人 品 的高低 。
郭 沫若 的翻译 伦理 是其 整个 人 品 的重要 组 成
本 文为 四川省哲 学社会科 学重点研 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 中心资助课题 , 课题名称分别为《 郭沫若的非文 学翻译研 究}G 20L 1、翻译 家郭沫若研 究}G 20L 2。 ( Y 0治译 之道—— 严谨
郭 沫若 一生 翻译 了数 十个 国家一 百 多位作 者 的几 十部 作 品 , 材 、 题 体裁 极 其 广 泛 , 翻译 的 总 字 数 超过 三百 万 。 虽然 翻译 不 是他 的 主攻 方 向 , 是 但 他 仍 然兢 兢 业 业 , 益 求 精 , 译 极 其严 谨 , 从 精 治 这
摘 要: 郭沫若的人格在其逝世后备 受争议 , 毁誉参半 。译如其人 , 沫若 长期从事翻译 活动 , 郭 他的人格 注定要反 映在
他的翻译活动中。本文试图从 其翻译 伦理 这个侧 面拔乱反正 , 还原 其人 格本 质 , 还郭沫若和历 史以公道。他 始译 于五四大
潮 , 于文革动乱 高潮。 终译 不管是 当初卑微草根之 时还 是最后 高居要 职之 际 , 他始终忧国忧民。 他为译选题格调 高尚, 绝无 低 级趣味之译 ; 译作 以 为本 , 不粗制 滥造 ; 信 从 治译严谨 , 于批评 , 则喜 。 为人 决不沽名钓誉 , 敢 闻过 他 努力成全他人 , 常怀感
Guo Moruo

翻译思想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2.“风韵译”——译诗须像诗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上造诣很高,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上造诣很高,他认为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提出:诗人译诗,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提出:诗人译诗,以诗 译诗。 译诗。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郭沫若摆脱原诗词句行列的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这种高超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于翻译美国诗人麦 克司•威伯的 威伯的《 克司 威伯的《夜》: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译诗为: 译诗为 愈近黄昏 , 暗愈暗 , 静愈静 , 每刻每分 , 已入夜境。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为他是艺术和文学的堕 落。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 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要从内心喜欢作品才翻译 它。 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而不是歪曲原意; 而不是歪曲原意;还强调译者应该为他的翻译错误 而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而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翻译生涯
根据初步统计, 根据初步统计,他翻译了十个国家六十多位 作家和诗人的一百多部作品。 作家和诗人的一百多部作品。 其中除文学作品外, 其中除文学作品外,他还翻译过马克思的经 典著作、 典著作、美术考古的历史以及 科学方面的论 著。
翻译思想
1.翻译者素质
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一文中, 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一文中,提出了文 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1、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2、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3、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4、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
郭沫若

翻译方法 在具体的翻译方 法上,郭沫若主张 “意译”和“风韵 译”。
• 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 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 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 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 理论是不可能的。我们 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 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 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 功的。一种文字有它的 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 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 所融洽,把我们的精神随 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 者的思想之羽翼载沈载 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 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
2.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4 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 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 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 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 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选为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 一定影响。 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 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 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 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 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 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 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的译诗, 曾出版过七个译 本:
⑤ 第五个译诗集是《新俄诗选》(与李一氓合译, 1929 年10 月上海光华书局初版) , 收入苏联11 位诗人的16 首诗; ⑥ 第六个译诗集是《沫若译诗集》(1947 年9 月上海建文书 店初版, 1954 年2 月上海新文艺 出版社曾据建文书店初版纸型重印) , 它只是将 前面已出版的第四、第二、第一三个单行的译 诗集汇集一起出版, 并未增加新的译诗; ⑦ 第七个译诗集是《英诗译稿》(1981 年5 月 上海译文社初版) , 英汉对照形式, 收入英、美诗 人的50 首短诗。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Men meet an outlawed majesty
And hurry away.
-
They come to the lighted house,
They talk to their dear;
They crucify the mystery
With words of good cheer,
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老虎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
Pomes are made by fool’s k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
《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o's translation works
• 1921年,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 治经济学批判》; • 1922年,他将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 恼》译为中文; • 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 1926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 绍到中国; • 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美 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 • 1935年,俄国列〃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 若之手翻译到中国; • 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 》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 • 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尔兰 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煤油》 、《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 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 气。
日 本 妻 子 —— 佐 藤 富 子
妻 子 于 立 群
——
郭沫若纪念馆
坐落在北京市前海西街 18 号。纪念馆为中西合 璧的庭院式四合院建筑。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渡过了他 一生中的最后 15 年。
Thank You!
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 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 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Gifted Translator
——郭沫若
翻 译 成 就
文 生 学 平 成 就
Youth
Teenager Middle age
• 1892.11.16——1978.6.12 •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 •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 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 • 四川乐山人 •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现代著 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 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 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 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 会活动家。 • 优秀的翻译家。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Guo' s marriage
郭沫若19岁与家乡张家的女儿 张琼华结婚。但当他揭开新娘的红 盖头时,却为新娘的相貌而大失所 望。于是,在新婚后的第五天,便 回成都读书去了。
1916年,日本留学期间,在日本 圣路加医院认识了一位日本女护士 ――佐滕富子小姐。与之相爱,克服 重重困难,成婚,富子改名为郭安娜。 “九· 一八”事变,郭沫若在一个 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天津《大公报》 驻东京女记者于立忱。两个人因投身 革命的志向一致,在热烈的频繁的工 作接触中热恋了起来。 1938年,却与其妹妹于立群在香 港结婚。两人相伴晚年。
The Career of Translation
1. Guo's translation almost starts with his literary creation. In life, he writes many poems, proses, nearly 60 years, he translated dozens 1.In his 萌芽期:“五四”时期,从翻译歌德的作品,开 ofnovels, works on literary and academic and other foreign historical dramas, reviews theory. 始了翻译生涯。 Moreover, the number of words reaches more than works. Apart form those, he also has many 3 million. 2. 发展期:1924年流亡日本到40年代末,主要翻译 translation works. All of stresses on the 2. As a literary writer, Guo this make great 日本的马列主义和经济学。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He was good at English, culture and technology. Germany and Japanese. He has translated literary 3. 成熟期:建国后,翻译作品多并且涉及的广,特 books from Germany, America, France, British, 别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 Russia, Japan,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其译介范 围之广,时间持续之长,所涉流派之多,在现代翻译文 学史上都是少见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团结进步文化人 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 《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 》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 《甲申三百年祭》。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 任校长。 1966年 文革爆发。郭沫若被指责:只顾自保, 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对 郭沫若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
风韵译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 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 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 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 可以自由移易。”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郭沫若摆脱原诗词句行列的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他坚持“风韵译”的原则,做 到“所译是诗,译文同样是诗,有时诗意甚至更浓。”“ 风韵译”更多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 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是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针对 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它启示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 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学的发展。
5岁时被送入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 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 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 、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 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 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 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报纸,提倡 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其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 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 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 骨文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Ode to the West Wind
郭沫若译: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 严冬如来时,哦, 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查良铮译: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王佐良译: 对那沉睡的大地, 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 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杨熙龄译: 象号角般吹出一声声语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江枫译: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 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Night
Max Webber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1. 翻译者的素质: ⑴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⑵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⑶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⑷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Opinions on Translation
2. 译者的动机: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并要从内心喜欢作品, 才能翻译它。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而不是歪曲 原意。总而言之, 郭沫若强调不能借翻译出名或牟利,应当尊重原著。 3. 译诗须像诗 郭沫若认为诗歌可译, 并提出: 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他认为应在不破坏 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译出原作风韵。他在译诗方面很讲究韵律, 并用半格律体 再现原诗的神韵, 把诗味传达出来。另外,他还提出“两道手”的译法以及除 直译与意译之外的“风韵译”的译法。 4. 翻译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 作,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 活。翻译工作者既要精通本国的文字, 又要有很好外文基础, 所以它并不比创 作容易。郭沫若在翻译时, 始终遵循原文思想, 用自己的语言实现再创作。
Main Works
1. Poetry: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 《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 《迎春曲》、《天上的街市》etc 2. Historical Dramas: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 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 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4. Reminiscence: 《洪波曲》 5. Commentary: 《雄鸡集》 6. Monograph: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 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 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