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Guo MoruoGuo Moruo郭沫若(郭希孟),生于1892年11月16日,逝于1978年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文学的多个领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人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
1. 正面评价在正面评价中,人们普遍认为郭沫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品质:1.1. 爱国精神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歌《在延安、在陕北》和《伟大的斗争》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1.2. 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他的作品《牡丹亭》和《文成公主》等戏剧作品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3. 教育贡献郭沫若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提倡教育革命,推动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子。
2. 负面评价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2.1. 政治倾向郭沫若在政治上持有浓厚的共产主义倾向。
尽管他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信仰常常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他忠诚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信仰。
2.2. 历史扭曲有人批评郭沫若对历史事实的扭曲和编造。
他在《文成公主》一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的改编,这引发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被一些人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2.3. 个人生活郭沫若的个人生活曾经饱受争议。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翻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动机 译诗须像诗 翻译创作论
翻 译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一文中, 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 一文中 条件: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条件 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 对于作者要 有研究; 有研究 四、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不仅要能深刻理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 不仅要能深刻理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这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也是他期望翻译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总结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在翻译方面也是。 在翻译方面也是。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使读者享受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 他们的思想、 愿望, 他们的思想、 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翻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因此有关翻译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郭沫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 郭沫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他为我国翻译事业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

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摘要:一、郭沫若简介二、斯大林简介三、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斯大林颂》1.创作背景2.诗歌内容四、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斯大林铜像》1.创作背景2.诗歌内容五、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的艺术特点六、结论正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Joseph Stalin)是20 世纪苏联的领导人,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到世界强国的飞速发展,但在他的领导下,苏联也发生了多次大饥荒、政治迫害等严重问题。
郭沫若为斯大林写过两首诗,《斯大林颂》和《斯大林铜像》。
其中,《斯大林颂》是郭沫若于1949 年为纪念斯大林70 寿辰而作,表达了他对斯大林的崇敬之情。
诗中写道:“斯大林,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你是我们新世界的创造者。
”这首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斯大林的伟大成就。
《斯大林铜像》是郭沫若于1950 年创作的,旨在赞扬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丰功伟绩。
诗中写道:“斯大林铜像屹立在广场上,/高耸入云,像一支巨大的火炬。
”这首诗通过对斯大林铜像的描绘,展现了斯大林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具有以下艺术特点:首先,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抒情诗的形式,表达了郭沫若对斯大林的敬仰之情;其次,诗歌语言激昂、豪迈,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斯大林的伟大形象;最后,这两首诗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体现了郭沫若坚定的政治立场。
总之,郭沫若为斯大林写的诗是他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对20 世纪世界历史巨人斯大林的赞美与景仰。
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的故事郭沫若(1892年~1978年),中国现代著名革命家、诗人、戏剧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南京城外》、《黄河大合唱》等。
郭沫若的故事既有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有他参与革命斗争的故事,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郭沫若自小机智聪慧,学习能力强。
他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智慧的家庭中。
父亲是湖南名儒郭麟书,妈妈则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传统妇女。
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自幼酷爱文学艺术,特别是对于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读书成绩优异,1910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开始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熏陶。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现代文化和思潮,特别是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符号学、心理学、音乐学等西方文化和思想深感兴趣,并开始尝试将这些西方的先进思想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突破性的举措,也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先锋打下了基础。
郭沫若对中国革命抱有深切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郭沫若因为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开始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斗争。
在这个时期,他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出色的演讲能力,在湖南革命运动中崭露头角。
1917年他参与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左翼文艺运动,发表了大量革命诗歌和戏剧作品。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将对于中国革命的热情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表达了郭沫若自己的独特的政治追求和艺术追求。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文化统战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之一。
他在沪北抗战区担任了宣传文化部负责人的职务,同时也参与了筹备和创办沪北文艺学院。
郭沫若通过文化机构的建设,组织了大量的文艺队伍,并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此外,他在抗战期间还积极参与文化战线的斗争,继续创作反映抗战形势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1892-1978)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文化名人、翻译家和美术家。
他以其翻译作品的精准和翻译风格的独特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郭沫若翻译的一篇700字的作品。
《红色的娘子军》
红旗飘扬在高山上,
明媚的早晨,美丽的地方。
五彩斑斓的旗帜与红色的娘子军一起扬起,
英姿飒爽的战士们排成一排。
娘子军闪着亮丽的光芒,
像一团儿火焰在山谷中燃烧。
她们奋勇前进,毫不畏惧,
向敌人进攻,战胜黑暗。
哪怕是激烈的战争,她们也能战胜,
哪怕是战场上,她们也能生存。
她们从不退缩,永不退却,
为了自由,为了和平,为了我们的国家。
红色的娘子军,你们是光荣的,
你们是中国的希望。
勇敢地战斗,保卫祖国,
谁敢侵犯我们,就让他尝尝苦头。
祖国的花朵,你们是最美的,
勇敢的精神,你们是最纯洁的。
即使是死亡,你们也不畏惧,
为了祖国,你们愿意牺牲。
红旗飞扬在高山上,
美丽的娘子军在前进的路上。
中国的儿女都自豪地说,
“红色的娘子军,我为你自豪!”
以上是郭沫若翻译的一篇700字的作品。
他用简洁、明快、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红色娘子军的英勇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
他的翻译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感受。
郭沫若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对中国文学和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诗集

郭沫若诗集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18日),字若水,原名郭云漢,笔名考云堂、竹上人、丁酉山人等,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文化研究家、戏剧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战略家,以及原中国科学院文员。
他被誉为“新文化时期杰出的多面手”。
一、生平概述郭沫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童年时期,郭沫若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被誉为“口若悬河”。
他早期的诗作风格优雅,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郭沫若研究深入,从语言学、历史学到文学创作,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执政后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在文化艺术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方法。
他的诗作,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也有表达社会思潮的时事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二、经典之作郭沫若的诗集涵盖了上百首作品,其中一些已成为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将简要介绍其中几首:1. 《丰碑》《丰碑》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抒情诗的代表。
这首诗以充满力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中的“个体且尚飘泊”和“旷世而绝伦”的词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2.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郭沫若的长诗作品,描绘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诗中以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纯朴生活的追求和对现代化社会的批判。
这首诗朴实而深情,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受。
3. 《女神》《女神》是郭沫若的一首爱情诗,以珠玉般的文字描绘了诗人对女神的倾慕之情。
诗中的形象和比喻生动而富有想象力,引人入胜。
这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女性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细腻而深情的一面。
三、对后人的影响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
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学界通常将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五四”时期, 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开始; 发展期———从1924 年流亡日本到40 年代末, 从翻译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 成熟期———建国后。
三个阶段中, 以第二阶段翻译的作品最多, 涉及的面也最广, 尤其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著的翻译。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
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
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
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
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
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
这在英文是mood。
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想之羽翼载沈载浮。
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
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
”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尤为适用。
Ode to the west wind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
像败叶一般吹越乎宇宙之外
促起一番新生
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
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好像从
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
警号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严冬如来时,
哦,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郭沫若注重译家责任, 重视译者主体性, 强调译者主观感情投入, 呼唤译界良好风气。
郭沫若非常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素质等,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 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 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文学修养, 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郭沫若还特别强调译者自身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情趣对翻译文学的重要性。
郭沫若认为, 译家对译品有选择的权力, 对读者
有指导教益的责任, 翻译的目的是由译家个人确定的。
他的翻译动机观是与译者主体性密切相关的。
郭沫若认为“翻译不嫌其重出, 译者各有所长, 读者尽可以自由选择。
”在上文提到的《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中, 他又表述了这一观点:“歌德的《浮士德的悲剧》译成英文的有20 多种。
译的人各人的见地不同, 各人的天分不同, 所以译的成品也就不能完全一致。
我国的翻译家每每有专卖的偏性, 拟译一种著作, 自家还没有着手, 便预先打一张广告出去, 要求他人勿得重译; 这种无理的要求, 这种滑稽的现象, 怕是我们国内独无仅有的了。
”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
他的创作和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掩瑜, 这些并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
总体来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特色。
毋庸置疑,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