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师郭沫若(精)
从解构到建构:对文学翻译中“误读之再解读

能。这样,作品文本就不再是一个“在场”(presence)所给定的结构,而是通向更加曲折幽深的解构世
界。读者每次阅读作品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有新的体验,然而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本真世界,只能
感知到作为异延的必然结果——“踪迹”(trace),这意味着意义永远没有被确定的可能,读者见到的
只能是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踪迹”。因此德里达主张“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阐释都是误 释”,而且“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栖居在误读和误释的可能性之中。”(Derrida,1985/1992)在他看来,从 来就没有客观的阐释。只有或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误读。文学总是在语境中阅读的,而语境又并非“外在 的”东西,因此文学总是由不同的方式解读者,而且任何阅读或阐释都不能穷尽任何文本的意义。 解构主义不仅把“误读”视为阅读的正常效果,还视之为读者自身思维的开发提高。米勒对“误读”的 这种开拓性做过这样的阐述: “文学文本的语言是关于其他语言和文本的语言;语言是不确定的;一切阅
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文学作品脱离了其具体的语境,置换了文化和时代背景,其价值和意义都会
发生变化,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又不完全在其本身,同时存在于文学作品被接受的过程中,存 在于文学作品与它的时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中,存在于文学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因此,文学 没有所谓客观价值或终极价值。在这一意义上,文学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范畴,它具一般实在的外在形
读都是‘误读’;通过阅读会产生附加的文本。破坏原有的文本,而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阅读可以改进
人们的思维,提高人们的意识,增强辨析问题的能力。”(米勒,1998)这就倡导了阅读中人的主观积极
性、能动性和开创性。在对原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译者不再是消极的、被动的、透明的原语文本或
中外名人故事50字

中外名人故事50字中外名人故事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外名人。
他们或才思横溢,或勇往直前,或智慧卓越,或舍己救人,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
以下是介绍中外名人故事的一系列故事片段。
马克·吐温:幽默大师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文学的巨擘,也是世界文坛的传奇人物。
他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而闻名,被誉为“幽默大师”。
他的代表作品《两地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展现了19世纪美国南方小镇生活的真实与幽默。
他的作品使人们在欢笑中思考人性的善恶和社会问题。
郭沫若:文化大使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诗人和文化学者,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学家。
他的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祝英台近·铁叶儿飘香》等深受人们喜爱。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将中国古诗词和名著翻译成多种外语,成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
玛丽·居里:核物理先驱玛丽·居里(1867-1934)是一位波兰出生的法国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元素,并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居里夫妇研究镭元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导致他们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为人类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杨善洲:救死扶伤的奇迹医生杨善洲(1959-)是中国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生命的奇迹医生”。
他在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曾进行多次高风险的心脏手术,并成功挽救了许多病患的生命。
杨善洲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一直致力于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普通人。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医护人员追求卓越,并为病患带来希望。
乔布斯:科技天才创业家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家和发明家。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三个中文译本在语音上的创造性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三个中文译本在语音上的创造性作者:鲁静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3期摘要:诗歌是具有诗意的歌,所以诗歌翻译中,语音是不能不考虑的。
本文以意大利美学大师贝内迪托·克罗齐的美学观点研究译本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
他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译就是创作,由此译作才能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存在于译入语文化中。
本文选取的三个译本分别来自郭沫若、卞之琳和丰华瞻。
关键词: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创造性翻译策略一、概述一首好诗总是流传久远。
《墓畔哀歌》最早的中文版本,是郭沫若1928年翻译过来的,之后便是1983年卞之琳的译本。
翻译者对这首诗的热情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退,相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文译本,译本的数量已经达到16种之多,见表1(黄杲新,2007)。
黄杲新认为,这16个译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译为诗歌行数和节数与原诗相同的自由体,自由体在韵律和音步上都与原诗不同;第二类是译为中国传统的五言律诗;第三类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它考虑到原诗的韵律、音步、行数和节数,但并未严格按照原诗每一行的音节来翻译(2007:10)。
本文通过对这三类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译者在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总体来说,对《墓畔哀歌》的译本所作的研究不多。
黄杲新在《英译汉诗歌研究》一书前言里,第一次列出《墓畔哀歌》的16个中文译本,并指出这16个译本大致分为三类,这也是本论文从这16个译本中选取三个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础。
这三个中文译本代表了诗歌翻译的三个走向。
1986年,肖时占对郭沫若译诗的第一节发表评论,认为郭沫若的译文对原诗的理解有些错误,并且增加了原诗中本没有的一些内容。
2008年,肖曼琼在研究中指出,卞之琳的译文是成功的译文,因为他的译文几乎再现了原诗的所有特点,尤其是形式上。
2009年,李榕榕发文称,丰华瞻的译文才是真正忠实原文的,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五言律诗,似乎与原诗的形式出入较大。
西方戏剧对郭沫若的影响

郭沫若不仅翻译了大量西方诗歌, 而且译介了共十一部国外戏剧。
他的戏剧翻译, 也不单纯是语言的译介过程, 而且是艺术的再度创造。
正是通过外国戏剧的翻译, 他从中吸取其优秀成分, 并将其融进自己的剧作之中。
郭沫若在戏剧方面的成就稍晚于诗歌。
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深受外国戏剧翻译的影响。
郭沫若是杰出的历史学家, 又是作家名诗人, 这些方面的气质再加上外国戏剧的直接影响, 因而使他的历史剧创作不同凡响。
他曾回忆说:“我最初从事于戏剧的创作是在民国九年的九月, 我那时刚好把《浮士德》悲剧第一部译完, 不消说我是很受了歌德的影响的。
”又说:“《棠棣之花》全幕的表现完全是受着歌德的影响。
(像使聂焱和聂政十分相像的地方不消说也模仿了点子莎士比亚)。
”⑧郭沫若接触歌德也是“五四”前的事, 并在1919 年和1921 年译过其《浮士德》第一部和《少年维特之烦恼》, 后来又译过其多种剧作。
特别一提的是《浮士德》第二部在1946 年才译完, 由此看出歌德是怎样长期地吸引着郭沫若。
他们所能长期产生共鸣的主要因素如下:1.狂飙突进时代的歌德与“五四”前后的郭沫若是很相似的;2.泛神论;3.歌德对自然科学的热爱;4.歌德在文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5.歌德努力进取的精神;6.歌德很强调实践的意义。
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屈原》附录中说:“我起初是想写成上下两部, 上部写楚怀王时代, 下部写楚襄王时代, 这样的写法是有点像《浮士德》。
”⑨在回答徐迟先生的一封信中谈到《屈原》与《李尔王》时, 郭沫若说:“多谢你, 承认你指出《屈原》与《李尔王》的相似。
”又说:“好些朋友都说《屈原》有些莎士比亚的风味, 更有的说像《汉姆雷特》。
”10这充分说明郭沫若的戏剧创作离不开外国戏剧的翻译。
在其戏剧创作中, 他大量吸收外国戏剧中的养料, 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
从郭沫若某些戏剧的创作过程、表现手法、艺术构思、戏剧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外国戏剧大师们对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为三条法则中的最...

就是审美信息诠释出来。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沫若说过:“翻译是一种 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 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54)。
既然提到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那么我们不能不提到它的主观 性。这二者是相互环绕,互相支撑的。在文学翻译的创作过程之中, 译者们并不是单纯的执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 法。译者与译者之间对原文文本产生了不同的主观理解,我们也就得 到了不同风格的译作。译者们会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之下,最大程度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传递自身阅读原文文本的主观体验。
1987:9)。
以上定义在字面上看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却相差无几。根据上述 定义,本文试讲文学翻译定义为对文学文本如戏剧、小说、散文和诗 歌等的翻译,其目的是在真实传递原文所承载的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性 的实现原文的审美目的。
2.2文学翻译的特点 忠实性是文学翻译最基础的特点,这也可以用严复的“信”来诠
释——即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并将之准确传达,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 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忠实性并不是 文学翻译唯一且最重要的特点。非文学文本如法律文本,新闻文本, 科技文本等,最注重的就是信息如实精准的传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 失误。以下译句节选自笔者曾译工程类文本中。请看:
3.2翻译目的论的法则 具体而言,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
忠诚法则(10yalty principle)以及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目的法则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为三条法则中的最高法则,其他两条从属于目的法则,忠诚法则从属 于连贯法则。
目的法则,简单来说,就是目的决定手段(ne end{ustified the
Guo Moruo

翻译思想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2.“风韵译”——译诗须像诗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上造诣很高,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上造诣很高,他认为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提出:诗人译诗,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提出:诗人译诗,以诗 译诗。 译诗。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郭沫若摆脱原诗词句行列的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这种高超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于翻译美国诗人麦 克司•威伯的 威伯的《 克司 威伯的《夜》: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译诗为: 译诗为 愈近黄昏 , 暗愈暗 , 静愈静 , 每刻每分 , 已入夜境。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为他是艺术和文学的堕 落。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 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要从内心喜欢作品才翻译 它。 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而不是歪曲原意; 而不是歪曲原意;还强调译者应该为他的翻译错误 而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而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翻译生涯
根据初步统计, 根据初步统计,他翻译了十个国家六十多位 作家和诗人的一百多部作品。 作家和诗人的一百多部作品。 其中除文学作品外, 其中除文学作品外,他还翻译过马克思的经 典著作、 典著作、美术考古的历史以及 科学方面的论 著。
翻译思想
1.翻译者素质
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一文中, 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一文中,提出了文 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1、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2、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3、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4、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
林译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对原著的延伸

和 发展 。
一
使 原著 《 艾凡 赫 (vn o ) 得 以延伸— —林 纾译 Ia he 》 本使 小说 原著 在 一定 的区域 里得 以继续 生存 ,又 使 小说 原著 与时 俱进 地得 以发 展 。
二 、林纾 译本 使原 著得 以生存
、
林纾译 本对 原著 的延 伸
在德里 达 看来 ,译者 的使命 是 确保语 言 的生存 和生命 ,转 换原 文 以保证 原文 的生命 力或 比原 文生 存 得更 久更好 (ie r n e e) 并且 赋 予 原 1 smo a db t r v e t 文 以新 的生 命 ,从 而 超 越 “ 者 范 围本 身 ” 的 生 作 命 。 也 就是 说 ,译者需 要 在 翻译 过程 中通 过修 改 l
第 9卷 第 2期
21 年 5月 01
辽 宁 医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 a o i nn dcl n esy (oi c neE io ) or l f a igMei i ri S c l i c dt n n Lo aU v t aS e i
Vo. . J9 No 2
安人 , 副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硕
・
语 言 文化 ・
15 0
救 国图存 。于是 ,林纾 在友人魏 易 的帮助下将 这一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作者:曾祥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2期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郭沫若曾从日本友人山宫允先生处获赠一本《英诗详释》,这本诗集选录了英美诗人的60首短诗。
1969年郭沫若选译了其中的50首,即现在的《英诗译稿》。
自1947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以来,郭沫若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比较集中地从事翻译工作了。
因此,《英诗译稿》是他建国后仅有的一本译作,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
当时正处于四人帮横行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他自己肩负重任,为新中国的建设马不停蹄,鞠躬尽瘁,然而还是未免与难。
他的两个儿子,七子民英(1967)和六子世英(1968)在这场浩劫中被迫害身亡,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悄然地转向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浪漫主义诗歌,寄托自己的苦闷。
然而,《英诗译稿》可以说是无心偶成之大作,他生前并没有想过将其出版,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发现,并由其女整理出版。
郭沫若翻译这本诗集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无论是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都以达到炉火纯青,所以,这本译作最能体现郭沫若的译诗原则——“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理念。
早在1920年,郭沫若就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他认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转引自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方法: 在具体的翻译方 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 “风韵译
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 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终 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 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 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 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 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 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 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 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 是遗失了。”
好 好 像 像远 点天闪远 着上着的 无的无街 数明数灯 的星的明 街现明了 灯了星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 “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 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 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 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屈原赋>今译》、 《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 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 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 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 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 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 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 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呆译,或先或后, 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 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总结 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 尤为适用。
Ode to the west wind
Driv my dead thoughts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像败叶一般吹越乎宇宙之外 quicken a new birth! 促起 一番新生 And, by the incantation 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好像从 unextinguish’d hearth 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 unawaken'd earth 警号
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 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 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 《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 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 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 史》、《煤油》、《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 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 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 的空气。
As your hours do, and dry
Away,
Like to the summer's rain,
Never to be found again.
《 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 版本搜集、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 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罗了以往校 释《管子》的诸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 “沫若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 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断代结合;运用甲 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 代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 理推向新的高度。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王译: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 用久等? 江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
Herrick 咏黄水仙花 --By Robert Herrick 郭沫若译 To Daffodils 美的黄水仙, Fair Daffodils, we weep to see 凋谢得太快, You haste away so soon; 我们感觉着悲哀; As yet the early-rising Sun 连早晨出 来的太阳 Has not attained his noon. 都还没有上升到天盖。 Stay, stay, 停下来,停下来, Until the hasting day 等匆忙的日脚 Has run 跑进 But to the even-song; 黄昏的暮霭; And, having prayed together, 在那时共同祈祷着, We will go with you along 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We have short time to stay,
我们也只有短暂的停留, 青春的易逝堪忧;
As you we have as short a spring
As quick a growth to meet decay, 我们方生也就方死, As you, or anything. 和你们一样, We die, 一切都要罢休。 你们谢了, 我们也要去了,
主要作品:
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 判》;与钱君胥合译出版了德国小说《菌 梦湖》;1922年,他成功将德国著名学者 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 中文;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 组织与社会革命》;1926年,英国著名诗 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 到中国;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 巨著《浮士德》第一部;同年,创造社出 版了他的《沫若译诗集》,美国小说《石 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1935年, 俄国列·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经郭沫若之手翻译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