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如何看待科学造假共24页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理解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DOC)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理解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时间:2016年6月15日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理解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摘要: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文明得到提升,这是无法争辩的事实。
但从辩证的角度看,一切事物都会有他们的对立面存在,科学亦是如此。
反科学、伪科学就是科学的对立面。
自从科学出现的那一刻,反科学与伪科学也与此同时诞生。
本文将会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明它们的特征、表现与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
这对科学的研究及发展,特别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反科学;伪科学Abstract:Science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make the human civilization was promoted,it is impossible to argue that. But from a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everything will be the opposite of their existence,scientific as well. The opposite of anti-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s science. The moment since the advent of science and anti-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s bor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larify their characteristics,performance and harm,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specially for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Key words:Science;Anti-science;Pseudoscience在如今的社会,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一些人感到了担忧,甚至开始出现反对科学的思潮。
《自然辨证法》

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文章摘要:科学是现代社会的根基。
自从科学诞生以来,反科学势力就已经存在;随着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伪科学也随之泛滥。
反科学与伪科学不仅是错误的理论,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危害。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精神看待问题,坚决反对反科学与伪科学,使反科学和伪科学无藏身之地,让全社会营造起崇尚科学之风,使我国各项事业能够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进。
关键词: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这三个词应用的范围很广,但究竟它们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对此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含糊的。
要辨别三者,需将它们区别开来,首先就涉及到科学的界限问题。
只有搞清了什么是科学,那么反科学、伪科学的含义就清楚了,容易理解了。
科学什么是科学?对此哲学家们早就有了汗牛充栋的鸿篇巨著。
但是对于常人每个人都对科学持有各自不同的印象。
有的人认为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也有人认为科学是追求真理的阶梯,同时也有人认为科学是少数人的霸权,更有人认为科学是毁灭人性的元凶。
中立的人可能认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在具提供好处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
反科学什么是反科学?反科学指反对科学的观点、理论和社会活动。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反科学历史悠久。
当科学处于原始形态时,反科学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宗教反对科学人生观。
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被歧视为制造空洞预言的人。
中世纪时代,自然科学同科学家们一起被送上了绞刑架。
近代,科学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也成为反科学的敌对对象。
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反科学思潮带上了政治色彩,反科学主义者坚决主张一切与科学有关系的社会现象都应成为被研究的对象,否认科学方法可以成为提示社会运动规律的有效工具。
自然辩证法简答:科学诚信-学术造假-黄禹锡事件

自然辩证法简答:科学诚信-学术造假-黄禹锡事件科学诚信:诚信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最低要求·社会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起引领与向导作用;·科学研究本质上是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欺骗);·科学家负责人从事科研时最基本要求;·如果科学家的诚信出问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可能出问题;·科研活动中任何背离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不仅损害科学家个人,也会动摇社会对科研群体的信任。
科学诚信有哪些要求?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曾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无不”行为守则》第一,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第二,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第三,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内容进行修改;第四,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第五,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求证精神、怀疑精神、坚韧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首先需要敬业精神,热爱事业,爱岗敬业,热爱方能持久创新诚信精神:追求真理,探索规律,来不得半点虚伪;诚信是科学研究的根基。
求证精神:客观为实,追求真理;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检验基础上。
怀疑精神:尊重并探索客观规律,盲从和迷信,理性怀疑,敢于挑战,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坚韧精神: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唯有坚忍不拔才有可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2科学研究与诚信精神自然辩证法包括三大部分: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扩大知识面;·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技意识;·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学习科学方法。
黄禹锡事件:2006年1月10日,随着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关于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论的公布,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得到确认。
黄禹锡事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黄禹锡造假事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与压力有关,拿了政府那么多钱,做不出东西来。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思想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概述《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深入探讨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仅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将其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全面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思想,探讨恩格斯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梳理和评价,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当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背景和作者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其创作背景与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紧密相连。
恩格斯生活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张力使得他深感有必要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他也意在批判当时科学界存在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以期推动科学的健康发展。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和研究,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辅相成。
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也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自然辩证法》。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详细论述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探讨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部作品不仅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后世科学家和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 阐述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更是塑造人类未来的核心要素。
自然辨证法-如何看待科学造假

何谓科学造假?
科学造假是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而 采取的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成果, 或者编造数据,捏造科学事实等。
科学造假发展势态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坦言,目前学术造假 呈严重趋势。 近几年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 次数持续呈上升趋势。2004年,美国遭到举 报后披露的科研造假案达到274起,比2003年 增长50%,创下有史以来最高记录。
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
挪威综合癌症中心研究员苏伯去年10月在英 国《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称使用药品可 降低口腔癌风险,后来他承认,其依据的数 据资料,是自己凭空编造的。23日,苏伯通 过律师向外界承认,他在其他论文中也捏造 了部分数据。关于造假动机,苏伯尚的律师 说,“他这么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荣誉、 名望和学术成就。”
三、对科学家来说,对虚名浮利的免疫性, 应该高于其他行业的人。另一个值得汲取的 教训是,对科技成果的发表要更严谨一些, 要有更严格的评估程序,要让科研成果经受 一定的时间考验。
四、科学的尊严是必须维护的,事情的真假 是必须说清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进行严肃 的处理也是应该的。但在真相大白之后,某 些“善后”之举也是要考虑的。以黄禹锡为 例,他的有些实验成果是假的,但也有些是 真的。黄禹锡本人应该说还是极刻苦的研究 者,对这样一个人,是否应一棍子打死,让 他抬不起头,做不了事?这是考虑之一。对 做假或失败的实验,是否可以作为借鉴,是 否可以做一点剜烂苹果的工作,汲取一些有 益的东西?这是考虑之二。
授 据 国 内 媒 体 报 道源自, 四 川 大 学 教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5 名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论 文宣称,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 素,这一研究成果曾被评为该年度最重要的科 学进展之一。但2002年7月,该研究小组却发 表声明,撤回了3年前发表的那篇论文,因为 论文中一些实验数据纯属捏造。
(完整word版)自然辨证法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word文档良心出品)

试论述科学假说试如何发展和演化的。
1、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
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研究问题的方法吓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
2、科学假说是怎样提出的:通过类比提出假设:当人们思考某种未知对象,却又无法运用已知的理论和假说进行解释,就会通过类比来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提出新的假说。
如“伽伐尼电流”概念的提出。
通过批判提出假设:人们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同旧的理论或假说相冲突,为了合理解释新的事实,就批判旧的理论或假说,形成新的假说。
如岩石的火成论的提出。
通过移植提出假设:人们在某个领域从事研究时,会发现一些本领域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其他领域的一些发现,也许正好可以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如对太阳能源来源的问题的解释。
通过融合提出假说:由于假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些片面的假说逐渐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学说。
如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
3、提出假设的目的是解释新实验现象,同时还必须能够经过实验复核已知的事实,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得资格。
科学假说经过检验后最终可能被摒弃或上升为理论:假说的推断与观察实验结果完全矛盾,最终被摒弃。
这些假说无法对新发现得事实材料作出解释,或者对某些自然现象得解释自相矛盾,因而会被对立得假说所取代;有的假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发展和完善,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
在许多情况下,假说得部分内容或推论与观察、实验结果一致,另一部分则与观察、嘶哑有矛盾。
于是此假说便要经历一个修改修正得过程,在与经验事实得较量中逐步完善自己,如果最终得到实验验证,这可发展为科学理论。
试论述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看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看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和规律的方法论,它和科学密切相关。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对科学的理论基础的探索和发展。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来看,自然辩证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以物质的全面和具体性为基本观点,要求具体研究具体问题,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这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相符合的,在科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现和创新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的普遍存在,认为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科学研究中,对事物矛盾和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究,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突破。
自然辩证法提醒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要关注矛盾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并通过研究和解决矛盾来推动科学发现和创新。
正是这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促使科学家们从各个方面出发,全面深入地研究问题,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辩证性和一元性。
科学方法的辩证性是指在研究事物时要考虑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从孤立的角度,研究其中一个方面;科学方法的一元性是指在研究事物时要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的总趋势,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现象。
这些辩证法提出的观点对于科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最后,自然辩证法对科学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和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不能把自然与人划分为二元对立的关系。
这对科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科学研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既要关注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环境。
如何辨证看待伪科学

如何辨证看待“伪科学”摘要:有科学就有“伪科学”。
但对于“伪科学”的划定,却存在各种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清楚明白地对其界定也绝非易事。
因为人们往往把它和“反科学、非科学和假科学”相纠葛;加上鉴定何为“反科学、非科学和假科学”也十分困难,这就更需要人们在否定“伪科学”的时候,慎重小心,以免扼杀科学的雏形。
“伪科学”即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误导群众,破坏科学系统;与此同时也具有它的科学积极意义,“伪科学”会在方法论上带来启发性;在知识论上,为成熟的科学理论上演前奏;在理论实践上,导致自由的生命精神透过幽夜的云雾,从中迸发出新的思想、概念或形式,反映人类认识的多元性,意识的能动性和开放性,在精神的奇思臆想层面为人类从事发明创造提供宝贵的财富和源泉。
关键字:“伪科学”;危害;积极意义一、何谓“伪科学”及“伪科学”的共性“伪科学”(false-science)的首要特性就是形式上的“科学”,或自诩为“科学”,而实质上是假科学。
它一般都没有充分的经验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证实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因此它更多的是幻想、猜想、假设、臆造和编造,而不是科学知识或科学真理,当然也不具有实用价值。
只是我们不能把通常意义上那些没有自诩为科学或打着科学旗号的“幻想、猜想、假设和臆造”都看作“伪科学”。
因为“伪科学”不只是自以为是或主观性的产物,重要的是它常常显现了人类智力固有的说谎本性和伪装动机,而且通常都是高举科学真理的旗帜,招摇撞骗,旨在获取私利。
比如街头巷尾的那些料事如神的“易经算命”,大小广告上的那些手到病除、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诸多文本中所渲染的“神的启示”、“上帝的指甲”、“地球人与外星人发生性关系的奇闻轶事、天方夜谭”,以及大量媒体中借助权力全面鼓吹的一些“标语、口号、理论、学说和真理”,都可谓是带有某种虚假性、欺骗性的“伪科学”。
典型案例就是我国在极左时期出现的诸多远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浮夸风”、“假大空”、“扩大化”,以及由“四人帮”竭力宣传的那些理论、观念和歪理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