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绘画的后印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的区别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地,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马萨乔等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的逼真描绘结合,虽还具呆板僵硬痕迹,却显出了与中世纪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画家们再真实与幽雅方面达到了同意,有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乔尔达内等威尼斯画派画家注重光与影的表现,追求享乐主义的情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0-1590年的手法主义画家不关心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对形式因素予以极大的热情,热衷于表现扭曲的体态、奇特的透视和绚丽的色彩,反映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审美精神相异的情趣。
另外又有尼德兰、德国、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也把意大利风格与本土传统融合,创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
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二.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三.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
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
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
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
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风格方面:印象派:印象派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
他们有意放松严谨的造型,笔法多样,注重光与色本身,题材成为光色的载体和附属品。
代表画家有:马奈,德加,莫奈,毕沙罗,雷诺阿。
新印象派:在印象派发展的时候,法国又出现的新的用色方法,以修拉为代表的“点彩派”。
新印象派的画家,在创作时不仅应用光线的分析和视觉的生理特征,以达到最高纯度和新鲜的色调,造成明亮辉映的画面。
而且,在画面上更进一步表现明朗的秩序观念。
后印象派:美术史家把印象派之后出现的几位风格迥异的天才画家统称为“后印象派”,他们更集中突出的表现颜色与光影的变化。
代表画家有:梵高,高更,塞尚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塞尚修拉劳特累克高更特点:印象派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程,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演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其中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以其大胆的创新和对自然光影的独特表现技法,挑战了传统绘画的规范。
而后印象派则在印象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色彩、形状和个人情感,形成了不同于印象派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主要艺术家及其作品特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印象派的起源与发展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它是一种旨在捕捉瞬间光影效果和色彩变化的绘画风格。
传统的绘画方法强调细节与线条的精确表现,而印象派则更关注对光影的变化、商街生活、自然风景等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即时描绘。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发生着重大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许多艺术家面临传统艺术体制的挑战。
此时,巴黎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中心。
众多艺术家聚集于此,他们希望在自由、多样化的创作环境中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
主要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他于1872年创作的《日出·印象》被认为是这一流派名称的来源。
这幅画描绘了黎明时分港口景色,运用了浓烈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高度概括了光影变化的特质。
此外,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塞尚等也是重要的印象派画家。
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美。
例如,雷诺阿以其典雅而生动的人物肖像著称,而德加则专注于舞蹈表演和女性形态,通过不同于常规透视法则描绘空间。
艺术特点光线与色彩:印象派艺术家使用短促快速的笔触来捕捉光线照射下物体表面的瞬时效果。
他们常常选择户外作画,以便直接观察光线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自然题材:许多印象派作品展现了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园散步的人、繁忙的咖啡馆,或宁静的大自然景观。
这些题材出现在当时众多市民的新兴生活中,并赋予了作品一种亲切感。
后印象派

自画像
《自画像》 自画像》
在可以被当成二十世纪探索绘画先知的十九 世纪画家中,从成就和影响来说,最有意义的乃 是塞尚。他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他终 生奋斗不息,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 念而斗争。这些观念扎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 之中,在包容性方面,甚至属于艺术中最革命的 观念之列。
约作于1875-1877年 保罗·塞尚 法国 油画 22×19 cm 1982年捐赠所得, 奥塞博物馆
《三浴女》上 画的三个女人 个个身躯庞大 ,并非没有一 点色情意味, 这与当时普遍 认可的女性美 标准是不相符 的。不过塞尚 之所以这样做 ,倒不是意在 显示人物体 的美感,而是 想表现其举手 投足的姿态所 显现的力。从 她们身上所透 出的活力和平 衡感,使这幅 画成为一件杰 作;塞尚通过 此作品表达了 一种有关户外 自然界和生命 力的微妙感受 。》
在陈旧的桌 子上,铺着一块 白色台布,上面 放置着一篮苹果 及一个酒瓶,白 色的磁盘中盛着 面包片,色彩响 亮凝重。白色与 黑色使画面呈现 出冷漠、僵硬之 感,红、黄、绿 等色分布醒目。 画家强调了物体 的体积和空间感, 将现实物体视为 一堆结构综合体, 体现出一种冷峻 的内在精神气质。
《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
高更(Paul 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保罗·高更生于巴 1848-1903年 保罗·高更生于巴 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塞尚、梵高、 ,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 高更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高更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 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 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 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 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 姑娘梅特·索菲亚· 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 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 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 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 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 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 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 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 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 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 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 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 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 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 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 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 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 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 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艺术流派,它们对绘画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现代艺术的面貌。
本文将介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历史背景、代表画家及其作品,并探讨两者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印象派简介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该派的画家们试图捕捉光线在不同时段和不同视角下的变化,强调对自然光线及其在各种表面上的映射和折射进行表现。
印象派画家以自然风景和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追求在短暂的瞬间中捕捉自然界的氛围和情感。
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他们的作品以明快的色彩、轻快的笔触和模糊的轮廓为特点,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精妙处理,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和真实性的视觉效果。
莫奈的《印象·日出》、雷诺阿的《舞会之妇》、德加的《舞蹈课》等作品都是印象派艺术的典范,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画家独特的艺术视角,也引领了19世纪艺术的新风向。
后印象派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艺术家开始对印象派的表现手法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其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
这就诞生了后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们更加注重对形式和结构的探索,追求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塞尚、高更、凡高等,他们在色彩、构图和笔触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和抽象化的艺术风格。
塞尚的《胡椒瓶和水果篮》、高更的《恶人之死》、凡高的《星夜》等作品代表了后印象派的艺术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展现了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艺术风格比较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印象派侧重于表现瞬间的光影变化和自然景观,追求真实性和朴素的审美感受;而后印象派则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的重构,强调对内心情感和想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和抽象化倾向。
在色彩运用上,印象派的色彩明快、饱满,呈现出一种光与影的效果;而后印象派的色彩更加鲜明、夸张,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在构图和笔触上,印象派比较注重捕捉瞬间的细节和情景,笔触轻盈飘逸;而后印象派则更加关注形式的简化和变形,笔触更加有力且富有张力。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1890-1900):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
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
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
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
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立体主义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
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
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
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
野兽主义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后印象主义定义

后印象主义定义印象主义是一种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艺术运动,起初在法国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之一。
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变化来描绘现实生活的印象。
印象主义的诞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19世纪,由于摄影术的发明,艺术家们开始质疑自己的作品在描绘现实方面的作用。
他们认为,摄影已经能够准确地记录现实,而艺术家们的作用就是要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他们开始追求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试图捕捉下来,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个人印象。
印象主义的画家们常常选择户外的自然环境作为创作的对象,例如田野、河流、树木等等。
他们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下观察同一个景物,并试图捕捉到不同时间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
这种观察的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描绘自然界的变化和气氛。
在画面的构图方面,印象主义的画家们常常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
他们不再追求传统的透视和细节,而是更加注重整体的效果和色彩的表达。
他们的画作常常看上去像是一系列的色块和笔触的组合,给人一种模糊而且不完整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使观众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画家们对现实的感受和理解。
印象主义的画家们常常使用明亮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他们认为色彩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理解传达给观众。
他们还注意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他们会特别关注光线的变化,并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达光线对物体的照射效果。
印象主义通过对现实的印象和感受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为后来的艺术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它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理解,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独立性。
尽管在当时,印象主义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但它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它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创作的方法。
总的来说,印象主义是一种追求个人印象和对现实的感受的艺术运动。
后印象主义

一、现代主义的起源——后印象主义绘画马婧婧(^-^)的转帖┊马婧婧(^-^)的首页“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ionsm)一词,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发明的。
据说,1910年在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但是临近开幕,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
作为展览组织者的罗杰·弗莱事急无奈,便不耐烦地说:“权且把它称作后印象主义吧”。
这一偶然而得的名称,毕竟还切合实际,因为参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后的画家。
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等。
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
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
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
”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
凡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
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戴帽的自画像》,塞尚作,1897--1882年,油画,65x51厘米,伯尔尼美术馆藏。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罗旺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绘画的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塞尚的画甚至不顾及透视和人体解剖,只是用各种色块堆积成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形态;点彩画派正相反,他们认为色彩是逐渐过渡的,所以用一个个色点堆砌,即使是一片蓝天,也要用各种蓝色色点堆积。
后印象派为现代油画的发展起
到了奠基的作用。
文森特·梵高也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
塞尚
高更
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