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

合集下载

分析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作文

分析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作文

分析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作文提起项羽,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他最终却在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这实在令人惋惜,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其中的缘由。

想当年,项羽那可是威风凛凛,力能扛鼎,英勇善战。

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得秦军落花流水。

那气势,简直就是天神下凡!可为啥这样一位英雄豪杰,最后会走到乌江自刎的绝境呢?咱先来说说他的性格。

项羽这人,太自负啦!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啥都能搞定。

鸿门宴上,明明有机会除掉刘邦,可他却优柔寡断,放虎归山。

为啥?还不是因为他觉得刘邦算个啥,根本不足为惧。

这种自负让他错失了良机,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再瞧瞧他用人这方面。

项羽身边不是没有能人,可他不会用人呐!范增,多有智慧的一个谋士,可项羽就是不听他的劝。

人家给他出谋划策,他倒好,觉得自己聪明得很,根本不把范增的话当回事。

结果呢?范增被气走了,项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智囊。

还有啊,项羽在政治上也不够成熟。

他打下咸阳后,不是想着怎么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而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抢了财宝就走。

这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了民心。

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这么一搞,大家能支持他才怪。

咱再说说他在战场上的表现。

项羽打仗确实厉害,可他光知道猛冲猛打,不懂得战略战术。

彭城之战,他虽然一开始占了上风,可后来刘邦用了计谋,就把他打得大败。

他就不会学学刘邦,用用脑子,灵活作战。

再讲讲他最后的乌江之战。

当时,项羽已经走投无路,可他还是不愿意过江东。

为啥?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之前带着那么多人出去打仗,现在就剩自己一个人回去,太丢人啦。

另一方面,也是他那倔强的性格在作祟,觉得失败了就失败了,大不了一死。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关于项羽的展览。

那一幅幅画面,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项羽在战场上挥舞着长枪,大声呼喊,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勇往直前。

可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在营帐中独自沉思,眉头紧锁,为战局烦恼。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被称为楚霸王,但是一代名将最后是在乌江自刎的,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原因公元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这间时张良、陈平对刘邦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

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

"刘邦昕从。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接下(今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己为汉军占领。

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800多人突围。

天亮后,汉军发觉,以5000人马追赶。

项羽渡淮河时,跟随他的只剩百余骑;到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入大泽中,被汉兵追到,项羽只好向东逃。

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乌江亭长备船要送他过江,项羽笑道"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能生还,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上也受了十余处伤,最后自刎于乌江。

这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

人物简介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史论: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

史论: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

史论: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项羽是个悲剧英雄,而其悲剧的主要体现就是“乌江自刎”。

对于项羽为何要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渡江再战?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因为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项羽原话),还有人认为项羽已经无心再战,但我认为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剧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韩信的“四面楚歌”之计。

现在我们从头说起,刘邦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困项羽于垓下,然后纳张良、陈平之计对楚军“四面楚歌”,项羽听到四面楚歌的时候感慨: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意思是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有那么多楚人?然后项羽“霸王别姬”垓下突围,打到乌江边,遇一亭长驾舟等于江畔,唤项羽渡江回江东召集势力以图东山再起,但是项羽执意不渡江,最后与汉军死战自刎,这就是“乌江自刎”的全过程。

为什么我认为项羽的“乌江自刎”很大程度归咎于韩信的“四面楚歌”呢?首先,我们从项羽本人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项羽的能力毋庸置疑,“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属于天下无敌型的,而性格是自信、刚愎自用。

一个自以为天下第一的猛将,就算面对巨鹿二十万秦军,面对彭城一百万诸侯联军都不会“无心再战”,更何况是面对身后区区几千汉军呢?一个极度自信、刚愎自用、目中无敌手的英杰又怎么会因为区区一次“垓下之败”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呢?胜败乃兵家常事,连刘邦这种百战百败的“无赖”都不会引以为耻,更何况是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呢?所以,说项羽“乌江自刎”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或是因为“无心再战”是不对的!我认为项羽不会轻易投降,就算身陷重围也不会“无心再战”,导致他放弃渡江的原因只能是他自认为已经“无力再战”。

而为什么他会认为此刻已无力再战呢?江东不是还有支持他的“父老”吗?亭长不是亲自驾舟来接他了吗?而且亭长不是已经告诉他江东父老会支持他东山再起吗?问题首先就在于“四面楚歌”,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项羽在听到四面楚歌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为什么楚霸王要在乌江自刎

为什么楚霸王要在乌江自刎

为什么楚霸王要在乌江自刎?
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和推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情绪压力: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失败。

他可能感到沮丧、绝望和压力巨大,无法接受失败的现实,选择了自刎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2. 尊严和荣誉:项羽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誉感的人,他可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的失败是对自己的尊严和荣誉的侮辱。

他可能宁愿选择自刎来保持自己的尊严,而不是被俘虏或受辱。

3. 忠诚和信仰:项羽可能将忠诚和信仰看得非常重要,他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选择了自刎来表达对楚国和自己的忠诚。

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 辩论

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 辩论

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辩论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曾经率领军队反抗秦朝的暴政,并成功推翻秦朝,成为势力庞大的楚国首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权力逐渐被夺取,最终导致其失败和死亡。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辩论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

支持项羽应该乌江自刎的观点:首先,项羽乌江自刎是一种英勇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民的担当。

在那个时期,身败名裂的结束常常以投降或逃跑收场。

相比之下,自刎可以凸显他的膂力和意志,也是在那个时代里的一种荣耀和高贵的行为。

乌江自刎不仅是一个个人的选择,它更是一种为国家国家民族的不屈不挠和崇高牺牲的体现。

其次,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失败和终结,与其被羞辱和折磨,不如选择以更光彩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项羽想要警示人民,告诉他们,在失败面前要有勇气和骨气。

他想要通过乌江自刎的方式,让人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自己的自尊和崇高性。

第一,项羽有更好的选择,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即便他在乌江自刎后,他的事业也不会因此终结。

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只要领袖放下自己的尊严和部分权力,他们就有机会重新兴起。

对于项羽来说,他可以选择先集中兵力,再到地势险要的山岗上设下营寨,不妨待秦军前来围攻,再进行一些消耗战,为未来的东山再起留下更多的时机和资源。

其次,项羽一旦乌江自刎,就无法再对自己的家族和同伴伸张正义。

在那个时代,政治和家族间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项羽选择乌江自刎,就会失去对自己家族和同伴发声和护持的机会。

与其乌江自尽,他可以考虑继续战斗,并寻求帮助和支持,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争取更好的前途和未来。

结论:综上所述,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将领,他做出了乌江自刎和东山再起都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决定。

然而,在当下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项羽应该选择东山再起,继续战斗并寻找支持,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争取更好的前途。

毕竟,失败只是暂时,只要有决心和勇气,东山再起一直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被骗了!项羽战败后乌江自刎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

我们被骗了!项羽战败后乌江自刎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
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随即项羽就拔剑自刎了。

所以说项羽不过乌江是
因为觉得自己战败无颜见江东的父老的说法。

但是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就是当时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过江,我国学者冯其
庸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通过对《史记》、《汉书》、《楚汉春秋》中关于项羽死时
的描述的研究中发现,除了《史记》中记载的项羽乌江自刎的描述和《项羽本纪》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这两处记载项羽是在乌江自杀,其它的则表达的是项羽“身
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同时冯其庸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发表了关于当时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
地考证,项羽的确是死于东城,而东城距离乌江有120千米。

这个观点提出来也得到了很多
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也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

项羽之死——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乌江自刎

作业
模仿示例,联系月考作 文,以磨砺为立意,结合 本文,写一篇200字左右 的小作文。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 不应该渡,项羽气 势豪壮,令人敬仰。 即使失败了,项羽仍 然是是“硬汉子”, 是失败的英雄。她始 终洋溢着对英雄的赞 美和敬仰。
乌江亭 王安石
王安石认为: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军民离心,败势难 回。根据“壮士 衰”“势难 回”“肯与君王卷 土来”等可分析出 作者的意图。
乌江自刎
三、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译: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 的(马)没有能战胜它的,(它) 曾经一日行千里,(我)不忍心 杀它,把(它)送给您。
乌江自刎
四、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 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乌江自刎
五、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 译: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封邑万户 悬赏我的人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乌江自刎
乌江亭畔愧父兄,拒渡赠马留江东。 慷慨不计故人过,拔剑自刎显英名。
人物分析
项羽的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
英勇善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等; 儿女情长—虞姬虞姬奈若何等; 刚愎自用—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等; 知耻重义—籍独不愧于心乎等; 视死如归—“赐头” 等; 优柔寡断—鸿门宴不忍杀掉刘邦
项 羽 之 死
--乌江自刎
第一段
垓下被围 主要情节是什么?
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第二段
垓下突围
突围结果怎样?
被困东城 决意快战
第三段
东城快战
结果? 困于乌江之畔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历史调表人物项羽乌江自刎的文言文。

【项羽之死】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阅读答案
(2010•山东省潍坊市,9-12,10分)阅读下面文官文,完成9 一12 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②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舣船,船靠岸边。

②面,侧面以对。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持短兵.接战。

兵:兵:兵器。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D(2分。

以:借此,把。

A 乃:副词,就副词,竟然。

B虽然:转折连词/假设连词,即使。

C 且:连词,况且.再说副词,将近)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考.资.源.网
D.不忍杀之,以.赐公屠惧,投以.骨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l)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 分)
(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上天要我死,我还渡江干什么?)(2 分。

“之”“何渡为”各1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 分)
即使江东父老兄弟们爱怜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面对)他们呢?( 2 分。

“怜”“王”各l 分)
12.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2 分)观点一:肯定。

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羞愤自杀,是他气节的表现,死亦为“鬼雄”。

观点二:否定。

遭到失败就羞愤自杀,不能“包羞忍耻”,不思东山再起,不是真正的英雄。

(2分,只答观点不得分,言之成理即可)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阅读答案
译文: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