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欣赏结课论文
京剧艺术赏析论文

京剧艺术赏析论文霸王别姬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亦称“京戏”。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
表演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
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京剧艺术赏析作业论文

观《霸王别姬》及修京剧赏析课程有感我选择观看的是著名的京剧剧目《霸王别姬》,这是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京剧之一。
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改编而成。
从道具角度来说,虞姬的装扮常常是身着鱼鳞甲,头戴如意观,所用的道具叫做鸳鸯剑。
在霸王别姬之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虞姬午夜于睡觉中醒来看窗外月色正好,又联想到项羽的处境,于是愁容满面到帐外散步。
这个时候舞台上的虞姬边歌唱边步行,唱到“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时候,散和愁这两个字是高音,并且同时伴随着虞姬一个小圆场转身,这个时候唱腔过渡到情字,在情上用了连环式的装饰音,然后抓住披风转身亮相的一瞬间抓住披风发出情字的最后一个装饰音,这样的一种艺术处理,看似随意但是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此刻观众出于审美最兴奋的前一刻,同样也是使观众审美情绪得到一个间歇的休息与调整,当最精彩的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演员与观众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洗礼。
虞姬是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表演的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的服装扮相、表演身段、唱念做打,均是梅兰芳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虞姬的舞剑是这一部剧中的重头戏,他充分地展现了美的造型,始终融合了人物的情感,使虞姬情感的抒发与剧情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程派青衣张火丁主演的霸王别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后,当即成为了广受热评的精彩片段。
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并没有刻意渲染成派技术,而是全身心的去刻画人物,并且充分的尊重、学习和继承了梅派原剧的表演特点。
而张火丁演绎的霸王别姬展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京剧发展之路。
他在保留原有的梅派京剧的风格的基础之上,加以了个性化的解读和改造。
这种改造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实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能够产生不平凡的影响,而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京剧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转化的引领者,创造者。
张火丁按照常态的风格和特点,为虞姬这一角色重新设计了唱腔和音乐,又按照程派的节奏添加了长穗剑舞。
京剧选修课结课论文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艺术成果,是集各剧种之大成者,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京剧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会看它的人不多。
自己以前很少看京剧,只有在春晚的时候才会试着欣赏一下它。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京剧用了很多古文,并且唱调让我们这些不懂京剧的人难以听出其原句是什么。
京剧留给我的印象只是一种很高深的艺术。
但是,经过这个学期对京剧的接触,得以慢慢地对京剧有了一些了解并且慢慢地学会了欣赏。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而“手眼身发步”则是京剧表演形体方面的技巧。
它们是京剧表演的核心,也是京剧表演最重要的基本功。
下面说一下我相对比较喜欢并且看完整的一部京剧《锁麟囊》。
《锁麟囊》描述的是一个“仗义怜贫”、“感恩图报”、“乐善好施”、“善有善报”的故事,劝勉人们切莫忘恩负义、做势利小人,应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整出戏没有一位反派人物,只写善有善果。
剧情很简单:登州富家女薛湘灵出嫁之日,偶然听说同日出阁的贫家女赵守贞在破轿中因贫富对比应景生情而泣,因父为贫寒遭人嘲笑而痛哭。
短短几句传话应答,湘灵隔帘慷慨赠送装满珠宝的锁麟囊,不留名性匆匆而别。
六年后湘灵因大水九死一生,与家人失散后流落莱州。
为生计不得已入富人府为佣,一日又巧遇供奉于该家的锁麟囊,竟是当年赠人之囊。
物是人非,感慨哀哭,被主妇得知。
于是当年的神交之友相认,湘灵也得全家团圆.守贞以家产的一半分给湘灵,以报当年相赠之情。
看的时候,只觉得自己被薛湘灵的命运牵扯得忽悲忽喜。
两女出嫁时贫富对比时两人内心的纠结,“世上哪有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
”;湘灵入富人府为佣时对祸福相倚的参透,“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到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三让座时对陈年往事徐徐道来的从容开悟,“那时节奴妆奁不下百万,怎奈我在轿中赤手空拳。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京剧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本学期,我选修了学校开设的<<京剧欣赏>>课,课上老师幽默的讲解以及字正腔圆的戏曲演唱使我对这门课乃至于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京剧是国粹,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把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站在提高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改,这对传播传统文化更加有利。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把素质教育理解得比较狭隘,认为就是给孩子们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内容,带着他们跳个舞、唱首歌、画幅画就是素质教育了。
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走进一个更大的误区——每年春天高校相继举行的艺术考试,似乎成为某些家长送孩子进大学门的捷径。
于是,孩子小小年纪便被剥夺了自由发展和自由玩耍的权利,钢琴、练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课。
在即将进入高考的时候,放眼看去,各色各样的考前辅导班、突击培训班、包拿统考证班风起云涌,据说生意也真的好得很。
而这些孩子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还珠格格”、超女、快男。
这种快餐式的艺术培训导致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漠不关心和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
京剧进课堂是让孩子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使孩子们不能只知道周杰伦,也应该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
一方面,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为了考级、为了升学加分而让孩子学习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京剧鉴赏论文

国粹经典——京剧我与京剧的接触是在本学期的京剧鉴赏课上。
一直以来我对京剧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概念的基础上,但是深入了解之后真心觉得京剧很美,深深地为其绝美的唱词所吸引。
京剧也是集大成者,在京剧上我们可以感受精彩的文学、音乐、服装艺术和舞蹈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段时间课堂内外的学习,我欣赏了众多京剧,如《贵妃醉酒》、《西厢记》等,每个选段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历史、一段传奇……此外我还了解了许多京剧知识,如历史、唱腔、戏剧特色等等。
兼具众美的传统戏曲,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融会了杂技、武打、假面、服饰等技术性动作和装饰性艺术,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表演、音乐、舞蹈、歌唱、朗诵、绘画、雕塑、建筑等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京剧的时候,只要听到锣鼓点一响,京胡一拉,精神就为之振奋,再看演员随着剧情那一招一式的表演,心里就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愉悦。
这大概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吧。
中国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各有各的特色。
我很喜欢梅兰芳老师,梅兰芳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15年,先生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地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更令人钦佩的是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全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
从中我学到更多的是京剧艺术家对待艺术、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想我是喜欢上京剧了,也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了。
无关某些"怀旧情结"或者"附庸风雅",京剧的课堂给我们的生活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伴随着那些涂着油彩的生动形象、优美动听的唱腔,无不妙趣横生、百听不厌、百看不倦,欣赏之余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艺术之美,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学会欣赏传统艺术。
以京剧议论文5篇

以京剧议论文5篇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编呕心沥血收集整理的以京剧议论文,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分享展示一下以京剧议论文5篇1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每当看见电视戏曲频道里的花旦穿着漂亮的戏服,舞着水袖,唱得委婉动听时,我都会两眼发光,真想自己也能唱一出!妈妈见我喜欢京剧,就带我去京剧表演艺术家郭老师那里拜师学艺。
面试时,我唱了一首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郭老师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唱是唱下来了,但是你唱的是京歌,不是京剧。
不过,你的普通话还不错,咱京剧最讲究的是字正腔圆,这是你学京剧的优势。
”接着,郭老师给我演示了一遍,哇!她的声音是那么浑厚、嘹亮,极具穿透力,好像房顶都快被掀翻了,太好听了!就这样,我成了郭老师的学生。
郭老师教我唱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中的旦角。
一开始我老是用嗓子喊,没法用丹田气,郭老师告诉我:“唱这出戏,先要把高音练好,气沉丹田,自然地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气息要控制得当,不要过猛或不足,用气要有弹性。
‘嘴皮子’还要用力,嘴巴的动作不能太大……”我努力地练习着,渐渐地,越唱越有感觉,老师都夸我唱得有点儿京味了!唱京剧,除了声音,手、眼、法、步的招式演变也得有精气神。
郭老师教我手和眼睛要协调,眼睛要紧跟着手位。
贵妃的动作是很柔美的,可是,我的动作太僵硬,手型不好看,脚步也迈得太大。
郭老师笑着说:“你这是刀马旦吧。
”我红着脸,千万遍地叮嘱自己要放松。
渐渐地,我不紧张了,动作也柔软多了。
看来,学好一门才艺还真不容易呢!郭老师还要求我每天都要对着墙“喊嗓子”,只要发两个音:“咿!啊!”要像爬楼梯—样从低音练起,一直“喊”到最高音。
他还告诉我:“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到了,自然也就进步了!”通过学唱京剧,我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只要我专心致志,勤学好问,坚持不懈地练习,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以京剧议论文5篇2雍容华美的京剧有一种艺术叫人惊叹;有一种装扮叫人震撼;有一种声音叫人赞叹。
选修课论文——京剧品鉴

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汉代的角抵、百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歌舞戏,就逐渐有了综合艺术的趋势。
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
元杂剧和南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
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布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阶段。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新兴的地方戏曲出现,诸腔杂,分属于不同的声腔体系,京剧就是在这些古老的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融化、提高而形成的。
京剧形成迄今,虽然不过一百多年,但它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
京剧在崛起后逐渐流传全国,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
京剧发展大体可分以下几个历程和阶段:1.约1790年—1880年为孕育形成阶段;2.1880年至1917年为成熟阶段;3.1917年—1938年为鼎盛时期;4.1938年—1949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京剧呈现盛衰不同的景象;5.1949年建国后,京剧获得了新生,开创了繁荣的局面,其间也有曲折。
一. 京剧的孕育和形成时期1、剧坛面貌从1790年到1880年,正是清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败的时期,期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代封建皇朝的统治。
这一时期,清王朝的统治已巩固,农业生产增长,商品经济也日益发展,这些为戏曲演出提供了物质保证。
各阶层人士对娱乐的需求,清朝统治者对戏曲的钟爱,促进了戏曲演出的发展。
2. 四大徽班进京1790年盐商江鹤亭为庆祝乾隆八十寿辰,组织高朗亭率领的徽班“三庆”班进京演出。
这个徽班以唱二黄为主,兼唱昆腔、吹腔、腔、高拨子以及罗罗、梆子各种腔调,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在宫中的祝寿戏演罢,“三庆”班并未南返,而是留在,进行民间演出。
它很快就压倒了腔,很多腔演员为谋生计而投入新兴的徽班,结果就形成徽、两班合作的局面。
《京剧艺术》论文

湖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多媒体画面艺术所在学院:教育学院学号姓名:1114020112 徐礼满专业班级:11级教育技术学(1)班考试方式:考查考查时间:2014年6月任课教师:蒋玲玲系主任:何向阳评价《京剧艺术》赏析一、从整体表现上看教材内容这是一个介绍京剧艺术的多媒体课件。
就其主题而言——内容明确,无科学性等错误。
能清晰、准确、全面地表达并且再现书本内容。
教学内容模块划分清晰,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
本课件主要由:京剧的历史、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功夫、京剧的名角、京剧的乐器、京剧小戏园和课堂掠影八个子模块组成。
这几个模块将京剧的发展、艺术形式、主要流派及它的魅力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便于学习者的理解与掌握(如下图所示)。
就其整体结构而言——有清晰的导向系统:片头动画、封面、前言、目录页、导航、过渡页、内页、片尾等。
清晰易懂,交互明确,学习者无论在那一页都不会迷失自己。
各个页面层次性连贯性很强;逻辑合理,过渡恰当;整体风格统一流畅、协调。
就其排版而言——内容与背景的对比明显,文字图像重点突出,内容对齐,布局新颖,格局舒适,用色明亮。
整个课件采用喜庆的大红色为主色调,用典型的京剧脸谱作为主背景,明了简洁,一目了然。
所有对象的动作设置,满足教学进度需要,交互的设置与主题内容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
下面我们就这几个部分做详细的讨论。
从中可以看出多媒体环境中设计的教材是如何运用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的,以及运用交互功能控制教学过程的优越和便捷。
另外,它将“寓教于乐”很好地体现出来。
该课件的导航部分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对于每个模块的子模块进行细分,点击右侧的“导航”可以先浏览课件内容,可以跳转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不熟悉的子课件画面中。
(如下所示:)下面我们从教学内容的呈现、交互功能的运用、寓教于乐的实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赏析。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我们这里先以京剧的历史介绍部分为例。
一般在书本教材中,对历史的介绍主要是以文字表述为主,配少量图片,很少涉及其他类型的媒体呈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京剧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本学期,我选修了学校开设的<<京剧欣赏>>课,课上老师幽默的讲解以及字正腔圆的戏曲演唱使我对这门课乃至于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京剧是国粹,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把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站在提高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改,这对传播传统文化更加有利。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把素质教育理解得比较狭隘,认为就是给孩子们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内容,带着他们跳个舞、唱首歌、画幅画就是素质教育了。
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走进一个更大的误区——每年春天高校相继举行的艺术考试,似乎成为某些家长送孩子进大学门的捷径。
于是,孩子小小年纪便被剥夺了自由发展和自由玩耍的权利,钢琴、练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课。
在即将进入高考的时候,放眼看去,各色各样的考前辅导班、突击培训班、包拿统考证班风起云涌,据说生意也真的好得很。
而这些孩子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还珠格格”、超女、快男。
这种快餐式的艺术培训导致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漠不关心和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
京剧进课堂是让孩子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使孩子们不能只知道周杰伦,也应该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
一方面,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为了考级、为了升学加分而让孩子学习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只有当艺术教育承载了人文内涵,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是在教育界开展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大大丰富了中小学艺术课的内容。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学习应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过渡,京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唱念做打、它的舞台服装等就蕴涵了多学科的内容,又属于美术课的内容。
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京剧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艺
术之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寓教于乐。
京剧进课堂并不是“心血来潮”后“拍脑袋”的决定。
就其现实背景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呼应,是针对当下作为“国粹”的京剧与青少年“渐行渐远”这一现实而采取的举措,其象征作用和实际意义理应得到肯定。
一个民族,学艺术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活力;一个国家,自愿从事艺术事业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于创造精神。
据说在俄罗斯,每个家庭都有普希金的诗集。
在欧美,歌剧十分普及。
诗集与歌剧,都是他们的“国艺”。
同样,京剧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歌剧,它既是大雅的,也是大俗的。
京剧进校园,应当会引发一连串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积极反应,而不是匆忙地对此“棒喝”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