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猴子的故事_和猴子有关的经典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有关猴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有关猴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猴年马⽉ 解释猴、马:⼗⼆⽣肖之⼀。

泛指未来的岁⽉ ⽤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 ⽰例你这样下去,~才能完成 近义词遥遥⽆期 反义词指⽇可待 根据农历⼲⽀,猴年12年⼀个轮回,马⽉也是12个⽉⼀个轮回,凡是猴年,必有⼀个⽉是马⽉,“猴年马⽉”的周期是12年。

2004(农历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从6⽉18⽇开始直⾄7⽉16⽇是农历五⽉,也就是庚午⽉,正好是“猴年”⾥的“马⽉”。

下⼀个“猴年马⽉”是2016年6⽉5⽇⾄7⽉3⽇。

天⽂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这个词的来历⽆从考据,复旦⼤学中⽂系古汉语专家骆⽟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这个词多半是来⾃民间的谚语。

⼀种流⾏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是“何年嘛⽉”谐⾳的变体,⽽在英语中,“猴年马⽉”被认为是“One of these years” 其实每年都有⼀个⽉是马⽉,每年农历正⽉到腊⽉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

杀鸡骇猴 【成语故事】从前⼀个耍猴⼈买了⼀只不听话的猴⼦,艺⼈⼗分⽣⽓,就到市场买来⼀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公鸡吓呆了,艺⼈乘机拿⼑杀了公鸡,坐在⼀旁的猴⼦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说什么或敲锣打⿎,猴⼦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艺⼈的指令。

【典故】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宰了,那猴⼉⾃然害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 【释义】传说猴⼦怕见⾎,驯猴的⼈便杀鸡放⾎来恐吓猴⼦。

⽐喻惩罚⼀⼈以恐吓或警戒其他⼈。

【⽤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儆百 【近义词】杀鸡吓猴、杀⼀儆百 【成语⽰列】这样做起到杀鸡骇猴的作⽤。

⾐冠沐猴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楚怀王三⼈约定,谁先攻⼊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先攻进咸阳,项⽻很不⾼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婴,放⽕烧了阿房宫,掠夺⼤量⾦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

有⼈在背后讥讽楚国⼈是戴着帽⼦的猴⼦。

【典故】⼈⾔楚⼈沐猴⽽冠⽿,果然。

关于猴的一个简短典故

关于猴的一个简短典故

关于猴的一个简短典故1.关于猴的典故不管是典故还是歇后语都很多哦,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

如说小孩子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

《经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

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歇后语就更多了,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猴子捞月亮——空欢喜孙悟空更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2.有关猴的古代历史典故沐猴而冠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

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

”经典典故—醒悟的猴子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想着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

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于是,他买了一群猴子,把它们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今年是猴年,收集了十八条和猴有关的成语。

要学好用好这些成语,需要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来源,因而对部分成语的典故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以供学习成语的朋友参考。

朝三暮四【拼音】:zhāosānmùsì【出处】:《列子·黄帝》、《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释义】: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故事】:“朝三暮四”是则寓言,讲叙宋国狙公给猴子分配食物的故事。

最早出现在《列子·黄帝》中,后来在《庄子·齐物论》中也引用了“朝三暮四”这个故事。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老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大家都称他狙公。

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话,相处得十分融洽。

猴子每天要吃上好多粮食,狙公宁愿省下家里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没有多久,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

狙公想减少猴子们的用粮,但又怕猴子们不听话,就先骗他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要减少粮食,都恼怒的乱蹦乱跳,好像向主人示威的样子。

隔了一会,狙公又改口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加了一颗,都高兴地伏在地上,表示满意。

“朝三暮四”这句成语,原意为以诈术欺人,后来用以比喻反复无常。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庄子有关《齐物论》的哲学思想: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猴 成语故事

猴 成语故事

猴成语故事《猴子与成语》嘿,大家都知道猴子特别机灵吧!今天我就来讲讲和猴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记得有一次去动物园,我正好走到了猴山那儿。

那场景,可真是热闹非凡啊。

一群猴子在山上上蹿下跳的,别提多欢快了。

其中有一只猴子特别引人注目,它就像个小调皮,一会儿跳到这边树枝上,抓抓这儿挠挠那儿,一会儿又跑到那边石头上,东张西望的。

这时候,饲养员拎着一袋子食物走了过来,这可把猴子们激动坏了。

它们一个个都眼巴巴地盯着那袋子,就像一群小馋猫。

这只调皮的猴子尤其着急,它迫不及待地就冲了过去,想要第一个抢到食物。

结果呢,不小心脚一滑,直接从树枝上摔了下来,来了个四脚朝天,那模样真是太滑稽了,把周围的游客都逗得哈哈大笑。

不过它可没管那么多,一个翻身就赶紧起来,继续去找吃的。

这只猴子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猴急”这个成语,它简直就是这个成语的完美写照啊。

看着这些猴子们在那里争抢食物,打闹嬉戏,我忽然觉得它们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有时候会因为太着急而闹出笑话。

就像我们做事,如果过于猴急,就可能会把事情搞砸,反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猴子们虽然调皮,但它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启示。

它们的活泼好动,它们的机灵可爱,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而那些和猴子有关的成语,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行事要有分寸,不要像猴子一样猴急,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从动物园回来后,我就一直对那只猴急的猴子念念不忘。

每次想到它,我都会忍不住笑起来,也会更加深刻地记住“猴急”这个成语的含义。

也许这就是猴子们的魅力所在吧,它们不仅存在于成语故事中,还在我们的生活里留下了有趣的印记呢!哈哈!。

猴的成语故事大全

猴的成语故事大全

猴的成语故事大全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猴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猴的成语故事1:尖嘴猴腮【拼音】:jiān zuǐ hóu sāi【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

”【释义】:原意是说猴的尖嘴巴、瘦面颊。

现用来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通常用作贬义词。

【故事】:出自《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故事中。

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他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到了六月尽头,范进想进城乡试。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著。

辞了丈人回来,自己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著丈人,到城里乡试。

出了场,即刻回家。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后人用“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猴的成语故事2:猴头猴脑【拼音】:hóu tóu hóu nǎo【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二十一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

成语故事i1

成语故事i1

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 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 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 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 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 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 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 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 然后,出去贴在坑边 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 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 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 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 白了。他轻手 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 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 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 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注〕:后来人 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 二不曾偷"当作 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 结果反而更 加暴露明显了。 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 “此地无银三 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 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 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 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 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 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 “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 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 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 “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 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 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 着脸,赶紧收拾好贵州省;穷:尽。黔地的驴;本领穷尽了。比 喻极为有限的一点本领也用尽了。 很久以前,在中国贵州没有驴子这种动物,大家都不知道驴子 长什么样子。有一天,有一个人从别的地方运了一头驴子到贵州, 他把驴子放在山脚下,山里的老虎远远看到驴子在叫,心想:“这 是哪来的怪物呀!看它的样子好像很厉害,我还是离他远一点比较 安全!”过了一段时间,老虎看到驴子每天就是走来走去、偶而叫 几声!老虎心里又想:“这个家伙个子是很大,不晓得会些什么, 我来试试它!”老虎就偷偷地走到驴子身边,故意碰了驴子一下, 驴子被碰了以后非常生气:“你干嘛碰我呀!”说完就举起脚来踢 老虎,一次、二次,三次,每次都没踢中,老虎这才发现:“这个 驴子只会用脚踢人,根本没什么本事嘛!”于是,老虎就张大嘴要 把驴子吃掉,驴子吓的大叫:“你不要靠过来喔!我会踢人喔!” 老虎大笑说:“你会的不过就是踢人,我还会吃人呢!”老虎说完 就把驴子给吃到肚子里去了!后来,大家就把这只贵州的驴子被老 虎吃掉的事变成“黔驴之技”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的点 子、方法都很普通,没有特殊的地方!另外,也有人把这句成语说 成“黔驴技穷”!

猴子捞月的故事及给人的启发_猴子捞月的故事及给人的启示

猴子捞月的故事及给人的启发_猴子捞月的故事及给人的启示

猴子捞月的故事及给人的启发_猴子捞月的故事及给人的启示猴子捞月,词语,启示:这群猴子太傻了,竟干出如此不切实际的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猴子捞月的故事: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

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

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

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

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

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

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

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

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猴子捞月给人的启示: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田野里,有一丘稻田,紧挨着的是一丘白菜地。

秋天来了,阳光灿烂地照着,天越晴越高了。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沐猴而冠”的典故。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猴子得到了一顶人类的帽子,它非常得意地戴在头上,仿佛自己变成了人一样。

这个故事后来就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的人。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负自傲是不可取的。

人们常说“骄兵必败”,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自负自傲,就会失去谦逊和谨慎,最终会失败。

正如那只猴子,它戴着人类的帽子,自以为自己变成了人,结果却暴露了自己的可笑和愚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沐猴而冠”的人。

他们可能因为某些成就或者条件优越,就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甚至忽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样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最终也会因为自己的自负而失败。

相反,谦逊和谨慎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谦逊使我们能够虚怀若谷,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步;谨慎则能让我们避免盲目自大,对待事物更加深思熟虑,不轻易得意忘形。

正如《庄子》中所说,“大块落地,大木成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有谦逊谨慎,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走得更远。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自己是否有“沐猴而冠”的倾向,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和谨慎。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自负自傲,走上成功的道路。

总之,沐猴而冠的故事告诉我们,自负自傲是不可取的,谦逊和谨慎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让我们牢记这个故事,不断提醒自己保持谦逊和谨慎,走上成功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猴子的故事_和猴子有关的经典
成语故事
【--经典手机短信】
猴子。

是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灵长目是动物界的种群,猴子一般大脑发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猴子有关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借鉴!
沐猴而冠
项羽据关中后,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

”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劝说者说:“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现在想来果然如此。

”项羽听说了,烹杀了那个游说的人。

后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
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杀鸡儆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

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

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

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

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

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儆猴”。

后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猿猴取月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比喻愚昧无知。

也比喻白费力气。

猴年马月
根据干支历法,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

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

棘刺母猴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

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

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

”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

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猴子搏矢
吴王乘船到长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见人来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独一只猴子从容不迫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表现它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射它,它灵巧接住了箭。

吴王命令助手们齐射,那只想表现的猴子最终给射杀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爱出风头,卖弄自己,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特长,殊不知这样很不好,就像猴子搏矢,容易把自己给卖弄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