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二讲 人类行走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从人类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行走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固定的。
在行走时,人们将重心移动到前面的脚上,用脚掌着地,向前方推进身体,同时将后面的脚抬起,向前迈步。
这个过程中,身体会自然地摆动,以保持平衡。
除了这个基本的运动规律,人类行走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身体姿势、地形起伏、气候条件等等。
例如,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和攀爬陡峭的山路上,人类的步态和姿势都会有所不同。
另外,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也会影响人类行走的方式。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喜欢慢步行走,而在其他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快速行走或者跑步。
总之,人类行走的运动规律是极其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理和文化特点,还能够为工程技术和运动训练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 1 -。
健康行走:走路的正确姿势与规律

健康行走:走路的正确姿势与规律健康行走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强身体素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走路的正确姿势和规律,帮助大家更好地享受健康行走的好处。
一、正确姿势:1. 身体姿势:站立时,保持直立且放松的身体姿势,挺胸抬头,保持腰背挺直。
2. 脚步冲击:脚步着地时,尽量用脚跟先着地,然后通过脚掌转移到脚趾。
避免脚掌先着地,减少对关节的冲击。
3. 身体平衡:保持身体的平衡,双臂自然摆放,步伐稳定均匀。
4. 行走速度: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目标确定适当的行走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二、规律:1. 时间安排: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健康行走,建议每次30分钟以上。
可以选择早晨、中午或傍晚等适合自己的时间段。
2. 正确频率:初学者可以每天进行健康行走,逐渐增加到一周5-7次。
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3. 步数目标: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目标,设定每天的步数目标。
可以从较低的目标开始,逐渐增加步数。
4. 步行路线:选择适合自己的步行路线,可以是户外的公园、湖畔或自然风景区,也可以是室内的健身房或购物中心。
确保路线安全和环境舒适。
三、注意事项:1. 穿着合适:选择合适的运动鞋,确保脚部得到足够的支撑和舒适感。
2. 热身准备:行走前进行热身活动,包括踏步等,以减少肌肉拉伤的风险。
3. 坚持时间:刚开始可能感到有些疲劳或不适,但要坚持下去,逐渐让身体适应这种运动。
4. 饮食和水分:在进行健康行走前后,保持适量的饮食和水分,避免脱水和低血糖的情况发生。
四、健康益处:1. 促进心血管健康:通过健康行走,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2. 控制体重:健康行走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燃烧卡路里,帮助控制体重并减少脂肪堆积。
3. 强化骨骼和肌肉:行走可以增加骨骼的密度和增强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
4. 改善心理健康:健康行走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大脑的认知功能。
人走路运动规律课件

我们加入人物,先以右脚接触地面,再使左脚接触地面,然后经过位置……
我们在画人物行走时,要充分考虑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变化。 如:上肢的肩膀、肘、腕以及下肢的膝、踝等关节部位,尽量做到 准确合理。
我们先来了解上肢关节部位在运动中的结构:
手臂的甩动一定要有灵活性,手腕必 须有一定的弧度。
我们还可以降低肩膀的位 置,做更深的弧度,使手臂甩 动得更加灵活。
当我们走路或跑步时,首先要将脚跟放平,这样做是为了积蓄 力量,准备抬脚时尽可能地保持脚向后拖延,坚持到最后一刻,这 样才会产生强劲的爆发力。
跨步的中间变化
正常行走一个单步
正侧走
正面走
蹑手蹑脚走
蹑手蹑脚走时,身体的俯仰幅度特别大,重心向上提,脚步落地轻。这里用12张动画 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步子。
垂头丧气走 垂头丧气走时,重心降低,头部前倾上下摆动,注意脚步与腿部的细节变化。
踮着脚走
踮着脚走时,腿脚抬起迅速,抬起后略慢,下踏时迅速,下踏后脚着地的动作轻缓。 整个运动弹性强。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人物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移动方式之一,从古至今,人们的行走方式和习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和演变。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步行,还是在运动场上的奔跑,每个人的行走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根据人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人物行走运动规律还是有一些共性的。
一、人体行走的机理人体行走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协同作用实现的。
整个行走过程中,骨骼承担着身体的支撑作用,肌肉则负责产生力量和推动身体前进,而神经系统起到控制肌肉运动的作用。
同时,人体的心肺系统也参与了行走过程中的呼吸和供氧。
在行走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动作变化,包括步伐、重心转移、腿部运动和手臂的摆动等,这些动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支撑期和摆动期。
支撑期是行走过程中身体对地面的支撑,也是肌肉释放能量的时期;摆动期是身体在空中的变化,也是准备下一步迈步的时期。
二、人物行走的姿态和步幅人物行走时,姿态和步幅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姿态是指身体的姿势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度,而步幅则是指腿部运动的距离大小。
不同的人体姿态和步幅的变化,会影响到行走的稳定性和健康。
在行走中,身体的姿态应该是自然而稳定的,肩膀放松,背部挺直,头部和脊柱成一条直线,不要低头或抬头。
步幅应该适中,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行走速度的大小取决于步幅的大小和步伐的频率。
三、人物行走的生理特征人物行走还体现了一系列的生理特征,比如心率、呼吸、体温和代谢等方面。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人体对运动的反应。
在人物行走过程中,心率会随着运动的强度而改变。
呼吸是人体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方式,在行走过程中,呼吸会逐渐加深加速,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同时,人体也会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和热量,体温随之升高,使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四、深入了解不同人物行走方式的规律1. 步行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行走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步行的行走规律主要受身体构造、肌肉状况、行走速度等影响。
一般情况下,正常步行速度为每分钟100步左右,步幅约为60-70厘米左右。
走路 原理

走路原理
走路是一种生物运动方式,通过人体肌肉的协作和运动系统的调控来实现。
下面是走路的原理:
1. 步态:走路时,人体采用交替摆动的步态。
每一步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在支撑相,一只脚着地并支撑身体,另一只脚离地并向前摆动。
在摆动相,离地的脚向前摆动,准备迈出下一步。
2. 肌肉的协作:走路需要多个肌肉协同工作。
在步态周期中,有些肌肉用于支撑身体重量,有些肌肉用于向前推动身体。
例如,大腿前侧的肌肉帮助抬起脚,小腿后侧的肌肉则帮助推动身体向前。
3. 腰、臀和骨盆的稳定:腰部和臀部的肌肉起到保持身体姿势和稳定的作用。
骨盆的位置对于步伐的平衡和稳定也至关重要。
4. 身体的平衡调节:在走路时,身体需要不断调节保持平衡。
大脑通过感知平衡的感觉器官和协调运动的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来调整姿势和步伐,以防止摔倒。
5. 重心的转移:在摆动相中,重心会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同时保持身体平衡。
这涉及到身体的动态控制和协调。
总之,走路是通过肌肉的协同工作、身体平衡调节和重心的转移来实现的。
这种运动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之一。
人物常规运动规律

图例解析: 在图2-41中,原画①和原画⑨,木须龙的左右脚交替接 触着地面,原画q等同于原画①,完成了一套跑步的循环 动作。原画③k为压脚的两张,也是身体处于最低的位置, 原画⑧p为最高的两张,身体处于最高的位置。
图2-41 木须龙跑步运动原画 选自《花木兰》
第一节 人的走路动作
人物的年龄、身份、工作、职业、性别的不同、加上不同感情的注入,所表现出来的走路姿势也 是不尽相同的。人物造型及拟人化的动物的行走也是和人物行走的基本规律一样,不过类似的行走方 法往往还需要与角色的个性相吻合才行(图2-9、2-10)。
图2-9 走上楼梯 图片选自 human figure in Motion (1901)
图2-13 双腿的压低与伸长形成的波形轨迹
图2-14 人走路的动作分解示意图
第二节 行走的循环画法 循环动作是指物体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比如人会不停地朝前迈步,需要不断地重复着走路的动 作。
一、循环动作的基本方法 动作的开始—结尾—开始相接。即将一个动作的结尾那张原画 与开头的那张原画,用若干张动画连接起来,反复连续拍摄,便 可获得重复同一动作的效果。 二、走路原地循环的规律 走路原地循环是身体在原地进行上下的运动。双脚着地的脚, 通常做第一张原画。为了走得更为有力,注意脚尖的抬起和脚后 跟的点地。确定脚的距离,并根据秒数、张数进行位置的平均分 割。加入背景,要使方向与走步的方向正好相反,并注意与走步 的节奏速度。它的速度要与走步的速度一样(图2-15)。
图2-22 人物走路动作透视图
第四节 不同情绪的行走
图2-23 人物走路动作透视图
图2-24 兔子的走路动作之一
图例解析: 在图2-24中,a时左脚接触地面,b时下沉压缩位置,c时 右脚抬起开始踏步,d时右脚抬起到跨步的最高点。
人的运动规律

人的运动规律--跳跃
人的跳跃通常由三个基本动作组成。即:下蹲、腾起、落下。身体下蹲时腿呈弯曲状、臀部不能下沉太低、双臂向后摆动;身体腾起时,双臂快速向上前方摆动、同时身体立起、双脚后跟抬起;身体落下时,双腿一般呈微曲状,落地时身体下沉后再立起。
人的运动规律--走路
人的运动规律--走路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脚的局部变化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常见的有昂首阔步的走、蹑手蹑脚的走、垂头丧气的走、踮着脚走、跃步等。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直接向前走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原地循环走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画一套循环走的原动画可以反复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
Hale Waihona Puke 人的运动规律--跑步 人跑步与走路的姿态有很大不同,跑动时身体前倾,双臂向上提起,双手握拳,双脚跨步较大,通常跑步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落地的过程,在大步奔跑时,双脚会有一个同时离地的过程。双臂的摆动也因跑动速度的不同而变化,跑动时,身体高低起伏的波浪形幅度较正常走路时大。
除了一般的跑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跑步姿态。常见的有快跑、跑跳步等。
愤怒:表现愤怒的表情,也要注意表情线的特点。愤怒时五官的造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眉头皱起、双目圆睁、口角向下等,在此基础上,再画一些辅助线,就能生动地表达愤怒的特点。
动画中人物走路动作的规律技巧

动画中人物走路动作的规律技巧
一、人的走路动作的基本规律
人在走路中的基本规律是:左右两脚交替向前,为了求得平衡,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向后摆动,右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向后摆动。
在走的过程中,头的高低形成波浪式运动,当脚迈开时头的位置略低,当一脚直立另一脚提起将要迈出时,头的位置略高。
二、人走路的速度节奏变化
人走路的速度节奏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描写较轻的走路动作是“两头慢中间快”,即当脚离地或落地时速度慢,中间过程的速度要快;
描写步伐沉重的效果则是“两头快中间慢” ,即当脚离地或落地时速度快,中间过程速度慢。
人的走路动作一般来说是1秒产生一个完整步,每一个画面以两帧处理,一个完整步需12(帧)个画面,总的帧数是24帧画面,这种处理方法通常被称为“一拍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中处处可见弧线轨迹
人类的骨骼
现实中的行走运动
下图是无限动画,也就是一拍一 格的画面,和拍DV一样没有删选。
这 是 有 限 动 画
一 拍 二 格
:
8x3k=24 12x2k=24 24x2k=48
动 画
原画和 行
一动画 走 来 源 于 现 实
行走运动 的基本规律
左右两腿 交替、带动着 躯干向前的运 动。为了保持 身体平衡,双 臂前后摆动。
第十二讲 人类行走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1.人体的肌肉与关节 2.人的基本结构 3.走路运动的基本规律 4.观察走路的曲线形态
通肌 人 过肉 体 关收 的 节缩 肌 进产 肉 行生 与 传的 关 递力 节
人的基本结构
学动画不用像 学解剖一样把人体 的两百多块骨头都 搞清楚,但是基本 的结构一定要熟悉、 理解。
原 地 循 环 也 叫 跟 移
中割 左图缺少腿的中割后效果
行走的速度与节奏 这是动画最常用的速
度:每秒走一个复步, 1=13
如 何 给 行 走 原 画 定 位
什么叫“打滑”?请看下图
原画把脚的位置对好就不会“打滑”
行走时步子越大起伏越明显
两人以上行走画面,起伏必须错开。 ——来自宫崎骏动画
长 袍 和 披 风 的 随 从 状 态
观察披风被动的状态
腿被遮住后依然影响裙片的摆动
原画要交代裙子里面的结构
裙子里面的结构清晰可辨
动画3重心前移,动画7重心偏后
原 画 计 算 步 子 与 时 间
行走和跑步的区别:行走总是有一只 脚在地面上,跑步有双脚离地的时候。
“日式行走”的起伏幅度
完
这个镜头表现什么?如果是行走, 它错在哪里?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符合运动规律的“日式行走”
作业:侧面走路1=9
根 据 造 型 设 计 行 走
用掌握的 知识创作 一个行走 动作循环
林淑华 05(2) 班
包 剑 05(2)班 黄 丹 05(2)班
叶土生 05(1)班 黄玉明 05(1)班
初学者必须先掌握
日本动画中的行走模式
5
1
日本顶最低, 3和7为中间张,头顶较高,这种
画法动作比较硬 (一般1张拍3格,1=9) 。
欧美动画中的行走 走模式
抬高前多了预备
原地循环脚必须匀速后移
原地循环 时,地面 向后退去 的速度与 行走节奏 必须相同, 右图以脚 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