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叙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件_0

什么是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 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如: 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芥川龙之介小说 的深刻与蕴藉、海明威小说的内敛与沉潜。 叙述人无论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或多或少 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
请感受两段叙述腔调的不同
东汉末年经济大萧条,以至于 许多人做生意都破产了。话边儿走 来一个老兄,正是东边那个卖草鞋 专业户,嘴里嘟囔着“哎呀妈呀,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我命苦啊…”。 这人看着就是个不读书的草包样儿, 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话来,说他有志 向吧也就是一点,就爱和四方来的 年轻哥们儿喝酒说事儿。但这位老 兄长得还蛮帅的:嘿嘿,身高一米 八,耳垂大得弥勒佛似的,手腕处 过了臀线,眼睛生的开,居然能看 到自个儿的耳朵。关键人皮肤好啊, 脸上就跟白瓷娃娃一样,唇色还是 最近流行的少女桃花色啊…
这样心酸而又期待的心情,孔明也是 相信着的吧。相信着美好的未来,相 信着黎民百姓对幸福的企盼……就算 是我这样软弱的人,果然也还是没办 法辜负关羽和张飞的信任,所以…就 算是一小时也好,请让我见您一面, 真的拜托了。如果您不想见我,这一 定是在考验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毅 力来承担复杂繁难的事业吧!请您一 定相信我,您对我来说,已经是超出 知己一样的存在。
金庸:简练、武侠的腔调
谁在看搓澡?
澡堂是最好玩的地方了,人好多,大家都白白的,可以 “小鱼上大串儿”地挤在人堆里,仰头看到各种各样的脸。最 好看的要算是搓澡工圆圆扁扁的脸,一排整整齐齐的牙齿,最 特别的是他左边那颗虎牙,有时全都露了出来,叫人发笑。不 过他擦得是那么用力,那个胖浴客的身上是多么脏呢?他是不 是从来不洗澡的?不过现在他该是多么的难受啊!果然我看见 胖浴客,牙咬得紧紧的,像一只大老虎,眼睛瞪得老大,就像 盛了满满的一匙汤。他终于忍不住了,歪起头,皱起鼻子,撇 着大大的嘴巴委屈地说:“搓澡原来这么疼的啊,那我下次再 也不想搓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13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叙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叙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叙述是一种常见的文字表达方式,能够将故事、经历、观点等信息传达给读者。
在进行叙述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以确保我们的叙述能够深入、全面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叙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选题和主题的选择1. 确定叙述的目的:在开始叙述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叙述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我们能够准确地选取合适的主题和内容。
明确叙述的目的有助于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有效地传达信息。
2.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选择一个与自己感兴趣并熟悉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我们感兴趣的主题,我们更容易展示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从而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二、叙述结构和内容3. 引出叙述的背景和环境:在开始叙述之前,我们应该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和环境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或观点的发展和变化。
4. 使用明确的逻辑结构:叙述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使读者能够按部就班地理解故事或观点的发展。
可以使用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空间顺序等逻辑结构,使叙述更加连贯和易懂。
5. 突出重点和关键信息:在叙述中,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和关键信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加深他们对故事或观点的理解。
可以使用强调的手段,比如重复、强调、对比等来突出关键信息。
三、语言和表达的技巧6.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用丰富多样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可以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节,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叙述所表达的信息。
7.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在叙述中,我们要注意使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避免使用模糊、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词句,以保持叙述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8. 使用比喻和象征:通过使用比喻和象征,可以使叙述更具有表现力和意境。
比喻和象征的使用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叙述更加富有艺术感。
四、个人观点和思考9. 表达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叙述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增加叙述的可信度和深度。
我们也需要注意在表达观点时保持客观和中立,避免过度主观或带有偏见。
趣事叙述文【通用6篇】

趣事叙述文【通用6篇】趣事叙述文【通用6篇】一下棋的趣事_叙事文星期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我早早地就“守”在文具柜前,等待老师开柜子。
我拿了一盒白棋,一盒黑棋在等待其他玩家。
突然,五子棋高手??武佳白出现在我眼前,要和我比一场。
心想:他的眼光也太差了吧,我一个“平民”还能赢得过你一个“英雄”吗?“武佳白,我要把你杀个落花流水,让你心悦诚服!”我举着拳头向他“吼”到。
武佳白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瞪着两眼,有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结结巴巴地说:“噢……噢,那……那开始吧。
”游戏开始了,我用爸爸平时教我的“迷魂法”:我先跟着对方走,然后,再反过来牵着对手走,这时我早已布下了“暗道”。
经过2分钟的对弈,我轻而易举的赢了第一回合!第二回合开始,有了第一局的胜利,这一局我更是信心倍增。
我用平时练习的’“十”字步走法摆下了阵。
对方也摆了个“八卦。
”到底谁会赢呢?两种战术都非常厉害。
我马上改变战术,摆了个“田”字阵,这下对方可没辙了。
我大喊一声:“发威了,”一子定胜负,又赢了第二局。
他知道了我的厉害,愤愤地说:“下回合你输定了!”作文第三回合,只见他不慌不忙,笑眯眯地将棋子落到了天元的下面,我瞪大了黑溜溜的眼睛,注视着他的下一步走法,发现他的每一步走法都一样。
“也不过如此吗?”正当我得意忘形的时候,只听:“哈哈?这叫山人自有妙计!”武佳白一蹦三尺高,“投降吧!”我一时的疏忽,输掉了一局,气势凶凶地说:“有种,再杀几盘!”接下来的几盘,我们打成了平手。
通过这次下棋,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五子棋是斗智斗勇的益智游戏,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骄傲。
趣事叙述文【通用6篇】二外面下着毛毛雨,雨如丝一般拍打着地面,就像那母亲安抚孩子。
但此时的我视乎觉得有点糟糕,我在等待去书店的公共汽车。
好没上车,我开始担心:车上会不会很多人,我没有位置怎么办,我会不会在车上摔倒。
一连串的想法在我脑中出现。
车到了,正如我所料,车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踮起脚,小心翼翼的从大人的腋下钻过。
普通话命题说话技巧万能稿

普通话命题说话技巧万能稿一、确定话题类型在普通话命题说话中,话题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描述类、叙述类、议论类等。
在确定话题类型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熟悉的话题,并了解该类型话题的说话特点。
例如,描述类话题要求表达具体、生动形象,而叙述类话题则要求表达条理清晰、逻辑连贯。
二、确定题目在确定话题类型后,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题目。
题目的选择应紧扣话题类型,并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类话题中,可以选择“我眼中的秋天”、“美丽的家乡”等题目;在叙述类话题中,可以选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一次难忘的旅行”等题目;在议论类话题中,可以选择“我看网络语言”、“读书的乐趣”等题目。
三、开头吸引听众一个好的开头能够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在开头部分,可以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营造氛围、引发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
例如,“秋天是一个神奇的季节,它让大地换上了五彩斑斓的衣裳。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秋天。
”四、正文展开论述正文部分是表达的核心部分,需要展开论述。
在展开论述时,应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对于描述类话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主题进行详细描述;对于叙述类话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进行表达;对于议论类话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例如,“读书是一种享受。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思想的力量。
”五、结尾总结点题结尾部分是对整个表达的总结和点题,需要简洁明了。
在结尾部分,可以对整个表达进行概括总结,强调主题观点,使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通过这次旅行,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难忘的回忆。
这次旅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六、语言流畅自然在普通话命题说话中,语言流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表达时要避免停顿、重复、口头禅等问题,保持语速适中、语调自然。
同时,要注意发音准确、清晰,避免方言和口音干扰表达效果。
七、逻辑清晰严密逻辑清晰严密是表达的关键要素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教案_2

叙述腔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叙述腔调》出自人教2003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专题“叙述”中的一个话题。
叙述腔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文学概念,需要大量文本辅助学生进行审美性理解。
由于课本中并未给出大量文本进行阐释,而目前可用的课例资源几乎没有,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叙述腔调并学会初步运用叙述腔调进行写作,我选用乃至自己创作了大量文本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审美中进行体验。
同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加上它处于学生接触外国小说的初始阶段,所以在选用外国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还使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名家作品,以便于学生感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叙述腔调”这一概念,提升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思维理解力;2、通过对不同作家叙述腔调的研读,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力;3、通过延续叙述腔调写作,提升学生的小说语言构造能力;4、体味不同作家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叙述腔调,体味作家的人格特质;教学方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PPT及希沃授课助手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叙述腔调”。
这是一个我们从未涉及过的新名词,我们就用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弄明白这个新概念。
所以我们的学习流程是“叙述腔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叙述腔调(叙述腔调的作用)”,最后是“怎样运用叙述腔调写作”。
一、什么是叙述腔调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腔调有关的题。
题目很简单,“猜一猜,谁在看搓澡?”有三位作家——林海音、琼瑶和金庸在澡堂看到了搓澡的场景,回家后他们都以此写了个故事,但是现在不清楚哪篇是谁写的了。
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三个故事做一个连线题,找出它的主人?第一段:浴客静静地趴在搓澡床上,眼睛柔柔地望着前方,眼里的光在前方流淌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一双温润的手轻轻地搭在了他的肩上,他那坚实而宽阔的臂膀开始微微颤抖…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浴客的心仿佛都要碎了,他轻轻地对搓澡工说:“你用力搓吧,我甘愿承受这一切苦痛。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件_5

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 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 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 “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 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 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 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 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 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 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 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 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 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 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 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 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李小二虽不是直接当事人,但他对事情的态 度并不是漠不关心。当他见到走卒模样的人 与军官一起坐下,便顿觉狐疑之极,由此进 而主动探知其密谋,便立即使情节气氛紧张 起来。”于是,在李小二眼中,这两个人的 行为不合常理,这不仅体现在走卒模样的人 居然与军官坐在了一起,而军官却说这是他 的“伴当”,既然是“伴当”,走卒模样的 人却“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 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这一切有悖 于常理。因此,读者通过李小二的观察视角 ,也肯定会觉得来人定然有鬼,他们一定是 在密谋一个不为人知的计划。ຫໍສະໝຸດ 二)有限视角1、内视角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 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 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像" 全知全觉"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 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 ,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 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 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这种类型,法国结构主 义批评家热奈特取名为"内焦点叙事"。这种内视角包 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0

《叙述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的特点、好处和不足。
2、理解叙述人称之间相互转换的好处。
3、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试题中。
教学重点:叙述人称的作用教学难点:叙述人称的转换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根据近几年全国卷部分问题设置的学情分析导入新课二、教学新授(一)、初步了解叙述人称在作家作品中的不同选择第一人称--------- 最基本的叙述形式第二人称--------- 最少见的叙述形式第三人称--------- 最成熟的叙述选择(二)、结合所学的作品分析三种人称的特点、好处、不足。
1、第一人称:特点:叙述人“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只能局限于叙述人“我”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2、第二人称:特点:“你”不是讲述者,只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事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又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一种密切的对话关系。
好处: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特点: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叙述人是作为“第三者”隐形的“他”,并不是出现于故事中的“他”。
故事中的他是叙述者眼中被叙述的人物。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可洞察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三)、结合作品分析人称之间的相互转换1、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三人称“他”示例:鲁迅《祝福》2、第三人称“他”转换为第二人称“你”示例:闵文《老师,妈妈》三、了解高考考查的常见题型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3.作品是怎样叙述……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好处?请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叙述话题:叙述角度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五、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 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
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
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
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