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10章 炙法1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



[处方用名] 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
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大黄炭
[来
源]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 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历史沿革] 现代主要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
清蒸等药材,净制,浸润,切厚片,干燥 酒大黄-生药材+黄酒——拌匀——颜色加深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活血散瘀: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 疏肝止痛: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
峻下逐水药,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
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四、操作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
药物——加米醋拌匀——闷润——用文火 炒——出锅——放凉——筛去碎屑。


[处方用名] 柴胡、炙柴胡、醋柴胡、鳖血柴胡。 [ 来
源 ]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 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 柴胡”。
[历史沿革] 炙制、蜜制、鳖血制、并有“柴胡泻
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 及下降,则生用梢” 。现行,有醋炒、鳖血黄酒 炒、鳖血炒等炮制方法。
一、含义 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 量醋拌炒的方法。 二、醋 古时称酢、醯、苦酒,习称米醋。炮制用 醋食用醋,指米醋或其他发酵醋,而化学合 成品(醋精)不能用。
1.成分
以米、麦、高梁以及酒精等酿制而成。
成分为:主要为醋酸,约4-6%,另有维生 素、灰分、琥珀酸、草酸、山梨糖等
当归
酒当归
[炮制作用]
当归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
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第10章 中药炮制学 蜜炙 (1)

第10章 中药炮制学  蜜炙 (1)
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 感,气虚水肿,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 蜜炙黄芪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 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 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炮制研究】
• 黄芪主要Biblioteka 有黄芪甲苷、磷脂类成分及氨基酸等。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 黄芪炮制后黄芪甲苷含量均比生品含量低;蜜炙黄芪较
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 6. 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以免吸潮发粘或发
酵变质。
甘草
• 【处方用名】甘草 粉甘草 炙甘草 蜜 甘草
• 【来源】为豆科植物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 果甘草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 去须根,晒干。
• 1.黄芪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 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 屑。
• 2.蜜黄芪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 淋入净黄芪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 每100kg黄芪片,用炼蜜25kg。
【炮制作用】
• 性温,味甘。归肺、脾经。 • 黄芪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
• 【来源】为蔷薇科植 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的干燥叶。全 年均可采收,晒至七 八成千,扎成小把, 再晒。
【炮制方法】
• 1.枇杷叶 取原药材,除去绒毛,用水 喷润,切丝,干燥。
• 2.蜜枇杷叶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 淋入枇杷叶丝内拌匀,闷润置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 为度,取出晾凉。
• 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

中药炮制学思考题

中药炮制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1、我国古代第三部炮制专著是(E)A、《本草纲目》B、《省农本草经》C、《雷公炮炙论》D、《炮制大法》E、《修事指南》2、中国炮制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是(E)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E、清代3、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B)A、陈嘉谟B、缪希雍C、李时珍D、雷斅E、张仲言4、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炮制的专目是(E)A、修事B、修拣C、炮炙D、炮制E、修治A、修治B、制造C、炮炙D、修事1、《本草蒙筌》中指出药物炮制称(B)2、《本草纲目》药物正文炮制项称(A)3、《雷公炮炙论》药物正文中炮制称(C)4、《修事指南》药物正文中炮制常称(D)1、雷公炮炙十七法不含的方法是(BE)A、镑B、润C、炙 D 、炮 E、泡2、《本草纲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ABCDE)A、火制B、制霜C、加辅料制D、制曲E、水火共制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雷斅,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载药300种。

3、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包括净洗加工、饮片切制、炮制。

4、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药力反失。

”5、中药炮制的起源经过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明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1、“秫米汤”中的制半夏是经修治过的半夏。

对2、《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当今的血余炭。

对3、“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经集注》。

错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对5、古代炮制十七法就是雷公炮炙十七法。

对1、简述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科学。

2、中药炮制的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第10章_中药炮制学 盐炙

第10章_中药炮制学 盐炙

【炮制方法】
• • 1.补骨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2.盐补骨脂 取净补骨脂,加盐水拌匀, 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进裂并有香气 逸出时,取出晾凉。 • 每l00kg补骨脂,用盐2kg。
【炮制作用】
• • 性温,味辛、苦。归肾、脾经。 生补骨脂长于温肾壮阳、除湿止痒,用 于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 斑秃。 • 盐炙补骨脂可引药入肾,增强温肾纳气、 止泻的作用。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 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
• (二)操作方法 • 1.先拌盐水后炒 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解,与 药物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 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 2.先炒药后加盐水 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 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用此法。 • 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第4节 盐炙法
定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 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多用于补肾固精、 泻相火、利尿和疗疝止痛的药物。
• (一)主要目的 •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杜仲、巴戟天等盐炙 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车前子等盐炙后可增强 泻热利尿的作用;小茴香、橘核等盐炙后可增强 疗疝止痛的功效。 •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 可协同药力,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益智仁等盐炙后可缓和 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 (三)注意事项 • 1.药物盐炙前要大小分档。 • 2. 溶解食盐时,一定要控制水量。水的用量应视药物 的吸水情况而定,一般以食盐的4~5倍量为宜。 • 3.含粘液质多的车前子、知母等药物,宜先炒药后加 盐水。因这类药物遇水容易发粘,盐水不易渗入,炒时又 容易粘锅,故需先将药物加热炒去部分水分,并使药物质 地变疏松,再喷洒盐水,以利于盐水渗入。 • 4.盐炙法火力宜用文火,采用先炒药后加盐水炮制药 物时更应控制火力。若火力过大,加入盐水后,水分迅速 蒸发,食盐即粘附在锅上,达不到盐炙的目的。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选择题题库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选择题题库

中药炮制学习题第一章绪论A 型题1.中药炮制的历史追溯到()A .汉代B .秦代C .周代D .春秋、战国E .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 .雷敩B .陶弘景C .缪希雍D .陈嘉谟E .李时珍3 .《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中载“去燥性和中”的制法为()A .麦麸制B .蜜制C .乳制D .米泔水制E .土制4 .“大凡年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伤胃气。

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载于()A .神农本草经B .备急千金要方C .唐本草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 .汤液本草5 .将“口父咀”改为“细切”始于()A .神农本草经B .本草经集注C .肘后备急方D .雷公炮炙论E .证类本草6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元、明代E .清代B 型题A .炮制B .修治C .修制D .炮制E .修事7 .《金匱玉函经》证治总例中药物炮制称()8 .《本草纲目》药物正文炮制项称()9 .《雷公炮炙论》药物正文中炮制常称()10 .《修事指南》药物正文中炮制常称()C 型题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B.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1 .饮片生产、检验的法规依据是()12 .饮片厂的环境保护法规依据是()13 .饮片质量具体检验标准的依据是()X 型题14 .中药炮制的专著有()A .雷公炮炙论B .神农本草经C .炮炙大法D .雷公炮炙药性解E .修事指南15 .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A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B .原理及炮制理论研究C .炮制方法研究D .饮片质量标准研究E .炮制化学方法研究16 .炮制品规格质量标准研究任务()A .制订全国统一的炮制品质量标准B .制订全国统一的炮制设备C .研究全国常用中药的炮制原理D .用现代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与感观控制的经验性指标相结合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E .研究原料的规格标准17 .《本草纲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A .水制B .火制C .水火共制D .制霜E .制曲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选择题]A型题1. “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的论述载于()A.汤液本草B.炮炙大法C.雷公炮炙论D.医学源流论E.修事指南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白虎汤中的甘草是()A.甘草稍B.生甘草C.炙甘草D.粉甘草E.甘草皮3. “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

中药炮制学炙法的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炙法的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炙法的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炙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使参与者掌握中药炮制学炙法以及采用此法炙制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求。

实验原理
中药炮制学炙法是指将药材植物处理为粉末或汤剂的过程,以获得更加有效的草药治疗。

在炙制过程中,植物组织中的活性物质和水分被淬火抽出,并且可以作为药物使用。

炙取的草药更容易消化,所含的有效成分更为集中,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实验材料
实验所需材料有不同草药、炮制工具等。

实验步骤
1.准备好炮制药材,如普通药材和海洋药材。

2.用榨汁机细碎药材,使其变成粉末。

3.准备好炮制工具,像烤箱,烤架,炉子等。

4.把药材放入烤架,放入烤箱,并调节温度。

5.根据所需要的炙制时间定时调整温度,完成炙制工艺。

6.炙制完成后,把药材取出,放入干燥箱进行干燥,以便更深入的分析和检查。

实验结果
实验完成后,参与者可以用炮制好的中药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效
果。

实验结论
本实验证明了中药炮制学炙法的重要性,以及采用此法炙制药材的步骤和技术要求。

参与者可以熟练掌握此法,并在日常实践中应用之。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1.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又称酥法。

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

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油炙的操作方法油炒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油脂涂酥烘烤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4.注意事项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5.油炙的目的增强疗效。

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利于粉碎。

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

中药炮制学(执业药师)炒、炙法药物规格及作用总结

中药炮制学(执业药师)炒、炙法药物规格及作用总结
荆芥




麸炒
枳壳
缓和燥性和酸性
苍术
1.麸炒后缓和燥性,增强了健脾燥湿作用
2.固肠止泻
米炒
斑蝥
降低毒性,矫正气味
土炒
白术
(也可麸炒)
1.土炒白术以健脾止泻力胜
2.麸炒后内酯类成分含量增加,能提高健脾和胃作用,在四君子汤中用之
砂炒
马钱子
1.质地变脆
2.除去绒毛
3.降低毒性
骨碎补
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乳香
①乳香
气味辛烈,对胃的刺激较强,多外用
②醋乳香
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功效,并可矫臭矫味
③炒乳香
同上
香附
①香附
解表,理气解郁
②醋香附
专入肝经,疏肝止痛作用增强,并能消积化滞
③四制香附
能通经脉,散结滞
④酒香附
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
⑤香附炭
味苦、涩,性温,多用于治妇女崩漏不止
盐炙
杜仲
①杜仲
性温偏燥,能温补肝肾,强筋骨
①枇杷叶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②炙枇杷叶
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油炙
淫羊藿
①淫羊藿
祛风湿,坚筋骨
②炙淫羊藿
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蛤蚧
①蛤蚧
补肺益精、纳气定喘
②酒蛤蚧
可增强补肾壮阳的作用
③油酥蛤蚧
易于粉碎,腥气减少,功同蛤蚧
③麸炒泽泻
寒性缓和,长于渗湿和脾,降浊以升清
车前子
①车前子
利尿通淋,清肺化痰,清肝明目
②炒车前子
寒性稍减,并能提高煎出效果
③盐车前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方用名] 白芍、炒白 芍、酒白芍、醋白芍、 土炒白芍。 [来 源] 本品为毛茛科 植物芍药的干燥根。除 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 煮后去外皮或去皮后再 煮,晒干。(白芍多为 栽培品,赤芍多为野生 品)


[历史沿革] 现行,有酒 炒、醋炒、炒黄、土炒 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白芍——药材除杂质,大小分档,洗净, 浸泡至六、七成透,取出闷润至透,切薄片, 干燥。筛去碎屑。 2.酒白芍——取白芍片加定量黄酒拌匀,稍 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 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药:黄酒=100:10 。 3.炒白芍——取白芍片,置炒制容器内,用 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晾凉。筛 去碎屑。

五、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 药物与酒拌匀—闷润(酒被吸尽)—— 文火炒——出锅——放凉。 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 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
先炒药(至一定程度)——喷一定量的 酒——炒干——出锅——放凉。 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等。
用量:药物:黄酒=100:1祛瘀作用,腹痛的 副作用 得以减轻。 体虚肠燥便秘的-大黄丸 润肠通便-润肠丸(老年、小儿) 瘀血内停,腹部肿块-大黄蛰虫丸 大黄炭-泻下极弱,凉血化瘀止血 血分有热,瘀阻可用十灰散(十种 炭药)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 逐淤而不败正之功,润下剂,老年习惯性便 秘,体弱久病的患者。



[炮制研究]
成分:
1.切制——温度较低,抢水洗(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 2.炮制—— 温度升高,对小檗碱含量有一定降低。黄连炭下降显著。 酒炙后,小檗碱含量影响不大,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于 生品。微量元素溶出高于生品。 加热过程中生成红色的小檗红碱,其随加热温度升高和 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药理:
[来
[历史沿革]
[炮制方法]
生大黄-原药材,净制,浸润,切厚片,
干燥
酒大黄-生药材+黄酒——拌匀——颜
色加深(棕褐色或深棕色) 药:黄酒=100:10
熟大黄-(1)酒
生药块+黄酒—拌匀 闷润吸尽—至密闭容器内—至内外黑褐 色—取出—干燥 药:黄酒=100:30 (2)隔水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研究:致泻成分、抑菌成分、止血收敛 成分。 (1)大黄生品及各炮制品成分含量如下 表:
总蒽醌% 蒽醌% 原料大黄 2.12 大黄片 2.11 酒大黄 1.65 熟大黄 1.04 大黄炭 0.47 3.47 3.12 3.08 2.54 游离蒽醌%(抑菌) 结合型 1.35 1.01 1.43 1.50
[处方用名]当归、
秦归、归头、归身、 归尾、全当归、酒 当归、土炒当归、 当归炭。
[来
源] 本品为伞 形科植物当归的干 燥根。
有酒炒、土炒、炒 炭等炮制方法。
[历史沿革]现行,
[炮制方法]
1.当归(全当归)——
药材,除去杂 质,洗净,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 干燥(挥发油)。筛去碎屑。 ——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 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药:黄酒=100:10 +药材——炒至当归片上粘满细土时— —取出——筛去土粉——摊凉。 药:土粉=100:30
颜色
气味 特点
无色澄明液体
棕黄色透明液体
醇香特异,较强 醇香特异 刺激性 辛甘、大热,散寒活血
用量
主行散,易伤神 入血分,性滞留, 耗气 易生痰湿。 白酒为黄酒的一半
3.质量要求 (1)性状:透明,无沉淀或杂质,具有 酒特有的芳香气和味,不应有发酵、酸 败、异味, (2)乙醇含量:应符合标示浓度, (3)其它物质含量:甲醇量不得超过 0.04g/100ml,杂醇油≤0.02g/100ml, 二氧化硫残留量≤0.05g/kg, (4)微生物:黄曲霉素B1≤5μ g/kg, 细菌数黄酒≤50个/ml,大肠菌群≤3个 /100ml。
六、注意事项 (1)稀释: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 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 再与药物拌润。
(2)闷润: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 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3)火力与火候:药物在加热炒制时, 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 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处方用名] 黄连、川连、 酒黄连、姜黄连、吴萸 连、萸黄连。 [来 源] 本品为毛茛科 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 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 上三种分别习称“味 连”、“雅连”、“云 连”。 [历史沿革]现行,有姜 炙、吴茱萸炙、酒炙等 炮制方法。
3.07
2.60
(2)止血成分增加,止血作用增强 (3)抑菌作用稳定
大黄的番泻苷及蒽醌苷等为泻下有效
炮制研究
成分,游离蒽醌为抑菌、抗肿瘤等有 效成分。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 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 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 蒽醌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 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因此, 泻下作用缓和。 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大量破 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 物,番泻苷已不存在,因此,泻下作 用极微。但是炒炭后鞣质类的成分得 以保存,所以具有止血的作用。
醋大黄:表面深棕
色或深褐色,断面 浅棕色,略有醋香 气。 清宁片:圆形厚片, 表面乌黑色。有香 气,味微苦甘。
[炮制作用]
生品-泻下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热毒壅盛,热结便秘-大承气汤 生品副作用较大,会导致腹痛 酒大黄-清上焦实热,可清血分热毒。 特点:(1)泻下缓和(2)引药上行. 目赤肿痛—当归龙荟丸 口舌生疮,大便秘结-黄连上清丸
药理:对子宫的双向调节作用,高沸点
挥发油抑制,水溶性和醇溶性成分对离 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炮制方法]
1.黄连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抢水洗,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 屑;或用时捣碎。
2.酒黄连
—— 先拌黄酒,再用文火 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黄连片:黄酒=100:12.5
3.姜黄连——
先拌姜汁,再用文火 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黄连片:生姜(或干姜)=100: 12.5(4),绞 汁或煎汁。
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炮制后,仍有,且均对绿脓 杆菌有抑制作用(生品无);姜炙品对变形杆菌作用增强。

[处方用名]

大黄、生大黄、川军、酒 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 大黄炭
源]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现代主要有酒炙、酒蒸、 醋炙、炒炭、清蒸等炮制方法。


酒炙——增强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的作用。 如用治血虚血滞,月经不调的四物汤;治 风湿痹痛的蠲痹汤。 土炒——既能入脾止血,补血,又不致滑 肠。如用于治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炒炭——以止血补血为主。如用于治崩中 漏下,亦治月经过多。


[炮制研究] 成分:头、尾、身与全当归挥发油无明 显差异,但微量元素有差别。 头:钙、铜、锌为身、尾的1.5-6.8 倍 尾:钾、铁高;挥发油较头高;阿魏 酸含量高
三、适用药物
1.活血散瘀药物 2.祛风通络药物 3.动物类药物
如川芎、丹参等
如威灵仙、桑枝等
如乌梢蛇、地龙等
四、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1)缓和苦寒之性 (2)引药上行

如大黄、黄连、黄柏 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1)与药物协同发挥作用,常用于活血祛瘀、 通络药,如当归、桑枝等。 (2)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强疗效。 3.矫臭去腥 可产生腥臭之味的如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 可随酒加热挥散;另外醇香可矫味。如乌梢蛇、 蕲蛇、紫河车等。
2.酒当归
3.土炒当归——土粉(炒至灵活状态)
4.当归炭
——取当归片,置炒制容器 片,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微黑色,取 出晾凉。
当归
酒当归
[炮制作用]

当归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 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生品——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 便。如治血虚便秘的润肠丸;治血虚体亏 的当归补血汤。


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和营,敛阴 止汗为主。血虚萎黄,腹痛泄泻,自汗盗 汗。如用于肝旺脾虚之肠鸣腹痛,泄泻的 痛泻要方;治泻痢日久,腹痛喜按喜温的 养脏汤 醋炙——入肝收敛,可敛血、养血,疏肝 解郁。如治尿血,血色鲜红的加减黑逍遥 散 土炒——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 泻作用。


当 归
先炒辅料,再投 先拌辅料, 药物 再炒药或先 炒药,再加 辅料
第一节
一、含义
酒 炙 法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
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二、酒的特点
1.性味功能
甘辛,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 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散寒、去 腥的作用。
2.分类
白酒与黄酒的区别
名称 白酒 黄酒 酿制酒 15-20% 制作方 蒸馏酒 法 乙醇含 50-70% 量


4.醋白芍——药材先加辅料,再用
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 屑。 药:米醋=100:15
5.土炒白芍——先炒辅料,用中火
加热,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 时,取出,筛去土粉,摊凉。 药:灶心土粉=100:20
成品性状
白芍: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表面
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白芍除了含芍 药苷也含有鞣质类,储存时间稍长, 鞣质就被氧化成鞣红,为棕红色)。 酒制:形如生品,呈微黄色,微具酒 气。 炒制:表面微黄色,偶见焦斑(直接 和热锅接触)。 醋制:呈微黄色,微有醋气。 土炒:呈土黄色,微有焦土气。
[炮制作用]

生品——擅于养阴敛阴,平抑肝阳。 多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头 痛,眩晕,耳鸣,阴虚发热,烦躁易怒 以及自汗,盗汗等证。 酒炙——降低酸寒之性,善于和中缓 急,调经止血,柔肝止痛。多用于胁肋 疼痛,腹痛,产后腹痛尤须酒炙。如用 于脘腹挛痛,喜温喜按的小建中汤;治 胸腹疼痛,四肢挛急的当归芍药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