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图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 四 有趣的图形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能在钉子板上围出相应的图形。
过程方法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学习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获得的。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体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常见的平面图形。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像力。
2、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和名称,体会“面在体上”。
3、通过摆一摆,拼一拼,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有够辨认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从具体的图形到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教学步骤:一、基本训练1、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有哪些?(学生说一说)2、想一想,你知道的正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忆并说一说)二、探知导学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
(板书:揭示课题)2、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观察数学书(横放、竖放、斜放)的面是什么形状?(学生动手,并说一说)(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形状。
(3)请同学们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并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长方形、正方形。
(生说)(4)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分组实践:拿着准备好的长方形测量、对折。
消防四图指的是什么

消防四图指的是什么
1、消防四图是消防平面布置图:该图纸是消防设施布置的平面图,标注了消防水源、消防水管、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消防通道等。
2、消防设备剖面图:该图纸是消防设备剖面图,标注了消防水源、消防水管、消防泵房、消防电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灭火装置、烟气排放系统等。
3、消防疏散平面图:该图纸是疏散通道和疏散口的平面图,标注了疏散通道、疏散标志、疏散指示灯、疏散广播系统等。
4、消防疏散剖面图:该图纸是疏散通道和疏散口的剖面图,标注了疏散楼梯、疏散电梯、疏散距离等。
横梁普通钢筋布置图(四)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20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20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20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1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二十四孝的前十二孝,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孝。
那个身葬父的董永,以前只从电视剧中知道他和七仙女的故事,其不知他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孝心。
他为了埋葬父亲,甘愿身到富家为奴,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天帝……老师和我们讨论,天帝可能是假的,但是身葬父这个事情肯定是真的,我想也是的。
知道了这个故事,想一下我自己就很惭愧了,我和他比起来那就太不孝了。
上次爸爸生病了我还是不闻不问,好像和我无关一样。
我天天在外头玩,只有爸爸许诺给我买东西,我才回去。
什么事情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在外头时连爸爸他的电话都懒得接,更不要说孝心了。
学习了古人的孝道,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父母生了我们,我们就要孝敬他们,不能忘本。
父母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他们批评我们也是为我们好,我们也要虚心的接受。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报答感谢他们,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心。
接下来的十二孝,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2《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4-与或图搜索

对垒过程中,双方都了解当前格局及过去的历史
非偶然
双方都是理智的分析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存在“碰运气”的偶然因
素
11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博弈树
在博弈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希望自己取得胜利。因此,在 某一方当前有多个行动方案可供选择时,他总是挑选对自 己最有利而对对方最不利的那个方案行动。 如果我们站在A方立场,则可供A选择的若干方案之间是 “或”关系,因为主动权在A方手里,他或者选择这个方 案,或者选择另一个方案,完全由A决定 但若B也有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则对A来说这些方案之间 是“与”关系,因为这时主动权在B,这些可供选择的方 案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B选中,A必须考虑对自己最不利 的情况的发生 把上述博弈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得到的是一棵“与/或” 树 注意:该“与/或”树是始终站在某一方(例如A方)的 立场上得出的,不能一会站在A方立场,一会又站在B方 立场
24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极大极小法—计算倒推值示例
1
b
0
1
a
0
3
1
6
极大
极小
0
-3
3
-3
-3
-2
1
-3
6
-3
0
5
-3
3
3
-3
0
2
2
-3
0
-2
3 5 4
1
-3
0 6
8 9
-3
25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剪枝
S0
3 ≥3 S2 ≤2
S1
3
3 5 S3 S4
2 S5 S6
设有博弈树,各端点的估值如 图所示,其中S6还没计算估值。 由S3与S4的估值得到S1的倒推 值为3,这表示S0的倒推值最小 为3。另外,由S5的估值得知S2 的倒推值最大为2,因此S0的倒 推值为3。 这里,虽然没有计算S6的估值, 仍然不影响对上层节点倒推值 的推算,这表示S6这个分枝可 以从博弈树中剪去
看图写话有4副图,第一个图是小鸭子学公鸡叫,第二个图是小鸭子

小鸭子学公鸡叫
这时,小鸭子看到天空中飞着一群大雁。
它觉得自己也能行,于是它张开小翅膀准备飞行。
但它发现自己飞不起来,它知道了,原来自己不是大雁。
小鸭子委屈地回到森林,他看见两只小兔子在森林里赛跑,小鸭子心想我一定跑得比两只笨兔子来得快。
他收紧翅膀,眼睛盯着前方,伸长脖子,迈开脚步,使劲地向前冲。
小鸭子走到池塘边自言自语地说:“公鸡会鸣叫,我不会;大雁会飞,我不会;兔子能跑,我跑的不快;小鸭子想下水游泳,它觉得这次一定能成功。
小鸭子看到天鹅笑眯眯的,而且皮肤也很好,长长的脖子像树枝一样长它在水上自由地游着。
小鸭子下了水,发现自己飘在水上,只是毛湿了,他感觉游泳是他最最擅长的。
天鹅游了过来,问:“你是谁呀?”小鸭子说:“我是小鸭子!”。
有向图(4.dijkstra算法详解)
有向图(4.dijkstra算法详解)在图的应⽤中,有⼀个很重要的需求:我们需要知道从某⼀个点开始,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路径。
这其中,Dijkstra算法是典型的最短路径算法。
它的关键思想是以起始点为中⼼,向外⼀层层扩散,直到扩展到终点为⽌。
Dijkstra算法能够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不过它需要遍历计算的节点相当多,所以效率不⾼。
⾸先,⽤最通俗的语⾔解释。
假定有3个顶点,A、B、C,如图:要求A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
很明显,A到C⽐A到B更短。
有疑惑的是从A->B的最短距离,要么是直接A->B的边,要么是A经过C到B的边更短。
我们⾸先找到最短的边(A->C),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于其余边去对⽐找到最⼩值。
顶点再进⼀步扩充增加,按照这个思想,我们总可以找到A到所有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描述:从节点1开始到其余各点的dijkstra算法,其中Wa->b表⽰边a->b的权,d(i)即为最短路径值,顶点集合为V={1,2,3...n}1.置集合S={1},置顶点集合U={2,3,4...n},数组d(1)=0,d(i)=W1->i(1,i之间存在边)or ⽆穷⼤(1,i之间不存在边);2.在U中,令d(j)=min{d(i),i属于U},将j从U中移⾄S中,若U为空集则算法结束,否则转3;3.对全部i属于U,如果存在边j->i,那么置d(i)=min{d(i), d(j) + Wj->i},转2Dijkstra算法的思想为;设G=(V, E)是⼀个带权有向图,把图中顶点集合V分为两部分,第⼀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S表⽰,初始时S中只有源点,以后每求出⼀条最短路径,就将顶点加⼊到S中,直到所有顶点都加⼊到S中,算法结束),第⼆组为其余未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U表⽰),按最短路径的长度次序依次将第⼆组中的顶点加⼊到第⼀组中。
在加⼊过程中,总保持着从源点v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不⼤于从源点v到U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二十四孝图》简介
《二十四孝图》简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为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大部分故事虽涂抹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如果涤除掉这些封建性的污垢后,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淳朴美好的敬老养亲思想。
陈少梅【1909 -1954.9.9,名云彰,学省梅,号升湖,湖南衡山人】先生41岁时,根据这些故事,创作了《二十四孝图》,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对比图2个图4,我们会发现在点亮小灯泡时,小灯泡的亮暗没有影
对比图2个图4,我们会发现在点亮小灯泡时,小灯泡
的亮暗没有影
如图甲那样连好电路,闭合开关,点亮小灯泡时,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发现小灯泡的两边没有影子。
说明:______,给玻璃珠加热,如图乙所示,当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______。
综合上面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
解答:
(1)电路中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路不通,无电流,进而说明玻璃珠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
(2)当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此时电路是通路,有电流进而说明红炽状态的玻璃珠是导体;
(3)根据实验现象可的结论: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也证实了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故答案为:
(1)玻璃珠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
(2)红炽状态的玻璃珠是导体;
(3)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
点评:此实验能够验证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解题时要抓住实验中的现象,并通过现象去分析与导电有关的问题。
四字成语图画有答案的
四字成语图画有答案的1、喜上眉梢2、妖魔鬼怪3、余音绕梁4、盲人摸象5、鸡飞蛋打6、心照不宣7、人走茶凉8、刀光剑影9、七嘴八舌10、悲喜交加11、雷声震耳12、舍己救人13、眉目传情14、猪朋狗友15、一针见血16、愁眉苦脸17、指腹为婚18、一拍即合19、花好月圆20、骑虎难下21、虎头虎脑22、吹吹打打23、鸡口牛后24、趾高气扬25、恶语伤人26、望眼欲穿27、一鸣惊人28、掩人耳目29、鸡飞狗跳30、刻舟求剑31、犀牛望月32、一见钟情33、心口不一34、吉人天相35、心心相印36、吹牛拍马37、群龙无首38、鸡飞狗跳39、车水马龙40、吉凶祸福41、惊天动地42、望穿秋水43、人仰马翻44、掩耳盗铃45、走马观花46、鸡犬升天47、九九归一48、携手并肩49、守株待兔50、笔走龙蛇51、千真万确52、一锤定音53、杯水车薪54、鸡鸣而起55、归心似箭56、笔头生花57、魑魅魍魉58、嘴甜心苦59、猴年马月60、零零星星61、马马虎虎62、指桑骂槐63、人山人海64、移花接木65、狼烟四起66、心照不宣67、琴棋书画68、千夫所指69、海啸山崩70、人声鼎沸71、全心全意72、衣食父母73、众望所归74、生龙活虎75、星罗棋布76、侯门似海77、红男绿女78、前因后果79、书香门第80、拨云见日81、放虎归山82、飞鸟依人83、耳目一新84、海枯石烂85、返老还童。
鱼目混珠、水滴石穿、东张西望、指鹿为马、只手遮天、一目十行、胆小如鼠、狐假虎威、沉鱼落雁、天旋地转、出水芙蓉、雾里看花、岿然不动、蛇蝎心肠、五颜六色、水天一色、出口成章、龇牙咧嘴、昂首挺胸、四通八达、网开一面、命悬一线【鱼目混珠】不少商人想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只见大师走到画作前一看,就说:「这是鱼目混珠的假画!」我们要抵制仿冒品,绝不允许鱼目混珠,侵犯智慧财产权。
【水滴石穿】他辛苦了好几年,终于水滴石穿,完成这部钜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电梯群交通流参数分析我们选择以下五个参数来描述进入理工楼的人流情况:理工楼人流总量:全天进入理工楼的总人数,或者离开理工楼的总人数。
这个参数对交通模式的识别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四种交通模式识别中都用到了该参数。
进入人流到达率:在某个时间段内(本模型中取为3分钟)进入理工楼乘坐电梯的人数占理工楼人流总量的百分比。
离开人流到达率:在某个时间段内(一般取3分钟)离开理工楼乘客人数占理工楼人流总量的百分比。
层间交通客流到达率:在某个时间段内(一般取3分钟)层间交通乘客人数占理工楼人流总量的百分比。
相对交通强度:在某个时间段内,乘客进入、离开以及层间交通的总到达率与乘客总到达率相比,得到的数值,称为相对交通强度。
这个参数主要用来识别空闲交通模式,可以根据此参数来增加或者减少电梯的运行台数,从而达到减少系统能耗的目的。
4.3 构建交通模式根据以上交通参数的分析,可以将理工楼的交通流分为四种模式:上行高峰、下行高峰、层间交通和空闲交通。
在上行高峰模式中,主要的人流是上行方向,即全部或大多数人进入理工楼乘电梯且在上行。
在下行高峰模式中,交通状况是指主要的人流是下行方向的,即全部或者大多数人乘电梯下行离开电梯。
在层间交通模式中,人流当中的大多数由所在楼层乘坐电梯驶往除一楼大厅外的其它楼层。
空闲模式是一种相对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乘坐电梯的人数较平常情况下少。
从早上7:30到8:00上课前,,客流基本上为上行交通流类型,而层间客流、下行客流和空闲客流所占的比例很低;从到,客流基本上为层间交通模式,在这期间,上行客流、下行客流和空闲客流所占比例比较低;从到,在这期间,客流基本上为下行高峰模式,上行客流、层间客流和空闲客流所占比例很低。
其余时间为电梯系统基本上处于空闲模式。
所以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经验,理工楼交通流在一天内的统计表如表2所示:绘制柱形图如图2所示:图2 理工楼一天内各时段人员流动柱形图4.4输入量的计算为了更准确地对交通模式加以辨识,识别在不同时刻的交通模式的逐渐变化,论文采用新的输入变量即交通构成百分比,并引入交通强度。
交通模式辨识输入变量的具体作法如下::在一定时间段内,进入乘客数占总乘客数的百分比;总乘客进入乘客的百分比1数是在这段时间内每个楼层上下两个方向所有乘客的总和。
在数量上,进入交通乘客百分比等于进入乘客到达率与此时总的乘客到达率之比,可用(4-1)式来表示: 1int /()in in out er floor μλλλλ-=++ (4-1) 离开乘客的百分比2μ:在一定时间段内,取3分钟,离开乘客数占总乘客数的百分比;即离开乘客到达率与此时总的乘客到达率的比值,可用式(4—2)来表示: 2int /()out in out er floor μλλλλ-=++ (4-2) 层间交通乘客的百分比3μ:在一定时间段内,取3分钟,层间交通乘客数占 总乘客数的百分比;即层间交通乘客到达率与此时总的乘客到达率的比值.可用 式(4—3)来表示:3int int /()er floor in out er floor μλλλλ--=++ (4-3) 以上各式中,in λ、out λ、int er floor λ-分别代表乘客进入、离开、层间客流的到达率。
可以分别由以下各式求得:in λ=(3分钟进入乘客人数/3分钟客流总人数) out λ=(3分钟离开乘客人数/3分钟客流总人数)int er floor λ-=(3分钟层间乘客人数/3分钟客流总人数)显然有:1μ+2μ+3μ=1 (4-4) 相对交通强度4μ: 每分钟使用电梯的人数。
可用式(4—5)来表示:4int ()/in out er floor t μλλλ-=++∆ (4-5)表34.5交通模式的确定对理工楼的交通模式的识别可采用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 交通模式辨识示意图相对交通强度是表征当前电梯交通系统忙闲的重要标志。
根据经验值,当相 对交通强度4μ由较大值呈下降趋势时,且满足4μ≤5时,电梯系统即进入空闲交通模式。
当相对交通强度 4μ>5时,系统处于其他交通模式。
当系统不处于空闲模式时,进入乘客百分比1μ由较小值呈上升趋势时,满足1μ≥85,电梯系统即进入为上行高峰交通模式,当1μ下降满足1μ<85时,系统处于其他交通模式。
当系统不处于空闲模式时,离开乘客百分比2μ由较小值呈上升趋势时,满足2μ≥80, 当2μ下降满足2μ<80时,系统处于其他交通模式。
当系统不处于上述交通模式时,则默认系统处于层间交通模式。
4.6评价函数的建立 (1)构造评价函数在电梯群控系统中有许多评估标准,由于这些标准相互矛盾,因而同时满足 所有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在不同的交通模式下,对电梯群控系统评价标准的要求 是不同的,应综合考虑乘客的平均候梯时间(AWT)、平均乘梯时间(ART)、能源消 耗(RPC)等三个主要指标的加权平均函数作为新的最优评价函数,并根据不同交通模式下权系数来体现不同交通状况下人们对电梯群控系统的不同需求。
由以下三个因素评价群控电梯调度算法的优劣:乘客平均候梯时间(AWT)、平均乘梯时间(ART)、能源消耗(RPC)。
AWT :所有乘客候梯时间的平均值;指从乘客按下呼梯按钮直至电梯到达该 楼层为止,乘客的等待时间。
AWT 是某个时间段内所有乘客的平均候梯时间。
影 响平均候梯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乘客的候梯时间、轿厢的剩余空间、轿厢的利用 率。
当乘客的候梯时间越长,乘客的总体平均候梯时间会越长。
当轿厢的剩余容 量较小时,群控系统可能没有足够的剩余容量来承载新召唤的乘客,会使乘客的 候梯时间大大加长。
轿厢的利用率越高,电梯停站并进行开关门的机会就会越大, 这就致使乘客候梯时间会越长。
ART :平均乘梯时间是描述电梯群控系统的重要指标。
它是某段时间所有乘 客乘梯时间的平均值。
乘客的乘梯时间是很难预测的,影响乘客乘梯时间的主要 因素是电梯的起停时间以及轿内乘客的人数,轿内乘客越多,电梯起停次数越多, 乘客的平均乘梯时间越长。
RPC :我们用RPC 来表示电梯运行过程中的能耗状况。
电梯的能耗主要是在加减速过程中,因而减少电梯的起停次数和加减速距离就成为降低能耗的关键。
由于一般的楼层高度低于电梯一次加减速的距离,因而在其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量由同一电梯服务于来自或去向同一楼层或相邻楼层的厅层召唤。
同时还应尽量提高电梯的总体利用率,以降低电梯少载或空载运行的距离,并从总体上降低电梯的起停次数。
电梯的调度算法实际上是一个评价函数,综合以上四个评价标准,可设定电 梯的评价函数如式(4-6)所示:123i i ii AWT ART RPC S W S W S W S =++ (4-6)其中:i W 是根据交通模式确定的权系数,i W ∈(0,1),且311i i W ==∑;i S :评价函数值,表示第i 台电梯响应某召唤信号的可信度。
i AWT S :平均候梯时间短的隶属度,其值越大说明候梯时间短的可能性越大。
i ART S :平均乘梯时间短的隶属度,其值越大说明乘梯时间短的可能性越大。
i RPC S :能源消耗低的隶属度,其值越大说明电梯能源消耗低的可能性越大。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综合评价函数是三个评价标准的加权平均。
因而,如果我们对某一个评价标准定义一个较大的权系数,则电梯召唤的分配就受该评价标准值的变化影响较大,电梯召唤也就主要按照该指标进行分配。
(2) 评价函数权系数的选取一般来说,交通强度的变化对能耗少的权系数影响较大;而交通类型的变化 则对平均候梯时间少AWT 、平均乘梯时间少ART 的权系数影响较大。
随着交通强度的增加,客流的到达率逐渐增大,此时要求电梯的输送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对电梯群控系统的能耗要求则相对降低,因而此时能耗的权系数一般随着交通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而在上行高峰交通模式下,几乎所有乘客的起始层都相同,因而可以认为: 电梯一旦运行后,电梯所有召唤为轿内召唤,而不存在轿厢外召唤,所以应当以 减少乘客的平均乘梯时间为主要控制目标,而对平均候梯时间要求很低,因此应 当赋予ART 一个较大的权值。
而在下行高峰交通类型下,乘客的目的层相同,而起始层不同,所以可以认 为存在的召唤类型均为厅层召唤,所以此时应以减少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AWT 为 主要控制目标,因此赋予AWT 的权值较大。
而在层间交通类型和空闲交通类型时,由于乘客召唤的起始层和目的层都不 确定,召唤的方向也不确定,此时应当考虑三种交通类型占的比例的大小,综合考虑AWT 、ART 的权系数,以使系统的总体性能最高。
根据以上分析,并借助专家知识,不同交通模式下各控制目标AWT 、ART 、 RPC 的权系数值1W 、2W 、3W 如表4所示: 表4 权系数的选择4.7群控器输入量的确定和计算对每一个控制目标来讲,与其相关联的输入量很多。
有时一个输入量不但与 其中的一个控制目标相关联,而且还与另一个控制目标相关联。
对于不同的算法 设计,所选取的输入量也有所不同,在最终目标的实现上也不近相同。
但是,效 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现介绍一下几个变量:WT(厅层召唤候梯时间):从某一厅层召唤信号产生计时,到被第i 部电梯响应时乘客的候梯时间,其包括轿厢运行时间和轿厢停靠时间两部分。
WT=运行时间+停车时间,其中:运行时间=电梯运行楼层数⨯电梯常速运行一层楼所用时间+电梯响应召唤停靠次数⨯电梯加减速的延迟时间停车时间=电梯停靠时间+电梯进出人数×单人进或出所用时间CV(电梯剩余容量):相应某一厅呼信号后,第i 部电梯的剩余容量。
其值越大,则电梯对新召唤的响应能力越强,其值与乘客进出电梯的流量有关。
在计算时,取轿厢的容量为额定容量的80%。
GD(集中度):新的厅呼信号的产生位置与被第i 部电梯响应的所有召唤信号产生位置的密集程度。
由于电梯在加减速阶段耗能较大,而在匀速运行时耗能较少,而一般电梯加减速的距离大约是一般楼层高度的2—3倍,它是反应能耗的重要指标计算如下:min tan 4i dis ceGD floorhigh =⨯ (4-7)其中,mindistance 为各呼梯层站与轿厢可能停靠层站的最小距离,floorhigh 为建筑物的楼层高度。
UR(轿厢利用率):在上行或下行的某个方向电梯轿厢利用率。
在客流总量 相同的情况下,电梯群轿厢的利用率越高,则电梯群运行的总距离减少,特别是 空载或少载距离减少,电梯群的启停总次数也相应减少,电梯群的能耗会相应降 低。
但随着电梯群轿厢利用率的增加,乘客平均乘梯时间、平均候梯时间会相应 的增加。
电梯轿厢利用率按下式计算:01()/(0.8)ni i i i UR NP NF CV NF ==⨯⨯⨯∑ (4-8)式中,NF 为建筑物总层数,C 0V 为电梯轿厢额定容量,i NP 为第i 次厅层召唤的人数,i NF 为第i 次召唤目的楼层与起始楼层的层数差,n 为该次运行电梯响应同方向召唤的总次数,并取80%的轿厢额定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