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腺病毒感染
禽常见病毒病—腺病毒

禽常见病毒病—腺病毒禽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可感染鸡、火鸡、鸭、鹅等禽类。
根据目前已经定型的腺病毒种类,可将其分为三类:Ⅰ群、Ⅱ群和Ⅲ群。
Ⅰ群腺病毒1·包涵体肝炎(IBH)是一种以肝脏肿大发黄、坏死,肝细胞变性,有核内包涵体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多发于3~7周龄肉仔鸡,产蛋鸡多在18周龄后发生。
特别是在开产后散发性发病。
感染此病的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鸡冠、肉髯苍白,排黄白色粪水分离样稀便。
产蛋鸡群多呈隐性感染,个别鸡消瘦、体重减轻,大群饲料利用率下降,产蛋率下降。
剖检特征性病变见于肝脏,肝肿大、质地松脆、呈淡褐色或灰黄色,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点状或斑块状坏死灶。
此外可见病死鸡皮肤发黄,胴体贫血,脾脏肿大出血,肾脏肿胀,法氏囊和胸腺明显萎缩。
2·心包积液(安卡拉病)近期多发的一种疾病,特征症状是心包囊肿有淡黄色清亮液体蓄积。
此外,该病还可引起肺水肿,肝脏发黄及真脏肿大等症。
腺病毒广泛存在于鸡群中,但在一般情况下较少发病,只有在免疫抑制及应激的条件下才表现临床症状。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马立克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可促进和加快本病的流行,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做好常规的消毒工作,另外,应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以提高免疫力,并定期使用抗病毒产品进行预防。
Ⅱ群腺病毒此类腺病毒主要感染火鸡和雉鸡,在此不做介绍。
Ⅲ群腺病毒主要引起蛋鸡简单综合征(EDS76),此病毒可造成产蛋量突然急剧下降,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无壳蛋、沙壳蛋、薄壳或蛋壳不整的畸形蛋,蛋壳颜色变浅等症。
本病死亡率不高,可造成鸡嗜睡,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及排绿色水样稀便。
特征症状就是造成产蛋量的下降和蛋品质的降低。
防制EDS76主要经蛋垂直传播,所以一定要从非感染区引入种蛋或鸡苗。
保证日粮中氨基酸及维生素的平衡和充足以及钙的充足。
做好消毒卫生工作及做好免疫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常见禽腺病毒感染防治措施

常见禽腺病毒感染防治措施张妍妍,王尧,金金(辽宁省锦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锦州121000)腺病毒是当今家禽、野禽常发传染性疾病,由于禽类的腺病毒和哺乳动物腺病毒在基因组结构方面和血清学上是不相同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多数容易复制形成核内包涵体,防控不及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采取种群净化和其他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等方式防控。
本文通过对鸡包涵体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火鸡出血性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综合分析,研究防控措施,从而减少疾病暴发,减少畜牧业损失。
病毒;禽:防治措施禽腺病毒,没有囊膜,是双股DNA 结构,可感染各种禽类的具有多种群类的病毒,目前有Ⅰ群、Ⅱ群、Ⅲ群三类。
禽腺病毒是继禽流感新城疫后,严重影响禽类生产的重大难题。
本文所述的禽腺病毒是指在禽类中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其中多数在健康禽体内复制,但并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
现有的禽腺病毒,可从鸡、鸭、鹅体内分离获得,其致病性有明显差异。
在日常实践中,如果有其他疾病时,还会使禽类健康进一步恶化。
由于病毒没有囊膜,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此外,还有与腺胃炎、肌胃炎以及非典型性法氏囊炎进行区分。
1鸡包涵体肝炎鸡包涵体肝炎又称为鸡贫血综合征,病原为禽腺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典型特征死亡突然增多,肝肿大,产生严重贫血,有坏死灶和出血,肝细胞内可以见到有核内包涵体。
1.1流行病学特点通常病死率10%左右,多发生于4~10周龄的鸡,产蛋鸡很少发病。
病情加剧时多为其他混合感染,造成病死率急剧上升。
研究发现本病可垂直传播,即通过发育鸡胚传播,所以一旦传入难以根除。
有证据表明,腺病毒感染可以保持潜伏状态至少一个世代不被查出。
虽然第1天开始就能检测分离到病毒,但后期排毒高峰出现在4~6周龄。
所以不能忽视水平传播的隐患,也在本病的发生中很重要。
多发于春、秋两季。
并可通过接触死鸡或病鸡污染的饲舍、垫料等传染[1]。
1.2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然感染潜伏期1~2d 。
禽腺病毒感染的诊断

2021年第04期鸡腺病毒感染危害大,是常见的传染病,目前在全国呈散发趋势,因此养殖场户要高度重视。
1发病情况2020年7月份,我镇蔡某家养鸡场鸡群出现异常状况,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大部分患病鸡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下降,鸡冠发白,并出现贫血及肝炎等症状,患病严重的鸡陆续死亡,对病死鸡尸体进行解剖并取肝脏标本展开实验室诊断,最终诊断为腺病毒感染。
2临床症状感染腺病毒的鸡群,发病时间为1周,发病前期出现呼吸道症状,精神萎靡,大腿内侧发红,粪便呈黏液状,颜色为浅黄色。
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龄、性别的家禽。
如是幼龄鸡发病,精神不振,粪便呈稀状。
如是成年蛋鸡发病,则产蛋量明显下降。
如是肉鸡患病,则会出现腹泻现象、肝脏出血、心包积水。
感染病毒包涵体肝炎的病鸡,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现象,不愿活动,饲料转化率下降,增重缓慢。
对病死鸡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其肝脏明显肿大,颜色发白,严重的会出现肝脏坏死症状。
胸部出血,心包渗出积液,肾脏及脾脏萎缩并坏死。
母鸡患病1周后,可在囊壳腺检测出病毒,产下薄壳蛋及软壳蛋,鸡蛋形状不规则且表面较为粗糙。
3诊断方法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进行初步的诊断,如需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测。
感染腺病毒的鸡,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高。
目前,可以采取观察内包涵体、免疫荧光检测抗原等检测方法实现对禽腺病毒D N A 的有效检测与鉴定及确诊。
可以发现肾脏、肝脏以及心脏等部位出现明显的病变现象,心包渗出积液,肝脏肿大,颜色呈黄色并出现有些坏死点,肾脏有出血点,部分现有尿酸盐沉积。
取鸡胚肝细胞接种于培养基然后进行观察,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对病毒致病性进行判定,该法主要是利用检测血清特异性的抗体作为确诊依据,目前在禽腺病毒分离鉴定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培养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法该法特异性高,敏感度高,操作非常简单,非常适用于腺病毒大规模感染诊断中,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应用成本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鸡腺病毒感染(包涵体肝炎)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方法

鸡腺病毒感染(包涵体肝炎)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方法家禽腺病毒广泛存在自然界,家禽腺病毒感染日益引起世界养鸡界的关注。
在世界许多国家有鸡场污染或发病的报道。
腺病毒感染的主要临诊和病理征侯群为包涵体肝炎,(以肝脏脂肪变性与灶性坏死及肝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为特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道感染,出血性肠炎和产蛋量减少。
给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据报道,我国在一些鸡场中曾见有此种症状的病鸡,但以往未进行过研究。
1984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国外引进了病毒,对鸡胚和鸡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用琼脂扩散试验,对人工感染鸡进行了血清学检查,同时又在黑龙江、山东、河北、辽宁等省部分地区14个鸡场34群鸡中抽检了1021只鸡,出现阳性反应的14群共121只,阳性反应率为8.4%,并进行病理剖检,从而证明了在我国一些地区的鸡场中有腺病毒感染。
1 病原本病病原为禽腺病毒,是禽类腺病毒属中的成员之一。
禽腺病毒的血清型很多,目前已知的有12个型,其中F1~F10的10个血清型均与自然暴发包涵体肝炎有关。
本病毒可以早期在病鸡的肝、脾、肾以及腔上囊组织中分离到。
腺病毒为69~76nm的二十面体,结构为脱氧核糖核酸,对热和酸稳定,抗紫外线,对福尔马林和碘是敏感的。
在血清试验中发现有一组抗原。
腺病毒可能是一种条件性病毒,只有当存在其他诱发性因素的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病。
包涵体肝炎的发生往往与其他诱发条件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有关。
2 流行病学多发于4~9周龄的鸡,其中以5~7周龄的鸡最多发。
在种鸡群或成年鸡群中往往不能察觉其临诊症状,主要是表现为种蛋孵化率低和雏鸡的死亡率增高。
病雏则显现典型的肝炎和贫血。
鸡感染后可成为终身带毒者,并可间歇性排毒。
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可通过鸡蛋传递病毒,也可从粪便排出,因接触病鸡和污染的鸡舍而传染。
感染后如果继发大肠杆菌病或梭菌病,则死亡率和肉品废弃率匀会增高。
本病的严重性取决于是否发生过其他疾病。
宿主范围尚未确定有例证说明鹌鹑和火鸡能感染鸡腺病毒。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Avian adenovirus disease)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本文将介绍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控制措施。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观察、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禽类是否感染了禽腺病毒。
禽腺病毒感染的禽类常常出现呼吸道症状,比如喷嚏、鼻泡、喉结炎等,还可引起肠道症状,如拉稀、腹泻等。
进行病理学观察可以进一步确认禽腺病毒感染。
病理学观察主要是通过解剖禽类尸体,观察禽类器官的病变情况。
禽腺病毒感染会导致禽类肠道的病变,如出血、溃疡等,还可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变。
对禽类进行病毒学检测是确诊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病毒学检测主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通过检测禽类体内的病毒基因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禽腺病毒。
通过免疫学检测可以了解禽类是否对禽腺病毒有免疫力。
免疫学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中和试验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禽类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禽类对禽腺病毒的免疫状况。
针对禽腺病毒病的防控,首先要严格管理禽类的饲养环境,保持环境卫生和饲养设施的清洁。
禽腺病毒容易在脏污环境中存活和传播,因此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对预防禽腺病毒病至关重要。
加强禽类免疫力的提高也是防控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给禽类接种相关疫苗可以增加禽类对禽腺病毒的抵抗力,减少禽类感染禽腺病毒的风险。
禽类的健康监测也是防控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禽类进行临床观察和病原学检测,及时发现禽腺病毒感染的禽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观察、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进行。
而预防控制禽腺病毒病的关键措施包括加强禽类饲养环境的管理、提高禽类的免疫力以及进行健康监测等。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IBD)是一种由禽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家禽中,如鸡、鸭、鹅等。
禽腺病毒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与防控是十分重要的。
一、禽腺病毒病的病原学特点禽腺病毒(IBDV)是一种属于双链RNA病毒的禽疫病毒。
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在淋巴系统内复制,并引起免疫抑制和淋巴器官的明显病变。
感染禽腺病毒的鸡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次生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严重时可能导致鸡群大规模死亡。
二、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1.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鸡群突然死亡,发病率可高达20-30%,患病鸡在发病后呈现明显的疲惫、食欲不振、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2. 慢性型:表现为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肝脾肿大、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早衰、贫血、免疫抑制等并发症。
三、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通过观察鸡群的临床症状,包括死亡率、生长情况、腹泻情况、肝脾肿大等来初步判断是否有禽腺病毒病的可能。
2. 病原学检测:采集患病鸡的粪便、肠道组织等样本,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检测禽腺病毒的存在。
3. 病理学检测:对死亡或临床表现异常的鸡进行尸检,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组织病变的情况来辅助诊断。
四、禽腺病毒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饲养场所的通风和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2. 合理饲料营养: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的全价营养,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3. 疫苗预防:目前已有有效的禽腺病疫苗可供使用,可根据鸡龄和养殖环境合理选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4. 限制活动范围:对于患病鸡舍采取限制活动范围,避免交叉感染。
5. 多种预防:对于鸡群进行多种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感染、提高免疫力等。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避免该疾病的危害,确保禽类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禽类健康的致命性疾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由于该病毒对鸡、鸭、鹅等禽类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因此对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禽腺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介绍,以帮助养禽业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禽腺病毒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的观察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禽类羽毛蓬松、食欲减退、腹泻、呼吸困难、淋巴组织肿大等症状。
患病禽类的产蛋量下降、蛋质变异以及死亡率增加也是禽腺病毒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通过观察上述临床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禽腺病毒病的可能,但仍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禽腺病毒病的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病毒分离是通过培养禽类组织或细胞,将病毒扩增并进行鉴定,是确诊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血清学检测则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禽类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发现禽腺病毒病的感染情况。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最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通过PCR扩增技术检测禽类组织和体液中的禽腺病毒的核酸,以确定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通过上述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 加强养殖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对禽类的管理和保健工作是预防禽腺病毒病的关键。
首先要保证禽类的饲养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更换饮水和饲料,防止禽类受到各种细菌、寄生虫的侵害。
要合理饲养禽类,保证其充分的营养和健康生长。
养殖户还应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确保禽类生活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2. 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针对禽腺病毒的疫苗,通过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禽类对病毒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养殖户在进行禽类疫苗接种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接种效果。
还要定期对已经接种疫苗的禽类进行复检和补种,以保证其免疫效果的持续。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1. 引言1.1 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性禽腺病毒病是一种常见的禽类传染病,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重要性在于对家禽养殖业的影响,导致养殖规模化生产的困难。
禽腺病毒病会导致家禽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毛色暗淡以及死亡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家禽的生产和经济效益。
禽腺病毒病的传染性强,容易在家禽群体中传播,给整个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对养殖业的影响外,禽腺病毒病对人类健康也构成潜在威胁。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禽腺病毒病可以直接传播给人类,但通过家禽产品的食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及时有效地控制禽腺病毒病的传播对于保障家禽健康、养殖业稳定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相关疾病的研究与防控措施,以保障家禽健康、养殖业发展以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1.2 禽腺病毒病的病因禽腺病毒病的病因主要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
禽腺病毒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家禽,如鸭、鸡、鹅等。
禽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粪口传播等。
感染禽腺病毒的家禽会出现消化道炎症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家禽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禽腺病毒在禽类中具有很强的毒性和传染性,因此很容易引发禽类传染病的暴发。
目前,禽腺病毒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病毒的变异和突变可能是导致病情恶化和传播加剧的原因之一。
在应对禽腺病毒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中,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病因研究,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禽腺病毒病的方法,减少家禽的感染和死亡率,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禽腺病毒病的临床表现禽腺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患病的禽类常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黄绿色粪便、腹部膨胀等。
神经系统症状则表现为抽搐、歪颈、瘫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禽腺病毒感染
禽腺病毒感染: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亚临床性传染病,多数为长期潜伏带毒,引起症状不明显的潜伏感染,少数可致病。
禽腺病毒可以分为三群:
第Ⅰ群:包括传统的腺病毒和从鸡、火鸡、鹅和其它禽类获得的腺病毒分离物,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抗原群;
第Ⅱ群: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雉鸡(zhi俗称野鸡)大理石脾和鸡大脾病病毒(有人认为,鸡大肝大脾病的病源为:鸡戊型肝炎病毒,是戊肝病毒科戊肝
病毒属的一个成员),这些病毒共有一种与Ⅰ群病毒不同的抗原群;
第Ⅲ群:是与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有关的一些病毒和从鸭获得的相似病毒,它们只是部分含有Ⅰ群病毒的共同抗原
在此,主要介绍“鸡包涵体肝炎”:
《鸡包涵体肝炎》
一、流行病学:
鸡包涵体肝炎:是由鸡腺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也有人称之鸡(Ⅰ群)腺病毒感染。
其主要特征是:病鸡在发生肝炎的同时,伴有出血性变化和再生不良性贫血。
种鸡发生感染时,本身可能无任何临诊症状,但所产种蛋的孵
化率下降,孵化的雏鸡死亡率显著增高。
试验感染证明,出生雏鸡可感染发病,并且雏鸡的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
但在自然条件下,则以3—15周龄的鸡发生较多,成年鸡也可感染,但一般没有可见的临诊症状。
该病的病原体为禽腺病毒科Ⅰ群禽腺病毒属中的“鸡腺病毒”。
目前,分离到的Ⅰ群禽腺病毒共12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大多具有较一致的抗原关系。
目前认为鸡腺病毒2型、3型、4型、5型、8型等血清型是鸡包涵体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病毒可以通过病鸡的粪便排出,健康鸡直接与病鸡接触或接触病鸡的粪便而感染,并且可以经蛋传染给下一代。
二、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翅膀下垂,羽毛蓬乱,双脚麻痹,排灰白色或粉灰色水样粪便等,临死前有的发出鸣叫声,并出现角弓反张
等神经症状。
鸡群一旦感染本病,大部分鸡在7—10天内相继发病,发病3—5天死
亡达到高峰,持续3—5天后突然停息。
病程10—16天,死亡率一般
为10%左右,经蛋传递时,雏鸡的死亡率克高达40%。
剖检症状:1、皮下、胸肌和腿部肌肉有明显的出血;
2、尸体表现贫血、黄疸;
3、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质地脆弱,呈黄褐色,肝被膜下有较大面积
淤血和出血灶,出血点或出现斑常呈线状或芒状,在出血点之间有
灰黄色坏死灶,使肝脏外观呈斑驳状;
4、脾脏肿大,常见有灰白色斑点;
5、肾脏肿大、苍白,表面有出血点,肾小管有尿酸盐沉积;
6、长骨骨髓呈黄白色,有的呈灰白色胶冻状。
7、组织病理学的特征性变化是肝细胞发生广泛性的脂肪变性和坏死,
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三、临床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但要作出确切诊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测。
四、鉴别诊断:
诊断时应注意与“传染性法氏囊病”、“脂肪肝综合征”、“弯杆菌性肝炎”等相
区别:
1、传染性法氏囊病:同样有严重的肌肉出血和其他类似的症状;
但法氏囊具有肿胀或萎缩或有胶冻样水肿的特征性病变;腺
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新鲜的出血带;
2、脂肪肝综合征:虽然表现有突然死亡,营养良好,肝脏肿大,被膜下也有出血
点等,但多是由于饲喂高能量饲料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多为零
星发生,无传染性。
3、弯杆菌性肝炎:也称“禽弧菌性肝炎”,被膜下有大的血疱,并常破裂而发生腹
腔积血,俗称“血水病”。
在胆汁压片上可以看到呈螺旋状运动或直线运动的弯杆菌。
急性病例腹水和心包积液;雏鸡病变主要是肝脏小点状坏死和
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心脏松软灰白,心包积液。
五、预防措施:
1、目前,对本病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和免疫措施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和鸡舍环境卫生的管理,并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
2、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传染性贫血病毒可以增强腺病毒的致病性,因此,种鸡
场做好各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净化和免疫工作、商品代鸡场加强法氏囊的免疫是控制鸡包涵体肝炎流行的必要措施之一。
六、有效治疗:
1、“中科康肽20ml” + “福星250ml”混合,供1000只中、成鸡一天饮用,
连用3—5天;
同时,“龙胆泻肝散” + “蜂胶维力肽”混合拌料,连用5—7天。
2、“泰能100” 100ml ,供500只鸡一天量饮用;
“鱼腥草注射液”10ml/支×5支/盒,供50只鸡一天量饮用;
同时,VC·博士100g + 鱼肝油 + 强力多维,拌料,连用4—5天。
以上治疗方案,已经多个病例试用,疗效甚好!请放心使用!
河南博士药业集团“医博士”禽药公司——尚庆瑞 2015年9月1日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