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学案

合集下载

《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4.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5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二.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四.教具准备:
仪器、药品:小蜡烛(6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木炭、小木条、剪刀等五.教学过程
六.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一、燃烧和灭火
1.有可燃物
缺一不可缺一即可
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灭火
3.达到一定温度。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思考。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火灾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 评价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

5. 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或火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或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火灾预防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火灾预防工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燃烧与灭火》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火焰、可燃物、灭火器等。

3. 案例资料:火灾案例、火灾预防宣传资料。

4. 教学课件:燃烧与灭火的动画或图片。

九、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2. 使用灭火器时,确保学生正确操作,避免误伤。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教案《燃烧和灭火》.doc

教案《燃烧和灭火》.doc

教案《燃烧和灭火》.doc一、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评价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手绢被火点着以后会怎样?【学生回答】可能会被烧坏、被烧黑了。

【教师提问】老师要给大家变个小魔术能使手帕烧不坏,大家信不信?【教师演示介绍】我将酒精和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其中,用镊子夹出来轻轻拧干,现在将其在酒精灯上点燃,好,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轻轻抖动手绢),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提问】手绢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学过之后就能解释这一魔术啦。

环节二:新课讲授1.灭火的原理【教师提问】首先请大家来完成一组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剪刀、罩并采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

【学生活动】吹灭、罩上、剪刀剪掉烛芯。

【教师提问】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学生回答】“吹”其实是降低了温度,“罩烧杯”其实就是隔绝了氧气,“剪刀”是移走了可燃物。

【教师提问】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灭火的方法呢?请看书P122至123思考以下问题:①野炊过后你是怎么灭火的?②熄灭酒精灯时应该怎么办?③森林失火,一般怎么灭火?④扑灭房屋着火,消防员一般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学生回答】①往木材上覆盖沙子或者浇水;②盖灭;③伐木,设置隔离带;④水。

【教师提问】请根据不同的原理将这些方法分类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学生回答】①“盖”、“沙子”、“罩”:隔绝氧气;②“吹”、“湿布”:降低温度;③“伐木”:移走可燃物。

灭火的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

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案: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能够解释燃烧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燃烧和灭火问题。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氧气、可燃物、点火源。

2. 灭火的方法:隔离、窒息、冷却。

教学难点:1. 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实际操作灭火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3. 实物或模型展示。

4. 灭火器材(如灭火器、灭火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讨论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重要性。

2. 分享真实案例:介绍火灾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问题。

二、燃烧的条件(10分钟)1. 讲解燃烧的条件:氧气、可燃物、点火源。

2. 展示实物或模型: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燃烧的过程。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燃烧的条件是否满足时,会发生什么。

三、灭火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灭火的方法:隔离、窒息、冷却。

2. 展示实物或模型: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灭火的方法。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不同灭火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火灾。

四、实际操作灭火(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灭火器材进行实际操作灭火。

2. 指导安全操作: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5分钟)1. 总结课程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理解程度。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思考并讨论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延伸:1. 进行火场模拟演练,让学生体验灭火过程。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局,了解消防设备和灭火操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问题。

通过讲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实际操作灭火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灭火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利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从微观角度理解燃烧和灭火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蜡烛、火柴、木条、煤块、小石块、棉花、酒精、水、坩埚钳、烧杯、铜片、红磷、白磷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

【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燃烧现象随处可见。

那么,燃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燃烧的定义【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一】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步骤:分别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探究二】探究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步骤:将蜡烛点燃,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探究三】探究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实验步骤:在铜片上分别放红磷和白磷,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即着火点。

【总结】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提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要灭火,应该怎么做呢?【讲解】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一篇:燃烧与灭火教案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简单原理。

(2)认识常见的消防标志,并知道标志的使用范围(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观察、实验探究、控制变量等方法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控制变量对比法在化学探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整合教学仪器:教师用具:(1)多媒体(2)实验仪器:500 mL烧杯一个,250ml烧杯两个,大试管3支,薄铜片酒精灯,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简单装置一套,镊子, 火柴, 餐巾纸, 药匙,(3)实验药品: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学生用具:酒精灯,250ml烧杯两个,沙子,坩埚钳,玻璃片,剪刀,水槽;火柴,煤块,木条,蜡烛两根,教学创新点:1.以魔术引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燃烧条件探究中设计的实验“铁棒上的纸条加热不能燃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3.学生探究灭火原理过程,以图片投影方式展现,让每位学生都可以看到别人的做法,多角度思考,取长补短4.板书设计,“火”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火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化学反应。

在化学大事记中,燃烧?【学生举例】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煤燃烧。

【图片展示】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师提问:结合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现象,大家给我说说,燃烧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燃烧?【投影】燃烧:一般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师提问:有发光、放热现象一定是燃烧吗?举例说明【创设情境】在生活中我们还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提出问题:物质的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说说你的猜想。

教案《燃烧和灭火》

教案《燃烧和灭火》

教案《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灭火工具。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运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1. 导入:通过展示火焰和燃烧的物品,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

3.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燃烧的条件。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燃烧条件的应用和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1. 导入:通过展示火焰和燃烧的物品,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师:大家看,这个火焰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2. 理论讲解: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

师: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

没有这三个条件,燃烧是无法发生的。

3.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燃烧的条件。

师:现在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燃烧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燃烧条件的应用和实际情况。

师: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燃烧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实际情况呢?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燃烧条件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延伸:1. 灭火原理:继续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冷却灭火、隔离灭火和抑制灭火。

2. 灭火工具的使用:学习不同灭火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3. 安全知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习火灾逃生和急救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知识梳理
1.燃烧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指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答案:(1)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
(2)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2)爆炸
可燃物在________空间内发生________燃烧,称作爆炸。

(3)常用灭火器名称和适用范围(举两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答案:(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有限急剧的
(3)泡沫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干粉灭火器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Al2(SO4)3+6NaHCO3====2Al(OH)3+6CO2+3Na2SO4 生产运输使用贮存
疑难突破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剖析: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因此,加油站、
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问题探究
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
实验仪器和药品:
烧杯、铜片、镊子、药匙、导管、滤纸、白磷、红磷、开水、气球(内充有氧气)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在烧杯上盖一铜片;
(2)取一小块白磷,用滤纸吸干,放在铜片的一端,在另一端放相同质量的红磷,观察现象;
(3)向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也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白烟。

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典题精讲
例1 酒精灯火焰用灯帽可盖灭,其原理主要是( )
A.灯帽能降温
B.灯帽盖上后,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了
C.盖上灯帽后酒精灯芯上没有酒精了
D.灯帽是灭火剂
思路解析:灭火的原理是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从题意中不难分析得出用灯帽盖灭是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答案:B
例2 下列关于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
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混合,在有限空间内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D.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
思路解析:爆炸现象很多,但不一定必须点燃,A是不对的;在B中,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点燃也有可能发生爆炸,B也不对;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也必须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D也是不对的。

答案:C
知识导学
对燃烧理解的误区:
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

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等。

因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而灭火只要消除其中的一
个条件就可以了。

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相对应,要想灭火,只要让物质不满足燃烧的条件即可。

爆炸可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

(1)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有限空间内急剧膨胀,引起爆炸,是化学变化。

(2)有限空间内,气体受热膨胀引起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气球受挤压爆炸。

任何可燃性气体只要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即满足三个方面就会发生爆炸:一是可燃物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二是遇到明火;三是在爆炸极限内。

疑难导析
欲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先要知道爆炸产生的原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是否会发生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是否危险。

问题导思
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控制只满足一个因素,看是否能够燃烧。

要明确若不能燃烧,说明这不是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再做一个同时满足两个因素的实验,若能燃烧,则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

首先向盛有开水的烧杯里放入一小块白磷,看白磷是否燃烧,说明在开水中,白磷的温度是否已达到了着火点。

其次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观察是否燃烧。

最后,铜上的白磷的温度既达到了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观察是否燃烧。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只要能认真分析,与灭火原理的三个方面对号入座,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典题变式
蜡烛火焰用扇子一扇就灭,其灭火的原理主要是( )
A.用扇子一扇产生了能灭火的气体
B.用扇子一扇后使空气与可燃物隔绝了
C.扇子一扇,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自身的着火点以下
D.扇子一扇后,可燃物被扇跑了
答案:C
绿色通道
由燃烧引起的爆炸只要满足下列条件即可发生爆炸: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混合;遇明火;达到爆炸极限。

典题变式
下列混合气体,点燃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汽油蒸气、空气 B.面粉、氧气
C.一氧化碳、空气
D.氢气、二氧化碳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