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春秋左氏传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

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

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国学经典名言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

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

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

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

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

),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

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

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本文选自《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诸子百家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诸子百家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诸子百家1、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3、琴棋书画笛子源文件_原创PSD分层文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终稿]春秋左氏传

[终稿]春秋左氏传

[终稿]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

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

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

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

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

),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

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

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本文选自《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

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

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

导语: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化精髓的学术。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监”为⾸的国⽴学校,⾃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化学术”。

下⾯是关于国学经典⼿抄报资料,欢迎阅读!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译⽂】孔⼦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来,不也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2、⼦⽈:“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孔⼦说:“君⼦饮⾷不求满⾜,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那⾥去匡正⾃⼰,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礼之⽤,和为贵。

”【译⽂】有⼦说:“礼的应⽤,以和谐最为重要。

”4、⼦⽈:“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论语》【译⽂】孔⼦说:“不怕别⼈不了解我,就怕⾃⼰不了解别⼈。

”5、⼦⽈:“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矩。

”《论语》【译⽂】孔⼦说:“我⼗五岁⽴志学习,三⼗岁⽴⾜于社会,四⼗掌握了知识⽽不致迷惑,五⼗岁了解并顺应了⾃然规律,六⼗岁听到别⼈说话就能明辨是⾮真假,七⼗岁可以随⼼所欲,⼜不超出规矩”6、⼦⽈:“君⼦周⽽不⽐,⼩⼈⽐⽽不周。

”《论语》【译⽂】孔⼦说:“君⼦普遍地团结⼈⽽不相互勾结;⼩⼈相互勾结⽽不能普遍地团结⼈。

”7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译⽂】孔⼦说:“只读书⽽不深⼊思考就会茫然⽆所知;只是空想⽽不读书就会产⽣疑惑。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论语》【译⽂】孔⼦说:“看见贤德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就要反省⾃⼰。

”9、⼦贡⽈:“君⼦之过也,如⽇⽉之⾷焉:过也,⼈皆见之;更也,⼈皆仰之。

”《论语》【译⽂】⼦贡说:“君⼦的过错,就像⽇⾷和⽉⾷⼀样啊:有了过错,⼈⼈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都仰望着。

经典国学手抄报

经典国学手抄报

经典国学手抄报经典国学手抄报经典国学手抄报1经典国学手抄报2经典国学手抄报3经典国学手抄报4经典国学手抄报5经典国学手抄报6经典国学手抄报7经典国学手抄报8经典国学手抄报9经典国学手抄报10经典国学手抄报资料:国学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它们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统称为四书的时间确立在宋朝。

其中,有不少经典语句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这确实是值得提倡的。

《论语》,《孟子》,这两部分别是孔子和孟子的言论集。

《论语》涉及了诸多方面,有哲学,政治,教育等。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语言精炼而且生动形象。

《孟子》,主张民本仁政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学。

《大学》,《中庸》,原本都是《礼记》中的,在南宋时期是时候,便单独刊印了。

《大学》是孔子极其弟子留下来的遗书,也是儒家学派的入门书籍。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从人性上来说,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它们正式确立的时间是在汉武帝之时,也是儒家学派的。

相传,也是经过孔子的编辑和修改,合称为五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能演唱歌词。

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韵文的源头,可以说它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尚书》,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表达情感上面,朴素简要,通俗易懂,对于后代人来说,其地位也是极其高的,言语之间,有着居高临下的自信。

《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后人传阅的,《礼经》的记录,也称之为“三礼”,都是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系的。

《易经》,是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中,被称之为诸经之首,就是各种变化。

《春秋》,同是经过孔子之手,其文字简单,但不易理解。

内容丰富,对后来的史学和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聘问,征伐,婚丧,篡弑等。

国学经典句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关于书香国学致经典的手抄报

关于书香国学致经典的手抄报

关于书香国学致经典的手抄报
书香国学致经典手抄报
标题:书香国学致经典
板块一:引言
(插一张装饰图,如书籍图或默写的学子图)
字迹清晰,纸张古朴,从古至今,我们重视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扬。

书香国学,让我们向经典致敬。

板块二:经典名著介绍
1.《论语》:简洁而精辟的语言,给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大学》:告诉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孟子》:深入探讨人性,引导我们正确的处世态度。

4.《水浒传》:英雄的精神永存,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板块三:成语智慧
(以图片、文字或手写成语的方式)展示如下经典成语:
1.卧薪尝胆:表达坚持目标,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

2.纸上谈兵:警示我们不要只在纸面上谈论而不实际行动。

3.不可救药:强调罪恶的不可挽回,要明辨是非,秉持正道。

板块四:古诗词之美
(以图片或手写古诗词的方式)展示如下经典古诗词:
1.《春晓》:春天的美好景象,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2.《登鹳雀楼》:表达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3.《静夜思》:墨香沁人,让我们陶醉于诗词之美。

板块五:国学名师风采
(以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展示如下国学名师:
1.孔子:伟大的思想家,为我们带来伦理道德的启示。

2.朱熹: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感化了无数学子。

3.杨绛:孔子后裔,著名作家,她的作品承载着家国情怀。

结尾:
书香国学,经典流传千年。

让我们传承经典,弘扬国学,引领未来。

致敬经典,传承文化!
(插入博雅、典雅的装饰图,如古代书籍堆叠图或竹简图)。

《五经》《春秋左氏传》

《五经》《春秋左氏传》

《五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年代:战国初期作者:左丘明《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

《春秋》最初原文有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有序。

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

•隐公•隐公·隐公元年•隐公·隐公二年•隐公·隐公四年•隐公·隐公五年•隐公·隐公六年•隐公·隐公七年•隐公·隐公八年•隐公·隐公九年•隐公·隐公十年•隐公·隐公十一年•桓公•桓公·桓公元年•桓公·桓公二年•桓公·桓公三年•桓公·桓公四年•桓公·桓公五年•桓公·桓公六年•桓公·桓公七年•桓公·桓公八年•桓公·桓公九年•桓公·桓公十年•桓公·桓公十一年•桓公·桓公十二年•桓公·桓公十三年•桓公·桓公十四年•桓公·桓公十五年•桓公·桓公十六年•桓公·桓公十七年•桓公·桓公十八年•庄公•庄公·庄公元年•庄公·庄公三年•庄公·庄公四年•庄公·庄公五年•庄公·庄公六年•庄公·庄公七年•庄公·庄公八年•庄公·庄公九年•庄公·庄公十年•庄公·庄公十一年•庄公·庄公十二年•庄公·庄公十三年•庄公·庄公十四年•庄公·庄公十五年•庄公·庄公十六年•庄公·庄公十七年•庄公·庄公十八年•庄公·庄公十九年•庄公·庄公二十年•庄公·庄公二十一年•庄公·庄公二十二年•庄公·庄公二十三年•庄公·庄公二十四年•庄公·庄公二十五年•庄公·庄公二十六年•庄公·庄公二十七年•庄公·庄公二十八年•庄公·庄公二十九年•庄公·庄公三十年•庄公·庄公三十一年•闵公•闵公·闵公元年•闵公·闵公二年•僖公•僖公·僖公元年•僖公·僖公二年•僖公·僖公三年•僖公·僖公四年•僖公·僖公五年•僖公·僖公六年•僖公·僖公七年•僖公·僖公八年•僖公·僖公九年•僖公·僖公十年•僖公·僖公十一年•僖公·僖公十二年•僖公·僖公十三年•僖公·僖公十四年•僖公·僖公十五年•僖公·僖公十六年•僖公·僖公十七年•僖公·僖公十八年•僖公·僖公十九年•僖公·僖公二十年•僖公·僖公二十一年•僖公·僖公二十二年•僖公·僖公二十三年•僖公·僖公二十四年•僖公·僖公二十五年•僖公·僖公二十七年•僖公·僖公二十八年•僖公·僖公二十九年•僖公·僖公三十年•僖公·僖公三十一年•僖公·僖公三十二年•僖公·僖公三十三年•文公•文公·文公元年•文公·文公二年•文公·文公三年•文公·文公四年•文公·文公五年•文公·文公六年•文公·文公七年•文公·文公八年•文公·文公九年•文公·文公十年•文公·文公十一年•文公·文公十二年•文公·文公十三年•文公·文公十四年•文公·文公十五年•文公·文公十六年•文公·文公十七年•文公·文公十八年•宣公•宣公·宣公元年•宣公·宣公二年•宣公·宣公四年•宣公·宣公五年•宣公·宣公六年•宣公·宣公七年•宣公·宣公八年•宣公·宣公九年•宣公·宣公十年•宣公·宣公十一年•宣公·宣公十二年•宣公·宣公十三年•宣公·宣公十四年•宣公·宣公十五年•宣公·宣公十六年•宣公·宣公十七年•宣公·宣公十八年•成公•成公·成公元年•成公·成公二年•成公·成公三年•成公·成公四年•成公·成公五年•成公·成公六年•成公·成公七年•成公·成公八年•成公·成公九年•成公·成公十年•成公·成公十一年•成公·成公十二年•成公·成公十三年•成公·成公十五年•成公·成公十六年•成公·成公十七年•成公·成公十八年•襄公•襄公·襄公元年•襄公·襄公二年•襄公·襄公三年•襄公·襄公四年•襄公·襄公五年•襄公·襄公六年•襄公·襄公七年•襄公·襄公八年•襄公·襄公九年•襄公·襄公十年•襄公·襄公十一年•襄公·襄公十二年•襄公·襄公十三年•襄公·襄公十四年•襄公·襄公十五年•襄公·襄公十六年•襄公·襄公十七年•襄公·襄公十八年•襄公·襄公十九年•襄公·襄公二十年•襄公·襄公二十一年•襄公·襄公二十二年•襄公·襄公二十三年•襄公·襄公二十四年•襄公·襄公二十六年•襄公·襄公二十七年•襄公·襄公二十八年•襄公·襄公二十九年•襄公·襄公三十年•襄公·襄公三十一年•昭公•昭公·昭公元年•昭公·昭公二年•昭公·昭公三年•昭公·昭公四年•昭公·昭公五年•昭公·昭公六年•昭公·昭公七年•昭公·昭公八年•昭公·昭公九年•昭公·昭公十年•昭公·昭公十一年•昭公·昭公十二年•昭公·昭公十三年•昭公·昭公十四年•昭公·昭公十五年•昭公·昭公十六年•昭公·昭公十七年•昭公·昭公十八年•昭公·昭公十九年•昭公·昭公二十年•昭公·昭公二十一年•昭公·昭公二十二年•昭公·昭公二十四年•昭公·昭公二十五年•昭公·昭公二十六年•昭公·昭公二十七年•昭公·昭公二十八年•昭公·昭公二十九年•昭公·昭公三十年•昭公·昭公三十一年•昭公·昭公三十二年•定公•定公·定公元年•定公·定公二年•定公·定公三年•定公·定公四年•定公·定公五年•定公·定公六年•定公·定公七年•定公·定公八年•定公·定公九年•定公·定公十年•定公·定公十一年•定公·定公十二年•定公·定公十三年•定公·定公十四年•定公·定公十五年•哀公•哀公·哀公元年•哀公·哀公二年•哀公·哀公三年•哀公·哀公四年•哀公·哀公五年•哀公·哀公六年•哀公·哀公七年•哀公·哀公八年•哀公·哀公九年•哀公·哀公十年•哀公·哀公十一年•哀公·哀公十二年•哀公·哀公十三年•哀公·哀公十四年•哀公·哀公十五年•哀公·哀公十六年•哀公·哀公十七年•哀公·哀公十八年•哀公·哀公十九年•哀公·哀公二十年•哀公·哀公二十一年•哀公·哀公二十二年•哀公·哀公二十三年•哀公·哀公二十四年•哀公·哀公二十五年•哀公·哀公二十六年•哀公·哀公二十七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春秋左
氏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典籍简述《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书名及历史《左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为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自唐朝朝起,进入十三经之列。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

素材来源《左传》编者收集的素材主要是瞽史讲诵的底本。

但也
有当时能见到的各诸侯国的国史——“春秋”,和史官所保留的文书档案。

同时还有可能大量采纳了民间的传说。

楚简证真伪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由浙大校友出资于2009年得以从海外回归,并入藏浙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经过两年多的整理考释,浙大古文字学家曹锦炎主编的《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由浙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2年4月24日,该书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首发式。

这批战国楚简是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

首发式现场,2300多年前
的战国楚简正式与世人见面。

大部分完简(含缀合后)都在23厘米左右,相当于战
国尺约一尺,简头、端修治平齐。

3枚较长的简上端平齐,下端成尖弧状,尤为特殊,尚属首见。

据介绍,这批楚简初置于一个木胎漆盒内,经清理,共编号
为324号,缀合复原后完整简约160枚;字迹清晰,墨色厚重,文字抄写洒脱,颇
有行草意趣;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碳-14测试,推测这批竹简的
年代约为公元前340年。

战国楚简存世稀少,浙大是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所
收藏楚简的高校。

此外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保存着秦、汉时期的竹简。


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大藏战国楚简》主编曹锦炎说,《左传》是这批楚简的内容精华所在,这是继汉代孔壁古文《左传》出土近2000年后的第二次
重大发现。

“涉及《左传》的竹简,浙江大学保存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份。

清末以来,有人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之伪作,后经学者辨诬,其说渐破。

之前学者的证据均为理证,今有了可信的事证,故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这不是孤证,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的发现,为《左传》非刘歆伪作增加了有力的证据。

”[5] “0.5厘米宽的竹子上能写出如此丰富自由的笔画,这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书写方
式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大艺术系教授陈振濂认为,浙大藏楚简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对于笔画工整的郭店楚简,浙大藏楚简“最大特点是看似不规范但又有规律,是目前发现的保存隶变之前的最好的、笔画丰富的古文字,可以用‘籀篆为体、隶草为笔’来概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