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考研_王力古代汉语 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及答 案)

古代汉语考研_王力古代汉语    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及答    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衮职:《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从衣,公声。”按即龙袍。句子里指天子。下句“衮不废矣”指君位。
衮职二句:人臣之职是进谏君王,君王有所不逮,则人臣进谏,弥补其不足。后代有“拾遗”补阙“官,杜甫就当过此职,故又称杜拾遗。
仲山甫:周宣王大臣的字。仲:表排行。甫:音fǔ,成年男子的尊称,又可写作“父”。
阙秦:使动用法,阙,使……阙,即损害的意思。微夫人之力:微,相当于英语的without。
敝之:“敝”本义为坏,破旧(今有“敝帚自珍”),此为引申义。
以乱易整:把两国的和睦相处变为战乱相打。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
晋灵公不君
【题解】
本文主要刻画了晋灵公和赵盾两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晋灵公的荒暴残忍和赵盾的忠心为国、犯颜直谏,刻画得生动形象。
惟德繄物:只有有德行的人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品。注意:此句结构与“惟德是辅”“惟德是依”不同。
明德以荐馨香:修明德行而把馨香的祭品供献给鬼神。荐:进献。按:此处的“明德”与“明德惟馨”的“明德”不同,前者为动宾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
神其吐之乎:鬼神难道会把它吐出来吗?其:语气语,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观其辟丸:辟避古今字。其:指代被弹弓弹射者。宰夫胹熊蹯不孰:《史记晋世家》集解引服虞曰:“蹯,
熊掌,其肉难熟。”孰熟古今字。
寘诸畚:诸,“之乎”的合音,“之”指宰夫,“乎”为介词。
使妇人载以过朝:王力注引孔颖达说,孔说认为此举是想借以让众人怕自己,若依此解,则下文赵盾见其手(证明死尸是被裹蒙住的)不好解释。《史记?晋世家》作“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依此,则晋灵公并不想让人知道,此说较近情理。
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
通论(十六)
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
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
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
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
c、双声兼叠韵:辗转
B、名词性的连绵字:
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
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
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
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
b、叠韵:涕泗、刚强
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如“蚤起”,蚤通早。

古音通假是古书里字形分歧的现象之一,需要从上古语音的角度加以说明。

8、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
A、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

如“攴”写作“剥”。

B、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同音或近音字来表示。

a、后来一直沿用,并没有为假借义再造字,也没有为表示本义的那个词造字。

如:本义是一种锯类工具的“我”,借用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

b、为了文字表达的精确,后来为假借义造了后起的区别字,形成古今字。

如:“避、闢、僻”都是后起的区别字,不是本字,其意义原本借用本义是“法”的“辟”,不能说“辟假借为避”等。

c、后来没有为假借义造字,而是为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字,也形成古今字。

如:“孰”字本义造了“熟”,“衰”字本义造了“蓑”字。

同理,不能说“熟”是“孰”的本字等。

C、注意:被误认为是假借的情况: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后起区别字和这个字之间,根本没有假借的关系!如:“坐”引申为“座位”后造了“座”,决不能认为“坐”假借为“座”。

9、假借字的形式比较自由,往往只要同音或音近就行;但也要根据习惯,在同一地域和同一时期,写法还是相当一致的。

10、假借字的原则,也是所谓古音通假的原则:必须是同音字,至少也要是声音十分相近的字。

11、对待古音通假。

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12、运用古音通假。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等人,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音上去寻求古义。

把古代汉语当做有声的语言来处理,而不是仅仅当做文字来处理,对前人更科学,把训诂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通论(十七)、(十八)
1、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白文:不附注解的文章。

)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都曾作过注解。

2、疏:到了唐代,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

4、集注: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

5、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

《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每章之后的“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6、常见注解术语:
A、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略等于现代的“叫做”。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

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与“谓之”不同。

C、貌。

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略等于“……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略等于“等于说”。

上面六个术语都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G、读若、读如。

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7、古书注解的发展:
A、注解古书的范围有所扩展。

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

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如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
注。

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清代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要求非常严格。

B、注解的任务:
a、注明出典。

如李善《文选》注。

b、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和鉴赏作品。

c、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C、注音。

早期的注解一般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运用。

a、“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b、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

c、一字异读。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于古书注音。

8、清代学者做的贡献:
A、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

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要求非常严格,做出了许多成绩。

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有些也不免过于琐细,实用价值不大。

B、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

如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

C、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常有精辟见解。

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9、校勘学上常用的两个术语:
A、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B、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

‟”“…孔‟下脱…子‟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