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诊断;预防;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

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2、副作用: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

用。

3、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所遗留的生物效

应。

4、药物滥用:是指违背了公认的医疗用途和社会规范而使用任何一

种药物。

5、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心满意足的愉快感觉,因而需要定期地或连续地使用它以保持那种舒适感或者为了避免不舒服。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

6、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7、椎体外系症状: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

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8、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9、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是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代谢酶、进入血液/丕的药物基本上是经肝药酶代谢的,所以对肝药酶有影响的药物,也会影响到药物的代谢。其中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减弱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

10、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1、羊水肠道循环:大部分药物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有少量经羊膜进入羊水,羊水中的药物可被胎儿吞饮,胃肠道吸收,药物经胎儿肾脏排泄到羊水中后可再被胎儿吞饮吸收。

12、灰婴综合征:是指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末期和临产的24小时内孕母使用氯霉素,可致使出生的新生儿出现呕吐、呼吸急促或不规则、皮肤发灰、低体温、软弱无力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13、免疫应答: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一种牛理功能。

14、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消除半衰期(港):在药代动力学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按一级动力学过程进行,故而药物在体内也存在相对稳定的半衰期, 称作药物消除半衰期或血浆半衰期,其具体定义是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生物利用度:是用药动学原理来研究和评价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是评价一种制剂的有效性的常用指标。

17、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公式:V=D\C

18、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国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白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白行使用。

19、抗菌药物:凡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物质统称为抗菌药

20、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的现象。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诊断;预防;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 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2、副作用: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 用。 3、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所遗留的生物效 应。 4、药物滥用:是指违背了公认的医疗用途和社会规范而使用任何一 种药物。 5、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心满意足的愉快感觉,因而需要定期地或连续地使用它以保持那种舒适感或者为了避免不舒服。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 6、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7、椎体外系症状: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

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8、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9、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是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代谢酶、进入血液/丕的药物基本上是经肝药酶代谢的,所以对肝药酶有影响的药物,也会影响到药物的代谢。其中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减弱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 10、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1、羊水肠道循环:大部分药物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有少量经羊膜进入羊水,羊水中的药物可被胎儿吞饮,胃肠道吸收,药物经胎儿肾脏排泄到羊水中后可再被胎儿吞饮吸收。 12、灰婴综合征:是指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末期和临产的24小时内孕母使用氯霉素,可致使出生的新生儿出现呕吐、呼吸急促或不规则、皮肤发灰、低体温、软弱无力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13、免疫应答: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一种牛理功能。 14、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 临床药理学 (clinical 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 用的学科。 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 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 用的规律。 2. 市场药物再评价( 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 理、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 面, 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 全、 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 物、 3.新药 ;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安慰剂: 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 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5. 药品注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 依照法定程序, 对拟上 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 有效性、 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 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6.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 准规 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8. 重要不良事件 :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 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 室检查明显异常。 9.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 ,TDM ) 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 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 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 指导临床合理 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 给药个体化: 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 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11. 药物相互作用( drug interaction ): 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 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12. 协同作用( synergism ) :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 作用。 13. 拮抗作用( antagonism ): 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14. 配伍禁忌( incompatibility ) :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 体外的相互作用, 出现使药物中和、 水解、 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 这时可能发生浑浊、 沉淀、 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 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 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 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 7. 严重不良事件( Serious Adverse Event 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 ),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 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 (如停药、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2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3心力衰竭: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循环淤血的表现 4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有或无心脏病 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亦有规定24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5Grey-Turner征:是指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 简答题 1如何合理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 凡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宜长期治疗的药物就是合理的选择,包括不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不影响生活质量等。六类主要的降压药物: (1)合并有心力衰竭者,宜选择AECI,利尿剂 (2)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者,宜选用利尿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3合并糖尿病,蛋白尿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非肾血管性),可选用ACEI类 4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可选择无内在拟交感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尤其是伴有收缩功能不全者) 5对伴有脂质代谢异常的患者可选用α1受体阻滞剂,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 6伴妊娠者,不宜用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可选用甲基多巴 7对合并支气管哮喘,抑郁症,糖尿病者不宜用受体阻滞剂 8痛风者不宜用利尿剂 9合并心脏起搏传导障碍者不宜用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2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1监护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心电,血压和呼吸的监测,进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2解除疼痛:可选用药物尽快解除疼痛,如哌替啶肌注或吗啡皮下注射,或再试用硝酸甘油含服,或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注射 3心肌再灌注治疗:在起病3~6小时(甚至24小时内),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可能使濒临坏死的心肌存活或使坏死的范围缩小。方法包括:有尿激酶,链激酶后rt-PA溶解血栓疗法;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 4抗凝治疗:无禁忌证时使用阿斯匹林,抵克力得,肝素(除使用rt-PA需同时使用肝素外,尿激酶等宜在12小时后使用肝素)等 5无心力衰竭等禁忌证时宜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等,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6消除心律失常:一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立即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等,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立即电复律;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使用阿托品,缓慢性心律失常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宜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 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的目的。 2.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 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 3.安慰剂: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 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 4.知情同意:是指在人体试验中,医生向受试者告知试验的各方面的情况后,受试者 自愿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 5.临床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 动力学。 6.治疗药物监测TDM:是现代医学中的最新型学科,是提高临床用药的安 全性与有效性。 7.治疗窗:药物浓度太低不产生治疗效应,浓度太高则产生难以耐受的毒 性。在这两个浓度之间限定一个合理治疗区域,该浓度区域常称为"治疗窗"(或称为治疗范围)。 8.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 9.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 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10.管理规范GCP是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 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 1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 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12.新药:指化学结构、药品说明书组成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13.仿制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 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 14.国家基本药物:为了加强国家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科学管理,保证 人民防病治病的基本需求,适应医疗体系改革,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制订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所列品种是专家和基层广大医药工作者从我国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通过科学评价,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叫做国家基本药物。 15.遗传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差异有些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 影响的学科称之为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它是药理学与遗传学相结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得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得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得规律。 2、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根据医学得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得药品在社会人群中得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就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得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与估计。药物再评价得结果就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得重要依据。 3、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 4、安慰剂:就是把没有药理活性得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得阴性对照。 5、药品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得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得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就是否同意其申请得审批过程。 6、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就是临床试验全过程得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与报告。 7、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8、重要不良事件:指得就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得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与对症治疗)得不良事件与血液学或其她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9、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通过灵敏可靠得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得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得制定与调整,以及药物中毒得诊断与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得有效性与安全性。 10、给药个体化: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与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得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1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就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得复合效应。 1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作用。 13、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14、配伍禁忌(inpatibility):就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得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与、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得现象 15、理化禁忌:指不同药物放在同一介质中,发生了不利得理化反应,此情况不反对分开使用药物。 16、药理禁忌: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拮抗得作用。药理禁忌不管分开还就是合起来都不能应用。 17、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又称药理遗传学,它研究机体遗传因素对药效学与药动学影响得学科,通过研究影响遗传性药物反应得基因差异(多态性), 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18、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就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与用量下出现得与用药目得无关得有害反应。 19、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得任何不利得医学事件称为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与药品滥用等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得缺陷,就是药物警戒关注对象。 20、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得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得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得事件。 21、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就是指从发展得趋势瞧,有可能发展为药品不良反应得药品不良事件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副作用:指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3.三致反应:即致癌、致畸与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4.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 5.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6.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一般来说,治疗指数越大的药物安全性越高 7.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既有强大的亲和力又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如肾上腺激素是α和β受 体的激动剂 8.阻断剂:药物与受体结合虽有强大的亲和力,但几乎没有内在活性而且能阻断激动剂的作用, 如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剂 9.首关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就发生转化, 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效应下降的现象 10.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耐受性:连续服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增加剂量才可保持原有药效 12.耐药性: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3.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14.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5.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16.抑菌药: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

物,如四环素等 17.杀菌药:这类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等 18.二重感染:光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 成二重感染 二、简答题 1.阿托品的临床应用 ①解除平滑肌痉挛 ②抑制腺体分泌 ③用于眼科 ④缓慢性心率失常 ⑤抗体中毒的解救 2.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①用于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传导阻滞等所致的心脏骤停 ②过敏性休克是抢救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③支气管哮喘 ④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3.地西泮的药理作用 ①抗焦虑作用 ②镇静催眠作用临床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 ③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是目前用于癫痫持续状态下的首选药 ④中枢性肌肉松弛 4.吗啡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 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静脉给药较大剂量可使卧位血压下降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名解 1.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故肝药酶又称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3.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4.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CL = A/AUC 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Vd=A/C0 6.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7.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物作用。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8.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 9.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 10.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1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药理作用延伸 1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 1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 1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 17.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1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 19.治疗指数: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治疗指数[( TI ) LD50/ED50]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安全范围:安全指标在ED50和TD50之间的距离。 21.致敏反应:药物进入机体后可诱发所有Ⅰ型到Ⅳ型的变态反应,产生皮疹、药热甚至过敏性休克。 22.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无效。 23.耐药性:病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 24.合理用药原则:①明确诊断,慎重用药;②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③因人制宜,用药个体化;④对因对症治疗并重;⑤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25.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四环素类,磺胺类等)或杀灭作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的药物,属于化疗 26.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27.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产物。 28.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其它病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29.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治疗药物监测(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3、治疗指数(TI):药物LD50/K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指数相等,不代表安全性相等,还 需考虑安全范围。若某药LD50与ED50两条曲线首尾重叠,还必须 参考LD1/ED99或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 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上 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未在我国境内上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

②化学药品③生物制剂①中药天然药物: 包括.剂型,改变给药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ction):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7、药品不良事件(ADE,adverse drug event):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的实际意义:①ADE与用药的因果关联性常不能马上确定 ②对ADE“可疑即报”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用药风险 ③ADE包括了伪劣药、误用、事故等造成的损害,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8、药源性疾病(DID,drug 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9、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原理的学科。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速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的代谢和药物的消除速度等。 2. 药物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 用机制,包括药物与靶分子的结合、药物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影响等。 3.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半衰期越短,说明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越快,药物作用时间越短。 4. 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指在维 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前提下,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5. 治疗窗口(Therapeutic window):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的 有效剂量范围,即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高安全剂量之间的范围。 6. 药效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以及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和生化效应等。

7.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的现象。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 8. 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两种药物或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种物质减弱或抵消另一种物质的作用效果。 9.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作用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趋势或程度。亲和力越高,说明药物与靶点结合的越紧密,作用效果越显著。 10.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中的程度。生物利用度越高,说明药物被有效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以上是一些临床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合理应用十分重要。

临床药理 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交叉学科。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得规律等。 2、新药:就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已上市得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得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3、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根据计算出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以及给药剂量与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吸收。 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就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代谢所致,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6、分布:就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得过程. 7、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得变化,这就就是药物代谢过程,也可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得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得过程称为排泄. 9、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10、房室模型: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得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得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得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 ems)。 11、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12、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得体液总容积。 13、生物利用度(F)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得程度与速度 14、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得能力,用血浆容积表示,单位就是ml/min 15、稳态血药浓度(Css) ·定义: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得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就是一个“篱笆”型得药-时曲线,此范围得最大值称为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Css)max,最小值称为稳态时最小血药浓度(Css)min。长期用药血药浓度平均水平,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av)。 16、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就是在药动学原理指导下,应用灵敏快捷得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7、给药个体化 通过测定体液中得药物浓度,计算出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得个体化给方案,这种方式称为给药个体化。 内容包括:①给药剂量与剂型②给药间隔③预期达到得血药浓度④药物过量中毒得救治方法18、临床药效学 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作用得“量"得规律得科学。 19、半数有效量(ED50) 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得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依此类推,如果效应为中毒或死亡,则称为半数中毒量(T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一、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 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不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是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的学科。 2、半衰期(half-time period) 通常指血浆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是常用来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药动学参数。 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总量。 4、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 害反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 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人体的动力学,提供药物的剂量与药物体内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给药方案、必要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6、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通过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定体液(通常为血液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合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运用药动学原理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7、清除率(clearance,CL) 清除率是机体对药物的消除速率的一种表示方法,即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血浆内将药物消除的能力。 8、时量曲线(药时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9、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药浓度为稳态血药浓度。 11、药源性疾病 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但其持续时间和反应程度更为持久和严重。 二、填空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极其作用的规律,也就是药物是如何起效的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是药物 古代药物(传统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或者是矿物质及其加工品入药。 现代药物:包括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生物制品以及基因工程药物。 药品:必须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生产出来的合格的药物的成品才叫药品 处方药:必须评职业医师的处方才可购买的药物。包括强心苷类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刚上市的新药、所有的抗生素、注射剂等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的标识为红底白字,乙类为绿底白字,乙类的不良反应更小。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经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或者是形态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兴奋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提高或是增强 抑制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降低或是减弱 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引起的作用 药物选择性:是指在全身用药的情况下,药物对某些器官、组织有作用,而对另外一些器官或组织可能是没有用的 药物的特异性:药物发挥作用需要和它的靶器官或者是靶部位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取决于药物和靶点的化学结构,特异性是药物对靶点的专一性。 局部作用:药物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前,在给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后分布到机体各个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基本症状的治疗 替代疗法(补充疗法):临床使用药物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的缺乏,称为替代疗法。 药物的不良反应:凡是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其种类有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后移效应、继发作用、药物依赖性等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或是不敏感,分为两种类型,药物代谢酶异常和遗传因素 后移效应:停药后血压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作用:药物发挥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与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就是动因,就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就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就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就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受体:就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并与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配体(如药物、激素等)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发药理或者生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强的亲与力与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强的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受体生物效应的物质。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就是可逆的,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受体不同部位,可使激动剂量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的亲与力,内在活性低,有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受体的双重作用。药物的效价:就是指产生一定效应(常为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大小,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高。 药物的效能:指的就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高敏性: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低于常用量就会产生近似一般人的治疗量或中毒量的高敏反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