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省情(统计资料截止2009年)
应用文-四川经济2009回顾与2010展望

四川经济2009回顾与2010展望'四川2009回顾与2010展望2009年以来,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等积极因素的推动下,全省经济呈现出止滑回升、快速恢复、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2009年四川经济形势特点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057.7亿元,同比增长13.5%。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见图1)。
经济运行特点表现为: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经济稳步发展。
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油料继续保持增产,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2%左右,油菜籽产量同比增长5.5%左右,前三季度出栏肉猪同比增长4%。
二是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01.9亿元。
同比增长19.9%,工业增速居全国第二位,比全国同比增速高11.2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加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3501.6亿元,增长1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2%,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3%,提高12.9个百分点。
需求稳定增加。
投资高速增长。
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完成全固定资产投资8696.1亿元,同比增长68.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9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有6个月的单月投资超过1000亿元(见图2)。
消费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赞品零售总额4071.5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166.1亿美元,增长3.9%。
其中,出口94亿美元,增长2%(见图3)。
运行质量提高一是企业盈利增长。
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607.1亿元,同比增长7.2%:亏损企业亏损额76,5亿元,同比下降38.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30.6亿元,增长20.3%,增幅居全国第四位,比全国同期利润增速(10.6%)高3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2,比全国高14点。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省情概况: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地处长江上游,位于西南腹地,与西部7省市区接壤。
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
总人口8750万,居全国第3位,辖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约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
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军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是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省会成都是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自然资源:四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已知矿产资源130种,天然气远景储量7.2万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仅天然中药材就达4500余种,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森林面积19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境内野生大熊猫占全国的近80%。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四川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863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07.1亿元,增长26.6%;粮食总产量预计3247.7万吨。
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3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年增长14.8%。
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10.2亿美元。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90家,同比增长16.7%,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12.5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125家。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基础设施:四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四川省2009年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编制说明2009年,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省环境保护厅和当地环保局的领导下,按照《2009年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计划》和《2009年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依据省控网络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认真组织、规范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按时报送监测数据。
为全面地说清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掌握全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的环境质量信息。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我们编写了《2009年四川省环境质量报告书》,主要内容有: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酸雨污染状况、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和声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书”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分别为:地表水环境和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采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降水评价采用《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5-2004),声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报告书的数据和资料均来源于全省各级监测站报送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在此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监测(中心)站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和能力的局限,难免有所疏漏,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综述1.1、四川省环境质量概述2009年,四川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省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全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省环境质量呈现出稳中趋好的态势。
通过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表明,各主要环境质量要素稳定,部分环境要素继续趋于好转。
2009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主要表现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增加,全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比例略有提高;酸雨污染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主要表现为降水酸度、酸雨酸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到酸雨影响的城市比例、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酸雨发生频率略有所下降;全省五大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稳中有升,全省120个省控断面中,83.3%断面达标,比200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5个出川断面均达标,长江的沙溪口(泸州合江)、嘉陵江的清平(广安武胜)、渠江的赛龙(广安岳池)以II类水质为主,琼江的大安(遂宁)、涪江的老池(遂宁)以III类水质为主;全省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监测断面(或点位)达标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提高;四川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区域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质量状况仍然保持在较好水平,交通噪声污染较上年有所下降,交通噪声质量状况达到好的水平,城市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好于上年,与2008年相比,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对交通的影响3.对林业的影响4.对水资源的影响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备注摘要本公报简要介绍2009年四川省气候概况、发生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对四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价。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偏少43毫米,偏少4%。
上半年盆地中南部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盆地入冬早。
年内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
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十三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
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 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2009年全省各月气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各月气温 6.011.213.017.420.523.625.124.823.017.410.67.8距平0.2 3.5 1.20.6-0.20.40-0.2 2.10.9-1.30.62.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
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5月降水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偏少年份排第4位。
2009年全省各月降水(毫米)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各月降水7.3 6.722.864.469.0143.4219.6170.3122.759.120.58.距平-30%-51%-11%17%-29%-1%7%-4%-8%-3%-16%-1百分率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暴雨2009年暴雨过程较为频繁,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共发生5次,次数正常。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3/24 发布人:来源:〖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图1:2005-2009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四川各市州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9月)

1 9. 4 78
元) 元) 本 月止 累计 乙 ) 增 速 % 本 月止 累计 乙 增 速 % 本月止 累计 乙 增 速 % 元
全 省
44 . O190 1 9 9.
6 . 89 4 . 00
456 .
—5. 9 —7. 3
1 ~8月 累计
44 . 01 9
累计 ± %
1 . 99
规 模 以上 工业 增 加 值 ( 元 ) 亿
全 社 会 固定 资 产投 资 ( 元 ) 亿
86 . 961 4 0715 . 1 1 08 06 3 4. 88 9
1 52 2 .5
1 7. 1 77 1 . 5641 2 .l 06 1
1. 88
1 6 8. 1 6 8. 1 9 8.
南充 眉 山 宜宾 妥 达 州 雅 安
巴 中
1 5O 0 .O 1 29 7 .0
1 .6 258 1 7.6 7 4 60. 3l
—
689 . 2 03
O7 . 1. 8 3. 8 56 .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居民消 费价格 总指数 (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指数 (
工 业 品 出厂 价格 指 数 (
原材料 燃料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收 入 ( ) 元 农 村 居 民人 均现 金 收入 ( ) 元
2 4. 3 0
2 301 4 .
89. 2l
2 . 76
2 7 5.
遂 宁
内 江 乐 山
11 0. 41 2 28 3 .7 2 34 8 .2
四川省省情

四川省省情一、概况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
秦代置蜀郡。
汉属益州。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其中居住着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
"中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
省会成都四川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
全省总面积是48.5万多平方公里。
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二、气候地形1.气候四川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
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
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
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省情四川省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
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地势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走势,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为四川盆地,盆周为丘陵、山地,西部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川西高原。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000小时—1600小时。
四川幅员辽阔,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全省总人口8800多万,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2.3%,列西部第1位。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藏、羌、土家、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侗、哈尼族等55个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二、历史沿革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将巴蜀历史上推至距今4000多年前,使四川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杖和枝叶茂盛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古蜀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在绘画、雕塑、冶炼、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古代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征在此形成。
千百年来,四川人一直繁衍在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
距今22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变水害为水利,浇灌沃野千里,造福于民,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早在3000多年前,“蚕丛之国”的四川即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过缅甸,入印度,并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
通过这条路输出了盛产于四川的丝绸、布匹、瓷器、漆器和茶叶;输入了宝石、玉石、珍珠、海贝和玻璃。
这不仅互通有无,而且开拓了四川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当时蜀锦即以图案丰富,织纹精巧,色彩艳丽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四川的历史沿革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
当时,中国分为九州,四川为梁州。
从商丘到春秋战国,四川为巴、蜀两国地域。
蜀国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巴国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
公元前316年,秦王征服巴蜀,设巴、蜀两郡。
从那以后,四川逐步发展,至唐代已设剑南道、山南道和黔中道。
北宋时,设益州路、枳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都;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设四川行省。
三、资源禀赋四川自然资源富集。
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27%。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找到矿产130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矿种89种。
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钒、钛居世界之冠);铁、镉、溴、石棉、岩盐、熔剂石灰石、白云母等10种列全国第2位;锌、铍、锶、钾长石、硅藻土、铂等7种居全国第3位。
四川生物种类繁多。
现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1031 种,其中鸟类625 种,兽类217种,爬行类92种,两栖类97种。
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白唇鹿等30种,占全国的30.9%;其中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
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熊猫、大灵猫等112 种,占全国的47.1%。
四川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植被类型多样,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杉、红杉等珍稀树种,其种类占了中国的1/5以上。
全省高等植物万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其中维管植物925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
天然中药材就达4500余种,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四川旅游资源独特。
境内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和大熊猫栖息地5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我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类遗产俱全的省份。
有剑门蜀道、贡嘎山、西岭雪山、石海洞乡、天台山、龙门山、白龙湖等1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处。
三星堆、金沙遗址古蜀文明玄妙神奇,武侯祠三国文化、杜甫草堂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海螺沟、四姑娘山、蜀南竹海风光旖旎。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泸沽湖母系氏族文化、康定跑马山转山会、凉山彝族火把节等独具魅力。
四、科教文化四川人才辈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开国元勋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孕育了司马相如、苏东坡、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一批文艺巨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9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万所,在校学生1803万人,教职工91万人,其中专职教师75万人。
全省共有180个县(市、区)完成了“普九”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9.99%。
全省共有小学1.24万所,在校生617.0万人;普通中学4809所,在校生49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5所,在校生4.2万人。
全省有普通高等院校92所,其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建设;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03.6万人,研究生7.1万人。
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54个、博物馆87个、文化馆203个。
科技研发实力强劲。
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
全省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个,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0家。
全省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多万人,有两院院士60名、62人次,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口腔医学等学科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
卫生事业基础雄厚。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医药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针灸、按摩、肛肠、骨伤、眼科、耳鼻喉科等中医医疗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中西医并重的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等较为完整的卫生事业体系已发展为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单纯的临床医疗已发展为防疫、保健、康复医疗,由生物医学扩大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
五、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西部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改变“蜀道难”状况,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全省铁路运输总里程达到3009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4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62公里。
拥有西部最大的航空枢纽成都双流机场和10个支线机场,国际国内航线150多条。
大小通航河流120多条,通航里程1万多公里。
邮电通信建设快速发展。
全省拥有长途电话业务电路71万路;本地电话网固定交换机容量236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9611万户;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431万户,光缆线路长度48.0万公里,本年新增9.0万公里,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通信枢纽初步建成。
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四川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省水利工程数量累计达63.4万处,有效灌溉面积252.3万公顷,农机总动力为2687.6万千瓦,农业排灌动力设备、大中型拖拉机及耕种播收机械成倍增加,农村用电量128.2亿千瓦时。
六、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回升3.5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居全国省(区、市)第9位,西部第1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
2009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2.8%和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711.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人均生产总值17339元,增长1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7.4∶36.8。
产业基础扎实配套。
全省粮食、生猪、油菜籽、蚕茧产量居全国之冠,柑桔、茶叶产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长虹、五粮液、攀钢、东方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是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省会成都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10857元,增长12.2%。
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1元,增收340.8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1.4元,增长22.8%。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达475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万人,增长0.3%。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1345.8万人,增加35.8万人,增长2.7%。
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27.6万人,签订就业协议23.7万人,就业签约率达86.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3万人,登记失业率4.3%,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9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063.7亿元、增长35.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41.3亿美元、增长23.5%。
进出口总额242.3亿美元、增长9.6%,其中出口141.5亿美元、增长7.8%。
成功举办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151家。
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9家,国际友城达到70对。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2009年,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63.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95.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15.3万人,其中农民工163.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426.4万人。
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9.2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32.5亿元,全省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43元;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97.4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55元。
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分别提高24元和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