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俄罗斯声乐表演及教育初探-教育文档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20世纪中叶是俄罗斯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声乐教学在技术、艺术和教育理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特色,并借鉴其中的优点,同时对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以期对当代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技术方面的特色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在技术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声音发声、共鸣的研究和技术的训练。
在声音发声方面,俄罗斯声乐教学注重声音的纯净、均匀和自然,强调发声时要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使声音听起来更加自然和舒适。
俄罗斯声乐教学也注重共鸣的训练,即通过正确的共鸣来增加声音的强度和音质的优美。
这一方面的特色在当代声乐教学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声乐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三、教育理念方面的特色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在教育理念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的尊重和培养。
俄罗斯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天赋发展自己的声乐艺术,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鼓励。
俄罗斯声乐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音乐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华。
俄罗斯声乐教学在传统方面存在过度依赖的问题。
在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借鉴俄罗斯声乐教学的优点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和发展自己的声乐传统,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使声乐教学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特色对当代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批判。
希望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俄罗斯声乐教学的优点,同时尊重和发展自己的声乐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和丰富的发展环境,使声乐教学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对世界声乐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借鉴和反思这一时期的声乐教学特色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宝贵经验,同时也需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特色之一是强调技术和表演的统一。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声乐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技术,同时也注重表演能力的培养。
他们认为,声乐表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撑,而技术则需要通过表演来体现。
他们在教学中将技术和表演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声乐技术的同时就能锻炼表演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演出中能够做到技术与表演的完美统一。
俄罗斯声乐教学注重对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非常重视声乐文化的传承,并致力于发展声乐艺术。
他们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声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和理解,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声乐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这种注重声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具有深厚声乐艺术内涵的声乐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声乐教学还非常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俄罗斯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这种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养,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自己的声乐艺术风格。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些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逐渐显现出了局限性。
声乐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个性化教学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兼顾整体性教学,在个性化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声乐教学需要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同时吸收世界声乐教学的先进经验,为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声乐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俄罗斯声乐教学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
他们通过丰富的声乐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声音控制能力和演唱能力。
他们注重声音发声的正确方法,教授学生喉部肌肉的放松和调整,以及声带的控制和扩展。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喉部和声带的灵活性,拓展音域,增强声音的稳定性和音色的丰富度。
俄罗斯声乐教学强调表演技巧的培训。
他们认为声乐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精心的表演来展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他们注重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他们教授学生如何处理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眼神来与观众产生共鸣,以及如何在舞台上展示自信和魅力。
通过这些培训,学生能够在演唱时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同时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俄罗斯声乐教学注重声乐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
他们认为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他们注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教授学生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不同的音乐作品,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俄罗斯声乐教学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俄罗斯声乐教学过于注重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声乐艺术的内在性质。
他们往往将声乐看作一门技术性的训练,强调发声和演唱的技巧,忽视了音乐表达和情感传达的重要性。
学生可能会陷入技巧的追求中,忽略了音乐的意义和内涵,导致演唱缺乏情感和艺术性。
俄罗斯声乐教学缺乏个性化的培养。
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统一演唱风格和表演技巧,忽视了个体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学生可能会在培养过程中丧失自我特色和创新能力,无法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风格。
俄罗斯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缺乏对现代声乐教学理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声乐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更多样化和创新的声乐教学方式。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方法。
这些特色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声乐教学产生了借鉴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国家声乐教学传统的影响和借鉴。
本文将对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特色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期对当下声乐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特色1. 高度重视声乐技巧的培养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声乐技巧训练,包括发声、呼吸、发音、共鸣等方面的训练。
特别是对发声和呼吸的训练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声和呼吸训练才能获得稳定而富有表现力的声音。
这种对技巧的重视使得俄罗斯声乐学生在声乐技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声乐表现力和稳定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2. 注重声乐演绎的表现力俄罗斯声乐教学十分注重声乐演绎的表现力,认为只有具备丰富的表现力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传达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教学中,老师们会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在演唱时能够真正地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
这种注重表现力的教学方法使得俄罗斯声乐学生在表演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3. 重视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俄罗斯声乐教学既十分重视声乐文化传统的传承,又注重对声乐艺术的创新。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声乐艺术的历史渊源,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勇于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1. 借鉴:技巧训练的重要性从20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声乐技巧训练的重要性。
俄罗斯声乐教学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声乐技巧方面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这为学生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借鉴俄罗斯声乐教学的技巧训练方法,注重学生技巧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声乐表演中更加自如地运用各种声乐技巧。
2. 反思:表现力的培养虽然俄罗斯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声乐演绎的表现力,但是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声乐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而备受世界关注。
俄罗斯声乐教学在教授声乐技巧上,非常强调身体的自然性和身心的一致性,力求让歌唱者能够放松身体,自然呼吸,同时通过声音的发声和共鸣去达到全面的音乐表现。
其特色之一是注重培养歌唱者必备的音乐素养,即音乐感、节奏感、和声感和音型感。
在声乐教学中,俄罗斯教师还注重练习基本功,例如音阶练习、音乐吐字、音调控制等。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有清晰的目标和方法,以及有效的练习方式和监督,以便歌唱者能够不断地进步。
俄罗斯声乐教学特别注重个性化教学和个人风格的培养,以便歌唱者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俄罗斯声乐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教育质量的下降、教学方法的缺乏创新、音乐文化市场的竞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需要去反思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音乐文化市场和时代背景。
总结来说,20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但我们也需要反思其不足之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未来,声乐教育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以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才华、有品位、具有高超技艺的歌唱家。
浅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征

浅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征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一种音乐运动,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本土音乐和文化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本土音乐和文化。
这些作曲家反对模仿西欧的音乐和文化,而是唤起俄罗斯人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他们大量采用俄罗斯传统音乐的元素,如俄罗斯民歌、舞曲和宗教音乐等,融合古典乐萨满的流派,创造出了充满俄罗斯情调的音乐风格。
2.音乐美学上的探索
这些作曲家不仅在音乐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而且在音乐美学方面探索和创新。
在和声和节奏方面,他们开始使用俄罗斯传统的五度音程和六度音程,打破了传统的调性。
同时,他们还在作品中加入强烈的动态变化和突然转折,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了内在的情感和动态。
3.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存
4.促进俄罗斯古典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美学方面的探索与创作成就不仅深受俄罗斯民众的欢迎,而且也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开始向国际社会推进。
例如,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在欧美音乐界大放异彩,深入影响了西方音乐。
总体而言,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它强调本土音乐和文化,探索创新,传承发扬民间音乐,成为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和象征。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20世纪中叶俄罗斯是一个复杂、勃勃生机的时代,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20世纪初,俄罗斯人民把许多十九世纪中叶传统的声乐教学原则和技巧延续下来,并逐渐发展过来。
在此期间,俄罗斯音乐教育中的多种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更
加强调艺术的个性化特色,增强了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1、“素朴、实践、重视艺术”。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重视个性化教学,以“素朴”、“实践”和“艺术”为特色。
教学过程中,不居于表面形式,而是注重引导学
生自行发展和解决问题,以合理的步骤去学习和实践,从而结出美好的声乐作品。
2、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同时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增
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加强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意识。
3、关注唱功的艺术质量。
20世纪中叶俄罗斯人民坚持以艺术质量为中心,教学重点
放在民族特色、古典流派以及对声音节奏和音色的运用上,关注学生唱功的艺术性。
4、注重声乐学科的融合性。
20世纪中叶俄罗斯人民在声乐教学中注重融合其他学科
知识,即注重在教学中将音乐理论和技术素养与其它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
的全面发展意识。
以上就是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的内容。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
乐教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特色和实践精神。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精华,不拘泥于传统,在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精心结合的同时,使艺术教育更加全面健康。
论俄罗斯声乐艺术与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

论俄罗斯声乐艺术与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对于俄罗斯声乐艺术和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发展历程和传统。
俄罗斯声乐艺术以其深情厚重的表现力和独具特色的音色而闻名于世,而中国美声唱法则以其古老而神奇的喉音技巧和精细的音乐表达方式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技巧特点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对这两种声乐艺术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俄罗斯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俄罗斯声乐艺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俄罗斯歌唱家,如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费奥多尔·舍利亚平和弗拉基米尔·费罗夫,他们的演唱风格将俄罗斯民间音乐和西方声乐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声乐技巧和表现风格。
他们将俄罗斯民歌中的情感和热情融入到了声乐演唱中,使得俄罗斯声乐艺术在音乐界声名大噪。
而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则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当时的文人墨客常在宴会上展示各自的歌艺,这成为了中国古代美声唱法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美声唱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声乐艺术。
中国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喉音技巧,在声音的高低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破裂和颤音效果给人一种独特的音乐魅力。
中国美声唱法还强调音乐的表达,追求音乐的情感和美感,同时注重音准和呼吸控制的训练,力求达到音乐的完美呈现。
在技巧特点上,俄罗斯声乐艺术和中国美声唱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俄罗斯声乐艺术注重的是喉咙的发声和呼吸的控制,演唱时声音饱满、厚重,并且给人一种沉稳和雄壮的感觉。
而中国美声唱法注重的是喉音的运用,演唱时声音圆润、柔美,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动感。
中国美声唱法还强调声音的色彩变化和音乐的情感表达,注重细腻和灵活,而俄罗斯声乐艺术则更加注重气势和力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俄罗斯声乐艺术和中国美声唱法也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中发展壮大。
现代的俄罗斯声乐家也开始借鉴中国的喉音技巧和表达方式,使其声音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白俄罗斯声乐表演及教育初探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始于中世纪,源自于教堂和寺院里的唱诗班。
萌芽于16—18世纪的学生剧团,孕育产生于农奴剧团和私营剧院。
在19世纪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期,声乐艺术表演以及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俄罗斯声乐表演情况在19 世纪,最受白俄罗斯大众欢迎的是戏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作曲家都会根据这个体裁作曲。
白俄罗斯戏剧团(如M.卡缅斯基、H .斯特凡尼、Q.埃尔斯纳、K.克鲁平斯基、B .科任斯基等的剧团)的演出作品中大部分都是这些波兰作曲家的作品。
以这个体裁开始作曲生涯的还有许多作曲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是C .莫纽什科。
他的创作极大地影响了白俄罗斯戏剧的发展。
1841 年9月8日他的(带歌唱的)独幕轻松喜剧《最后的华沙抽彩》在白俄罗斯的城市格罗德诺首次上演。
两年后这个年轻作曲家的作品就在现在的国家首都明斯克上演了。
仅三年后又在华沙上演。
在这个时期上演的还有许多西欧作曲家的歌剧作品。
如 A . 撒奇尼、朱塞佩.萨蒂、B .莫扎特、乔瓦尼.帕希耶罗、焦阿基诺•罗西尼等。
除了这些西欧作曲家之外,在“音乐—戏剧”的混合剧团里还有很多来自于过去农奴剧院的演员以及和他们一起表演声乐部分的戏剧演员。
较为遗憾的是,他们之间的合作并不是每次都很成功。
逐渐滋生出的体裁的多种多样性要求表演者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多面的技能。
例如戏剧表演才能、歌唱技能,有时甚至要求演员具备可以胜任演芭蕾舞剧角色的技能。
尽管关于演员的技能要求已经达到了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地步,但由于19 世纪白俄的声乐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导致了在这些戏剧的表演中,演员们却更倾向于用言语来表演。
例如,抒情的优美旋律逐渐被音韵铿锵的朗诵所代替。
20 世纪初在白俄罗斯进行巡回演出的演员和剧团仍是以俄罗斯的为最多。
这些团体的表演剧目包含范围甚广(这些演出需要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
俄罗斯歌剧演员H . Myp aHCKa刃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师于K .埃弗拉德教授。
她开设了“歌剧演唱、音乐会演唱和独唱教程”。
整个教学包括两个年级:低年级(包括发声练习、延长气息练习、音区统一练习和音乐理论讲解)和高年级(学习不同类型的声乐,如古典声乐、现代声乐、朗诵和乐句的表达;专业的舞台培养一一演出曲目的制定,角色、舞台技巧、声色面部表情等等的学习)。
同时,H. Myp aHCKa刃在巡回演出的剧组中成功地演唱了很多角色,如玛加丽塔(歌剧《浮士德》,由法国作曲家查理•弗朗索瓦•古诺创作),塔玛拉(歌剧《恶魔》,由A .鲁宾斯坦创作),塔基杨娜(歌剧《叶浦盖尼.奥涅金》,由n.柴可夫斯基创作),安东尼达(歌剧《伊凡.苏萨宁》,由M.格林卡创作)等等。
20 世纪初在白俄罗斯进行巡回演出的演员和剧团仍是以俄罗斯的为最多。
这些团体的表演剧目包含范围甚广。
这些演出需要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①.H沙里亚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非常切实的描述了剧团在省级城市(像明斯克)演出时资金贫乏的状况。
一些关于明斯克公民如何看待歌剧艺术的档案资料中也有这方面的描写。
在1907 和1909 年国家下达特殊指令,命令明斯克市长提供资金补贴给斯维特洛夫(1907)和费奥多罗夫1909)领导的俄罗斯歌剧协会的演员。
该协会一直在明斯克剧院巡回演出,“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所以很难走出明斯克进行演出。
”在明斯克和白俄罗斯的其他城市中除了俄罗斯歌剧艺术的代表者之外,还有来自意大利(1913年几丽萃(刃.^uuuo)的剧团和1914年n . Copmop e""u的剧团)、华沙(博古茨基和M .沃尔夫-列维茨卡娅--1915 )、西班牙(加伊.玛利亚--1918 )等国家的演员。
根据俄罗斯在彼得堡建立的俄罗斯音乐协会,白俄罗斯也努力在明斯克(1913)和维捷布斯克(1915)建立相似的协会,并在格罗德诺、波洛茨克、布列斯特、博布鲁伊斯克建立文学-音乐协会。
在请求建立音乐协会时维贴布斯克的市民这样写道:在维捷布斯克市建立皇家俄罗斯音乐协会和音乐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这些协会和音乐学校都是以高艺术为宗旨的,这些学校所制定的大纲也符合进行系统教育的条件”。
在这些协会所开设的音乐学校里也有声乐教学。
然而这些协会总是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因为资金经常困难,最主要的是由于这些协会的成员被认为“政治上不可靠”。
19世纪末20 世纪初白俄罗斯开展的一系列的巡回演出活动要归功于1890年在明斯克建立的剧院。
1896年这个剧院里的①.沙里亚宾(157)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10年取得成功的有M .罗斯托夫采娃(抒情花腔女高音)和A .鲍里先科(戏剧抒情男高音),1915年的是刃.索比诺夫。
和著名的俄罗斯歌唱家一起参加表演的还有明斯克的声乐家:0 .阿布拉莫维奇,0 .几aHd pe, Q.科兹洛夫斯卡娅,B .普罗托波波夫,H .索科洛夫斯基等。
二、1 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俄罗斯声乐教育概况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之时,颇受欢迎的私人的声乐教学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这些教声乐的老师同样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都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华沙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科隆音乐学院(德国)等等知名音乐学院。
他们中间一些教育家的名字更是被广泛流传。
如H .卡拉法、B .萨博、Q.列奥、E .奥利舍夫斯基。
在各种各样的私人音乐学校中,教育家个人的声乐教学以及声乐爱好者小组为实现戏剧的重复演出提供了条件,开发了独立的演员。
但是这种教学基本上没有系统的结构。
所以不能说革命前白俄罗斯这样的专业音乐教育是系统的。
同时,俄罗斯沙皇在政治上对白俄罗斯民族的压迫阻止了民族音乐作曲家人才、演奏家的培养。
也使专业民族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停滞了。
与此同时,在白俄罗斯,膳宿学校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发展。
因为有很多学校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很优秀的音乐家,所以尽管这些学校的教学大纲各不相同,但声乐是所有这类教学机构的必修科目。
如明斯克有MoHTe rp aHgu、采汉斯卡娅和斯特凡诺维奇的学校;平斯克有Moue OB C KU ft和波格丹诺维奇的学校;在戈梅利有彼得罗舍涅的学校;在维捷布斯克和波洛茨克有亚诺夫斯卡娅的学校;在斯卢茨克有r eft ge 刀b的学校;在姆斯季斯拉夫尔有拜尔的学校等等。
很多学校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很优秀的音乐家。
尽管这些学校的教学大纲各不相同,但声乐是所有这类教学机构的必修科目。
M. MoHTe rp aHgu的学校被认为是明斯克最好的膳宿学校。
在这个学校学习的有B .杜宁-马儿钦科维奇的女儿卡米拉,她是钢琴家和教育家,后来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有很好教学水平的还有几.斯特凡诺维奇的学校。
正是在这里波兰作曲家C .莫纽什科在几.斯特凡诺维奇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生涯.几.斯特凡诺维奇是音乐家、指挥家、 B .杜宁-马儿钦科维奇音乐戏剧小组的积极参与者。
这些膳宿学校,毫无疑问,为未来白俄罗斯职业音乐戏剧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更难能可贵的是白俄罗斯的中学有很高的音乐教育水平,最古老的中学是斯卢茨克的中学,这里不仅重视独唱,也重视合唱。
很多中学都会举办文学一音乐晚会,这些晚会总能引起很多观众的兴趣。
该校校长博古舍维奇领导的合唱整齐和谐、旋律美妙,纵使很多声乐曲目具有高难度的技艺,他们都能把各种各样的曲目演唱得令人陶醉。
他们总能赢得观众的同声赞叹。
”。
从这些学生中出来了很多独唱家,关于他们我们能够从剧评中了解。
明斯克女子中学的学生亚历山大洛维奇在剧评中被写道:“她拥有非常美丽的,温柔的嗓音,音域(戏剧女高音)宽广…她的独唱和二重唱音质优美,音调非常准确到位。
”在这个时期俄罗斯唯一的一所管风琴学校在明斯克存在了26年〔1871 — 1897〕。
在这所学校学习的有来自白俄各个地方的农民和市民的孩子。
学校在五年级时每天开设五六个小时的音乐课。
学校的歌唱课由格林斯基教授。
该校对管风琴专业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生必须学会演奏、歌唱所有的颂歌和宗教歌曲才能被授予毕业证书”。
西北部唯一的音乐学校是1904 年在维尔纽斯开设的。
然而这些各种各样的音乐学校并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家- 演奏家的需求。
大约在1908年在小提琴家H.鲁宾斯坦的倡导下在明斯克开设了音乐学校。
该校的声乐系的大纲是按照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大纲制定的。
该校在白天和晚上都设有课程。
该校声乐系老师是E . H马罗奇尼克。
在这一时期,这些音乐学校的老师都是在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的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这就保证了高职业水平的教学。
同时,老师们也沿用了这些音乐学院的教学法,从学校学生开放的音乐会上就能看出他们的教学水平。
白俄罗斯的音乐教学机构培养了很多职业音乐家,包括歌唱家,因为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为专业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白俄罗斯演员以及来白俄罗斯进行巡回演出的演员使听众认识了别的民族最好的音乐艺术,提升了听众的整体文化水平。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白俄罗斯的声乐艺术促进了白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苏联时期专业民族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注释:1、c.莫纽什科生于明斯克,之后在明斯克中学读书。
他的初期音乐知识是在几.斯特凡诺维奇开设的明斯克膳宿学校获得的。
2、在白俄罗斯居住的有各个国家的音乐家,如意大利、普鲁士、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