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是指农业生产中种植和培育各种作物的过程。

为了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培育。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的生长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土壤调理,如翻耕、松土、改良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2.种子选育种子是作物栽培的基础,良好的种子品质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选择适宜的种子品种是作物栽培的首要环节。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病虫害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对作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照顾。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浇水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避免水浸淹和干旱。

(2)病虫害防治:通过病虫害监测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3)除草除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杂质,减少对作物生长的竞争,维持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供应。

(4)定植管理:对于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方式进行适当的修剪、摘心、扶正等措施,以促进作物生长和结果。

4.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供应作物所需的养分。

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量,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5.收获和储存在作物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收获。

不同作物的收获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收获后,还需要对作物进行储存和保鲜,以确保作物的品质和市场供应。

总之,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壤改良、种子选育、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以及收获和储存的合理操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栽培技术措施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栽培技术措施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一种综合管理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一、合理施肥1. 土壤测试: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科学配方施肥,合理补充缺失的养分。

2. 有机肥的应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 控制化肥用量:根据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精确计算化肥用量,减少浪费。

4. 水肥一体化:结合灌溉,合理供水和施肥,控制土壤湿度和养分供应,提高养分利用率。

二、合理耕作1. 防风固沙:采用植树造林和建立防护林带等措施,减少风力对农作物的伤害,稳定沙地耕作。

2. 土壤保墒:采用遮荫栽培、覆膜栽培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湿度。

3. 翻作深耕:通过深耕翻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

4. 精确播种:采用精细播种技术,如行距、垄距、种子数量等的调整,使农作物株距均匀,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预测和监测:通过观察和检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3. 化学防治:选择安全高效的农药,合理使用,注意药剂的作用时间和用量,减少对环境和生物的伤害。

4.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用具有抗病虫害性的农作物品种,在栽培过程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水资源管理1. 精确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水分状况,准确计算灌溉量和灌溉时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集雨利用:收集和利用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和水资源的浪费,增加农田的水分供应。

3. 河流调水利用:通过引水渠道、水泵站等设备,利用临近水源进行灌溉,降低对地下水的开采,保护地下水资源。

五、机械化作业1. 自动化农业:引进自动化农机设备,实现作物播种、收割、施肥等作业的自动化,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农作物种植技术大全作为农业的基础,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是农民们日常劳作中必备的知识。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下,各种农作物都有其特定的栽培技巧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们更好地种植和管理作物。

1. 稻谷的种植技术稻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首先,选择合适的地块和土壤对于水稻种植是至关重要的。

土壤应具有一定的水分保持能力,并且排水良好。

适宜的水稻耕种方法包括秧田和直播两种方式。

在秧田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浇水并施肥,保持田间湿润,同时防止杂草的生长。

在直播过程中,需要注意播种时间和密度,选择适宜的品种,并进行病虫害防治措施。

2.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之一,尤其是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

小麦的种植技术涉及到地块选择、耕作措施、播种时间和密度、灌溉方法等方面。

在选择地块时,要考虑土壤的排水性和酸碱度,以及阳光的供应情况。

小麦的耕作措施主要包括翻土、施肥和水分管理。

播种时间和密度应根据不同品种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在灌溉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水分。

3. 玉米的种植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也备受关注。

选择适宜的地块和土壤是成功种植玉米的关键。

土壤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适宜的pH值和养分含量。

在玉米的耕作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犁地、播种和施肥,并进行适当的杂草清除。

玉米的灌溉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和气候条件来确定。

另外,防治玉米病虫害也是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大豆的种植技术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对于高产和优质大豆的生产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地块是种植大豆的首要条件。

土壤要求排水良好,并且富含有机质。

大豆的耕作措施包括犁地、施肥和适时的杂草管理。

大豆的播种时间和密度要根据不同品种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灌溉方法应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气候情况来调整。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连作的必然性: ①社会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宗的粮粮食作物 和重要的经济作物的需要。②自然资源制约。③经 济效益(大型农场、机械化程度高地区) 2. 连作的危害:①土传性病虫害严重;②伴生性、 寄生性杂草危害;③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料利用 率下降;④土壤积累有毒物质,发生自我毒害等。
3.连作的技术: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大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

发挥比较优势,三是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力。 具体原则:(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 时基本生存的需要。(2)发挥资源优势与 经济优势 应在其生态适宜区种植经济效益 较高的作物。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 成化的产业带或产业区。(3)提高经济效 益
(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或品种。 根据作物耐连作的程度把作物分为三种: ①.忌连作的作物:豆类、花生、瓜类、烟 草、麻类、向日葵,应间隔2-4年再种; ②.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豆科绿肥、薯类作 物。可连作1-2年,再间隔1-2年种植。 ③.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水稻、麦类、玉米、 棉花等,可连作3-4年或更长。




(3)选择适应的作物种类:选择最适应的作物和 种类,但不能过分单一,以免增加风险。 (4)确定作物的配置:粮、经、饲比例;春、秋 作比例;主导作物、辅助作物比例。 (5)进行可行性鉴定:资源是否能合理利用,经 济效益是否合理;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 平衡;各方面需要是否满足;加工储藏、市场、贸 易交通等是否可行;科技、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 农林牧工商是否协调发展。 (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第三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3-1 作物栽培制度 §3-2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3-3播种育苗技术 §3-4水肥调节技术 §3-5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3-6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7收获防灾技术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一、老蔸种秋茄子有绝招一、老蔸换新法。

利用春茄老蔸培植复壮,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开花结果。

具体做法是,8月初,当春茄由盛转衰,叶蔬花少时,选择雨前或雨后土壤湿润时,先浇施一次粪水氮肥,三两天后将其枝叶全部剪去,只留主枝作为新叶的萌发母枝。

大约一星期左右母枝便萌发新枝,长势迅速。

在此基础上,梳去弱小枝和过密枝,并注意防虫治病,追肥抗旱,新枝便很快开花结果,挂果时间可达两个月。

二、育苗秋种法。

选高抗病的品种,择地势高、不积水、蔬松的土壤,尤以没有种过茄科类蔬菜的丘陵地更好。

播种时,下雨用薄膜盖,烈日用遮阳网。

20多天便可移栽。

移栽时,在阴云或小雨天为佳。

若是晴天,以傍晚为宜,并浇好定根水。

注意整地时,尽量深沟高厢,能排能灌,并一次性施足底肥,成活后,管理与春茄相似,但应注意除虫病和抗旱。

由于秋茄正逢高温季节,其生长速度一般快于春茄,开花结果时间也可延缓到秋末至冬初。

木耳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木耳菜(落葵)属喜温叶菜类。

在北方只有春夏两季可以生产,冬季生产很困难。

但若采用日光温室、电热线栽培方法,则可在冬季进行生产,并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一、品种选择推荐选用大叶木耳菜。

该品种是一年生蔓生作物,生长势强,分枝多,营养价值很高;茎粗,绿色;叶片肥厚,深绿色,嫩叶柔软、光滑、肉质;叶柄浅绿色;耐高温、耐干旱、耐潮湿。

二、浸种浸种24~48小时,浸种方法为:用凉水浸泡30分钟,然后倒入热水,并不断地搅拌,使温度控制在55~60℃,保持这一温度30分钟。

而后加入500倍的多菌灵或1000倍的高锰酸钾,浸泡后捞出即可播种。

三、播种1.播种准备需要整地、做畦、施基肥、铺电热加温线。

冬茬木耳菜生产必须选择透气性好、疏松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在日光温室内做畦,宽1米,南北向延长。

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与土壤翻耙混合均匀、整平。

把平整好的畦面挖出5厘米厚的床土,再平整畦面,铺设电热加温线。

选择功率为800瓦的电热线100米长,可铺3个5平方米的畦。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优化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优化管理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的营养需要和土壤的肥力状况,科学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合理选择有机肥和化肥进行配合施用,提高施肥效果,并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2. 合理灌溉: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或不足灌溉导致的水分浪费或干旱情况,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

3. 防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轮作、合理距离种植、合理施用农药等,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4. 喂养和管理畜禽:对于养殖业来说,优化管理包括合理喂养和养殖环境管理。

合理配置饲料成分和饲喂量,提供良好的饲料和饮水条件,保证畜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蛋率和肉品质量。

5. 合理播种和间作: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宜环境,科学选择播种时间和栽植密度,合理进行间作和轮作,避免连作带来的土壤疾病和养分耗竭问题,提高产量和品质。

6. 农事机械化: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作业操作,如播种、收割、施肥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7. 温室栽培技术:对于一些需要 controlledgrow 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农作物,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延长生长季节,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8. 农田水利建设:适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包括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建设水池等,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缺水问题,提高灌溉效率,降低因水资源紧缺导致的农作物生长不良和产量损失。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愈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在农作物的栽培中,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延长生长周期,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优化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呢?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栽培技术的策略管理良好的栽培技术策略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生产成本,延长生长周期。

在具体操作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宜的时间种植。

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农作物,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确保作物在最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生长发育。

2、合理的施肥方案。

施肥方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超量施用,否则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3、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

灌溉措施应该根据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发育。

二、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使用管理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作物保护剂也愈加安全、高效、低成本。

对于使用这些保护剂的管理,也有一些重要的措施。

1、合理的施用方式。

使用保护剂必须按照产品说明、科学技术和安全标准来进行。

2、采取防止剂量过量的措施。

使用保护剂务必掌握正确的使用剂量,过度使用会导致小体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药害,不仅会侵害抗药性,还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3、及时清理过期的农药等剂量。

过期的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危险物品必须及时清理,尽量不拖延,避免人员和环境的损害。

三、环境管理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合理的环境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环境管理包括病虫害的排除、绿化、田间地头的清洁等。

1、控制病虫害。

防止病虫害是农作物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使用生态清除、病虫害警报等有效的管理方法。

2、绿化。

绿化一方面可以修剪树木、草坪,还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缓解地表水严重污染,对降低温度、净化空气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3、田间、地头清洁。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和残留物,能够起到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死物质的作用。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一、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作物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好、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好的品种进行栽培。

通常情况下,高产的品种往往也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二、地力调整地力调整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调整土壤肥力等手段,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的合理施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湿润度和适宜的排水性,使根系发育良好。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作物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施肥需要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期、土壤肥力等因素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一般来说,氮、磷、钾是作物生长的三大必需元素,施肥时应注意适量、均衡、科学稳定施肥,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合理浇水合理浇水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浇水要注意及时性、适量性和节水性。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湿度状况来确定浇水量和浇水的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浇水量。

此外,要注意调整浇水的方式,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节约水资源。

五、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作物栽培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合理的防治措施。

首先,选用抗病虫害性好的品种进行栽培。

其次,定期巡视作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初期迹象。

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放虫、使用生物防治剂、化学药剂等方法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六、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作物栽培的整个过程中,对土壤、作物和环境进行管理和调控。

包括杂草的防除、疏芽、追肥、松土、整枝、减茬等一系列操作。

这些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作物栽培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合理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手段来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量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畦(bedding):结合整地将田做成一定规格畦面 并以畦沟或畦埂间隔(有利于灌排水或蓄 水)。
——起垄(ridging):利用机械(犁)培土成垄。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3 少耕和免耕
➢少耕(minimum tillage):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
少耕作次数。 ——包括耕播法、带状耕种法、松土播种法等。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依据种植制度前茬收获时间
➢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
——小麦、油菜的安全越冬,水稻安全抽穗 ——避开虫害、风灾等
1.2 播种量的确定(seeding rate)
➢一般规则
播种量(Kg/亩)=
基本苗数×千粒重(g) 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106
➢灵活原则
考虑气候变化、土壤水分和播种方法。
3.1 红黄壤
➢红黄壤质地粘重、耕性差、水土流失重、耕层浅、
有机养分少。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红黄壤治理 适量施用石灰和掺砂,改善土质
3.2 盐碱土壤
合理轮作、深耕施肥、加速熟化
➢盐碱土壤内含盐碱较多、肥力低、耕性差。
➢盐碱土改良 排除盐碱
增施有机肥料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3 冷浸水稻土壤
➢依据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
——5㎝地温稳定通过(粳稻10℃,籼稻12℃,玉米 12℃,棉花14℃)。
➢依据作物品种的感温、感光特性
——强春性小麦和油菜品种 强冬性小麦品种
适当迟播 早播
——晚稻感温性、感光性强 , 适宜播期可调性小 中稻感光性中、感温性弱 ,适宜播期可调性较大
作栽学总论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基本耕作应注意:
砂土 5~8%,宜耕期较长
——土壤墒情:宜耕土壤水分 粘土 20~24%,宜耕期三天左右
壤土 10~15%,宜耕期适中
——耕作时期:冬耕——一般耕后冬闲,待春播、春栽, 春(夏、秋)耕——耕后即播(栽)
——耕作深度:旱地——25~30㎝ 水地——16~22㎝ 如要增加耕作层深度,耕深逐年增加 如要结合施肥,可适当增加深度
➢土壤板结、结构差、通透性差,积累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质。
冬耕晒垡、冻垡
➢冷浸水稻土壤改良 水旱轮作
增施有机肥料 3.4 风砂土
➢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低。
➢风砂土治理 植树造林,防风固砂
封砂培肥,种草稳水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二节 播种与育苗移栽
1、播种(seeding) 1.1 播种期的确定(seeding time)
➢基本耕作:是利用各种犁或锄进行整个耕作层的耕作。
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 翻 耕 ( plowing ) : 用 犁 或 锄 翻 土 ( 切 土 、 碎 土),同时翻埋肥料和作物残茬。
——深松耕(subsoiling):用犁或锄对耕层进行深位 松土。
——旋耕(rotary tillage):用旋耕机切割、破碎、搀 和土壤。
表层结构;
➢创造深厚、疏松、肥沃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微生物的
生化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有效养分的释放;
➢翻埋前作物的残茬落叶、杂草以及肥料,调节耕层养分
的均匀分布,控制并减轻病虫草害。
作栽学总论
2、土壤耕作的类型(type) 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1基本耕作(basic tillage)
行、株距); ——精量播种是点播的发展。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育苗移栽
2.1 育苗移栽的意义(seed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集中管理培育壮苗 ✓确保大田种植密度 ✓减少种子及管理成本 ✓缓和季节矛盾、拓展生育期
2.2 育苗方式
➢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一节 土壤耕作
1、土壤耕作的作用 1.1 土壤耕作概念
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 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1.2 土壤耕作的作用
➢调节土壤三相的适宜比例,协调土壤水分、养分、空气
和温度状况,满足作物实质的要求;
➢创造有利于蓄水保墒、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土壤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3 播种方式的确定
➢播种深度
——大粒种、土质疏松、土壤水分少、温度高,适当
深播;反之适当浅播。
——小麦、玉米播深3~4㎝,棉花2~3㎝; 水稻、油菜、烟草播于表土。
➢播种方式
——撒播(broadcast sowing):水稻、油菜育苗; ——条播(drill sowing):小麦、牧草(确定行距); ——点播(spaced sowing):棉花、玉米、蚕豆(确定
——中耕(intertillage):在作物行间对表土进行耕作的 措施,深度3~10㎝。(作用:破土表板结、
增 加通气性、减少蒸发、除草)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镇压(packing):利用重力作用于土壤表层的耕作 措施。(压紧耕层、压碎土块、提墒、保 墒)
——培土(hilling):利用机械将作物行间的土壤拥到作 物体根部的措施。(防倒、防冻、防旱、 促生根、利排灌水)
➢免耕(no-tillage): 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既不耕作,
又不耙、不中耕的保土耕作法。
少、免耕可减少耕地水土流失(湿润、半干旱农 区)或直接蒸腾(干旱农区),减少投入成本,提 高复种 指 数。 少、免耕可能增多耕地病、虫、草害,降低施肥利 用率。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2 表土耕作(surface tillage)
➢表土耕作为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的辅助作业。
包括耙地、中耕、镇压、培土、作畦、起垄等入土较 浅、作业强度较小的耕作。
——耙地(harrowing):对已耕翻的土壤或表土进行碎 土、松土、平整的措施,深度5㎝左右。 (作用:耙松表土、切碎毛细管、除草)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
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
难 点:
土壤耕作的作用与中低产田的改良;育苗移栽 意义与主要育苗方式;地膜覆盖的直接效应;肥料 运筹与施肥方法;节水农业技术;病、虫、草害防 治原则;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 统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