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是指农业生产中种植和培育各种作物的过程。
为了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培育。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的生长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土壤调理,如翻耕、松土、改良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2.种子选育种子是作物栽培的基础,良好的种子品质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选择适宜的种子品种是作物栽培的首要环节。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病虫害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对作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照顾。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浇水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避免水浸淹和干旱。
(2)病虫害防治:通过病虫害监测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3)除草除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杂质,减少对作物生长的竞争,维持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供应。
(4)定植管理:对于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方式进行适当的修剪、摘心、扶正等措施,以促进作物生长和结果。
4.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供应作物所需的养分。
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量,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5.收获和储存在作物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收获。
不同作物的收获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收获后,还需要对作物进行储存和保鲜,以确保作物的品质和市场供应。
总之,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壤改良、种子选育、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以及收获和储存的合理操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与高产途径

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与高产途径农作物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作物的高产途径则是农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要做到农作物的高产,就需要掌握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要点和高产途径。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高产途径。
一、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1. 种子选择与处理良种是高产的基础,所以在进行农作物栽培时,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子。
种子要求大多数,健壮,无病虫害等优点。
同时在种子处理上,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浸种、喷洒药液、干燥等操作,以增强种子的存活力和抗逆性。
2. 土壤条件与种植地选择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土壤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壤pH值适宜的种植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性和生长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土壤条件。
3. 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关键之一。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农作物间的竞争,影响生长发育,种植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产量的减少。
因此在栽培技术中要根据作物的特性和生长环境来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
4. 施肥管理施肥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特性和生长阶段来科学施肥,注意配比、时机和方式。
同时要结合土壤肥力状况,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来进行施肥管理,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威胁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采用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间作轮作、科学用药等,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6. 灌溉管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的供应,因此要做好灌溉管理工作。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需求,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和时机,确保农作物生长期间水分的供应,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7. 种植期控制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环境条件,科学制定种植期控制措施,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作物的生长潜力,提高产量。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农作物种植技术大全作为农业的基础,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是农民们日常劳作中必备的知识。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下,各种农作物都有其特定的栽培技巧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们更好地种植和管理作物。
1. 稻谷的种植技术稻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首先,选择合适的地块和土壤对于水稻种植是至关重要的。
土壤应具有一定的水分保持能力,并且排水良好。
适宜的水稻耕种方法包括秧田和直播两种方式。
在秧田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浇水并施肥,保持田间湿润,同时防止杂草的生长。
在直播过程中,需要注意播种时间和密度,选择适宜的品种,并进行病虫害防治措施。
2.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之一,尤其是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
小麦的种植技术涉及到地块选择、耕作措施、播种时间和密度、灌溉方法等方面。
在选择地块时,要考虑土壤的排水性和酸碱度,以及阳光的供应情况。
小麦的耕作措施主要包括翻土、施肥和水分管理。
播种时间和密度应根据不同品种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在灌溉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水分。
3. 玉米的种植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也备受关注。
选择适宜的地块和土壤是成功种植玉米的关键。
土壤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适宜的pH值和养分含量。
在玉米的耕作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犁地、播种和施肥,并进行适当的杂草清除。
玉米的灌溉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和气候条件来确定。
另外,防治玉米病虫害也是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大豆的种植技术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对于高产和优质大豆的生产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地块是种植大豆的首要条件。
土壤要求排水良好,并且富含有机质。
大豆的耕作措施包括犁地、施肥和适时的杂草管理。
大豆的播种时间和密度要根据不同品种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灌溉方法应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气候情况来调整。
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栽培方法和管理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农作物栽培技术。
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因此土壤改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深翻耕、施肥、施用土壤改良剂和调节土壤pH值等。
2.適地选择: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农作物时需要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3.良种选育:良种是高产高质的基础。
良种选育通过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适应性强、高产高质的良种,并通过无病毒苗圃和扦插繁育等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4.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施肥技术包括有机肥、矿质肥和微量元素等的施用,以满足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5.水利技术: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分,因此合理的水利技术是农作物栽培的重要手段。
包括田间灌溉、排水、节水灌溉和灌溉排水一体化等技术。
6.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采用病害防治措施包括病害防治剂的使用、植物间作制度、病虫害预警和生物防治等。
7.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减轻人力劳动强度。
包括机械化耕种、播种、施药和收割等环节,以及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8.精细管理技术:精细管理技术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包括密度调控、整枝修剪、定期喷洒除草剂和适时的追肥等。
9.环境调控技术:农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通过环境调控技术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如温室栽培技术、光照调控技术和水分调控技术等。
10.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设备,根据农田实际情况精准施肥、精准喷药和精准灌溉,以实现高效生产和环境友好。
综上所述,农作物栽培技术是通过调控土壤、水分、养分和环境等因素,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连作的必然性: ①社会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宗的粮粮食作物 和重要的经济作物的需要。②自然资源制约。③经 济效益(大型农场、机械化程度高地区) 2. 连作的危害:①土传性病虫害严重;②伴生性、 寄生性杂草危害;③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料利用 率下降;④土壤积累有毒物质,发生自我毒害等。
3.连作的技术: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大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
发挥比较优势,三是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力。 具体原则:(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 时基本生存的需要。(2)发挥资源优势与 经济优势 应在其生态适宜区种植经济效益 较高的作物。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 成化的产业带或产业区。(3)提高经济效 益
(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或品种。 根据作物耐连作的程度把作物分为三种: ①.忌连作的作物:豆类、花生、瓜类、烟 草、麻类、向日葵,应间隔2-4年再种; ②.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豆科绿肥、薯类作 物。可连作1-2年,再间隔1-2年种植。 ③.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水稻、麦类、玉米、 棉花等,可连作3-4年或更长。
(3)选择适应的作物种类:选择最适应的作物和 种类,但不能过分单一,以免增加风险。 (4)确定作物的配置:粮、经、饲比例;春、秋 作比例;主导作物、辅助作物比例。 (5)进行可行性鉴定:资源是否能合理利用,经 济效益是否合理;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 平衡;各方面需要是否满足;加工储藏、市场、贸 易交通等是否可行;科技、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 农林牧工商是否协调发展。 (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第三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3-1 作物栽培制度 §3-2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3-3播种育苗技术 §3-4水肥调节技术 §3-5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3-6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7收获防灾技术
(整理)作物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技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
与生物技术的融合
将作物栽培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固氮等方面的研究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将作物栽培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技 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作物栽培技术的智能化与数字化趋势
智能化农业装备的应用
作物繁殖与种子选择
繁殖方式
了解作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式,以选择最佳的繁殖方法。
种子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同时考虑种 子的纯度、饱满度和生命力等特征。
03
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光照与温度条件
光照强度和时长
作物需要足够的光照进行光合作 用,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 不同。
(整理)作物栽培技术
目录
• 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 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 • 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 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案例分析 • 作物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
01
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作物栽培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作物栽培技术的定义
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种植制度、肥 料施用、灌溉制度、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措施,实现作物的高 产、优质、高效益和生态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
生态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采取生态友好型技 术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高产高效与多功能性
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作物的高产、 优质、高效益和多功能性,满足人们日益多样 化的消费需求。
作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
01
作物栽培技术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一、老蔸种秋茄子有绝招一、老蔸换新法。
利用春茄老蔸培植复壮,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开花结果。
具体做法是,8月初,当春茄由盛转衰,叶蔬花少时,选择雨前或雨后土壤湿润时,先浇施一次粪水氮肥,三两天后将其枝叶全部剪去,只留主枝作为新叶的萌发母枝。
大约一星期左右母枝便萌发新枝,长势迅速。
在此基础上,梳去弱小枝和过密枝,并注意防虫治病,追肥抗旱,新枝便很快开花结果,挂果时间可达两个月。
二、育苗秋种法。
选高抗病的品种,择地势高、不积水、蔬松的土壤,尤以没有种过茄科类蔬菜的丘陵地更好。
播种时,下雨用薄膜盖,烈日用遮阳网。
20多天便可移栽。
移栽时,在阴云或小雨天为佳。
若是晴天,以傍晚为宜,并浇好定根水。
注意整地时,尽量深沟高厢,能排能灌,并一次性施足底肥,成活后,管理与春茄相似,但应注意除虫病和抗旱。
由于秋茄正逢高温季节,其生长速度一般快于春茄,开花结果时间也可延缓到秋末至冬初。
木耳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木耳菜(落葵)属喜温叶菜类。
在北方只有春夏两季可以生产,冬季生产很困难。
但若采用日光温室、电热线栽培方法,则可在冬季进行生产,并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一、品种选择推荐选用大叶木耳菜。
该品种是一年生蔓生作物,生长势强,分枝多,营养价值很高;茎粗,绿色;叶片肥厚,深绿色,嫩叶柔软、光滑、肉质;叶柄浅绿色;耐高温、耐干旱、耐潮湿。
二、浸种浸种24~48小时,浸种方法为:用凉水浸泡30分钟,然后倒入热水,并不断地搅拌,使温度控制在55~60℃,保持这一温度30分钟。
而后加入500倍的多菌灵或1000倍的高锰酸钾,浸泡后捞出即可播种。
三、播种1.播种准备需要整地、做畦、施基肥、铺电热加温线。
冬茬木耳菜生产必须选择透气性好、疏松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在日光温室内做畦,宽1米,南北向延长。
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与土壤翻耙混合均匀、整平。
把平整好的畦面挖出5厘米厚的床土,再平整畦面,铺设电热加温线。
选择功率为800瓦的电热线100米长,可铺3个5平方米的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种量
指单位面积上所播的种子重量,实质指苗床上种 子密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 壤肥力、作物种类与品种类型。
播种量=每公顷基本苗数/(每kg种子粒数×种子净度(%) ×发芽率 (%) ×田间出苗率(%))
田间出苗率 50-80%
作物栽培技术
栽培过程与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技术 生育诊断技术 田间技术 栽培模式
品种特性
产量潜力:作物现实产量与理论产量的差异。 熟性:早熟、中熟、迟熟(早、中、晚稻) 抗性:(抗病性、抗虫性) 环境适应性:抗涝、旱、热、冷等。 品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广适性、窄适性。
种植方式
归结为种植密度的均匀性问题。也有便 于农事操作,通风透光的效果。
种植方式指每一个体态群体中所占空间及 形状、行间和株间距离及行向等。 原则:1、充分利用光能;
2、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营养; 3、方便农事操作。 配置方式有:撒播、条播、穴播等,具体有: 窄宽行法、行穴等距法等。
施肥
元素的种类:元素需求有16种,大量9种,微 量7种,其它还有特殊要求的,如硅。本地主 要肥料涉及如N、P、K、Zn、B等。
特点:取材广,成本低,便于就地取材,养分全 面,分解缓慢,肥效长,稳定,形成有机质和腐殖质 改良土壤,放出二氧化碳,利于光合作用。 2、化学肥料:N、P、K、CaO、微肥、复合肥和缓控
释肥等; 特点:易溶于水,养分高,肥效快,作物可直接吸 收。 3、微生物肥:根瘤菌、固氮菌、磷细菌等。
施肥时期
茬肥:播种前或移栽前整田时施的肥。一般 施用肥效持久的有机肥料为主,使用 量大,约占总肥量的一半以上。
播种期
1、气候条件:既要考虑播种起点条件,也要考 虑其它生育期条件。
2、栽培制度:播期、秧龄、移栽期“三对口” 3、品种特性 4、病虫害 5、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
播种方式
撒播 条播 穴播 精量播种
育苗移栽的意义
争取季节 培育壮苗 节约成本 缺点:移栽费工、根系较浅易倒伏
育苗方式
密度公式: 最初Warne(1951)和吉良(1953)发现这个个体干物重W
与密度P间存在:Y=1/(a+bx),Y=x/(a+bx) 及Y=1/(a+bx+cx2),Y=x/(a+bx+cx2) 实际上依各种条件而变,多用实验方法求出。
玉米4~8株/平方米,稻麦250~300株/平方米,棉花1~1.5株/平方米
施肥技术要求
(一)营养元素的选择吸收 作物对N、P、K和其它特定元素均有不同要求,要
按照这一规定施肥; (二)营养元素吸收阶段性 生长初期吸收量小,强度小,但需供肥强度高,特别 是N; 生长中期吸收量大,强度大,N、P、K强度需求都高。 后期:吸收量小,强度减弱。 (三)营养临界期与最大营养期
“营养临界期”,该时期如缺乏营养元素将会导致不 可挽回的损失。因大多数作物的P的临界期在前期;N 的临界期稍晚,在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过渡期。如水 稻分蘖期。 作物营养最大期多在中期。
品种选择原则
当地耕作制度:茬口和季节的衔接 当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 品种布局与搭配
生育诊断技术
采用综合的测量、测定手段对不同时期的 苗作出定性、定量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栽培 措施、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
生育诊断一例:发根力测定与叶片诊断
田间技术
田间技术包括作物生长在田间时段,作物栽培所 采取的全部操作性技术。
主要包括:整田,播种,育苗,肥、水管理,杂 草及病虫防除,收获、贮藏以及其它特殊技术。
播种技术
种子质量与种子清选、处理
种子质量主要包括种子活力(发芽率与发芽势)与纯 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栽培实施的成败。不同作物种子 的发芽率要求不同(教材141页)。
种子清选:风选、水选。 种子处理:晒种、消毒:1%石灰水、药剂浸
撒播:精细整地,分厢精量用种; 条播:窄行、宽行; 穴播: 精量播种:机械将单粒种子均匀播 下。对机械和种子要求高。
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
存在最佳密度的原因: 密度的实质是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体平均占有营养面
积大小。作物产量必须是在协调群体和个体两个最佳方能达 到最高,故存在最佳密度。除与作物生产相关外,密度还与 二氧化碳透性和湿度、病虫发生相关。
肥料的量:依气候、土壤、作物特性而变。
肥料种类及其性质
1、有机肥: 种类有:… 特点有:… 施肥要点有:…
2、化学肥料:种类有:… 特点有:… 施肥要点有:…
3、微生物肥料:根瘤菌、抗生菌、磷细菌和钾 细菌等。
施肥原则
①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两者配合使用 ②以基肥为主 ③以深施为主 ④各种施用方法配合使用
种肥:在播种或移栽时的局部性肥料,是为 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但种 肥可灼伤和毒害幼苗,要注意用量不 可过大。
追肥:在作物生育期间施用的肥料。追肥以 速效肥为主,主要有硫酸铵、尿素、 等,追肥宜多次施用。
苗床管理
温度及灾害管理:防晴天高温、防大风揭膜、防大雨冲厢 水分管理:根据需求管好水分,以水调温、调肥 病虫管理:旱田育苗防病策略,移栽前的防治 间苗、定苗: 肥料管理:送嫁肥、断奶肥 适宜的密度与苗龄:水稻为叶龄指数40-50%、棉花2-4叶。
水稻分成乳苗、小苗、中苗、大苗
播种技术
施肥原则
1、用养结合原则; 2、需求原则; 3、经济原则。
施肥量:
某元素的全部用量=(一季作物的总吸收量-土壤供应量)/ (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当 季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上述各参数均可通过空白试验计算得到。
肥料种类
1、有机肥料:又称农家肥,包括农业生产废弃物, 人畜粪尿,厩肥,饼肥绿肥等;
湿润育苗 阳畦育苗 营养钵育苗 旱育秧 无土育苗
幼苗生长过程
出苗期、幼苗期、成苗期、移栽几个环节。 出苗:多少情况下采用高温条件,促进迅速出苗,
其次水分与氧气也很重要; 幼苗期:出苗3叶,一般保温是关键,此时幼苗较
弱; 成苗期:调节好N/C比,注意防治病虫害,炼苗; 移栽期:移栽前的起身肥,起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