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诫子书》ppt课件

内心恬淡, 没有什么可以 明确, 志向
达到 远大目标
夫不慕学名须利 静用也来,,没才办法须学坚定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
淫 慢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来自性。放纵 懈怠振奋 精神 轻薄 浮躁
修养 性情
年与 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随同 疾行,指迅速逝去
丧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 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终因积劳 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定军山,享年54岁。
去 太丘舍去 ——动词,离开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迟缓,速度低。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 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 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 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 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 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 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 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新课导入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y爻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君子 忠臣 智者
慈父
诸 葛 亮
学习目标
一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二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 四 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
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 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 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 阐 述 “ 静 ” 与 “ 学 习 ”“ 明
4句)
志”“成才”的关系。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的良好品质。(重点)
必备知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 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 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 书局2012年版)。《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 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 国,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 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 封家书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诫外生书》)
书信篇目
共同 劝诫 话题 对象Fra bibliotek写信目的《诫子书》
儿子 希望儿子立志成才,宁静淡
立志、
泊以修身养性,惜时勤学。
学习
希望外甥以先贤为榜样,树
《诫外生书》
外甥 立远大理想,胸怀宽广,虚
心学习,立志成才。
成语积累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志存高远
(一)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 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 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 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 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 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
遂( suì )
《诫子书》ppt课件

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 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 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变色词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2)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代表作 《出师表》《诫子书》
解题
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 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 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 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 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 含惜时之意。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 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 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淡泊”和“宁静”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 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 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任务一:诵读课文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f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诫子书》课件(48张PPT)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 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一读,议一议,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译文:
摒除杂念与干扰, 宁静专一 操守,品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朴节约
思考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
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积累名言
放声朗读,找出文中你最 喜欢文章的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一起分享吧!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 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 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 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 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 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1)解释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②非志无以成学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④年与时驰 ( )
《诫子书》ppt课件

释
[淫慢]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
二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懈怠。 [励精] 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 种;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 情。
[治性] 修养性情。治,修养。
原文
注释
译文
-10-
·
译 文 注
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
”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
的作为。
■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 有什么关系?
-17-
·
三个条件:一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
要惜时,有所为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警
这篇文言文虽只86个字,却道出了诸如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多种关系, 富有人生智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19-
• 感情真挚
写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专 一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
文
德。
[静]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来培养品德。
注
[以]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释
非淡泊无以明 [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不能够内心恬淡,不慕
一
志,非宁静无以致
[无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明志]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诫
谆 谆
子
分析观点
父
书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语文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 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 书信告诫诸葛瞻。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 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 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 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课堂延展
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 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 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 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亮的个人修养与品行
关于淡泊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的隆中 “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是一个非常适合修身养性的 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抚平 了父母早逝给他带来的心灵 创伤,也益于他养成淡泊宁 静的胸怀气度。
诫子书
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
教学目标
文高解借结 的阅文助合 能读章工课 力浅大具下 。易意书注
文,,释 言提理并
子体把理反 的会握解复 谆诸文课诵 谆葛章文读 教亮主内课 诲对旨容文 。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2张ppt)

yín
suì
淫遂
释句
助词,用 于句首,
助词,的 用……来 约束、节制/节俭
表示发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 修养身心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 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明确
达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 没办法 志向 宁静专一 远大目标
不淡泊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 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 到远大目标。
他 八 岁 的 儿 子 诸 葛 瞻 的 一 封
这 篇 文 章 是 诸 葛 亮 晚 年 写
题目解读
诫 劝诫,劝勉
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 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子 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 书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 疾行 岁月 最终 凋落,衰残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为,行动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关于该论点分别从学习和修身两个方 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义:广泛;宽广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今义:危险,惊险 ) 今义:治理
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
今义:奔驰,奔跑
◆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用来 )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词类活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岁月
最终 凋落,衰残
穷困潦倒之 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今义:丈夫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
今义:行为,行动
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做动词,增长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020年9月28日
14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 事实均可)?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20
本文的艺术特点
1.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2.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 治学、修身的条件。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 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 个“躁”字。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 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 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 子书》等。
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
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
了论述的效果。
2020年9月28日
15
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淡泊 立志 惜时
A、淡泊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 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 志(苏轼);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C、惜时: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 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 ,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020年9月28日
17
“俭以养德”与“静”有什么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 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 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 础上的美德。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 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 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6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夫( fú )
●
遂( suì)
●
淡泊(dàn bó)
●●
穷庐( lú ) ●
淫慢( yín)
●
险躁( zào )
●
字词释义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操守、品德 介词,用来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品德高尚的人。
修养身心
陶冶德行
没办法
明确志向。明,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诫子书》是诸葛亮晚 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 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 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 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他在信中对道德、 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 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这里指安静,集中 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才干
成就,完成
放纵懈怠。淫, 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险,轻薄
疾行,指迅速逝去
Hale Waihona Puke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纪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 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 话,常被后人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现在的 “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 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 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 当先,为“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 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