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第13课 五四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 1、1919年5月,五四爱国运动以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为导火索,首先在
•
爆发。6月5日以后,斗争的主力开始
从北青京年学生转为
。
工人阶级
19
2、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与
这场运动爆发密切相关的是( C )
A.三国协约的成立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巴黎和会的召开
17
一、五四爱国运动 ⒈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⒉爆发:⑴时间:1919年5月4日。⑵地点:北京。⑶口号:“外 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⑷主力:学生。 ⒊发展:⑴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⑵主力:工人阶级。 ⒋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⑴释放被捕学生。⑵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⑶拒绝在对德 “和约”上签字。 ⒌意义: ⑴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⑵标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5、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
A.五四运动
C.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
导火线 爆发 口号 结果 意义
4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5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
爆发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主力: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 举行示威游行。
前期
6月5日前
7
北大学生天安门前集合游行
8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五四精神)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过的拒绝。
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演讲(片段))观看视频,感受民国外交才子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的不懈努力。
4.展示图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口号“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教师提问: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提示: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讲述: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1919年6月,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上海。
2.出示图片和材料:材料一“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材料二“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材料三图为上海商人罢市游行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的转折点、中心变化、主力变化等。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

北京高师学生欢迎“五四”被捕同学出狱
分析五四运动的三个阶段:
从地点看: 北京 从人员看: 学生
上海 工人商人
全国各地 工商学联合
先锋
主力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性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地位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瓦解过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民族资
建立资产阶级
产阶级 三民主义 共和国,走资
从右图内容中,我们能够感 受到“五四”青年学生的什么 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 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时间:6月5日
主力:工人群众
地点:北京 上海
形势: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工人罢 工
结果: 1、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本主义道路
无产阶 级
马克思 列宁主
义
建立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 走社会主义道
路
课堂小结
爆发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第一阶段:北京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第一阶段开始的时间、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主要斗争形式?⑴时间:1919年5月4日。
⑵中心和主力::北京、学生。
⑶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⑷斗争形式:学生罢课。
3.五四运动第二阶段开始的时间、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力、斗争的主要形式、斗争的结果如何?⑴时间:1919年6月3日。
⑵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⑶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⑷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⑸斗争形式:由学生“罢课”发展为“三罢”斗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⑹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教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能进了马克思宇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俞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五四(运动)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内容为“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例题: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件(42张ppt)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民
义和团运动
农民、
主 主 义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地主、
失 资产阶 败 级都不
革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能救中
命
新文化运动
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课后练习
1.90多年前,一群青年学生发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怒
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 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 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学习了这一课, 你们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 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五四运动“奋空拳, 扬 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 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 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1)这是哪次运动的传单?这次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宣言中的“外争主权”指什么?“内除国贼”又指谁?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收回山东青岛主权;曹汝霖等人。 (3)宣言希望全国工商各界参加爱国运动,结果怎样?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吼,掀起了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爆发的直
A 接原因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
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
第13课 五四运动课件(33张PPT)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背景3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对内独裁对外卖国,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 三大派系,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材料二 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 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材料三 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借外债100多次,债权 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矿 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0余家, 新增资本达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 前50年投资总额。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 人,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工人阶 级受压迫和剥削最重,罢工斗争频繁 发生。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 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 次。
第13课 五四运动 (1919年)
背景1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 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五九国耻”)
日本前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 1916年--1918年日本对华贷款三倍 于前,日本在华权利十倍于《二十 一条》 。
爆发: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最能 反映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五四
运动
“废除二十一条”
反帝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反封 性质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爆发)
时间 中心 主力
5月4日——6月5日 北京
青年学生
口号 方式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示威游行、罢课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4.13五四运动课件(2024版新教材)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④废除二十一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五四运动的意义
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
D 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五四运动的意义
外交:中国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材 境阶料内级二近基:代1础8工7:2业年工6—8,人—家1力8,9量41年9壮1中3大年国—境—内1近91代9年工,业中17国5家新,建1厂89矿5年有—60—0家19,13新年增中资国
本达一亿三千多万,超过过去大半个世纪。辛亥革命前期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
——《北京市民宣言》
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 生的爱国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二)第二阶段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意义
阶段
时间
地点
第一阶段 1919.5.4 北京 -
第二阶段 1919.6.3 上海 -
主力军
学生
工人 阶级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同工 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 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人教部编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1、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奋起斗争。
2、日本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
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3、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4、运动主力由学生发展到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发展到上海。
5、结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初步胜利:放学生、罢官员、不签字 ①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
人职务 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 上签字
上海商人罢市
上海某理发馆贴出告示:国事如此, 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罢市救 国、不办卖国贼不开行、为良心救 国牺牲私利
曹汝霖
曹汝霖(1877—1966), 祖籍浙江。五四运动时期, 被指为卖国贼,住宅惨遭 烧毁。抗日战争时期,曹 汝霖不与日本人合作,后 被动挂上伪华北临时政府 最高顾问、华北政务委员 会咨询委员等虚衔,但并 未给日本人出力,算是保 持了晚节。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 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
你知道“青年节”是为了纪念哪
一历史事件吗?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B
C.中共成立
D.南昌起义
核心:爱国
中国近代史
59页 第13课 三个问题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时间及地点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2.五四运动的口号、主力、后期中心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课本60 页) 后期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 3.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课本61页
C 4、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反帝爱国运动 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5、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 质的口号是
A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还青岛
6.小满同学是在今年的“青年节”
那天光荣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59页 第13课 三个问题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时间及 地点
2.五四运动的口号、后期中心
3.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一片丹心图报国 千秋青史胜封侯
清·陈璧
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 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 过被封什么爵位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 3.地点:北京 4.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运动
1、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
C 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
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
封建主义的性质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
发展成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
这充分说明了:
C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五四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2、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
B 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B 3、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 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 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 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 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性质:反帝反封)、“誓死力争,还我 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 和约上签字”
火烧赵家楼 痛打章宗祥
爱国学生因不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 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将一战时 期德国租借山东半岛的权利交换给日 本,而火烧曹汝霖个人官邸赵家楼的 事件。第一个打开曹宅大门、第一个 点燃赵家楼烈火的爱国学生是北京高 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数理部的匡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