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盂鼎》金文赏读

合集下载

聊聊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铭文给我的震撼

聊聊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铭文给我的震撼

聊聊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铭文给我的震撼说到西周青铜重器,自然少不了《大克鼎》;聊起西周金文,《大克鼎》铭文如雷贯耳。

其铭文,洋洋洒洒共290个字,分成两段,28行,气象万千,朴拙凝重,端庄稳健。

器形奇伟硕大(高90.3cm,口径75.6cm,重201.5cm),雄浑肃穆,森严凛然,气魄宏大,深深地吸引了我。

《大克鼎》作为重量级国宝,曾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介绍过,其前世今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大克鼎》与《大盂鼎》并列为铭文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

二鼎能够保存下来,历尽艰险,主要功绩首推潘家。

清收藏大家潘祖蔭,重金购置《大克鼎》后,成为《大盂鼎》、《大克鼎》青铜重器的主人。

为护佑这些宝物,潘家几代人费尽心血,软顶硬抗达官贵人的敲诈勒索,严词拒绝美国古董商人的重金利诱,尤为惊心动魄的,是躲过日军多次疯狂的掘地挖宝,有一天竟搜潘宅七次之多,挖地三尺无获。

真乃天佑中华瑰宝,使克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人潘达于将《大克鼎》贡献出来,一直陈列在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或克鼎。

西周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

鼎腹内壁所铸铭文,主要记录了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先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等赏赐的内容。

西周政权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实行分封、世袭制,对有贡献的官宦贵胄及其后人,周王往往赏赐极重。

由铭文内容看出,《大克鼎》主人克是深受周王信任之人,他既有祖父师华父功勋的庇佑,自己又在当朝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膳夫虽是王室厨师长一类的天子近臣,但克却总揽礼仪、膳食事务,又代王传命、视察军队等,可见与王室关系非同一般,並非只是皇室御厨做个饭那么简单。

想他地位恁高,铸鼎之铭文自然请高手书写,应是无疑的。

周代金文,尚处在由实用书体向书法艺术的渐变渐进之中。

估计先人在书写时,尚不明晰在器物上写字也是艺术。

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应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才出现书法的繁荣。

而周代金文,仅是从造形写状,逐步向抽象线条过渡时期的书体。

大盂鼎

大盂鼎

國寶名稱:大盂鼎出土時間:清道光年出土地址:陝西省岐山縣禮村出土國寶現狀: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大盂鼎造於西周周康王時期。

鼎高一百點八釐米,口徑七十八點三釐米,重一百五十三點三公斤,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

其造型端莊穩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

大盂鼎的銘文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歷經劫難出土於陝西“青銅器之鄉”周原的大盂鼎,其坎坷遭遇更是一波三折。

清朝道光時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佔有。

在他去世後,後代以七百兩白銀賣給袁保恒,袁保恒深知左宗棠酷愛文玩,當即將大盂鼎獻給上司以表孝心。

鹹豐九年,左宗棠將寶物又將寶物贈給了權貴潘祖蔭。

至潘祖蔭去世後,其弟潘祖年將大盂鼎由水路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家。

大鼎作為先人故物,睹物思人,彌顯珍貴,堪為傳家之寶。

民國三十年代中葉時,國民黨當局在蘇州新建了一幢大樓。

他們忽發奇想,要在大樓落成後以紀念為名辦一展覽會,力邀潘家以大鼎參展,以圖無限期佔用大鼎。

但是,此拙劣伎倆被潘氏家族識破,婉言拒絕了參展。

1937年日軍侵華,潘家決定將寶物藏於二進院落的堂屋。

此後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亂。

潘宅一時竟成了日軍搜查的重點。

經過反復的搜查並挖地三尺均無所見,日軍也只得作罷。

新中國成立後,潘家後人認為只有政府才能完全的保護先人的珍藏。

1951年7月6日,華東文化部收到潘家人的信件,信上表明了潘家人希望將大盂鼎獻給國家,同時也希望將其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7月26日,文管會派專員在潘家後人的陪同下赴蘇州,大鼎得以重見天日。

上海博物館於1952年開館,廣大民眾從此便可以自由地欣賞曾經秘藏於深宅,不予示人的國之瑰寶的風采。

至1959年,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上海博物館以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品支援。

【稽古传话】……大盂鼎铭文释意

【稽古传话】……大盂鼎铭文释意

【稽古传话】……大盂鼎铭文释意1849年在陕西郿县出土的大盂鼎,以及传说与之同时面世而仅留拓片的小盂鼎,等等。

应是近代金文研究中,于历史年代上较为确凿的西周早期铭文实物。

如何探究汉语古文字端倪呢?对此问题,自1898年甲骨文进入大众视界以来,一般人可能会说:“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若探究汉语古文端倪,应从甲骨文起步入手。

”然而,无论是谁,其一旦正经潜心于甲骨文学习中,随即便会发现:甲骨文与通常所说的古文字、古汉语以及现代汉字之间,存留着太多似是而非的难题。

偶读章太炎(1968-1936)先生《国故论衡》一书。

其中有如此说法,摘抄共鉴:“余以为求古文者,宜取《说文》独体,观其会通,摄以音训,九千之数,统之无虑三四百名,此则仓颉所始造也……邯郸淳《三体石经》,作在魏世,去古犹近,其间殊体,若虞字作从从之类,庶可*逮录。

旁有陈仓《石鼓》,得之初唐,晚世疑为宇文新器,盖非其实,虽叵复见源流,亦大篆之次也……四者之外,宜在阙疑之科。

”章太炎先生上述论断,对于古文字研究而言,贵在强化“求真务实”的刚性根本。

但是,章先生上述言论前后,又有针对当时甲骨文尘嚣日上的古文字研究风潮,所给予的批判性直言,抑或冷嘲热讽。

然而,正是源自《国故论衡》读习,令我决意搜罗近百年来,已有明确出处的商周钟鼎彝器铭文,尽己所能,释意其内容。

借此,聊以拓展知识而慰藉,亦博取同好批评而仁智。

鉴于所选择的释意铭文,在网络上都可以随便查阅,而且某些单字或文句,若转述其中,一者电脑输入较难,二者即便影印粘贴,实多不宜。

所以,仅将“释文”和“现代释意”刊此。

至于其中原器物拓片中残缺或阙疑的文字,亦凭私见充填加,并“*”号标记;至于窃思揣摩的依据由来,或另文解说。

(2020年6月24日克谐草于济南)【大盂鼎拓片释文】维九月,王在宗周,命盂。

王若曰:“盂,丕显文王,王受天佑,大命在武王。

(武)王嗣文王,作邦开厥匿,敷佑四方,畯正厥民。

在雩即事,*醴酒無敢*酖;有*焚*爨祝,無敢*醺。

经历坎坷的史料明证——大盂鼎

经历坎坷的史料明证——大盂鼎

经历坎坷的史料明证——大盂鼎作者:张立智来源:《奇妙博物馆》2019年第08期青铜器在商代之后的周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有人把商代的青铜器和周代的青铜器做过比较,得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商代青铜器身上纹饰的面积更大,几乎密布整个器身,而且大多用一些很有张力的兽面纹做装饰,让人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可以说是“狞厉之美”。

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兽面纹大多“退居二线”,很多器物只是在口沿和腿部有些装饰,样子也显得稳重多了,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人们更愿意用“凝重之美”来形容它们。

其实很多原来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的花纹,也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出现过,但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秩序感和规律性。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到的是,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了更多铸刻出的文字,因为那时我们把青铜称作“吉金”,这些文字就被称为“金文”。

可不要小瞧这些文字,它们当中有些还曾经帮助今天的我们解答过历史上的谜团,还有些本身就是可以用心欣赏的精美书法作品。

通过大量出土和传世的西周青铜器,今天的我们能够更清晰、更容易地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的发展,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就是其代表。

传说大盂鼎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郿县(今眉县),因为它硕大而又精美的器形以及铭文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人们常常把它和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及散氏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虢季子白盘并称为西周四大青铜重器。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大盂鼎。

它有一对微微向外撇的耳朵,圆鼓鼓的腹部略向下垂,看上去就像是横着长似的,表面也没有像后母戊鼎那样满身的花纹,就是在口沿的一圈,还有腿的上部装饰着浮雕式的饕餮纹。

如果向鼎的肚子里面看去,就会发现一大块排列整齐的文字。

要知道,在此前的商代青铜器上,铭文总数没有超过50个字的,但是到了西周初年,大面积的铭文就陆续出现了。

大盂鼎内壁共铸造了19行291个字的铭文,记载的是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封一位名叫“盂”的贵族的事情,为我们了解周康王时代的分封制礼乐制度等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

大盂鼎

大盂鼎

大 盂 鼎 简 介


大盂鼎简介
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公 元 1849 年)出土于陕 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 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 即李家村),出土后便 被贩卖至文物市场。
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 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 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 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 已佚。
辗转买卖 潘家得宝 复埋地下 赠宝于国
与 其 他 大 篆 的 对 比

与 其 他 大 篆 的 对 比

我们可以从大盂鼎与散氏盘的对比中发现,大盂鼎的字体娴雅秀 美,端庄大气。寓厚重于瘦劲,脱空灵于磅礴。
与 其 他 大 篆 的 对 比

我们可以从大盂鼎与毛公鼎的对比中发现,毛公鼎的字体已然较 为瘦长,而大盂鼎比毛公鼎更为瘦长。并且,大盂鼎线条更为凝 练。
大 盂 鼎 原 文 及 释 文


大盂鼎拓片
大 盂 鼎 拓 片


与其他大篆的对比
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 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 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 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 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 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 而为世人所瞩目。
与 其 他 大 篆 的 对 比

我们可以从黄宾虹临大盂鼎与吴昌硕临石鼓文的对比中发现,在 后人的临习中,大盂鼎非常明显字里空间舒朗,雍容典雅。
感谢观看
制作团队 崔悦婷 张瑞雪 范宇希 牛思群 牛宏泰
大 盂 鼎 简 介


大盂鼎原文及释文
原文 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 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玟王受天有(通佑,保 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 去)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大盂鼎铭文拓片 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 【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 词),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 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 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 (训为看)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 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 (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 (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 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

雄肆古朴_凝重遒劲——《大盂鼎》铭文书法赏析

雄肆古朴_凝重遒劲——《大盂鼎》铭文书法赏析

28□刘颜涛雄肆古朴凝重遒劲——《大盂鼎》铭文书法赏析大盂鼎铸造于西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

器体造型雄伟凝重、威仪万端,纹饰精美,铭文19行291字,记载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立国经验,以及殷人因朝野酗酒导致亡国的教训。

大盂鼎铭文释文:隹(唯)九月,王才(在)宗周,令盂。

王若曰:“盂!不(丕)显/玟(文)王,受天有大令(命),在(武)王嗣玟(文)乍(作)邦(辟),/(厥)匿(慝),匍(敷)有(四)方,(畯)正(政)(厥)民,在雩(于)(御)事,()/酉(酒)无敢(),有髭()(蒸)祀,无敢(扰)。

古(故)天异(翼)临/子,(法)保先王,(?)有(四)方。

我(问)殷述(坠)令(命),隹(唯)/殷边侯、田(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酉(酒),古(故)丧/(师)巳。

女(汝)妹(昧)辰(晨)又(有)大服。

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庇)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井(型)()于玟(文)王/正德,若玟(文)王令(命)二三正。

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召)(荣)(敬)()德(经)。

敏朝夕入谰(谏),(享)奔走,畏/天畏(威)。

”王曰:“而,令女(汝)盂井(型)乃嗣且(祖)南公。

”王/曰:“盂,(乃)(召)夹死(尸)(司)戎,敏()罚讼,(夙)夕(召)/我一人(烝)(四)方,《大盂鼎》铭文拓片西周29雩(于)我其省先王受民受/疆土。

易(赐)女(汝)鬯一卣、冂衣、舄、车马。

易(赐)乃/且(祖)南公,用(狩)。

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赐)(夷)(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迁自/(厥)土。

”王曰:“盂,若(敬)乃正,勿(废)(朕)令(命)。

”盂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南公宝鼎。

隹(唯)王廿又三祀。

注:释文中()前为原字,内为通假字,(?)为未识读。

此鼎开创了青铜器长篇叙事铭文的先河,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金文的发展与演变(下)丨三品课堂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金文的发展与演变(下)丨三品课堂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金文的发展与演变(下)丨三品课堂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周中期笔画齐备,规矩森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史墙盘》,以及西周晚期因不求端庄均衡,恣肆放达而风格独特的《散氏盘》。

这节课,我们继续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探寻东周金文的发展与演变。

《王子申盏盂》公元前770年,随着西周灭亡,晋、郑等诸侯护送平王东迁,周王室由此衰落,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和割据兼并的战国时代。

若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发展与演变详细地说明,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说完,我们仅做简单梳理。

这一时期重大的历史变动,致使金文的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国内卿大夫所制,其铭文反而呈现浓厚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风格虽不同,但整体趋势还是向规范化、秩序化发展。

春秋时期各国都残留了西周晚期金文的纵向取势特征,如楚系《王子申盏盂》,相比西周时期的金文,此铭章法行与行之间疏阔,字形纵向拉长,字势向左有倾斜之势,线条上确立了圆瘦匀一的审美样式,字形趋于图案化,具有装饰性特点。

我们看看它的例字。

《王子申盏盂》铭文原拓(部分)《王子申盏盂》铭文节临临摹这件作品时,我们选用长锋石獾笔。

“作”字,在金文里边一般都是“”,而这里变了“”,改变了两横的位置,上边的短横便被移位到下面。

接下来这个“”就是“嘉”字,取斜势来处理。

再看“盏”、“盂” 两个字的“皿”部不一样,“盂”的“皿”部是连上的,另一个是断开的。

从此处我们也可看出,当事人有意地区分了两个相同类型字的处理方式。

春秋时期的金文风格和西周晚期的差距很大,尤其是齐国。

由于诸侯专政,它离开了西周沉稳、正规的那种风气的影响。

其实从艺术的眼光来看,真正高明的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大量的作品,尤其是楚系、齐系,还有晋系。

金发文言文翻译

金发文言文翻译

《金文》者,周代金器之上古文字也。

金文,又称钟鼎文,因其多镌刻于钟鼎之上,故得此名。

金文起于西周,盛于东周,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阶段。

金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今译《金文》如下:一、《大盂鼎铭》大盂鼎铭曰:“王曰:‘余小子,不敢宁处,夙夜在官,以事上帝。

兹鼎,朕用享上帝,以祈永年。

’”译:大盂鼎上铭文曰:“君王说:‘我作为年轻君主,不敢安居乐业,日夜为政,以侍奉上帝。

此鼎,我用以祭祀上帝,祈求国家长治久安。

’”二、《毛公鼎铭》毛公鼎铭曰:“王曰:‘毛公,朕闻尔,不怙好,好贤而能,敬德而明。

朕以赐尔,其用享上帝,以祈永年。

’”译:毛公鼎上铭文曰:“君王说:‘毛公,我听说你品德高尚,喜好贤能,尊敬道德而明智。

我赐予你,希望你能用此祭祀上帝,祈求国家长治久安。

’”三、《周颂·大雅·文王》《周颂·大雅·文王》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于乎,不显哉!文王之德,克配上帝。

”译:《周颂·大雅·文王》曰:“文王在上,光辉照耀于天。

啊,多么显赫啊!文王的德行,足以匹配上帝。

”四、《周颂·小雅·南山有台》《周颂·小雅·南山有台》曰:“南山有台,北山有杞。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译:《周颂·小雅·南山有台》曰:“南山有台,北山有杞。

快乐的君子,是国家的基础。

”五、《周颂·大雅·生民》《周颂·大雅·生民》曰:“生民之初,其生若浮。

不知死生,何异于浮。

”译:《周颂·大雅·生民》曰:“生民之初,其生活如浮。

不知生死,有何不同?”金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翻译,我们可以领略到金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

在研究金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价值,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盂鼎,这件成于西周康王时代的重量级礼器,在地下沉睡了近三千年后,于清道光年间重光面世。

此后,它一直作为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而独占鳌头。

据传,大盂鼎出土于陕西岐山。

出土后,首先被当地士绅宋金鉴收藏。

不久即易手归岐山县令周庚盛所有。

此后大盂鼎又被辗转卖至北京琉璃厂待售。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宋金鉴会考得中,拜翰林。

为纪此光宗耀祖之盛,宋遂以银三千两将大盂鼎购回。

并一直收藏于府中。

谁知好景不长,仅十余年时光,至同治间,宋家即现中落之象。

宋氏后人允寿将大盂鼎作价七百两白银转让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僚属袁保恒。

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

左宗棠在发迹前曾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理湘省全部军务。

虽非显贵,也颇得春风。

加之自视极高,恃才傲物。

不免为人所阴嫉。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

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

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

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

虽然也时而有人觊觎此鼎,但必竟潘氏位高权重,足可保全大鼎无虞。

至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

大鼎作为先人故物,睹物思人,弥显珍贵,堪为传家之宝,不轻示人。

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

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

均为祖年所拒。

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

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

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

但终为潘家所回绝。

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

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

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

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1937年日军侵华,苏州很快沦陷。

国将不国,人命难保。

此时,潘祖年已作古。

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

英雄出少年,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承厚、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

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的堂屋。

这是一间久无人居的闲房,积尘很厚,不会引人注目。

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才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

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

整个过程除潘家人以外另有两个佣工和一个看门人参与其中,均被反复叮嘱要严守秘密。

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

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

经过反复的搜查并挖地三尺均无所见,日军也只得作罢。

日军占领期间,潘家的看门人曾几次盗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卖给洪姓古董商人。

但大鼎过于沉重,无法搬动,得以幸免。

光阴荏苒,在历经十余年战乱之后,全国解放了。

潘家后人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认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可托付先人的珍藏。

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执笔,于1951年7月6日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

同时也希望将两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7月26日,文管会派专员在潘家后人的陪同下赴苏州,大鼎得以重见天日。

为表彰潘达于的献宝壮举,华东文化部于10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上海博物馆于1952年开馆,广大民众从此可以自由地欣赏曾经秘藏于深宅,不予示人的国之瑰宝的风采。

至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

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

通高1021mm;口径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

形制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饰曲折角兽面纹;足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

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

铭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对金文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开始新的旅途---临摹《大盂鼎》。

人一生中应该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总觉得想做的事情很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最近用了一些时间读金文典型的四本帖《盂鼎(也称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感觉从《大盂鼎》开始临摹比较适合自己,并且已用四尺宣试临了一次,......。

《大盂鼎》的磔笔与其它三本贴的笔法都不一样,功力就在此。

要用段时间通临,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

【铭文】《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

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

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铭文珍贵】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双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口沿下及足上部均饰饕餮纹,足上部有扉棱,腹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谆谆教诲】铭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部份用较多文字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

表示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

第二部分主要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释文:隹(唯)九月王才玟王受天有厥匿匍有四释文:宗周令盂王大令在珷王方畯正厥民释文:若曰盂不显嗣玟乍邦闢在{雨于}御事<虘又> 释文:酉无敢<酉舌>有子灋保先王殷边侯田{雨于}释文:{此须}□(烝)祀无敢□有四方我殷正百辟率释文:<酉夔>古天异临<耳昏>殷述令隹肄于酉古丧释文:□(师)巳女妹辰勿<兔匕>余乃辟正德若玟王释文:又大服余隹(唯)一人今我隹(唯)即令二三正今释文:即朕小学女井□(禀)于玟王余隹(唯)令女盂释文:召□(榮)敬雝德天畏王曰而释文:巠敏朝夕入令女盂井乃释文:谰享奔走畏嗣且南公王释文:曰盂<廴西>召夹我一人{米豆}四方疆土易女鬯释文:死□戎敏谏{雨于}我其遹省一卤冖衣巿释文:罚讼夙夕召先王受民受舃车马易女释文:且南公旂用□(驭)至于庶人臣十又三白释文:<辶兽>易女邦□六百又五十又九人鬲千又五十释文:四白人鬲自夫易尸□王夫<辶亟>□迁(遷)自释文:厥土王曰盂对王休用乍释文:若□(敬)乃正勿且南公宝鼎释文:灋朕令盂用隹(唯)王廿又三祀大盂鼎铭文白话译文: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

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

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

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

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

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

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

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

现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

"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

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

"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

"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谈及《大盂鼎》,有必要回顾早期的中国文字。

应当说,迄今为止,有据可考的文字自然当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采用“六书”构字方法进行造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并且从殷商开始便突然大量涌现,很显然,在此之前应当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文字萌芽和演变过程。

但遗憾的是,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我们中国的文字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至今依然是个谜。

商代,是甲骨文和金文并存的时代,由于二者书写“工艺”的不同,它们都始终保持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和审美内涵。

不过,从书法的角度看,二者都不是墨迹,也就是说,它们都还不能最真实地反映出商人日常书写的真实原貌,但由于考古在这方面至今未发有新的发现,遗存墨迹又寥如晨星,故今人只能在二者中寻觅古人用笔的端倪。

相比之下,甲骨文大多用单刀契刻,难以体现书写原貌,而金文则可以更多地显示出墨书原迹,体现出原书笔意。

应当说,商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相当精湛的。

不过,当时的铭文都很简短,一器之中往往只有数字。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字数要多一些。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最兴盛的时期。

周人立国后,各方面都继承了商代传统,一方面对商文化进行大量的学习与吸收,同时,青铜器制作和铭文书法也随着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而获得极大的发展,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一器之中的铭文一开始便出现长篇大作,如成王时的《令彝》字数就达187字,同商代的“少字数”铭文相比,可谓洋洋大观了。

西周早期金文就书风而言,大多承袭殷商余绪,笔道首尾出锋,结构谨严精到,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美、韵律美。

不过,如果细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质朴平实,以《利簋铭》为代表;二是雄奇恣放,如《保卣铭》、《作册大方鼎铭》等;三是凝重诡异,如《何尊铭》、《康侯簋铭》等,而这类铭文中风格最突出,书法成就最高者当首推《大盂鼎》了。

《大盂鼎》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时期的金文,为西周初期青铜重器。

清道光初年在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内壁铭文19行,共291字,器通高101.8厘米,口径77厘米。

从流传下来的书法遗迹上看,早在先秦就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了契刻书、铸造书、朱墨书三种书写形态。

由此产生了书法审美视野中诸如“刀味”、“金石气”、“笔味”、“书卷气”的审美品格。

金文线条缺乏锐利的质感,后世的手迹作品中虽不能在风格取向上将其作为一种追求,却无意中形成了西周金文书风的时代标志:敦厚坚实、淳朴圆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