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在我国校园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同时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也是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于语法、词汇方面的积累,却未能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出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拥有较强的书写能力,但口语交际能力不足的现象。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二语习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也就是输入假设、监察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天然顺序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等,其对其他相关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从二语习得角度来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二语习得;指导

在自然或是有指导的情况下,对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是无意识学习进而吸收掌握的过程即为二语习得。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分析,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开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理论随之涌现。美国的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得到很多学者肯定的二语习得理论。近年来,为了寻找到能够对英语教学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的理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着手研究,而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和推广被认为是一个能发挥指导促进作用的教学理论基础。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多运用容易理解、有意思的语言输入

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出假设为依据,首先,对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水平做到了解,并将其作为语言输出的依据,对于输出内容难度要做适当的把握,如果语言输出太简单,学生不能真正习得,如果输出语言太难,学生学习会受挫,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因此,英语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应比学生已有的水平要高,但是学生要能够对其中的大部分能容做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努力中取得进步,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输出语言的难度进行确定。输入的语言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理解的,还应具备相应的趣味性和相关性。一些研究显示,虽然英语教学中输入的是可理解的语言,但当时学生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学习成效,语言输入太过单调、枯燥,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甚至于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语言输入,是篇章输入和话语输入两种,前者主要是促进学生积累词汇和掌握语法,后者则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以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提供帮助。

二、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加强语言输入

相关研究显示,运用于法语教学中的沉浸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语言习得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沉浸式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自然环境岁产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应最大限度的为学生营造一些自然学习环境,不仅要提供必须的语言输入,还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以营造相应的自然环境给学生。还可以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能够合理的借助网络技术在课余时间实现与国外的本族语者的更多交流,除此之外还能够借助homestay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式的语言,还能是学生对于目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营造和谐环境,使学生情绪得到舒缓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除了语言输出以外,情感是语言习得需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情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阻碍。动机、自信和焦虑都是情感因素岁饱含的内容。近年来,人们从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焦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焦虑其实就是学生所产生的一种自尊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

感,进而情绪紧张、烦躁,更有甚者会出现恐惧,这是由学生个体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或是未能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而造成的。有关学者对这种焦虑情绪进行了分类,分为了良性和损性两种。前者会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而后者则会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发挥造成不利影响。还有一些学者以问卷的形式对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分别是语言测试、交流恐惧和担心负面评价。对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关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学生存在的焦虑情绪,并合理的运用积极的措施促使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舒缓,以使二语习得的目的得到切实的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既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又能避免学生焦虑情绪产生,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影响,并且教师还应多余学生进行互动,以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纠正什么错误、何时纠正错误以及谁来纠正这三个方面即是错误纠正问题的主要体现。其中后面两个是学生焦虑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下为详细阐述。

四、结束语

从二语习得方面着手对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其重点是以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其自身的特点为依据从营造英语教学环境和自然环境、语言输入及减弱学生的焦虑情绪等方面实现帮组,并对学生的英语语言习得进行鼓励,以促使英语教学能够收获好的成效。

初中英语教学方案

若您刚从事英语教学,我们希望为您提供一些可以学习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若您是一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我们希望为您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我们首先介绍任务型教学这一基本教学方法,然后从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教学各个方面简单作一些介绍。 I.基本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育部,2001),因为任务型教学被认为是在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方面“现有的最有效的方法(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currently available, P. Skehan, 1998)”。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最新发展成果,是“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的最新发展。 对于任务有着不同层面的定义,总的来说,任务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件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或互动之中。”(D. Nunan, 1989) 依据对D. Nunan, J. Yalden, P. Shekan等人的著作和《英语课程标准》等文献的阅读分析,结合对按照任务型教学思路编写的小学教材《新标准英语》、初中教材《新目标英语》的分析,我们可知,任务型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J. Yalden) 2.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任务型教学克服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不重视过程的不足。(D. Nunan, P. Skehan) 3.任务型教学仍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从更广泛地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P. Skehan) 4.任务型教学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修正了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的活动中存在的真实性不足的问题。(D. Nunan) 5.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说,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语言知识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因此,任务既有真实生活任务,也有学习性任务。(D. Nunan, J. Richards, S. Gass)

成人二语习得与交互式英语教学

成人二语习得与交互式英语教学 曾 路1 石 英 2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 摘要:成人/语言习得机制(LA D )0或/普遍语法(UG )0是否仍然起作用?当成人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第二语言进行自然地交流时,能否有效地习得这门语言?语言课堂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自然的习得环境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本文回顾了有关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得出成人二语学生的天生的语言资质或普遍语法(UG )仍然有效的结论,并提出采用交互式语言教学的方法能够使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促进有效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交互式;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 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12)0467)04 收稿日期:2004-08-11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YO 2001011301005。作者简介:曾路,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引言 通常人们相信,在自然环境中,儿童学习新的语言似乎不很费力,而成人要想达到较高的二语能力水平则需经历较大的困难。临界期假说暗示在语言习得中成人可能已经失去了他们天生的语言能力。于是,成人不能像儿童一样成功地学到一门第二语言,也不能用和儿童一样的方法去学。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成人来说,重点应放在目标语的特征和正确的合乎语法形式的使用上。 然而,近来的研究发现成人的语言能力(有时也被称作/语言习得机制LAD 0或/普遍语法UG 0)仍然能发挥作用,且成人能够成功地学会第二语言。当他们有机会运用这门语言自然地交流时,成人二语习得就会进展得更迅速。因此,在二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为成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互动,就像儿童学习他们的第一门语言或者儿童和成人自然地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那样。尽管正规的教学可以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而且多半能够防止出现学习语言过程的停滞不前,但如果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像自然习得环境中所出现的环境条件,那么课堂内的二语习得将会是最有成效的。(E lli s 1992) 一、成人二语习得 Lenneberg 的临界期假说)/语言只能在从幼年早期到青春期这一临界期间中学会0,在二语习得方面曾引发了很多争议。关于课堂上进行的第二语言学习(Esktrard 1978)和自然环境下的学习情形(Long &Scarce ll a 1979)的短期研究都显示:在初期 学习阶段,年龄较大的初学者至少在某些方面往往比年龄较小的做得更好。尽管一些研究人员将自然状况下的学习迹象和课堂里的学习迹象都理解为符合/长期看来年轻些的学习者学的更好0的说法,并且这一说法似乎使临界期假说显得合理,但S ing le -ton 指出并没有现成的经验性的根据来证实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在所有情况及任意时间跨度中,都是年轻些的学习者学的更好0的说法。此外,在二语学习上需要从普遍倾向的角度来看待关于/长期来看年轻些的学习者学的更好0的临界期假说,而不能把它看作是一条绝对的,不可变的规律。关于早期双语的著作文献有力地说明了人第一次接触到第二语言的年龄仅仅是决定在这门语言学习上取得最终水平的众多因素之一(Ro m a i n e 1989)。 (一)成人句法习得与普遍语法 许多现有的证据表明如果诸如普遍语法(UG )等与生俱来的法则和因素在某些语言习得方面起支配作用是属实的话,那么年龄较大的初学者在二语句法习得中最初会进展得迅速些。普遍语法由普遍表现所有语言特色的原则组成,那么,这些天生的特质可以终生使用吗?它们在二语习得中是否仍然有效?M artohar d jono 曾给两组学生提出各种不合语法的英语句子,这些成人英语初学者们的母语分别是中文和印尼语,而这两种语言在组织问句中都没有句法的变化,因此它们的句子结构变化没用示例来说明。但在所有被测试的结构中,两组学生都表现出对句法变化具有扎实的知识。M artohard j o no 由此得出结论:在他们第一语言里没有的普遍语法法则,在成人二语学习中仍然起作用,有力地说明了普遍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word资料4页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二语的研究主要是为学习第二语言提供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的分析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让学习者系统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也能为其他英语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二语习得理论概念 (一)习得――学习假说 二语习得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习得与学习。两者虽都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区分点,前者主要是潜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的内化,是下意识的自然吸收的过程。后者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有着一定的目标性。两者既可以分离又可以合并还可以相互转换,两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监控假设 监控假设是习得――学习假说的一种延伸,只有同时具有了三个条件才算是起到了有意识的监督语言正确的作用,这三个条件即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正确的语言形式与熟练语言的语法规则。到目前为止,这些条件很难完全满足,导致这种监控作用的发生十分有限。 (三)输入假设 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心就是语言的输入,申拉克认为这一假设是人类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进一步学习语言,首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的语言理解性。这个过程就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提供要求要比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现有水平用i表示)高出一些,材料的

提供有三种结果,即i+0、i+1、i+2,i+0表示取得效果不甚理想,i+1、i+2表示输入内容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也就是说输入的内容只有高于i时才能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情感过渡假设 申拉克认为学习第二语言不能只依靠输入环境,还需要有情感的推进。这在申拉克理论中可以将情感分为三类,即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当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较强,同时焦虑值低时就会在二语学习中容易取得输入、输出的最佳效果。 (五)自然顺序假设 自然顺序的假设也就是说明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是有学习规律可 循的,还有语言学习的可预测性,同时语言知识的难易与顺序是不存在正比的关系。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启示 (一)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化的教学场景 “互联网+”进入高校英语教学领域,改变着传统课堂,将传统课堂的“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利用技术环境“学生学什么”,推动教学更快的发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化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语言场景,近距离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得到语言学习的感受,记忆贴近生活的词汇,培养他们运用外语时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二)重视语言输入及输入质量 语言输入是首要的,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语言

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摘要: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情感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75-01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达到以情育情,形成师生间的信任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所说的,“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看,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

他们的导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与学生特殊的交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同学对他的爱,此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融,创设良好的氛围,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就成为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它辐射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二、以知育情 不断加强英语专业修养,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现在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传递。英语教师如果具有扎实的英语素养,如清晰、正确的英语发言,规范的英语语调,庞大的英语词汇储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及译技能,那么我们教师这种扎实的英语知识,在无形中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并对教师形成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感将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这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起到教学相长的妙效。 三、以理育情 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把情感态度的交流和讨论渗透到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于多媒体等手段,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软件,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交际和学习氛围,着重

《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课程试卷(B卷)有答案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课程试卷(B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四大题, 第I 、II大题做在客观题答题卡上,第III 、IV大题做在主 观题答题纸上;客观题答题卡上准考证号码为00+学号,如,001205001。2.考生答卷时必须准确填写院系、班级、姓名、学号等栏目,字迹要清楚、工整。 I. Multiple Choices Directions:In this part, you are given twenty questions or incomplete sentences which are followed by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Read the choices carefully and choose the one which can best answer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 the sentence.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for the objective items (30 points; 1.5 points each).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abou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true? A.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tasks to perform or problems to solve in the classroom. B. Students are task-driven. C.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student-centered. 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follows the PPP model. 2. What type of learners can benefit most from acting things out or miming things with their bodies? A. Kinesthetic learners. B. Tactile learners. C. Auditory learners. D. Visual learners. 3. What type of intelligence are 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best suited for? A.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B.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C.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D.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4.The _______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s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Most of our day-to-day language use involves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fering, suggesting, advising, apologizing, etc. A. structural B. functional C. mentalist D. interactional 5.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changes following the aims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may function more as a(n) if he is mainly doing presentation of new language points, whereas he is more of a resource or prompter or participant once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starts. A. controller B. resource-provider C. participant D. organizer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is NOT suitable for consolidating vocabulary? A. Labelling. B. Using minimal pairs. C. Odd man out. D. Word association. 7. The behaviorist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was initiated by , who applied Watson and Raynor’s theory of conditioning to the way human acquire language. A. Harmer B. Skinner C. Hymes D. Chomsky 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assessment is NOT true? A. Summative assessment is mainly based on testing. B.Testing is part of assessment, only one means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a student. C.Individual-referenc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how well the learner is performing relative to his or her own previous performance, or relative to an estimate of his or her individual ability. 考试答案不得超过此线

[0858]《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0858]《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2.文化意识 3.语法翻译法 4.形成性评价 5. 非智力因素 6. 学习需求 7.外语学习动机 8.成长记录袋 参考答案: 1.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景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整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2. 文化意识是指对"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的认识。 3.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这是一种以语法、词汇为主,通过阅读材料进行译入、译出练习,并借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力的教学方法。 4.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5.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者的性格、意志、年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 6. 外语学习的需求因素包括学习的外部诱因和内部需求。前者指由外部动力推动或受外部情境支配而产生的需求,如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所

引起的需求;后者指由学习者内部动力促发,受心理支配而产生的需求,如对知识、情感和成就的需求等。 7. 外语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朝着外语学习目标前进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前者是指与学习结果和社会责任相联系的动机,与宏观诱因相关。例如,为祖国富强、为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立志将来有所作为等而学习外语;后者是指于学习活动和具体行为目标相联系的动机,与内部需求紧密相连。 8.成长记录袋(Portfolio)亦称成长档案袋和学习文件夹,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一种工具。成长记录袋是一个有用的评价工具,可以用于总结性评价,更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有时也可以用于选拔。根据档案袋中记录内容的不同,记录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成果型记录袋,另一种是过程型记录袋。成果型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参考。过程型记录袋通常包括学生的问题、说明、草案、最初的草稿、修改稿、最终产品以及对作品的自我评价。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题 1.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2.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怎样的语言观与学习观? 3. 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与不足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为了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休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此理念反映了当今世界课程与教学改

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法与技巧(66)

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标准》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一、《标准》对初中听力教学的分级要求 shan 听力分级目标解读 1. 3 ~ 5 分级听力的综合能力目标 (1) 语音语调的辨音判断能力: a. 辨别并判断不同句式的语调对意义的影响; b. 通过重音强调判断说话意图。 (2) 通过听力材料上下文推断词义、理解大意的能力。 (3) 听力识别理解能力: a. 识别语篇中关联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因果联系; b. 归纳听力大意,识别段落主题; c. 理解情节、人物和事件; d. 理解初级广播英语。 (4) 听力记忆能力:训练学生在速听过程中的快速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始终绷紧 “信息线” (what/who/whom/where/when/whose/which) 、“方式线” (how) 、“因果线” (why) ,听力训练因此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5) 听力反应能力:提取信息观点,听后记录简单信息,根据连续指令完成任务。 2. 听力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听法指导原则、整体理解原则、真实生活化原则、听力难度i + I 原则( 听力材料难度超出学生现有水平) 、激发兴趣原则、任务型设计原则等。 3. 3 ~ 5 级听力训练的年级特点 一年级的听力训练应充分体现启蒙性,即从听力的基本功抓起,听音辨词义、听调辨句意、听令表行为、听后写单句、听曲唱歌谣、听篇知大意。具体的操作方式有:听音写数字、听音 选图、听音标号排序、听写单句、听音猜谜、听唱歌曲、听后画图、听后用肢体语言表达、听 令做事、听后填表格、听后回答等。 二年级听力教学应体现听力的技巧性,包括听辨技巧、听力记忆技巧、听短文抓大意和抓主要信息的技巧、初级英语教学节目的听读和听后记录技巧、任务型听后做的技巧等。 三年级听力教学应体现听力的形成性,即形成听力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包括快速听 音会意能力、听段落提取字面信息的能力(what/who/whom/where/when/whose/which) 、听后深层次因果理解(why) 能力、听后的行为能力(how) 、在听力材料的上下文中猜词理解大 意的能力、听语段快速记录能力和听大意提取观点的能力。 第二节听力训练的策略运用 初中听力教学要让学生过听力训练的三关,即单词、句子和语篇,并把语流的识别作为突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论文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论文 (摘要)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为教师增加了更多的 难度,因为学生对外来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和畏难心理,这也会使教师失 去教学的积极性和不断创新性,这样就会使英语教学发展停滞不前,但是,通过引入二语 习得理论就会对英语教学的现状有所改进,能够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本文 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重 要影响,能够体现出二语习得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体系和模式中逐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尤其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传统的方式使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同时学生因为学习困难也不愿意学 习外语,所以,二语习得理论的引入十分重要,不仅仅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 时也将教学重点逐渐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纠结于某些语言上的错误, 这对于教师来说,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自由主动地研究英语 语言的基本内容和在实际中的应用,使英语教学不再成为难题,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感 兴趣的语言学习过程,促进英语教学能够快速地发展。 一、二语习得理论介绍 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语习得理论结合了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格局,形成 了不同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二语习得理论,其中主要包括普遍语法论、监控理论以及环境论 等三个构成部分。首先,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遗传基因能够赋予人类最普遍的语言 知识,这种先天性的语言就叫作普遍语法,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该天赋,那么无论是母 语还是二语都无法习得,因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数据在输入的过程中并不 充分,不能够达到习得的程度,所以,普遍语法论能够广泛适用于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也 是最基本的理论;对于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了情感过滤假说、语言输入假说、监控假说、自 然顺序假说以及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这5种假说。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介绍一种假说为例,针对其中的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而言,克氏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需要经过习得和学得 两个过程,其中习得主要是指学习者借助与外界的广泛交际和实践,并没有意识到接收到 了该语言,同时能够在无意识下,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得主要是指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并且通过理性的方式理解这种语言,所以能够充分地看出,习得能够使学习者对语言的学 习更加充分和自由,表达方面也比较流利,而学得则会使语言的学习更加趋于刻板化和教 条化,是对语言有规则的监控,这就证明了习得的重要性,这就是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总之,二语习得主要取决于主体对于目标语的文化的趋同、接触、接受以及适应程度。 二、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分数: 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___________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结课作业 学年学期:2007-2008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二语习得 学生姓名:黄小芳 学号:1072571002 提交时间: 2008-5-6

再论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 ——及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硕0717 黄小芳 摘要:本文力图从分析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即监控模式理论的五个假设出发,探讨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和启发,提出几点建议,即外语教学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通过精读+泛读+翻译的课堂教学,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二语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课堂教学输入 1. 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简言之,主要是是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Krashen 二语习得理论—监控模式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Monitor Model)这一理论包括五个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ning hypothesis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2.1习得—学习假说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语言习得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指的是语言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交流活动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学得则是有意识的正式教育的产物,其结果是语言学习者获得和语言相关的语言知识。习得的语言储存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可用来进行自动的语言加工;学得的语言知识也储存在大脑左半球,但未必在语言区,只能用于监控功能。因此说习得的语言在实际交流中能运用自如,而语言学得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使用该语言。 2.2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是对习得—学习假说中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做进一步解释。根据这一假说,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作用可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或之后。但是它要发挥作用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第二,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只有当语言使用者考虑到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时,监控系统才起作用。第三,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因此合理使用监控功能,是成功交际的条件,过多使用,如在进行口头表达时,表现为结巴英语。但是在书面语中,人们更注重语言形式,就有必要用语言的监控功能来纠正错误。 2.3自然顺序假说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李文瑞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李文瑞 发表时间:2017-11-02T14:17:43.52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7期作者:李文瑞[导读] 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第一中学校李文瑞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 although 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 (1) 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 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2) 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办板报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活动等,让他们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此外,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完整word版)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docx

《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30615027学分:2总学时:36 说明 [ 课程性质 ] 《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为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 教学目的 ] 通过对考试流程中主要环节的介绍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及具体操作 方法,以便使他们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提高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 [ 教学任务 ] 在介绍国内外语言测试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及学 习特点,让学生了解语言测试流程中的诸多环节,如考试的宏观,微观功能,考试总体设计,掌握单项语言能力 /技能的测试方法,包括命题,施考,考试分析及考试信息反馈。 [ 教学内容 ] 英语测试概述、考试功能及其类别、考试要素、考试规范的制定、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 能、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试卷设计与施考事项、考试成绩反馈、考 试成绩分析 (1) 、考试成绩分析 (2) 、 [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本教材使用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实践相结合。 [ 先修课程要求] 语言学基本理论 [ 学时分配 ] 本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共一学期,每周 2 学时,共36 学时。 序号内容 1英语测试概述、考 试功能及其类别 2考试要素、 考试规范的制定 3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 能、阅读测试 4写作测试、听力测试5口语测试、试卷设计 与施考事项 学时安排 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小计426 426 426 426 426

6考试成绩反馈、考试426成绩分析 (1) 、 (2) 总计241236 [ 教材及必要参考书] 教材 :邹申参考书 :武尊民杨任明《简明英语测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 , 2002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英语测试概述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及近些年测试方面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测试。 教学要求:掌握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一、四种英语语言测试法 二、近 20 年的发展动态 三、当代国内外大规模考试一览 [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四种英语语言测试法 教学难点: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复习思考题 ] 1.英语测试领域里是否有不同的语言测试法? 2.在过去 20 年中英语语言测试界所关注的热点有那些? 第二部分考试功能及其类别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关注考试广义上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考试的功能及其分类。 [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一、测量、考试与评估 二、考试功能 三、考试类别 [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考试的功能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考试的功能 [ 复习思考题 ] 1.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试? 2.除了教学外考试,还有其它用途吗?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在我国校园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同时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也是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于语法、词汇方面的积累,却未能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出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拥有较强的书写能力,但口语交际能力不足的现象。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二语习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也就是输入假设、监察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天然顺序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等,其对其他相关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从二语习得角度来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二语习得;指导 在自然或是有指导的情况下,对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是无意识学习进而吸收掌握的过程即为二语习得。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分析,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开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理论随之涌现。美国的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得到很多学者肯定的二语习得理论。近年来,为了寻找到能够对英语教学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的理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着手研究,而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和推广被认为是一个能发挥指导促进作用的教学理论基础。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多运用容易理解、有意思的语言输入 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出假设为依据,首先,对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水平做到了解,并将其作为语言输出的依据,对于输出内容难度要做适当的把握,如果语言输出太简单,学生不能真正习得,如果输出语言太难,学生学习会受挫,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因此,英语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应比学生已有的水平要高,但是学生要能够对其中的大部分能容做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努力中取得进步,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输出语言的难度进行确定。输入的语言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理解的,还应具备相应的趣味性和相关性。一些研究显示,虽然英语教学中输入的是可理解的语言,但当时学生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学习成效,语言输入太过单调、枯燥,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甚至于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语言输入,是篇章输入和话语输入两种,前者主要是促进学生积累词汇和掌握语法,后者则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以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提供帮助。 二、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加强语言输入 相关研究显示,运用于法语教学中的沉浸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语言习得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沉浸式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自然环境岁产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应最大限度的为学生营造一些自然学习环境,不仅要提供必须的语言输入,还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以营造相应的自然环境给学生。还可以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能够合理的借助网络技术在课余时间实现与国外的本族语者的更多交流,除此之外还能够借助homestay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式的语言,还能是学生对于目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营造和谐环境,使学生情绪得到舒缓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除了语言输出以外,情感是语言习得需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情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阻碍。动机、自信和焦虑都是情感因素岁饱含的内容。近年来,人们从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焦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焦虑其实就是学生所产生的一种自尊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