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全部古诗

六年级下册全部古诗

六年级下册全部古诗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迢迢牵牛星》汉无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6《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zhānɡ yínɡ

素章盈脉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易写错


这里有一点
字谜:青一块, 紫一块。
词语解释
迢迢:遥远。 河汉女:诗中指织女星。 河汉,指银河。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 整幅的布帛。
两颗星相距那么遥远又那么明亮
译文:牵牛星是那么的遥远而明亮,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而遥远。
(迢迢 )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齐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 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伸出,抽出
摆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外貌 白皙的
动作
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 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候丨
时候 等候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 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互动课堂
寒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唐]韩翃
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 春城/无处/不/飞花,
读流利。
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结构梳理
寒食
景:花飞 柳斜 情:传蜡烛 散入五侯家
对现实的不满 对权贵的讽刺
主题概括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寒食节, 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 和对 权贵们的 讽刺 。

部编语文六下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课后练习(含答案)1

部编语文六下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课后练习(含答案)1

部编语文六下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课后练习(含答案)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中“章”的意思是()A.文章B.花纹C.章法D.秩序2.下列诗句按节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3.织女伤心不已的原因是()A.思念牛郎B.织不好布给下面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4.春城..无处不飞花。

()A.指云南昆明。

B.指春天的京城。

5.终日不成章.。

()A.文章。

B.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6.中庭地白..树栖鸦。

()A.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B.地面变白了。

7.皎皎河汉..女。

()A.指银河。

B.河边的汉子。

8.下列汉字中,意思最可能跟烹调有关的一项是()A.遛B.偕C.熘D.瑠9.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纤纤擢.素手。

(擢:伸出,抽出。

)B.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之后。

)C.今夜月明人尽.望。

(尽:都。

)10.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皎皎..(明亮)河汉女B.纤纤擢.(洗)素.(白)手C.泣涕.(眼泪)零.(落下)如雨D.盈盈..(清澈)一水间.(隔)12.读句子,完成练习。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B.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早春景象。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ɡōnɡ
宫 上下 结构
hóu
侯 左右 结构
易写错
hóu hòu
侯 王侯
公侯
候丨
时候 等候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 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 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 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课堂演练 一、诗意再现,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 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 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 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 建诗》《王司马集》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 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 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 中描写的景物。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体会织
迢迢牵牛星
女的愁闷、 悲伤,抓住 叠词读出诗 歌的韵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第三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类

第三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类

第三课《古诗三首》一、读音韩翃札扎弄机杼脉脉不得语树栖鸦二、背诵默写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重点词语1、轻烟散入五侯家(C 指权贵豪门)A 官职名称B 五个君侯C 指权贵豪门2、终日不成章(C花纹)A 文章B章节C花纹3、泣涕零如雨(B落下)A零星B落下C数量词4、中庭地白树栖鸦(A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A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B空荡荡的地面C白花花的地面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B 全,都)A 尽头B 全,都C完,没有了6、描写寒食节当天长安城景象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7、表现织女伸出纤细柔长的双手,心不在焉地摆弄织布机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8、表现织女相思之苦,泪如雨下的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9、诗人王建在中秋夜望月时描写秋叶景色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0、《十五夜望月》中运用反问手法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四、文学常识1、《寒食》是(唐代)的(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寒食又称(禁烟节)(冷节)。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是这首诗的关键句,诗人借(汉宫)来指唐朝的皇宫,(五侯)暗指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权贵豪门。

用(传蜡烛)和(轻烟),来突出皇帝对特权阶层的宠幸,表达了诗人(对上层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讽刺和对享受特权的王公贵族的批判)。

2、《寒食》前两句中诗人描绘了寒食节春风吹拂、柳絮飞舞,皇城里的柳枝随风摆动的春城美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字,用得巧妙精炼,写出了柳絮随风飘落的动态美,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于(东汉末年),是一首(五言诗)。

古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诗中大量运用叠字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这些叠字的运用,细腻、传神的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叠字都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读后感

《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读后感

《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读后感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一直被视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

其中,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和《十五夜望月》是独具特色的作品。

这些诗歌以深邃的意象、含蓄的表达和丰富的情感,传递了人们对自然、时间和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三首古诗,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一、《迢迢牵牛星》:追寻爱情的坚持《迢迢牵牛星》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主题诗之一。

诗中以“迢迢牵牛星”来形容牛郎织女隔离的距离,寄托了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坚持。

这首诗透露出了对于爱情的珍视和追求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憧憬。

二、《寒食》:回忆与缅怀《寒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通过寒食节这个特殊的节日,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深思。

诗中描述了人们在寒食节时怀念已故亲人的场景,以及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反思。

这首诗以寒食为媒介,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融合在一起,使诗意更加深远。

三、《十五夜望月》: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十五夜望月》是古代诗人对于中秋节的表达,以描绘月亮为主题。

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中秋节的热爱和对团圆的向往。

诗中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的明亮与圆满,同时也传递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结论: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通过对爱情、回忆和自然的描绘,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些古诗引发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唤起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自然和艺术的赞美。

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与智慧,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欣赏与解读这些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因此,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统编版语文六下3 古诗三首

统编版语文六下3 古诗三首

3 古诗三首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诵读《寒食》
这首诗?( C D )
A.喜悦 D.讽刺
B.赞美 E.同情
C.不满
(课后第一题)
3 古诗三首
体会作者对现 实的不满和对权贵 们的讽刺,再来读 一读这首诗,并试 着背诵。(课后第一题)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 语古文诗三六首年级 下册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 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今天我 们学习第一首《寒食》,题目点明了节日的名称。
3 古诗三首
寒食
3 古诗三首
韩翃:唐代诗人,“大历 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 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 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 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 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3 古诗三首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 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 御园柳枝吹斜。
3 古诗三首
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
“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 生机勃勃。“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 个“飞”字,神笔。
3 古诗三首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 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3 古诗三首
皇帝赐予的荣耀
易写错
hóu hòu
侯 候 王侯
公侯

时候 等候
3 古诗三首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 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
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
..(zházhá) 机杼
..(mò
..(jīzhù) 脉脉..(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札札
..(tiáo tiáo) 皎皎
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