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材解读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祖父的园子优秀说课稿(优秀9篇)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祖父的园子优秀说课稿(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的9篇祖父的园子优秀说课稿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祖父的`园子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祖父的园子》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
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
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
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的活动,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
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
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成长。
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课文中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祖父的园子教材解读和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教材理解和文本解读《祖父的园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课文1——3自然段描写了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和榆树,写出园子里新鲜漂亮;4——15自然段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铲地、追蜻蜓、摘黄瓜等几件趣事,写出了我在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16——10自然段写了园子里太阳大、天空高,花开、鸟飞,一片光明自由。
全文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想象练习、朗读练习、言语练习的范本。
1.童年是色彩明艳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
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
这样的画面,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
“ABB”词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儿童化语言。
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
“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
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2.童年是暖融融的慈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
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祖父的园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祖父的园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空间,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童年生活有着自己的体验,但萧红笔下的这种独特的童年生活可能与他们既有认知存在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叙事内容,但对于文中那种对自由、对祖父深深怀念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的体会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可能会对一些长句子和作者独特的描写手法感到困惑,需要逐步引导分析。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倭瓜”“谎花”等。
-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
-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祖父的形象以及祖父与“我”之间的情感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
- 激发学生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父的园子带给“我”的自由与快乐。
- 学习作者描写园子景物和童年趣事的方法,如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 例如,文中描写祖父的园子中的倭瓜、黄瓜等植物时,“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植物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这种描写手法既体现了园子的生机勃勃,也表现了“我”在园子里的自由之感。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祖父的园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充满了浓厚的乡村风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字词、成语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和成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祖父的敬爱之情,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成语。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乡村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乡村的美好时光,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请教同学或老师。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生字词、成语和表达方式。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祖父的园子课文精讲

祖父的园子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描绘了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和树,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园子。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详细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包括“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模仿祖父做事,以及随心所欲地玩耍。
第三部分(第16~19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园子里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由和美好的园子。
第四部分(第20自然段):“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这一部分以“我”的休息作为结尾,同时也暗示着园子给予“我”的舒适和安逸。
这四部分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叙述,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自由和美好的祖父园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二、文章赏析《祖父的园子》是一篇非常美丽而感人的散文,通过对祖父园子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生活和美好回忆。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祖父园子里的景象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园子里的花草、树木、昆虫等自然元素的美丽和生机,以及作者和祖父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温馨的氛围。
这篇散文的情感非常丰富,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园子里,作者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感受到自由和快乐,这种快乐和自由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作者对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贯穿全文,展现了家庭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
这篇散文的意义也非常深远。
它不仅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更是一篇表达对自然、生命、亲情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通过对祖父园子的描绘和回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自由和美好的世界,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感恩自己的家庭和亲情,因为这些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财富。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祖父的园子》是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时,我大致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与生谈话,引出课题,简介作者童年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最难忘的。
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女作家萧红,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
在这本书中,她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写了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是什么让她对这园子念念不忘?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她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设计说明: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
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课文解读

第2课《祖父的园子》课文解读重点词语:蜜m ì蜂f ēn ɡ 蝴h ú蝶di é 蜻q īn ɡ蜓t ín ɡ 蚂m à蚱zh à 嗡w ēn ɡ嗡w ēn ɡ 绒r ón ɡ毛m áo 胖p àn ɡ乎h ū乎h ū 圆yu án 滚ɡǔn 滚ɡǔn 明m ín ɡ晃hu ǎn ɡ晃hu ǎn ɡ 毛m áo 嘟d ū嘟d ū 啃k ěn 食sh í 樱y īn ɡ桃t áo 闪sh ǎn 烁shu ò 蚌b àn ɡ壳k é 戴d ài 着zhe 栽z āi 花hu ā 瞎xi ā闹n ào 铲ch ǎn 子z ǐ 锄ch ú头t óu 谷ɡǔ穗su ì 割ɡē掉di ào 倭w ō瓜ɡu ā 水shu ǐ瓢pi áo 蚯qi ū蚓y ǐn 闲xi án 逛ɡu àn ɡ 蓝l án 悠y ōu 悠y ōu 承ch én ɡ认r èn 拴shu ān 住zh ù 啰lu ō嗦suo作者简介:萧红,黑龙江省呼兰人,在鲁迅帮助下发表小说《生死场》。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本文选自《呼兰河传》。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和对生活的严肃思考,表现出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回忆童年跟随外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发生的趣事,表现自己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第一部分:(1~3)介绍“我”家的大花园的各种景象。
第二部分:(4~14)“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祖父之间的各种趣事,欢快地玩耍。
小学语文_7.《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
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
这样的话题十分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肤浅。
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基础。
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祖父的园子》效果分析:一、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得很好。
1、在识字方面,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而且文中生字比较少,学生很容易掌握,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都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读文中进行检查,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2、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作者的情感,我抓住几个含有情绪词的句子,比如:“从哪些段落可以感觉到萧红是个孩子?你想让你的倭瓜爬到哪?想让你的黄瓜结多大?”让学生反复朗读,置身于园子之中,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父的园子》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
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
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
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