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二节(二)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1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资料四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 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 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 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 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资料二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 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
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其分子的 运动有多种形式)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
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
人细胞
红色荧 光染料 标记的 膜蛋白
杂交细胞
绿色荧 光染料 标记的 膜蛋白
细胞融合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实验示意图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假说: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
新教材-高中生物学-配套江苏版教材-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②分子生物学证据也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例如,几乎所 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二、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1.生物进化的方式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与生物进化的方式有关。
(1)分歧进化 (2)趋同进化 (3)协同进化
理解概念
龟鳖类
现代 50
100
150
200
250
百
万
年
300
350
喙头类
蜥蜴类
灭绝
蛇类 灭绝
鳄类 灭绝
鸟类
哺乳类
灭绝
二、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趋同进化 概念:由于相似或相同生活环境,一些不同种类
的生物在自然选择下出现形态结构向着同 一方向进化的方式,称为趋同进化。
举例:鸟和蝙蝠因适应飞翔生活而趋同进化, 形成具有相同功能的翼和翼手。
二、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 协同进化
动物与动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 系。捕食者一般不会把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这在生物进化中称“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当被捕食者发生变异,提高了防御能力时, 捕食者也会相应地增强捕食能力,与被捕食 者协同进化,否则就会因为不能适应新变化 而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1.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学证据 (1)化石的概念: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
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2)举例:如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等。
图4-2-2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学证据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3)对化石年龄的研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
谢 谢!
精明的捕食者
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问题第2节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第3节禁止生物武器课件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治疗性克隆的优点:没有 免疫排斥 反应,解决可供移植的细 胞、组织和器官 来源不足 的问题。
3.设计试管婴儿与治疗性克隆 (1)实施过程 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移入前进行遗传学分析→胚胎移植 (2)应用 ①患遗传病的夫妻生育出无基因缺陷的健康后代。 ②需要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得到治疗。 (3)与试管婴儿的区别:胚胎移植前是否进行遗传学分析。
第四章 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 问题
第二节 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第三节 禁止生物武器
课标内容要求 1.举例说出生殖性克隆人面临的伦理问题。 2.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 克隆人实验。 3.举例说明历史上生物武器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伤害。 4.认同我国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1.下列有关克隆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克隆人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B.克隆人证明了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在现有克隆技术条件下,成功率为 100% D.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C [克隆人的繁殖方式在本质上属于无性生殖;高度分化的动 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克隆人证明了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 全能性;由于克隆技术尚不成熟,就现在做克隆人很有可能孕育出 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孩子,所以在现有的克隆技术条件下,成功率不 可能为 100%;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三、生物武器的危害
1.许多病原微生物危害人类健康 (1)病原微生物:细菌( 炭疽杆菌 、肉毒杆菌、鼠疫杆菌等)、病 毒(埃博拉病毒)。 (2)特点:具有强大的 感染性和致病力 。 (3)实例: 肉毒杆菌 分泌的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极强的毒素之 一,它会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麻痹肌肉等;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很短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构建
人教版必修1 生物: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1、教学重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素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具、PPT课件、(乒乓球、白色塑料泡沫板、细线、针等材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我们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入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分析、对比、交流、归纳、总结、回答,最后得出该学说的基本内容。
整节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段论述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材料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还原科学探究历史过程,一步一步认识和揭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进而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回答总结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进一步理解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体现出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前人不断创新的结果,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应用的结晶。
我们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
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局限在传授已有知识,而不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必然割裂了知识与创新的联系。
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
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激发对知识学习的动机,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精神。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内容。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主动运输,主要讲解了主动运输的含义、特点、过程。
接着阐述了胞吞、胞吐,主要讲解了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含义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主动运输的过程,理解其含义及特点,明白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明白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三、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通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主动运输及胞吞胞吐的知识。
掌握学习生物学科的科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的科学思维,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主动运输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运用到其他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并以此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这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以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含义、特点、意义;2.难点:理解主动运输的过程及概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案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
础上提出来的,同时
需要更进一步的实
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
年,罗伯特森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C.19施旺和施莱登D.19世纪,欧文顿、原生动物变形虫的运动和摄取食物,主要是依靠细胞膜的()
.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内侧
.细胞膜表面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细胞质中的氧气进入线粒体内,至少穿过磷脂分子的层数是(
A.3
B.4
C.6
D.10。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二节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一、选择题1.光合作用暗反应利用的物质中,由光反应提供的是( ) A.O2和H2O B.CO2和C3C.[H]和ATP D.CO2和C5解析: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相互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答案:C2.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解析:缺镁叶绿素合成减少,影响光反应,光反应降低,亦引起暗反应降低。
答案:B3.在叶绿体中,[H]和ADP的运动方向是( ) A.[H]和ADP同时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B.[H]和ADP同时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C.[H]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ADP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D.AD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H]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解析:[H]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产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被利用;ADP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在类囊体膜上被利用。
答案:C4.科学家用含14C的二氧化碳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A.二氧化碳→叶绿素→ADPB.二氧化碳→叶绿体→ATPC.二氧化碳→乙醇→糖类D.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解析: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后,经过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生成有机物(糖类)。
故答案为D。
答案:D5.如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内膜上B.图b表示叶绿体,Mg与其内的叶绿素合成有关C.两图代表的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并可共存于一个细胞D.两图所示的结构与ATP形成有关的酶都在内膜和基质中解析:a、b图中显示的结构都具有两层膜。
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第二节:主动运输 与胞吞胞吐
思考与讨论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I浓度是细胞外的20-25倍,但这些细胞仍 然不断吸收I来合成甲状腺激素;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氨基 酸浓度远高于消化道,但小肠上皮细胞仍不断吸收消化道中的葡萄 糖、氨基酸;人红细胞中的K+浓度比血浆中高30倍,但红细胞仍能 继续吸收K+。 Q1:以上物质的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吗?为什么?
物质跨膜运输 的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运输动力
影响因素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顺度浓度高梯浓度度→低浓度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膜内外浓度差
浓度差
浓度差、转运 蛋白数量
主动运输
一低般浓逆度→浓高度浓梯度度
需要 需要 ATP水解放能
浓度,转运蛋白 数量、能量供应 (温度、pH、O2)
总体来说,氨基酸进入小肠细胞耗能,属于主动运输。
下图表示变形虫伸出伪足吞噬细菌后,溶酶体的形成和其降解细菌的过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噬细菌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结构甲通过囊泡运输物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C.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被次级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均被排到细胞外
举例
O2 CO2 H2O 甘油 脂肪酸 乙醇 苯 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 胞,神经细胞K+
无机盐、葡萄糖、 氨基酸进入细胞
外流、Na+内流
思考与讨论:
①第三章学习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与分泌到细胞外的? ②变形虫是如何摄取水中的大分子食物的? ③吞噬细胞是如何消灭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 的数量 B. 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 相同时间内叶肉细 胞中C3的生成量多 C. 图中M、N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P点 的限制因素是温度
D. 丙图中, 随着温度的升高, 曲线走势将稳定
不变
解析: 选D. 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之外的其他因素, 因此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 数量; 乙图中d点比c点光照强度强, 光合速率 大, 因此相同时间内d点比c点叶肉细胞中C3
2. CO2浓度 (1)图解: A点: 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最低CO2 浓度.
B点: CO2饱和点, B点以后随着CO2浓度的增
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2)应用: 温室中适当提高CO2浓度, 如投入干
冰等, 大田中“正其行, 通其风”, 多施有机肥
来提高CO2浓度.
3. 温度 (1)图解: B点是最适温度, 此时光合作用最强, 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都会下降, 因为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2)应用: 温室栽培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 夜间 适当降低温度.
致气孔关闭, 限制CO2进入叶片.
例2
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 ℃条件下培养,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
(1)与D点相比, B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 量的因素是_________, C点条件下限制玉米 CO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 在________的条件下施肥
b点时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依次是(
)
A. 低、基本一致
B. 高、高
C. 高、基本一致
D. 低、高
【解析】
a点与c点相比较, 光照强度相同,
二氧化碳浓度不同, c点二氧化碳浓度高, 与 C5结合生成的C3量多, 而a、c两点产生的[H] 和ATP是相同的, 还原的C3量相同, 所以c点 叶 肉细胞中C3的含量高. b点与c点相比较, 二氧
(3)同理可分析并得出
突然增强光照: ATP↑, ADP↓, C3↓, C5↑; 突然增加CO2供应: ATP↓, ADP↑, C3↑, C5↓
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延长光照时间等. ③适当补充适宜浓度的营养元素, 如施用含 Mn N、P _________、K、_____、Zn等元素的肥料.
判一判 (1)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的
基质中(×)
(2)CO2浓度越大光合作用效率就越高(×) (3)套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要点突破·讲练互动
要点突破 要点一 光合作用过程分析
注: C3即三碳化合物, C5即五碳化合物
特别提醒
(1)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若光反应停止, 暗反应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但 时间不长, 故一般认为晚上只进行细胞呼吸, 不进行暗反应. (2)相同光照时间内, 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比 一直光照有机物积累多, 因为间隔处理[H]、
ATP基本不积累, 利用充分; 但一直光照会造
特别提醒
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1)春秋天, 无云的晴天: 从早晨开始, 光合作 用随光照增强而逐渐加强, 中午达到高峰, 以 后随光照减弱而逐渐降低, 到日落则停止, 形
成单峰曲线.
(2)夏天, 晴天无云而太阳光照射强烈时: 光合 作用过程便形成双峰曲线, 即一个高峰在上 午, 一个高峰在下午. 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 呈现“午休”现象, 原因是蒸腾作用旺盛导
A. 甲多于乙
C. 甲和乙相等
B. 甲少于乙
D. 无法确定
解析: 选B. 植物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在不同 酶的催化下独立进行的. 在一般情况下, 光反 应的速率比暗反应的快, 光反应的产物ATP
和[H]不能被暗反应及时消耗掉, 原因是催化
暗反应的酶的催化效率和数量都是有限的, 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降低了光能的 利用率.
在土壤含水量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 明显. 从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角度考虑, 采取 合理密植措施能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
【答案】 量
(1)光照强度(或光强)
土壤含水 合理密植
(2)土壤含水量40%~60%
【探规寻律】
自然条件和实际生产中并非
单一因素影响光合作用,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
影响. 多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常见曲线如下:
【解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
阶段, 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暗 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 光反应的产物 [H]和ATP是暗反应的必要条件. 【答案】① 叶绿体类囊体膜 光
②
叶绿体基质
暗
[H]和ATP
变式训练
1. 对某种植物做如下处理: (甲)
持续光照10 min, 再黑暗10 min; (乙)光照5 s后再黑暗处理5 s, 连续交替进行20 min. 若 其他条件不变, 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株 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 )
化学能 转化为____________储存在糖类和其他有 机物中的过程. 5. 总反应式
CO2+H2O― →(CH2O)+O2. ― 叶绿体
光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想一想 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 你认为早晨锻炼好还 是傍晚锻炼好? 提示: 傍晚锻炼好.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吸收CO2产生O2, 晚上植物进行细胞呼吸, 吸 收O2释放CO2, 傍晚时O2含量较早上多.
成[H]、ATP的利用不充分而积累.
例1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实验图解, 请 ]内填写①或者②).
分析实验结果([
装置C中产生含碳有机物, 是由于在装置A中 结构[ ]__________上进行了________反 ]________中进行的
应, 为在结构[
________反应提供了___________等物质 的缘故.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应用
1. 影响因素
2.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延长 光照时间 ____________, 增加光照面积和增强光合作 用的效率等. (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 套种 ①大田中: ____________、合理密植等.
CO2浓度和温度 ②大棚中: 适当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
(1)曲线分析: P点时, 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 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 随其不断加强, 光合作用速率不断提高. 当到Q点时, 横坐标 所表示的因素, 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因素, 要想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可采取适当提
高图示中其他因素的措施.
(2)应用: 温室栽培时, 在一定光照强度下, 白
1. 过程图解
2. 图解分析
比较 光反应 项目 条件 色素、光、酶、水 产物 [H]、O2、ATP
暗反应 多种酶、CO2、ATP、[H] 有机物、ADP、Pi、 水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基质
反应 较快 速率
较缓慢
比较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物质 变化
比较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能量 光能→ATP中 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 变化 活跃的化学能 化学能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能量ATP 联系 (2)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 ATP提供原料, 即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
天适当提高温度, 增加光合酶的活性, 可提高
光合作用效率, 也可同时适当增加CO2浓度, 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当温度适宜时, 可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 用速率.
变式训练
2. (2012· 江苏南京高一检测)
下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情 况, 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 其他因素均控制在 最适范围,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化碳浓度相同, 光照强度b>c, b点产生的[H]
和ATP多, 还原的C3多, 生成的C5多. b点时 叶 肉细胞中C5的含量高.
【答案】
B
【纠错笔记】
关物质的变化
图解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相
(1)停止光照, 短时间内C3、C5、ATP、ADP相
对含量变化: ATP↓, ADP↑, C3↑, C5↓. (2)停止CO2供应, 短时间内C3、C5、ATP、 ADP相对含量变化: ATP↑, ADP↓, C3↓, C5↑
的生成量多; M、N、P点均未达到光合速率
饱和点, 因此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为限制因 素; 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 合速率, 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 随温度升高, 酶活性逐渐丧失, 光合速率逐渐降低.
易错警示
光合作用中C3、C5、ATP和CO2之间的转化 【例题】 图甲表示A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 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图乙表示A植物光合速 率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条件下, 光合速率受 CO2浓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a点与c点相比较, c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b点与c点相比较,
效果明显. 除本实验所涉及的因素外, 从增加 光合面积的角度考虑, 采取______________ 措施B点和D点相比, 二者相同点是
都做了施肥处理, 且二者土壤含水量也相同, 不同点是D点光照强度大, B点光照强度小, 是
影响二氧化碳吸收的限制因素. (2)根据图示,
但中间间隔5 s无光, 有利于充分利用前5 s光 反应的产物, 从而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因 此, 在光照强度和光照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乙制造的有机物相对甲多一些.
要点二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
应用
1. 光照强度
(1)图解: A点: 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最低光照
强度. B点: 光饱和点, B点以后随着光照强度增加, 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2)应用: 阴雨天适当补充光照, 及时对大棚除 霜消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