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学(第二节)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0041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Ⅱ)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分: 2.0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等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Ⅱ主要围绕南方(特别是广东省)栽培作物,如水稻、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蔗、烟草等大田农作物,从生产实际、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of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systematically the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technology, cultural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for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rops those were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rice, maize, potato, peanut, sugarcane, tobacco.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栽培学(水稻“三性”及其应用)

水稻“三性”及其应用
(一)水稻的“三性”
1.感温性
水稻是喜温作物。
一定的高温可以提早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期;低温则可延迟穗分化,延长营养生长期。
这种特性,称为水稻的“感温性”。
2.感光性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光照缩短,暗期加长,完成光周期诱导快,幼穗便提早分化;光照延长,暗期缩短,完成光周期诱导慢,幼穗便延迟分化。
这种特性乐为水稻的“感光性”。
3.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有一段不受光、温影响的时期。
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下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
长期,便是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东北及西北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感温性强百感光性迟钝的品种。
(二)水稻“三性”的应用
1.栽培上的应用
2.制种上的应用
3.引种上的应用。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的发育特性1-2

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关系可分为四个类型:
协调型 徒长型
早衰型 僵苗型
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
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 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 条“S”形的曲线。
“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
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共识的植物学种子:由被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 胚珠或子房(ovary)发育成的种子或果实(fruit)。
作物学意义: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包括三类繁殖器官。 ——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无性繁殖器官
1.2 有性繁殖种子及其萌发
2.3.2 直根系作物 直根系建成:双子叶作物的胚根伸长延续形成主根。
——主根上发生侧根和次生侧根构成强大的直根系;
豆科作物的直根系上着生根瘤,因而具备生物固氮功能。
2.3.3 块根作物
块根建成:
——最初的种子根或初生根膨大形成肥 大的肉质根,块根上着生细根。
肉质根的形状有圆筒形、圆锥形、扁
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称为分蘖期
(tillering stage)。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
——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 穗结实5粒以上)称为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具有独立的次生根系。
3.1.3 禾谷类作物茎、蘖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或蘖的顶端同时分化形成茎节和叶原 基,以后茎节居间分生组织伴随叶鞘的伸长而伸长。 ——节间伸长一般由下部节开始,依次向上。
分化(differentiation) ——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
(完整word版)水稻育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一章水稻育种第一节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一、水稻生产的重要地位1、稻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栽培面积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水稻总栽培面积的90%以上.•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产量高而稳,适应性强.•稻米食味和营养价值好,品质优于其它粮食。
2、我国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29.1%,稻谷产量则占粮食总产的47.3%,不足1/3的面积生产2/5以上的粮食,可见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3、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1)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我国年均生产稻谷1。
66亿吨,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6。
9%,为世界第一;水稻播种面积年均4。
9亿亩,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2.8%,仅次于印度;稻谷平均亩产338。
5公斤,比世界平均高38。
3%,在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
(2)我国是稻作历史古国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江西东乡,西起云南盈江,东至台湾桃园.●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稻谷、米粒、稻秆等遗物出土者达73处,最早的是浙江桐乡罗家角(7040±150BC)和余姚河姆渡(6950±130BC)。
古籍上有关水稻的记载非常丰富。
(3)我国是稻种资源富国●我国水稻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世界上种稻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漠河,53°27′N).生态环境极为多样,稻种资源异常丰富。
●到1990年底为止,我国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国内品种达54972份,其中古老的地方品种达46887份。
(4)我国是水稻科技强国•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作物栽培学 2

一、绪论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是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2、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3、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或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5、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6.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7. 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规律的生长和发育水稻名词解释:1、生育期:作物从种子萌动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2、生育时期:各个生育时期视为作物全田出现形态显著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时期(各个生育时期看成形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到下一生育时期的天数计。
3、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5、蒸腾系数:指制造每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克数。
(无单位)6、有效分蘖:发生较早的分蘖,能生长发育至抽穗、结实。
7、无效分蘖:发生较迟的分蘖,可能生长逐渐停滞直至死亡。
8、同伸关系:指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1、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12.发芽率:是指发芽试验的终期,在规定的日期内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13、返青期:秧苗移栽后到秧苗恢复生长的过程。
16、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水稻栽培学[1]
![水稻栽培学[1]](https://img.taocdn.com/s3/m/d05efd64336c1eb91a375d56.png)
第4章 水稻第一节 概述(0.5学时)一、水稻的国民经济意义1、水稻是世界第二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我国水稻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3%,次于印度而居第二位。
单产338.5kg,总产16642万吨,占44%,均为世界第一。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我国2/3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2、稻米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含量略低于玉米,但稻米中易消化吸收的养分居主要禾谷类作物之首。
稻米蛋白质的生物价较高,赖氨酸含量高达4%,远高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
3、稻米还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尤其一些名、特、优品种,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如天津小站稻,一度以产量高、米质好而驰名中外。
4、稻米还是重要的加工、酿造业的原料,稻草、稻糠等副产品可作为饲料、造纸原料和大棚保温材料及食用菌培养基(稻壳)。
二、水稻的分布及种稻条件1、分布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将全国水稻产区划分为六个稻作带,后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六个稻作带即华南双季稻作带、华中单双季稻作带、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带、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带、华北单季稻作带、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
各稻区播种面积分布不均,91%分布在南方。
北方稻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三个稻作带,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9%。
天津市属华北单季稻作带,本区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3/4强,有利于发展水稻。
本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140~200天(天津<170天),稻作期间平均气温19~23℃,≥10℃积温3500~4500℃,日照时数1200~1600小时,总降水量400~800mm,光照条件较好,水稻生产潜力较大。
主要问题是春旱与后期低温(<17℃延迟性低温冷害)。
2、 种稻条件2.1种稻的水量条件:种稻需要大量水分,水量多少是种稻的首要条件。
所谓水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稻田本身的需水量,二是天然的降水量,二者共同决定能否种稻。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合称稻田的需水量。
02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 据《中国农学书录》记载,中国古农 中国农学书录》记载,
1.重农思想的贯彻 2.品种资源丰富 3.土地利用率高 4.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 5.丰富的古代农学典籍
书有542种 其中失传的有200种 书有542种,其中失传的有200种.在这些 542 200 农业专著中,记录了最早使用垄作栽培, 农业专著中,记录了最早使用垄作栽培, 绿肥轮作,生物防治嫁接技术等大量科技 绿肥轮作, 资料.中国的古代农学,堪称世界一流. 资料.中国的古代农学,堪称世界一流.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机理, (1)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机理,高产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指标. 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指标.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 各种环境因素与作物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 (2)各种环境因素与作物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 1.重农思想的贯彻 各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各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综合诊断的原理 与方法. 与方法. 2.品种资源丰富
3.土地利用率高 4.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 5.丰富的古代农学典籍
(3)栽培措施的作用原理和高产群体的调控原则等. 栽培措施的作用原理和高产群体的调控原则等.
(二)现代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
1.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基本研究方法和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棉,油菜等作物上探索建 在水稻,小麦,玉米, 在水稻,小麦,玉米, 立了正确诊断各部器官生育进程的作物叶龄模式;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立了正确诊断各部器官生育进程的作物叶龄模式;高 产群体 "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高产群体生育各期 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发展数量的叶龄模式;调控措施运用时间的叶龄模式, 发展数量的叶龄模式;调控措施运用时间的叶龄模式, 从而使栽培措施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叶龄模式把 从而使栽培措施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 1.重农思想的贯彻 作物模式栽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我国对作物栽培 作物模式栽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品种资源丰富 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进的重要贡献. 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进的重要贡献.
作物栽培学:第2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3、种子发芽的条件
• 水分: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含淀粉多的种 子吸水量较少,如小麦为种子的150%~160%, 玉米为137%;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种子则吸 水量较多,如大豆为220%一240%。
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 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 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
僵苗→2次生长
• 决定调控时间。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逆的,各 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 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控制株高、稻粒的生长
• 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同一作物的不 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 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 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手压开始有硬物感觉。
• 蜡熟: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浓黏,手压有坚硬感, 无乳状物出现。
• 成熟:谷粒变黄,米粒变硬。
棉花 • 出苗:子叶展开。 • 现蕾:第一个花蕾的苞叶达3cm。 • 开花:第一果枝第一蕾开花。 • 吐絮:有一铃露絮。
大豆 • 出苗:子叶出土。 • 分枝:第一个分枝出现。 • 开花:第一朵花开放。 • 结荚:幼荚长度2cm以上。 • 鼓粒:豆荚放扁,籽粒较明显凸起。 • 成熟:豆荚呈固有颜色,用手压有裂荚,或摇动
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为s形生长过程
缓慢增长期
种子内细胞处于 分裂时期和原生 质积累时期,生 长比较缓慢。
快速增长期
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 对数增大,因为细胞 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 成更多的物质,细胞 越多,生长越快
缓慢下降期
生长速率下降, 因为细胞成熟并 开始衰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籼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与野生稻较为接近。籼稻是 基本型,即最先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而粳 稻是从籼稻植株中在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主要是气温), 通过人工选育而形成的变异型。
2. 晚稻和早稻 (1)晚稻和早稻的分别
晚稻和早稻的亲缘关系较密切, 两者杂交的结实率 比较高。主要区别在于栽培季节的气候环境不同,形成 了对栽培季节的适应性不同。晚稻保存着与野生稻相同 的发育特性,属于典型的短日性植物,早稻对日长反应 钝感和无感。晚稻和早稻是属于适应不同日长条件而形 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
①早稻的感光性一般属弱。其中 籼稻为1-3级,粳稻为1~5级。 ②中稻感光性一般属弱到中等。 其中籼稻为1~5级,粳稻为2~7 级。③晚稻的感光性强。其中粳 稻为7-8级,籼稻为7-9级。
3. 短日高温生育期
短日高温生育期是品种在短日 高温条件下最短的营养生长期,实 验确定最短营养生长期的长度比较 困难。通常用一定的高温和短日照 条件下的营养生长期来表示,进行 品种间相互比较。
高温出穗促进率(%) = (低温下播种到出穗的 天数 - 高温下播种到出穗的天数)/低温下播种到出 穗的天数×100
早、中、晚稻的感温性都较强,但在短日条件 下,以晚稻为最强,早稻次之,中稻又次之。
2. 感光性
水稻品种在适宜生长发 育的日照长度范围内,短日 照可使生育期缩短,长日照 可使生育期延长。一般原产 低纬度地区的品种感光性强, 而原产高纬度地区品种对日 长的反应钝感或无感。
不同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其长 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 性,称之为品种的基本营养性。
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 期,是决定水稻品种生育期的3个主要内在特 性,常简称为水稻品种的“三性”。
1. 感温性
水稻品种在适宜的生长发育 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其生育期 缩短,低温可使其生育期延长。 水稻生长上限温度一般为40℃, 而发育上限温度不超过28 ℃。
(3) 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①水分。自身风干重的25-40%。 ②温度。10℃(粳)~12 ℃(籼),28~36 ℃,40 ℃。 ③氧气。充足。
(4) 发芽与幼苗生长过程
露白或破胸:胚芽鞘与 胚根鞘明显膨胀,顶 破外颖,露出白色的 胚部。
水稻幼苗期(3叶前)发根出叶过程 胚芽 不完全叶 第1叶
③ 按株型 按茎秆长度可分高、中、矮秆品种。粳稻偏
矮、籼稻偏高。籼稻以短于100cm的为矮秆品种, 高于120cm的为高秆品种,100~120cm的为中秆 品种。
④ 按杂交稻种和常规稻种 杂交稻遗传基础丰富,表现
明显的杂种优势,易取得大面积高产稳产。常规稻种 不用制种,有利良种加速繁育,成本较低。现在我国 水稻生产是杂交稻与常规稻并存。
养生长期的差异;
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异地播种,一般生育期长的
品种生育期的变化比生育期短的变化大。
(二) 决定品种生育期的“三性”
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 称感光性。
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 称为感温性。
短日、高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仍需经一个最短的 营养生长期,才能转入生殖生长,这个最短的营养生 长期,称为品种的短日高温生育期,也称为基本营养 生长期。
晚稻品种一般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小,而感光 性、感温性都强的特点。其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 于日照的长短,同时又受温度高低的影响,光、温联 应效果甚为明显,只能在短日、高温条件下完成发育 转变,开始幼穗分化。
中稻品种在“三性”特点上是晚稻和早稻的过渡 类型。
(三)水稻发育特性理论的应用
1. 在栽培方面的应用
普通野生稻
很强 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
成熟不整齐, 穗上着粒甚少
极低 分蘖散生,茎叶长、大
长芒 赤褐
普通栽培稻
较不易落粒 有性繁殖
成熟整齐, 穗上着粒多
较高 株型较紧凑 短芒或无芒 通常为白色
(二)栽培稻种的分类
我国栽培稻由于分布区域辽阔,栽培历史悠久, 生态环境多样,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 了繁多的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品种。
开花结实期
营养生长阶段
生殖 营养
生殖生长阶段
种子 移栽 萌发
幼穗 分化
拔节
孕穗
抽穗 开花
种子 成熟
(二)水稻器官建成
1. 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
(1) 种子的构造
内颖
第二护颖 小花梗 副护颖
米粒 (糙米)
外颖
第一护颖 小穗梗
稻胚的结构
(2) 影响种子萌发能力的因素
①休眠 ②成熟度 ③贮藏条件及时间
(2)晚稻和早稻的演变
普通野生稻对日长反应敏感。晚稻的发育特性与普 通野生稻相似,所以晚稻是基本型,早稻是通过长期的 自然和人工选择,从晚稻中分化而来的变异型。
3. 水稻和陆稻
根据栽培地区土壤水分和生态条件不同,可分 水稻(包括浅水稻、深水稻、浮水稻)和,陆稻(又称 旱稻或坡禾)两个类型。主要区别在于两者耐旱性的 不同。它们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态上的一些差别, 都是两者的耐旱性不同的表现。
栽培稻种属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
植物。目前全球稻属植物有20多个种。
栽培稻
普通栽培稻 Oryza sativa
非洲栽培稻 Oryza glaberrima
多年生、叶短、穗梗长
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普通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的差异
性状
落粒性 繁殖特性 成熟特性
谷草比 株型 芒 米色
糯稻
粘稻
糯稻和粘稻的主要区别
性状 米粒色泽
糯稻 乳白色,不透明
粘稻 略透明,有光泽
淀粉组成
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20%~30% 不含或含很少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70%~80%
碘液反应
淀粉吸碘性小, 遇碘显棕红色。
淀粉吸碘性大, 遇碘显蓝色。
煮饭
糊化温度低,胀性小。 糊化温度高,胀性大
5. 栽培品种的演变与利用
④ 相同纬度相同海拔稻区之间引种成功率相对较高。
3. 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发育特性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育种目标。 国际水稻研究所确定感光性较弱、短日高温生育 期中等为育种目标,具有这样发育特性的品种,适 宜种植的范围大。
在有室外照明的工矿区和高速公路附近的稻田, 水稻出穗期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延迟,甚至不能安 全齐穗,应选育对夜间灯光照明不敏感的品种。
丁颖根据其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 栽培稻种分为5级。
亚种(籼/粳) 群(晚季稻/早、中季稻) 型(水稻/陆稻) 变种(粘亚种
晚季稻
水稻 陆稻
粘稻 糯稻 粘稻 糯稻
早、中季稻
水 稻 (同上) 陆 稻 (同上)
晚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早、中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以种子发芽 作为此期开 始的标志
生殖生长期 稻株结实器 官的生长期。包括稻穗的 分化形成和开花结实。
以稻穗分化 作为此期开 始的标志
水稻的一生简图
35d 拔节长穗期
早稻 25-30d 中晚稻 35-50d
秧田 分蘖期
返青 期
有效 分蘖
无效 分蘖
分化 形成 完成
乳熟期
蜡熟期 黄熟期
秧田期
分蘖期
长穗期
应用发育特性的理论,可解决熟期悬殊很大的品 种间杂交花期不遇的问题。
本小节知识点
水稻品种生育期随环境变化的规律 决定生育期的“三性”及概念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
(一)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水稻的一生 指从种子萌 动开始到新 种子成熟。
营养生长期 营养体的生 长期。包括种子发芽和根、 茎、叶、蘖的增长。
过180天,其中生殖生长期一般为60~70天, 其余为营养生长期。
品种生育期长短的不同,主要是营养生长 期的差异。
2. 品种的生育期随环境变化的规律
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 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 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 不同条件下品种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营
稻种分类的最后一级是栽培品种。栽培品种是 经长期人工培育和选择而成的,其经济性状明显优 越,株型改良,群体物质生产量高等。从栽培品种 演进和利用出发,分类如下:
①按熟期 分为早稻(早、中、迟熟),中稻(早、 中、迟熟),晚稻(早、中、迟熟)品种共九个类 型。 ②按穗粒性状 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大穗型:秆 粗叶大分蘖少,每株的穗数少而穗大粒多。多穗型 秆细叶小而分蘖多,每株的穗数多而穗小粒少。
大多数晚稻品种在短日条件下,高温对其生育 期缩短幅度较早稻大,表明晚稻较早稻感温性强。除 此之外,感温性的强弱与水稻品种系统发育的条件也 关系密切,一般北方的早粳稻品种比南方的早籼稻品 种的感温性强。
品种感温性的鉴定,一般在不同温度下栽培, 以高温出穗促进率表示。高温出穗促进率大者为感 温性强,促进率低者为感温性弱。
全国各地各熟期类型品种的短日高温生育期的长 短,情况比较繁杂,但有几点是明确的:东北、西北 的早熟种,因当地水稻生长季节短,其短日高温生育 期均短;华南双季晚稻,绝大多数属于“短”的等级。
4. 水稻“三性”特点
早稻是由晚稻演变而来的短日照不再敏感的变异 型。一般早稻品种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小、感光性 弱、感温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早稻生育期的长短, 主要决定于温度的高低。
南方稻区的晚稻品种感光性强,而早稻品种的感 光性钝感或无感;中稻品种的感光特性介于早、晚稻 之间。感光性强的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不能抽穗。
用短日照出穗促进率表示品种的感光性,促进率 大者感光性强,促进率小者感光性弱。 短日照出穗促进率(%) = (长日照下播种到出穗的天 数 – 短日照下播种到出穗的天数)/ 长日照下播种到 出穗的天数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