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意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通过生动而具体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情感的一种手法。

它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主题、人物或情节中的深层含义。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丰富而多变的意象运用使其成为一部充满美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作品。

红色意象:贾府与女性关系在《红楼梦》中,红色经常被用来表示欲望、热情和情欲。

贾府这个家族被描绘成一个豪华壮丽但却饱受腐败、嫉妒和争斗侵扰的地方。

红色被广泛运用于贾府的描写中,表现出人们对权力、金钱和美色的疯狂追逐。

同时,红色也代表着女性关系在故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蓝色意象:贾宝玉与理想世界相比之下,《红楼梦》还运用了蓝色意象来表达主角贾宝玉对纷扰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蓝色常常与清凉、宁静和超脱于尘世的状态相联系。

贾宝玉虽然生活在杂乱繁忙的贾府中,但他内心深处对于纯洁、无拘无束的美的追求使他时刻保持着一种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境界。

纸鹤意象:岁月流转与命运转折在《红楼梦》中,纸鹤是一个重要而多义的意象。

它代表着岁月流逝和命运变迁。

通过描写人物制作纸鹤或发现失落的纸鹤,作者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扑朔迷离的主题,并暗示着故事中众多角色命运起伏、转折不断。

花卉意象:神秘与寓言另外,《红楼梦》还用大量花卉作为意象,以传达一些隐含而深远的含义。

例如,《红楼梦》中经常提到荷花和莲花,这两种花被赋予了美丽、纯洁和高尚的象征意义。

花朵的绽放与凋谢,在小说中借以暗示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结语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故事,更是一个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艺术品。

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意象,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并引发读者对人生、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思考。

它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和影响深远的作品。

《红楼梦》的意象与象征

《红楼梦》的意象与象征

《红楼梦》的意象与象征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复杂意象的小说。

小说中许
多形象和情节都是象征性的,代表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反思。

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和象征,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含义:
元春
元春是故事中的第一位女主角,也是贾母的掌上明珠。

她代表
着一种纯洁和无暇的美,但她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

她的早逝
象征着贾家的逐渐衰落和没落,以及社会道德的滑坡。

薛宝钗
薛宝钗是故事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她代表着聪明、优雅和理性。

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她的形象象征着中国古代女性强大的智慧和独立性,以及作者对于
女性地位的关注。

荣府
荣府是故事中的主要场景,它代表着贵族社会的繁华与虚荣。

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细节和奢华,但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幸和
悲剧。

荣府的衰落也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没落和瓦解。

宝钗和黛玉的对比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故事中的两个女主角,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女
性形象。

宝钗代表着理性和现实主义,而黛玉则代表着感性和浪漫
主义。

它们之间的对比象征着中国古代女性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贾宝玉的降生
贾宝玉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他的诞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他的母亲与红楼梦有关,使他成为了一个既神秘又命运多舛的人物。

他的形象象征着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作者对于历史和命运
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意象和象征是作者表达主题和理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这些形象和情节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分析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分析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分析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扬。

其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与象征,给读者带来了极致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水——人情沧桑的象征红楼梦中,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在红楼梦中,水常常与人情沧桑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水的波澜壮阔、潺潺细流的表现形式,巧妙地诠释了人事无常、世事变迁的真实性。

比如,在贾母葬礼上,水殿的描述就传达出了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而宁府遇火时,宁府的水井更是象征了红楼中的一方天地的消逝。

其次,水也被赋予了情感的象征含义。

在红楼梦中,水常常与爱情和婚姻相关联。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中,水成为了两人心灵深处的柔情。

如宝黛在荣府花园中的情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两人爱情之悱恻。

综上所述,水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既是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咏叹,也是对爱情和情感的深情诠释。

二、花——美丽与虚无的象征红楼梦中,花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被赋予了富有矛盾的象征含义。

花虽美,却又透露着无常和脆弱。

首先,花在红楼梦中代表了美丽和优雅。

作者通过对花卉的描绘,展示了红楼梦的高雅与文化内涵。

比如,黛玉的“薄命的花”形象,给读者留下了美丽和纯洁的印象。

同时,花也寓意着无常和虚无。

红楼梦中的花往往带有凋零和凄凉的意味。

比如,黛玉的“薄命”的含义,彰显了花的短暂和无常。

而红楼梦中的“葬花”一词,则更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花意象富有矛盾性,既是美丽和优雅的象征,也是无常和脆弱的象征。

三、镜——自我认知的象征镜在红楼梦中被赋予了自我认知和追求真实的象征意义。

首先,镜在红楼梦中被用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真实面貌。

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镜成为了人物心理的一面镜子。

比如,宝玉看到自己形象的变化,而产生自省和矛盾的心情,体现了对自我的认知;而黛玉看到自己形象映照在宝玉佩镜中,则传达出对自己心灵的深刻思考。

隐喻与象征红楼梦中的意象之美

隐喻与象征红楼梦中的意象之美

隐喻与象征红楼梦中的意象之美隐喻与象征:红楼梦中的意象之美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包含了丰富而精妙的意象,其中不少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的。

这些隐喻和象征为小说增添了深度和寓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以及命运的思考和触动。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意象之美,并解读其中隐喻与象征的含义。

一、黛玉才情与草红楼梦中,黛玉以其出众的才情和独特的性格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而与黛玉的形象相伴而生的是草。

作者以草与黛玉相联系,意味着黛玉的情感世界与众不同,充满了矛盾、敏感和离奇之美。

草的柔韧和坚韧两重性格,正像黛玉一样,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倔强和善变,有时又展示出温婉和柔软。

草与黛玉的结合,既凸显了黛玉的独特性格,又衬托出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二、黛玉的泪与草的抽打在红楼梦中,黛玉的泪水经常伴随着她的悲伤和无奈而流淌。

这些泪水被作者隐喻为草的抽打,暗示着黛玉心灵的痛苦与折磨。

草的抽打不仅仅是对黛玉情感状态的形象化描写,更深层次地展现了黛玉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压抑和摧残的悲凉命运。

通过这种隐喻,作者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封建礼教所造成悲剧的呼吁。

三、宝玉与莺儿的象征意义红楼梦中,宝玉与莺儿的关系堪称经典。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而莺儿则是宝玉情感世界中的一片纯净。

莺儿以其形象的灵动和飞舞,象征着宝玉内心深处的纯真和悲伤。

她是宝玉心灵的寄托,同时也是宝玉幼时失去的亲人的化身。

莺儿的出现和离去,不仅象征着宝玉纷繁复杂的情感,还折射出他尊贵家族的没落与悲剧的结局。

四、色彩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色彩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

红、黛、翠、玄等颜色在小说中被运用得十分巧妙,每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主题。

例如,红色代表着热情、欢乐和活力,而黑色则象征着悲伤、痛苦和不幸。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者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和人生的多变。

五、黛玉、宝玉、贾母:命运的象征在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和贾母三个角色都可被视为命运的象征。

剖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剖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剖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性的语言、形象和情节,传达着深邃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其中,贾宝玉被视为自然、纯真和纯洁之象征,而贾母则象征着封建家族的权威。

通过贾宝玉与贾母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堕落和人性的扭曲。

另外,《红楼梦》中的“荣府”和“贾府”也具有象征意义。

荣府象征着荣华富贵的外表,而贾府则象征着虚荣与腐朽的内心。

小说通过描述两座府邸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和权贵的真实面貌。

二、《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描绘了孙悟空等众多角色的传奇冒险。

其中,《西游记》中的各种妖怪、魔兽和妖道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些妖怪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象征着人性中的各种恶习和邪恶力量。

另外,《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和“水帘洞”也具有象征意义。

花果山代表着山水之间的清新和自然之美,而水帘洞则象征着迷雾和诱惑。

通过灵山和水帘洞之间的对比,小说展现了善与恶、真与假之间的斗争。

三、《红字》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背叛婚姻并抱有外遇孩子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罪与赎的主题。

在小说中,红字“A”被用来象征着辱骂和耻辱,代表着主人公的过去和罪行。

这个象征意义的“红字”对主人公和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另外,在《红字》中,小说的背景被设置为清教徒的严厉道德观念下的社会。

通过描绘这一特殊时期的世俗观念和道德束缚,小说从文化层面探讨了个人意志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丰富多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给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意象和象征进行解读。

1. 花朵花朵在《红楼梦》中被频繁地运用,并且具有多重意义。

例如,草莓花代表着贾府中未有生活过的女性;黄菊是黛玉死后所种的花,象征着黛玉的美丽与坚强;红藕香残玉矶泪,是一个形容林黛玉身世变迁以及命运不幸的典故。

2. 水水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许多象征作用。

水可以代表着进取、流动与变化。

例如贾宝玉在湖边结识林黛玉时闯入水中,预示着他们两人注定有着特殊的联系。

水同时也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坎坷,如林黛玉唱的那句"葬花吟"中所表达的。

3. 镜子镜子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在《红楼梦》中经常被用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状况。

通过镜子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

例如,贾宝玉曾在镜子中看到了他未来命运中不可逆转的事情,这也暗示了他对命运感到无奈与悲伤。

4. 石头在《红楼梦》中,石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和隐喻。

整个故事发生在贾府这个巨大的石头上。

这块石头既象征着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代表着家族潦倒衰败之象。

石头还寓意着一种永恒与固执,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不变。

5. 女性形象《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她们各具特点,并通过不同的象征手法来展现。

林黛玉被描绘为一个卓越而悲凉的形象,象征着矛盾和纷扰的世界中艺术家欲求与命运双重束缚。

宝钗则是一个聪明、理智和善于利用家族关系的女性形象,她代表着权力与智慧。

以上只是《红楼梦》中部分意象和象征的解读,这些意象给予了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性。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红楼梦》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解读

《红楼梦》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解读

《红楼梦》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解读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宏伟的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故事情节而著称。

在其绚丽的表象之下,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封建社会与家族衰落的象征H2: 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变革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属的贾府是一个富有、庞大的家族,贾府的兴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变革。

贾府曾一度繁荣昌盛,但最终却走向了衰落。

这预示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腐败。

H2: 家族衰落与道德沦丧的关系贾宝玉和贾府的家族成员在美色、权力和财富面前迷失了自我,这代表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一面。

他们的道德观念逐渐变得扭曲和混乱,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落。

这象征着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腐败。

理性与感性的较量H2: 宝玉与黛玉的对比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理性和感性。

宝玉以其聪明才智而受人敬仰,而黛玉则以她的敏感和情感而受人喜爱。

他们之间的较量展示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冲突和妥协。

H2: 美色与财富的诱惑在《红楼梦》中,美色和财富都是诱惑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的因素。

贾宝玉和其他男性角色在面对美色和财富时往往丧失了理性,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这体现了人性中欲望的冲动和对理性的贬低。

编排与命运的关系H2: 突然暴死的预示与人命的脆弱《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突然暴死事件被认为是作者对人命脆弱的隐喻。

人们的命运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得到改变,就像突然暴死的人物一样,他们可能在一瞬间就失去了一切。

这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对命运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

H2: 命运的不可抗拒性《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都被命运所束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努力挣扎,表达了人对命运无力的无奈和沮丧之情。

这象征着人们对生活中不可控制因素的无能为力。

婚姻与女性地位的探讨H2: 金玉良缘与命中注定婚姻在《红楼梦》中常常被描绘成命中注定的事情。

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解析

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解析

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解析《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贾府衰败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物品、人物、景物等的象征意义的表达,深化了小说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下面就从贾府、宝玉、黛玉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些主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贾府象征封建社会和道德沦丧。

贾府是小说的主要背景,也是小说中衍生出许多问题的聚集地。

贾府本是一个世家大族,但却逐渐衰败,这象征着清朝封建社会的腐败。

贾府内部充斥着嫉妒、争斗、谎言等种种丑恶的现象,人们只追求物质财富而沦于浮躁、空虚的状态,这体现了封建道德的沦丧。

其次,宝玉象征了纯真和理想。

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他一生追寻着纯真和完美,他的形象象征了纯真和理想。

宝玉是个纯真无邪的少年,他喜好诗词歌赋,对自然美景充满了热爱和向往,他痴情地追求理想的美好世界。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贾府的腐败,宝玉的纯真逐渐受到了玷污。

再次,黛玉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黛玉是一个富有才情、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女子,她被贾府安排与宝玉订婚,然而这段婚姻注定是个悲剧。

黛玉的命运受到了封建关系的摆布,她的纯真和美好最终都被破灭了。

她的三生石的破碎,象征着她高贵纯真的品性被社会所扭曲,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

另外,景物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西湖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它给人以宁静、美丽的感觉,象征了宝玉纯真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而柳絮、雪花、金钱等景物的描写,通过反映贾府风云变幻、浮躁和功利的心态,传达了小说中对物质欲望的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曹雪芹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用“主义”来概括自己的思想体系与行为准则,他也没有标榜自己在创作中以什么“主义”作指导。

不过他虽然没用这个词来概括自己的创作方法,却是实实在在有“主义”的,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象曹雪芹这样一再声称要在创作中破除陈规旧套者,可说绝无仅有。

第一回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那大石头上“编述历历”,对石头说抄去“恐世人不爱看”时,石头当即表示,这部《石头记》与“皆蹈一辙”的历来野史大不相同,他是有意“不借此套”,因而才显得“新奇别致”。

石头还批评了“历来野史”、“风月笔墨”、“佳人才子”等书公式化“干部共出一套”的遗传性流行病。

总之,曹雪芹开宗明义一再声明《石头记》与那些“通共熟套之旧稿”的根本区别,表明他在创作方法上革新的巨大决心。

在小说中他又多次借人物之口反复表示对那些俗套写法的厌恶与不取。

五十四回的题目就叫“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让贾母出面批评那些说书的“都是一个套子”。

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曹雪芹又借二位少女谈诗的机会,再三突出“格调规矩是末事”,应以“新奇为上”的思想。

可见曹雪芹在创作之前和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有着鲜明的破陈套创新奇的主导思想。

对于各种有用的“规矩”也不是顶礼膜拜,而是让它服从自己的立意构思,必使其“新奇”而成为“奇传”——不是一般的“传奇”——才罢休。

这一破陈套创新奇的目标自然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正是这样一种明确而坚决的革新态度,曹雪芹才会在创作方法上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大胆试验并创造全新的创作方法,这里最突出的便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即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百多年之后才在法国兴起并流行于世的一种文学思潮与流派,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理论上实践上的联系。

不过正如吃饭无非是用手抓、筷子、刀叉、勺匙等几种办法一样,文学创作也大体总是这么几种路子。

每一种路子还会略有变异而出现一些“亚种”,但大的方向、原则、格局就是这些。

因此使用相同、相似创作方法者,尽管名目不一,甚至没有理论形诸文字,只要实质相同,就不妨将某种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来加以鉴别。

象征作为一种系统的美学理论,主要形成于黑格尔(1770-1831)的著名《美学》中。

他将艺术分为三大类: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然后分论三种类型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中的表现。

书中着重分析浪漫型艺术,尤其是“诗”,包括史诗、抒情诗和戏剧诗。

在论述象征型艺术时,他指出:“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情存在或一种形象”。

简言之,一是抽象的意义,二是这一意义的形象表现,二者是不可分的“混而为一”。

这是象征和比喻的主要区别,因为后者分为本体与喻体两个部分。

黑格尔特别指出,象征具有本义和暗寓义,“只有它们的暗寓意才是重要的”。

他还指出艺术想象在象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象征的基础是普遍的精神意义和适应或不适应的感性形象的直接结合……这种结合又必须是由想象和艺术来造成的”。

半个多世纪之后,1886年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首先将“象征”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学理论“象征主义”提出来,从而先在法国后在欧洲与世界形成一种文学思潮与流派。

在他之后虽然经过不少文论家与作家(主要是诗人)在理论上进一步发挥与完善,但其基本精神并未脱离黑格尔概括的理论框架。

他们重视抽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主张抽象与形象合而为一体,追求通过有限的象征描写表现无限的意义,注重艺术形式与暗示的作用,使读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物象、意象的暗示把握深层的意蕴,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

象征主义在欧美诗坛曾风靡一时,名家佳作迭出,影响深远,至今余韵不绝。

但在小说创作方面却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缺乏名世之作与代表人物。

根据象征和象征主义的上述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许多创作手法完全符合这些理论,可说是殊途同归。

所不同的是,曹雪芹的辉煌实践要早于让·莫雷阿斯一百三四十年,比黑格尔的理论也要早半个多世纪。

准确地说,是黑格尔和让·莫雷阿斯的理论符合曹雪芹的伟大作品。

但曹雪芹并不仅仅是进行了成功的象征主义创作实践,他不是毫无创作理论,而是有明确的象征主义方面的创作主张,只不过他没有使用“象征主义”这个概念罢了。

第一回回前总批引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故曰‘甄士隐’云云”。

又自云此书乃“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而这故事则要寄托作者本人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许多感慨与体悟,诸如“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颂红思考等。

十分明显,作者明确宣告要借一个通灵石下凡历世的故事来暗示某种观念,达到“使闺阁昭传”的创作目标。

而其创作的基本原则是用“假语村言”。

这是一个语言形式上的并列结构,内容实质上的偏正结构。

“村言”可以理解为白话,而不是许多小说常用的文言。

这个词组的重点是“假语”,不仅“贾雨村”之名体现了这一点,而且“甄士隐”之名也不仅仅是指将真事隐去,还意味着在这些隐去的真事之中之后包含着作者意欲表达的一些抽象的思想、观念与情绪。

这个回前总批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借”和“假”二字。

这二字体现的思想在正文中继续不断,贯穿全书。

第一回正文伊始空空道人对石头说无朝代可考时,石头便建议“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

显然,作者认为重要的是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些枝节、外壳可以“借”用。

而作者则在“借”用时取慎重与革新的态度,故“不借此套”。

体现曹雪芹象征主义创作方法最突出的宣言便是第一回与第五回两次出现的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两边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从情节体系观照,它并没有什么重要作用,没有它并不会损害故事内容,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它本身也不是新情节的生长点。

显然它的作用在于表现“意义”方面。

对联设在大石牌坊上决非偶然,它暗示读者:只有从真假有无这一表象与实质的关系入门,才能把握住小说的主旨与深层意蕴。

这是读解《红楼梦》的入门关键。

作者在第一回的自题绝句中宣称《石头记》是“满纸荒唐言”。

这里的“荒唐”不仅指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也包含了象征主义。

因为从传统观念出发来考察,这些真真假假充满想象与暗示的创作方法确实十分荒唐。

而这恰恰是曹雪芹为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加强思想深度和提高艺术浓度的关键一着。

因此他多处提醒读者要注意他那荒唐故事外表下的真正寓意。

第八回以“后人有诗”又一次点明:“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简直就是明白宣告,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因而自然也就不会有灵石下凡历世的“一部鬼话”。

之所以挪来作为小说“根由”(一回),纯粹是为了“借”这个通灵之说以达到某种创作目的,表现自己的某些感悟、观念与情绪。

显然,从炼石补天到灵石下凡复归大荒山下的內容以及故事的演述形式,都包含着荒唐色彩,是在某种荒唐形象的表现中暗示着某种“意义”。

小说的第一批读者脂批者最早注意到《石头记》不是一部普通小说,而是“千古未闻之奇文”。

故在第一回回前总批中特别指出:“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告诫读者要注意其暗寓意。

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宝钗看他那块玉时,甲戌本批语道:“以幻弄成真……狡猾之至”。

也是提示读者注意小说的真假关系。

脂批者一开始就注意到包含丰富的寓意是《石头记》的一大特点,因而不时提示读者“此则大有深意存焉”,“寓意不小”,“亦寓怀而设”,“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二回)。

而且早就揭示出作者在人名、物名中暗示着他对人物命运的态度,如元、迎、探、惜为“原应叹息”(二回),千红一窟茶的窟“隐哭字”,万艳同杯酒的杯“隐悲字”(五回)。

但他们对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和主题提炼毕竟理解得有限,因此不仅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小说多层次的“暗寓意”,而且主张读者也如小说五回中所写那样“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

批道:“妙。

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虽然脂批者在以后的不少回中仍然注意到小说内容、形式中的某些隐寓意,但由于认为“不必追究其隐寓”,因而缺乏深入发掘。

每每浅尝辄止,满足于浅层隐寓的发现。

而且他们过于偏重从作者、批者自己的家世变故与个人遭际的角度来理解这部作品,有不少地方索隐过多,到了对号入座的地步。

虽然有助于了解创作小说的动机和素材,但过于追求事事坐实便容易忽略其假真有无之中之后的深刻寓意。

而这些充满趣味、敏感乃至带有巨大风险的“暗寓意”恰恰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无论从政治上还是艺术上来说都是如此。

伟大的艺术家必定都具有伟大的思想(尽管不一定用系统的理论或思辨色彩浓烈的语言来表示),他们往往由于自己的许多超前意识、深刻思想不被时人理解而深感孤独。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由于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因而它实际蕴含的思想远远超过其他小说,以致连他的至亲密友都不能理解。

这才使他终于自题绝句,为自己画了一幅孤独者的肖象。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的无限感慨,表明他的非传统、反世俗的创作方法,而且在“谁解其中味”一句中,与其说流露了对脂批者未能深谙小说深意的失望,不如说在有意引导读者透过“痴”的表层情节,“荒唐”的形式框架、语言观念,深入体味作者的“辛酸”与个中深“味”。

“谁解”二字尤其表现出作者对于知音者的殷切期盼,既然如此难解,那么必定寓有深意,因此也可以说是表明运用象征主义方法的一个重要提示二、象征主义在小说中总体性、全方位、多层次的表现《红楼梦》中运用了象征手法,这是红学家们早就认识到了的。

我想指出的是,《红楼梦》不仅仅是有一些局部的象征描写,象征在这里已远远不只是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服务的一种手法,也不能将它解释为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象征已作为“主义”贯穿作品始终,渗透在小说的一切主要方面。

因此,小说创作方法的基本成分之一便是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在《红楼梦》中首先表现为它是总体性象征。

这一点十分象诗,这是这部小说诗味浓郁、诗意盎然、难以达诂的基本原因之一。

从情节体系着眼,小说的全部情节和主要人物宝黛的基本个性都建立在两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神话故事基础上,它们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原动力。

一个是经过改造重点转移了的补天神话:原来说的是由于某种争斗有人触天柱导致天破,故女娲炼石补天,重点在“补”。

而现在则由于作者将神话延伸,说是剩(多炼)了一块,又弃而不用,而此石经煅炼已通灵性,要求下凡“受享”,故重点是“受享”或非“补”。

这块石头对天颇有怨气,不安于现状,不甘寂寞,有自己的思想,能独立思考。

从它提出“受享”要求以及对“历来野史”等的批评来看,显然带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

灵石被点化为鲜明美玉,成为贾宝玉须臾不可分离的命根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